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巨婴心理”正在摧毁现在的年轻人,

贝尔安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真正的身心灵同步成长。

父母全能等于子女无能

前几天,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儿媳不满婆婆随同蜜月旅行还指指点点,回国就离婚”。新闻中的新娘通过旅行发现丈夫是个妈宝男,蜜月还没度完,就提前结束旅行,回国后提出离婚。

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这则新闻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里的一个学霸同学Z,Z有着一米八的个头,家庭富裕,学习全优,是系里老师们都喜欢的学生,还担任了篮球队的主力。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优秀的学霸,在同学中的风评却是吐槽多于欣赏。

“他从来不做寝室卫生,他妈每隔一个月就从广东到上海来给他收拾他的床和桌子。他妈妈很漂亮也很能干,每次来学校都给他把所有东西安排好。”Z的室友们说,“平时每天晚上九点,Z都会跟他妈通电话,然后在长达一小时的电话中事无巨细地汇报他的一天。”

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巨婴”是家庭生活的最大杀手

父母的一手包办、全面保护,正在养育出越来越多像Z一样的人。现在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成为一个“巨婴”。

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小玉今年25岁,不久前刚刚带着一岁的儿子离婚,原因是她的丈夫把儿子摔到了地上。“阿浩是我公婆唯一的儿子,对他千娇百宠的,结婚后我们住在一起。平时儿子都是由我和婆婆带,老公都躺在床上玩手机。”小玉哭着说,“上个星期有长辈来家里,他玩着手机头都不抬,儿子学走路扑到他怀里撞掉了他的手机,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接把孩子提起来往旁边的地上扔,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那一刻,我的心也死了。”

阿浩的巨婴属性与他父母的无条件宠溺是分不开的。其实只要教养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放手中慢慢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在挫折中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能随心所欲,要习得责任与担当。而一直没有经历过独立与挫折的人,就会长成只习惯得到,不习惯付出的“巨婴”。

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长大成人

贝尔安亲认为,划分清楚人我的界限,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角色和价值才会体现出来,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破除“巨婴心理”。亦可说,这是心理“断奶”的开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朋友,乃至下一代,都是身心健康的开始。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这也是在贝尔安亲,老师们都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因。从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困难让孩子自己努力解决,从日常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培养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要将孩子养成“巨婴”,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正常的成长过程应是不断的脱离,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懂得收敛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欲,教他们学会独立,也许才是对孩子更负责任的呵护。在孩子成年后,家长要坚定地告诉他:“你要记得,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我可以陪伴,但我无法替你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