社論:提振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隨著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提升,通過內需拉動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3日召開的分析研究2019年經濟工作會議備受關注,在提出“堅持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的總體基調之餘,還在重點工作中強調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性水平”。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乃決策層致力於提振內需的新表述,這也是基於現實考量。從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此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依賴國際市場拉動。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後,出口對經濟拉動作用逐年下降,投資則因為基建和房地產趨於飽和而日漸式微。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可以說,“強大國內市場”的基礎已然形成,中國經濟需要巨大的內需支撐。

但需要直面的是,近期國內消費需求卻出現了疲軟跡象。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銷量總計2540萬輛,同比下降1.7%,28年來首次下滑已成定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前11個月國內手機累計出貨量達到3.79億部,同比減少了15.6%。

因此,不論是針對近期國內消費增速下滑,還是支撐未來經濟增長,通過提振內需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都勢在必行。而要提振內需,得從提高消費意願和改善消費能力兩個方面發力。

要讓居民有更強烈的消費意願,需從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著力。中國產品質量水平近年總體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部分產品和服務檔次偏低,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統計顯示,2017年國內“海淘”用戶達6500萬,並呈現上升趨勢。中共中央、國務院此前印發了《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意在改善產品供給質量,建設質量強國。此外,服務型消費也是未來發展方向,有機構預計,到2020年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將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形成一個“新消費時代”。

至於改善消費能力,除了讓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這個顯性的因素外,降低居民負擔、緩解民眾後顧之憂也不容忽視。

今年10月起,新個稅法部分減稅措施進入實施階段,統計顯示,實施首月全國個人所得稅減稅316億元,有6000多萬稅改前的納稅人不再繳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11月份個人所得稅則同比下降17.3%。有機構分析,在新個稅制度實施之下,明年消費增長率可以提升0.2%~0.3%。同時,還應將積極的財政政策傾斜於養老、醫療、教育等關乎民生問題的領域,以緩解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警惕高房價對消費抑制作用。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房貸、房租支出佔收入比重之高,使得他們在消費時多有顧慮。因此,必須堅持抑制房價上漲,讓房子迴歸居住屬性,且通過多渠道供應讓年輕人住有所居。

既然提振內需如此重要,那麼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不管是應對內外局勢的變化,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需求,都應該把提升國內產品、服務質量及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放在重要位置。應該說,擁有14億人口的國內市場,正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優勢與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