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小學的數學感覺比以前難,這是為什麼?

咖啡葉子963


可能主要是對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體例不熟悉的緣故吧,試分析兩點:

1.現在的編寫體例突出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突顯數學學科的價值(生活應用和學科應用並重),著重點除了傳統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外,更加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培養,開放性問題、教材留白、豐富的情境圖、數學活動、數學綜合性應用內容居多;

2.教材吸納了諸多數學分支內容,比如:排列組合、運籌、對策、集合、統計、概率……為將來的全面數學學習奠基,而傳統的算術、代數(字母與方程)、幾何(空間與圖形、圖形的運動)內容則一直並未被削弱。


aoe1981


小學教材本身不難

我是數學老師,對小學數學這塊還是比較瞭解的.目前的小學數學教材,說實話確實是簡單了不少,無論是知識的分佈還是題目數量上,都減少了很多.當年我上小學時只有五年,而且沒有上過幼兒園之類的.現在的小學一般六年居多,所學知識上確實是減少了很多.與此同時,又在原來所學基礎上增加了負數和方程這兩個知識點,當然這兩個都比較簡單,並不困難.

作業和考試題難度加大

輔導過孩子作業的家長應該就有這種感受了,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很多題目根本不會做,題目確實是變難了,很多家長表示輔導不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這是應試教育這麼多年的必然結果,評價機制主要還是靠分數和排名.為了同學們之間的區分度,題目肯定是越出越難的,若是按照書本上的難度來出題,那可能區分得太困難了.就像目前的小學階段的分數,平均分都是90以上的,學生考90分都是排名靠後的,家長們也會緊張起來,又是補課又是輔導的.

評價機制不變,難度肯定一直增加

應試教育並不是萬惡之源,而是評價機制的落後.一個班的同學,95與94分有什麼區別嗎?但是在目前的評價機制,就區別巨大了,94分的可能錯失一個重要機會.在義務教育階段如此評價,確實是非常殘酷的.若此種方式不加以調整或者改變,那小學生數學的難度肯定是越來越難的.


學霸數學


如果是課本知識,沒有比以前更難,如果你指的是課外數學,確實由於幼升小,各種盃賽,小升初選拔考試,可能比以前考察的面廣了和難度深了。信息社會的發展,現在小孩子接觸信息的途徑不是更多了嗎?條件好了,家長也更重視孩子思維啟智鍛鍊了,小孩子比以前聰明瞭是事實,但題主講的,再過二十年一年級孩子學方程,還是不科學的。方程的理解涉及到很多抽象數學概念(未知數,等式,字母代表數)等,而孩子從具象到抽象的認知特點必然要經歷一個階段和過程。比如一年級的圖文算式,其實是方程的啟蒙。但教的方法是按照一年級認知特點來教的。我是王老師,致力於小學數學的精品問答。

另一方面是方法問題,家長覺得難,是沒有掌握適合年齡階段的輔導方法。家長數學思維是固定了,比如應用題,普遍不會用除了方程的第二種解法。而小學生在初步理解數量關係時更多需要圖示等直觀手段輔助他理解

以下舉一年級課外幾個實例,選自王老師趣味數學專欄。

① 立體補磚~補全大正方體。

通過標數法和理解整體與部分關係來解題

② 正方體展開圖

通過一些讓孩子容易理解的方法,來理解展開圖本質聯繫

③ 圖文等式

以上!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學堂王老師


我家孩子現在讀二年級,我確實感覺現在的小學數學比我們學的時候難多了,我們小時候學數學,就是那幾種題型,計算的時候仔細一點,踏事一點,基本就能拿到高分,但現在不一樣,現在小學的考題非常靈活,更側重考察孩子的思維、理解、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小紅家住在頂層,整棟樓房共六層,每層樓的高度為3米。

問題1:整棟樓的高度是多少米?

問題2:小紅家距離地面多少米?

第一問比較簡單,孩子們都會做,3*6=18(米),但第二問很多孩子都會做錯,誤以為是18米,其實是3*5=15(米)。

再比如:上小學二年級的小紅與弟弟放風箏,風箏落在了5米高的樹上,小紅找來一節3米的竹竿,弟弟找來一節1.5米的竹竿,問小紅和弟弟能否用竹竿將風箏弄下來。

很多孩子會覺得將兩根竹竿綁在一起就是4.5米,當然弄不下來了,這樣想就錯了,首先兩根竹竿綁在一起,不可能正好是4.5米,應比4.5米少一些,但是小紅是二年級的小學生,身高在1.20—1.30米之間,竹竿的長度加上小紅的身高,就超過了5米,當小紅舉起竹竿去夠風箏時,還有一個臂長,因此,風箏肯定是能夠弄下來的。

由此可見,現在的小學題目考察的是一種綜合能力,死讀書的孩子就容易吃虧,所以,會覺得比較難。


沛澤媽讀心理


總的來說應該是比以前簡單,要是拿一張七、八十年代的升學考卷子給現在的六年級學生做,估計能考及格的極少。為什麼會覺得現在小學的數學比以前難呢?因為低年級的數學:

1、要學的東西更多

現行新課標版教材和以前使用的義務教育版教材對比,各冊都增加了統計、觀察物體、方向與位置、綜合實踐活動等內容。

內容增多了,每週的課時卻只有4節,教材便把原有的內容縮減合併(刪除的極少),如第一冊義務教育版20以內加減法是兩個單元,約25個課時的內容。

新課標教材則是9加幾、8加幾各一課時,其他的加法在一課時內混合出現,減法也在隨後的一課時及練習中全部出現,全部只有9個課時。這樣一節課內要掌握的容量加大,無形中增加了教材的難度。

2、內容提前

現在學生的入學年齡由以前的7週歲降到6周,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降低,但教材卻把原來的一些內容提前了。

如2011版原來第二冊的20以內退位減法提到第一冊,第三冊的三位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測量提到第二冊,第四冊的“時、分、秒”提到第三冊,“分數的簡單加減法”由四年級提到三年級等。

內容的提前進一步加深了難度,對一部分悟性差的學生更是難上加難。我教過一個女孩,二年級上學期學“時、分、秒”這一單元時,她怎麼也理解不了,分針指幾就說幾分。

我每天課後拿鍾教她看時間,一星期過去了,她就是學不會,更不用說時間進率間換算了。可到了三年級,只教她一次,她就會了。不是我用了什麼新的好辦法,僅僅就因為她長大了一些,理解能力提高了。

3、要學的內容跳躍性大,系統性差。

因為教學內容增多,教材內容跳脫,銜接性、系統性變差。

看看二年級下冊教材的編排——


第一單元:除法(除數是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第二單元:方向與路線(認識八個方向和相應的路線);
第三單元:生活中的大數(萬以內數的認識);
第四單元:測量(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
第五單元:加與減(萬以內加減法);
第六單元:認識圖形(角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第七單元:時分秒;
第八單元:統計(讀統計圖表,在方格紙上畫條形統計圖);4個實踐活動。


在學習了第一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之後,所有內容都與除法計算無關。內容如此雜亂而跳躍,教師很難一邊教這個單元,同時又給學困生補風馬牛不相及的另一單元,學生也無法適應。如果學生哪個單元內容掌握不好,就會有個知識點欠缺,而且一直沒有機會補上。

同時教材的靈活性很強,處處有陷阱,缺少悟性的學生會經常陷入陷阱中,覺得難以掌握。

不過,近兩年教材又有了改進,把提前的還原了,每冊的內容相對縮編了一些,難度有所降低。對比01年和11年、18年的第三冊數學教材就知道了。

總的來說,低年級的數學教材是相對變難了一些,但是三年級下學期開始,教材卻變簡單了。

1、繁難的計算沒有了

以前三年級開始學乘數是兩三位數的乘法,四年級要學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現在只要學習兩位數乘除法;以前五年級學的小數乘除法也是要三位數的,現在只是很簡單的兩位數的;分數的計算以前要學帶分數乘除法,甚至繁雜的繁分數計算,現在只學簡單的分數加減乘除,一般公分母不大於30。

像這種繁分數,現在的學生見都沒見過,可以前的孩子要熟練計算。


2、應用題變簡單了

現在的數學應用題一般只要兩步計算,三步的有一些,四步計算的非常少,到高年級的小數、分數應用題,基本就是兩步計算。

以前的應用題,就像姜昆相聲裡說的,“吃飽了沒事做,浪費水”經常做“甲水管放滿一水池水要8小時,乙水管放光一池水要10小時,甲乙兩個水管同時開,幾小時可以放滿一池水?”類似這樣的題。


但現在的解決問題更貼近生活,有大量的購物、乘車等相關問題,是生活化的數學。

3、幾何方面的計算也基本是套用公式計算即可

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基本以套用公式為主,以前學的經常要求組合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表面積要掌握各種各樣的狀況。

一句話,以前的小學數學,以計算為主,現在則更貼近生活,內容更豐富,計算變簡單了,思維訓練變靈活了,現在的數學學習,會讓聰明孩子變更聰明。

總體變簡單的小學數學,卻讓人感覺變難。一是因為內容增多,有些知識面不夠寬的家長在輔導時會覺得好難。更是因為教學資源的不均衡,熱門學校在招生中為了區分學生成績,考題偏且靈活。而為了孩子能考上,只好讓孩子學習各種難題,變相加大了難度。


作者: 有書肖瀟傻灑2018。優秀小學教師,寫文達人,用文字傳遞對孩子們的愛。


對此問題你還有什麼見解?歡迎留言、點贊、轉發,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有書教育。


有書教育


實際上,教材本身的要求並不難,有些部分的要求甚至比以前更低了。

但是同樣的內容,出現的題型確實比以前多了很多,對孩子知識面的要求也更為寬廣,所以經常出現孩子不能理解題意的情況。


現在到了高年級,考題千變萬化,要想全部過一遍,就得大量刷題。這樣勢必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樣對於靈活性差一些的同學,就會感覺陷入了題海。

除非,孩子有一定的解決新題的能力。

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包括審題、思考解決方案,計算等步驟。

比如二年級的一道題,關於時鐘的,很多同學不會,題目如下:

這道題通過審題,我們知道,需要求時鐘一共敲了多少下?而這個時鐘敲鐘應該分類來考慮,即整點和半點,那麼我們分別考慮一下:

1、從12點20到下午4點50,一共經過了5個半點,分別是:

12點30,1點30,2點30,3點30,4點30.這裡會敲5下


2、經過4個整點,分別是:

1點,2點,3點,4點。因為幾點就敲幾下,那麼總共是:

1+2+3+4=10下


把這兩類相加,則共5+10=15(下)


從這道題您可以看到,其實是一個時鐘的題,但是卻需要用到很細緻的思考,同時學會運用分類的思路來組織解決的過程。因此,儘管是一樣的知識點,但是考試題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因此,難就難在這些地方。


又例如方陣問題,同樣二年級的題目,其實是組合了幾個知識點:


這一道題,首先需要同學們明白前後左右都有3人是什麼意思,同時還得明白方陣的含義,如果孩子們能夠順利的畫出這個圖,那麼其實就是一個乘法問題。

當然,最後你發現,它還包含了一個排隊問題,因為每一行是3+3+1=7人。

總數應該是7*7=49(人)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相信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交流!

我是翼翔老師,喜歡教育!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數學老師,但是一直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從我的切身體會說說為什麼現在小學的數學感覺比以前難的看法吧。記得高中時期放假經常會幫鄰里小學和初中孩子輔導下作業,今年國慶放假回家再看小侄子的小學作業和課本,感覺課本和作業難度係數差別很大。同學聚會也和當老師的同學聊過這個問題。個人總結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教材簡單化了但要學習的內容面拓寬了

如果單看課本的話感覺比我們上小學時要簡單很多,可能與國家減負政策有關,而且很少留作業了。但是這個與孩子上的學校有關,像縣城裡、私立學校的孩子學的內容就比鄉里孩子的內容要多。同樣的教材,抓學習比較嚴的,課外作業部分是拓展練習,練習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的,有的甚至拿出奧數題。結果就造成了有些父母輔導起來比較吃力的現象。

2.應試教育壓力

現在升學不像我們小時候了,很多學校為了提高考學率,還分出重點班和普通班。有的為了進哪個區域的師資力量強的學校會提前給孩子學習高一年級的課程。沒辦法,這跟國情有關,學生時期通過分數來判斷比較簡單粗暴。說個我親戚家孩子的例子,孩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家裡請研究生當家教利用週末、假期的時間學完了五年級的課程,為的就是考進重點初中!你以為這很離譜麼?不不,這現象很常見,尤其是在那種家裡父母沒什麼學歷但是父母奮鬥家境還富裕的家庭中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上一輩沒讀書吃過的虧進入社會體會得更真切,所以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應試教育開發的市場。各種中小學、幼升小補習班遍地開花。

如果你覺得孩子數學難了,說明你和孩子都在努力。不可否認現在教育機制有些待改善,但是泱泱大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好的。國家一直在努力,孩子和家長也一直在適應。作為父母,抽出時間多關心下孩子,根據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合理制定計劃,不盲目追風(比如讓孩子做奧數題等),讓孩子也高興的學習更為妥善。


我是風中的大石頭,一個從小痴迷數學的工程師,如果你也喜歡數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風中的大石頭


這個難,不是教材的難,而是教輔用書、輔導班教材和考試的難。

家長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這種良好的願望催生了大量的教輔用書和補習班。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教輔用書往往採用ABCD卷或者基礎題、提升題這樣的模式編寫。補習班也加大了補習的難度。所以現在的學生如果用教材上的題目去考他們,這種考試幾乎沒有區分度。所以導致考試難度也在加深。現在有些考試的難度和教材難度是脫節的。教材中的思考題,到試卷上都是普通題,要求學生全都要掌握。

家長願望——輔導難度加大——考試難度加大——為了得到高分,家長再給學生報各種補習班,感覺這是個環,而且環上的各個癥結還在愈演愈烈。而其中的犧牲品就是學生。


薄荷糖165873351


教材不停的改,好的地方也改得面目全非了,沒有一個文化積澱,該記的地方不讓記,非要用所謂巧算,費時費力。比如方程,以前的關係式解很簡單,現在用天平原理講,確實好理解,但是不好用,甚至一部分方程天平原理沒法解,我們都是改回關係式教。

再有就是內容太廣,說白了就是管得太寬,小學想把初中,高中,大學,奧數,腦筋急轉彎都裝進來,美其名曰接軌,實際上,一題一種方法,千題千種方法,負擔太重。

小學數學忽視學生需求,違背數學規律,其實很多學生喜歡數學。尤其男孩,計算題喜歡比誰算的快,誰老大,應用題比誰想的出!他們喜歡全數字解題。尤其是數學思想的化繁為簡,抽象成公式類解題。但是現在數學快成語文課了,要求會說,會文字表達,不確定的結果,解題步驟多,題型的繁雜,沒有標準答案,計算題較少,應用題題目繞人,化簡為繁,沒有考慮學生的情況,尤其男孩不適應這種狀況。一些到中學數學才開始優秀的男學生,在小學不好,就是小學學的太繁!


qzuser


1.解法多。

你們不是喊素質教育嗎?現在教材開發智力,一個題目本來有一種最優的解法。我們以前也講最優解法。現在要講3種解法,然後選擇最優解法。然後記住三種解放前,天知道他要考哪一種。

2.思維多。

你們不是喊素質教育嗎?以前明明記住思維方式就行了。現在先用舊知識連接新知識,開拓思維,正想 反想。舊知識不會怎麼辦?那就別學數學了。

3.難度大。

你們不是喊素質教育嗎?

一個大約是多少?

我小時候讀書,只學四捨五入。初中才知道求極大,極小值。生活經驗足,一聽就會。

我教書是在六年級下學,去買幾次東西就知道了。

現在二年級就要學”大約”,素質教育要聯繫實際,生活中處處是極大,極小值。所以不能講四捨五入,要自己估計。有時候估計大,有時候估計小,有時候比五大進一,比四小退一。教材沒有說“四捨五入,進一法,退位法”,所以老師不能講,這樣不超綱。但結果估錯方法,結果就是錯。要扣分的!一句話:牌坊教材立,碧池老師當。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