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耐挫力的誤區|父母該給孩子怎樣的“挫折教育”

培養耐挫力的誤區|父母該給孩子怎樣的“挫折教育”


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生悶氣,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希望他們能有能力迎接未來的挑戰,這個願望本身無可厚非。

談論起現在的孩子,人們總是覺得他們“太脆弱”、“不堪一擊”,很自然地把一些孩子因為老師的幾句批評、與家長的幾句爭吵而產生的過激行為,認定為是孩子們嬌生慣養,遇到的挫折太少,沒吃過苦,需要進行” 挫折教育”。


培養耐挫力的誤區|父母該給孩子怎樣的“挫折教育”


我們對”挫折教育”有哪些誤會


其實”挫折教育”就是當孩子真正遇到挫折時,我們要能狠下心來,讓他們面對挫折,體會挫折。在我看來,挫折是一種情緒,是當事人在經歷某事時自己的一種情緒,而把這種情緒上的感受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我並不贊同。

我更願意把這種類似失敗的經歷看作是一種困難。人在面對困難時只有兩種可能的結局:一種是你戰勝了困難;一種是困難打敗了你。

無論是這兩種結局中的哪一個,都會讓經歷者有所收穫。如果都是有收穫的,就無所謂失敗了,至少不是永久的失敗了。

每個人都一樣,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到無數種困難。這種困難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生活中隨處可見。

奇怪的是,我們又要提倡”挫折教育”,讓人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種中國特色吧,也比較符合中國父母的特點。

當代中國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們都太過於心疼自己的孩子,連每個人正常情況下會經歷的小困難,都不讓孩子們經歷,寵出了各種形式各異的性格和習慣。

然後就開始了一種痛定思痛的反思,刻意地給孩子們創造出各種所謂的”挫折”,豈不知這樣的冰火兩重天讓孩子們更加迷茫,每個孩子都想振臂高呼:”你們到底要想如何?”

我想到這個情景,自己都笑了起來。想象中孩子們在冷熱水中反覆的折騰,都不正常了。

其實,父母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分的重視孩子們身體上受的苦,而又嚴重忽略孩子們心理上的傷害!


培養耐挫力的誤區|父母該給孩子怎樣的“挫折教育”


現實中,培養耐挫力的時機


在成長過程中,哪有孩子不被石頭碰著磕著,哪有孩子不被餓著一兩頓,而被石頭磕著碰著,被餓一頓兩頓又能怎麼樣呢?

我們最常看見的是孩子被石頭絆倒,大人們一擁而上,對著石頭說:”你這壞石頭,怎麼碰傷了我的寶貝呢?”然後對著孩子一陣安慰。至此之後,孩子們一旦受到傷害,就知道了是” 石頭”的問題,是它絆倒了我。

到了吃飯時間,孩子們不吃飯或者說不認真吃,一定是有人拿著飯碗追著孩子滿屋裡跑,求著孩子吃一口,我們看不得孩子們餓一頓,結果就是讓孩子永遠不能自己好好吃飯。

這些生活中的小例子簡直是太多了,讓他自己摔一跤,讓他餓一頓,這些是不是”挫折”?是不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困難?可我們的父母就偏要把這些來得正常的困難拒之門外,偏偏要千辛萬苦的刻意找尋那些”挫折”。

我們刻意找到的”挫折”都不是生活中能夠經常遇到的,孩子們在面對的時候心知肚明:這不就是大人們故意弄得”玩意兒”嗎?沒關係,你們會做秀我們也不差。

孩子們也能在人工環境中表現得勇猛不懼,可惜的是,父母們認為短時間集中的”挫折教育”已經達到了效果了,回家之後又恢復了常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仍然主動去為孩子解決,讓他們一次次地失去接受自然的“挫折教育”的機會了。

父母們的矛盾讓自己很苦惱,讓孩子們很迷茫。我們會說,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幸福多了,他們吃得好穿得好。

可幸福是一個抽象名詞,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如同父母們總想把孩子送到農村,讓他們去吃苦,殊不知孩子們到了農村如同脫韁的野馬,那叫一個歡暢。

父母們強調了物質上的充足,卻完全忘掉了孩子們精神上的貧瘠和需要。


培養耐挫力的誤區|父母該給孩子怎樣的“挫折教育”


孩子遇到困難失敗,父母如何引導?


孩子們需要理解,需要關心,這是面對遇到困難的孩子,面對被困難打敗的孩子時,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的一種態度,就是要真正的理解和關心他們。

當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議,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

當孩子們被困難打敗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對結果客觀的分析和自己的得失,而不是簡單的被父母們冠以“你最棒!”的安慰,這樣的安慰,只會被孩子理解成為一種對弱者的同情或者是結果不夠公平。

當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共同分析失敗的原因時候,這樣的失敗難道就不是一種收穫嗎?這樣的失敗恰恰能給我們創造出另外一個機會,另外一種長遠的獲得成功的機會。

失敗絕不是隨便的就能成為成功之母的,成功之所以成功,絕對取決於我們每個人對待失敗的態度。

所以,”挫折教育”原本不需要刻意創造,從現在起,關注孩子生活中本來遇到的困難,去相信孩子可以面對它們,給孩子時間,給孩子方法建議,陪孩子分析。

耐挫力的提高就在點滴之間,你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