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我们都很爱我们的孩子,总希望能给他最好的,给他最好的东西,给他最好的教育,给他最好的爱!

在去年的时候,小闪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宁波市某个小学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其中有三只虾。令人震惊的是,全校400名一年级新生,有一半的孩子都没有吃虾,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又放下了。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原来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孩子们都显得很难为情:“原来是不!会!剥!虾!”孩子们说:“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给我剥好的。”你看,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这个世界就会让他吃苦,开学第一天就受挫。孩子不会剥虾、不会系鞋带,自理能力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很多人的评论一致指向:都是家长惯的。可为什么一面是对这些现象的指责,一面又是这样的新闻还是铺天盖地刷屏呢?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家长们认为,“这些琐碎的小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的就会了”。真的是这样吗?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朋友圈被一段“留学生做番茄炒鸡蛋”的视频刷屏了。一个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的第八天,聚餐时想做一道中国家常菜——番茄炒鸡蛋。可是他不会做,就发语音向妈妈求助,还是不懂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妈妈发来了小视频,在视频中亲自教他做。结果非常圆满,当他的同学问到他的国籍,这时候他才想起来时差是12小时,也就是说妈妈是凌晨4点起床录制视频教他做菜的。发完视频,妈妈还不睡觉,还问儿子做的味道怎么样。看到这件事情,很多人的反应是感动得哭了,也有很多人说如果你的孩子二十来岁了,半夜三更还打电话给你,问你西红柿炒蛋的做法,你会不会生气?你应该为孩子依赖你而高兴呢,还是为他这点生存能力都没有而感到悲哀?就算不会做,难道不会网上搜教程吗?这样的“妈宝男”有什么好感动的。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所以,这些琐碎的事情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等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而然地会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丧失独立的意识,在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上都非常欠缺,依赖父母,在成年后过得十分艰难。


“妈宝男”、“巨婴”这些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你一定听到过成年子女吐槽自己的父母不满足自己的需求,虽然这种需求是过分的,但是他却觉得理所应当,也曾听到过老人说自己的儿女,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自己费心费力做了还被说。遇到这种一边依赖自己,一边却又抱怨自己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寒心。结果是父母和子女都过得很不舒心。那怎么样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呢?


首先独立不仅仅是会做事那么简单,我认为,独立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要有独立意识,就是不要总是有依赖思想。第二,有外在的独立行为能力。第三,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培养独立的孩子,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保护并激发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是随着心理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一般来说,从1岁半开始,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自主意识,回忆一下宝贝小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要坚持自己来吃饭、自己来扣扣子、自己来穿袜子、自己来收拾玩具呢……她都不愿意大人去帮忙,家长一靠近就会大声抗议“不要不要,我要自己来”,再大一些,他想要尝试的事情越来越多。


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时机,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做。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的宝贝长大了,想自己来做这件事情了,爸爸妈妈支持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地示弱,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潜能:“这件事情爸爸、妈妈也不会,只有请你来帮忙了。”家长往后退一步,孩子就会前进一步,家长太能干了,站在孩子前面,自然而然地就挡住了孩子前进的道路。事情完成以后,分享孩子的喜悦,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你下班回家以后看到孩子把玩具收拾得非常整洁。就可以非常开心地说:“哇塞,这些玩具收拾得真好,还分了类的,这是你做的吗?”让他深刻地感受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会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在下一次,他会更愿意自己去尝试。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第二方面:培养孩子的外在独立行为能力。划分界限,给孩子权利,不逾越。我们可以把事情分为三类。第一类:孩子自己的事情,以他的能力目前可以做到的,对于这类事情要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二类:孩子自己的事情,他目前还不能做到。可以适当帮忙,循序渐进,帮助孩子学会。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你的脏衣服,应该由你自己来洗,但是现在你还小,还不会,可以慢慢学,先从洗袜子开始学吧。”;第三类:家庭共同的事情,孩子需要出一份力。应该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完成。


对于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要给够三个权利,那就是知情权、所有权、选择权。


第一个权利,知情权。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孩子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比如在给孩子报兴趣班前应该让孩子知道给他报了什么课。在小闪的情商课堂,每学期第一堂课小闪都会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来这里是干嘛的吗?”我们有很多新生都不知道,也有少部分小朋友知道,说“我爸爸妈妈给我说了的,是学情商,学习怎样交朋友,怎样处理情绪的。”这些提前知道的小朋友,他们的心理准备是不一样的。又或者说,我们给孩子买东西,“妈妈想给你买一个书桌,我们一起来看看选一个什么样的。”甚至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要给他知情权,就是说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大事,我们要给孩子做适当的解释,让他清楚周围在发生什么。

第二个权利,所有权。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就是让孩子清楚哪些是他的个人物品和个人空间,并且在挪用物品或做一些改变时要跟孩子打招呼、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们家长经常做的一件不尊重孩子所有权的事情就是强迫孩子分享。比如其他小朋友想玩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不愿意。“哎呀,你就给他玩嘛,一个玩具有什么嘛。”一个玩具对成人来说没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就有什么了。孩子和成人的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玩具是孩子的,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分享什么不分享什么。

第三个,选择权。给孩子选择权,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教给孩子选择的技巧就是教给他生活的技巧。而选择的本领是要通过真的做选择才能学会。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请孩子选择自己的个人物品,一起选择家庭用品,一起选择去哪里玩。给这个权利还有一个好处,会让亲子沟通更加顺利。比如,你请孩子一起来做家务,“我们一起来做家务,好不好!”孩子可能直接会说:“不好。”那我们可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家务,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要来出一份力,你是选择擦桌子、扫地还是洗碗呢?”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给足孩子权利后,我们要做到三不原则,那就是不包办,不代劳,不干预。我们知道但是可能却做得不太好。孩子想要洗碗,孩子想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家长觉得太慢,时间来不及了,索性包办;孩子想做些家务,家长觉得孩子是捣乱,直接代劳,对孩子嚷嚷“去,去,去,一边写作业去,让我来,洗个碗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孩子学习拖地,家长一直站在旁边盯着碎碎念“力气大点,那里没有拖到,哎呀,不是你这样弄的。”不停干预。哪个人是一生下来就能很熟练地把这些事情做好呢?都是一点一点慢慢学会的,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那当然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


我们家长要做到,不剥夺孩子的权利,不包办、不代劳、不干预,在孩子真正需要意见的时候才提建议。


第三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请孩子来谈谈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你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怎么样?”除了家长直接去问,我们还可以抓住孩子提问的时机。在每个孩子心中,可能都有十万个为什么,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其实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绝佳机会。那家长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做到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会带来两个很不好的后果:第一,不利于孩子探索,也无法体会那种经过一波三折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和满足感,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第二,家长有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们会疲于应答,甚至冒火,“哪里有这么多为什么吗?”。我们完全可以把皮球踢给孩子“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和孩子到超市买东西,你让孩子去厨房拿上环保袋。这时候,你的孩子问你:“为什么买东西都要带著这个袋子呢?”请问,你会怎么回答昵?这个时候可能你会说:“这个叫做环保袋,能把蔬菜鱼肉带回家,如果没有这个袋子,就必须花3毛钱买塑胶袋,但是拿回家后丟掉了,就变成多余的垃圾。”如果你是一位博学的父母,你还会继续解释道:如果垃圾变少了,就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让地球不健康。所以为了地球健康,买东西都要记得带环保袋,懂了吗?”


所以家长滔滔不绝地解说,虽然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却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机会”,没能让孩子真正去思考为什么。不直接给答案,先把皮球踢给孩子,让孩子去思考,然后倾听孩子的看法,有必要时就和孩子一起思考,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基础的方法。你可以这么说回答环保袋的问题:“你觉得为什么妈妈要带环保袋去超市呢?”让孩子先回答,下次,不妨自己偷偷在口袋里装一个环保袋,假装忘记带了。等到结账的时候,“哎呀,这么多东西拿不下,买个袋子还要花3毛钱啊!”孩子会突然明白这个道理,带环保袋原来可以省3毛钱,然后再把那些“环保意识”、“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等理论顺理成章地说出来,孩子自然会听得津津有味,还会一起查找资料,通过在真正的生活场景中的讨论,让孩子的思考更深入。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最后,小闪有一段话和一张图片送给大家: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孩子,走得很远很远,愿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到默默目送,不必追。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保护好他的翅膀,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

如何拒绝培养“巨婴”“妈宝男”,家长们看过来(收藏级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