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金融支持實體是防風險治本之策

近期,P2P網貸行業風險集中爆發,本月剛剛過去一半就有超過40家平臺“爆雷”。而且,最近爆出的P2P非法集資案件,呈現參與集資人數眾多、涉及金額巨大、發案地區相對集中的特點,並牽涉到部分上市公司,引發廣泛關注。

應該說,網貸平臺紛紛爆雷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風險集聚,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長期脫離實體經濟空轉。過去幾年,以金融創新為名的產品花樣百出,其中不乏一些披著“創新”外衣專鑽政策空子甚至違規違法的產品。部分交易結構複雜、層層嵌套的金融產品,不僅導致風險交織、無法探明,還推高了融資成本,尤其是小微企業甚至個人的借貸成本。

無疑,針對頻發的金融亂象,相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嚴懲非法集資、金融詐騙、惡意逃廢債等行為。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金融隱患和杜絕大規模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務必需要讓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資金脫實向虛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兩年逐步顯現,業內討論亦非常之多。值得慶幸的是,過去一年多來監管層也做了相當的努力。7月16日,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就提到金融要偏向對於實體經濟部分行業領域的支持。

作為最重要的金融監管部門,央行、銀保監會在防範金融風險和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用力至深。今年4月,央行牽頭推動《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相關條例出臺,並公佈了2017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全國新發涉嫌非法集資案件數據,意在擠掉泡沫,防止風險放大。

這些非法集資案件頻發的原因,與資金追求所謂的高收益密不可分。以往,資金在金融系統空轉、層層嵌套十分普遍,比如理財產品進入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資金投資P2P,推高了資金成本,且所謂的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一段某一環節出問題,風險就會暴露。因此,與其將資金空轉並追逐高風險的高收益,不如讓信貸資金直接流向實體經濟,收益雖然較低但更為穩健。

有鑑於此,央行今年進行了三次定向降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近期又聯合五部委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以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為例,目前貸款增量已由以往的低增長轉為趨勢性回升。數據顯示,6月末餘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比上年末高5.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5743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水平。

除了監管部門發佈政策予以切實支持外,監管層人士也紛紛表態要推動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提出要保障小微貸款商業可持續性,通過定向降準、再貼現、再貸款、降低資金成本、差異化監管以及優惠稅收政策等一系列辦法,力求調動商業銀行支持小微的積極性。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亦公開稱,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落點在於支持培育新動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正是亟待金融機構優化服務的方向。

可以說,不論是針對當前網貸行業非法集資案件的整治,還是將更大的金融風險防範於未然,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都是治本之策,如此才能讓中國經濟增長的成色更足,民眾獲益更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