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聯想和華為之間有多大差距?

小世界卡


23年前聯想是華為的17倍,23年後華為是聯想5倍:聯想和華為,一個“鉅虧”、一個“稱王”,你們說差距有多大?


1、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與華為任正非:


柳傳志與任正非都是全球的商業戰略專家,人家柳傳志的女兒柳青都是高盛公司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但是,這二家國際化企業的命運,就是由創始人的戰略不同決定了。


華為任正非走的是技術派為核心的,聯想則是以品牌營銷和貿易路線、更側重於營銷推廣和渠道、運營驅動為主的核心價值,這兩種模式在前期聯想是具有優勢的,更快。



2、聯想CEO楊元慶與華為任正非:


如果說柳傳志與任正非間還能達到一個平衡,那麼,楊元慶接了柳傳志班之後,最大敗筆就是主導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當時還被這種蛇吞象的併購,被炒成了英雄,壯舉,聯想一躍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標誌,


現在看來,聯想收購IBM完全就是“坑”:使IBM解套了,而讓聯想錯失了黃金的互聯網發展期,聯想的IBM就是個戰略的錯誤,三個月損失40億。


PC市場逐年減少,人家IBM在最佳的時期把“坑”給你了,更糟的是聯想服務器和智能手機業務也一直難以獲得盈利,再看看人家華為:華為手機佔領了移動端,你聯想還有啥?


23年前聯想是華為的17倍,現在華為是聯想5倍


雖然聯想也是品牌企業,只能說是優秀,與華為相比還是弱了一個檔次,華為明顯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優秀,一種能力更全面、綜合實力更強,超越聯想。



用文章交流,用文章來達、用文章找同類人:真人、真實、真案例,更多原創回答,請關注-點贊-留言。今日頭條孫洪鶴:十年以上創始管理諮詢機構資歷、商業模式專家、專注互聯網創業投資、品牌營銷等領域,歡迎大家監督指導。






孫洪鶴


不請自來,聯想、華為兩個企業,都是中國成功企業的典型代表,都是千億巨頭代表,他們的營收規模都超過了2500億。

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兩家公司最新的財報。

8月16日,聯想集團公佈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18/2019財年第一財季業績報告。聯想集團今年第一財季營收大幅增長19%,

達到了119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新高,這意味著,聯想集團營業收入連續四個季度持續加速增長。與此同時,聯想集團報告期內實現的稅前利潤也達到1.13億美元,同比大增1.82億美元。

7月31日,華為發佈2018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今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2分之一也就是收入1628.5億元

聯想是第一季度,華為是半年,我們把華為的業績除以2來進行比較。

數字說明問題,華為的利潤是聯想的10倍……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是為何。

聯想集團究竟是做什麼的?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從1996年開始,聯想電腦銷量一直位居中國國內市場首位;2005年,聯想集團收購IBM 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事業部;2013年,聯想電腦銷售量升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廠商。2014年10月,聯想集團宣佈了該公司已經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

作為全球電腦市場的領導企業,聯想從事開發、製造並銷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術產品及優質專業的服務,幫助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取得成功。聯想公司主要生產臺式電腦、服務器、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打印機、掌上電腦、主板、手機、一體機電腦等商品。

看完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聯想集團是做設備的,也就是賣各種數碼產品的。

那麼華為呢?

華為的百科可能有點生澀,在這裡就不囉嗦了。

小編來解釋一下。華為不光是賣手機電腦等數碼設備的公司,華為還可以提供全套的基站以及連接基站的整個網絡

手機不是對講機,不管兩個手機離多近,都得先掛到這個網絡裡,才能進行統一管理。

沒有這個網絡支撐,兩個手機誰也不認識誰,怎麼可能一起聊天。

這個網絡是由類似中國移動、聯通這樣的運營商維護的,但他們只負責投錢買設備建設,然後坐地收錢,說白了是不懂技術的。而這些東西是由類似華為和中興這樣的設備商做的。

重點來了,華為的這套技術不光在中國賣,更賣到了世界各國。

截至2016年底,華為有17萬多名員工,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全球17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大家覺得做手機電腦難,還是做華為這樣的技術更難?答案當然是技術更難。

聯想自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如今聯想轉型的話題也是大熱門,但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需要努力啊。

難道聯想不優秀嗎?聯想同樣優秀,只是出了一些小問題。聯想和華為都是優秀的民族企業,都值得我們每個人感到自豪。

未來市場的最大贏家,一定是產品力(技術力)、推廣力、品牌力都優秀的企業!一定要掌握科信科技。蘋果、三星、華為、索尼等,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是值得所有企業都認真思索的!


聲學在線


關注找靚機,每天分享新鮮有趣的數碼科技小知識!

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也都走向了全世界,那麼,作為國內PC市場老大聯想,以及手機市場一哥華為,他們兩者差多少呢?

明面看,兩個品牌都很強,但坦白來說,兩個公司的差距,已經不是一點半點了,美國商務部給中興的禁令,可能會導致中興進入休克狀態。

而聯想是國內PC市場的老大,世界第二,和中興在通信設備的地位差不多,但在PC的核心零部件,例如,CPU、顯卡、內存上,聯想的技術同樣是一片空缺。

不過有人會說,那DELL、惠普不也一樣嗎?

當然不,以惠普為例,從惠普分出的安華高、安捷倫,也都是半導體頂級供應商。再加上聯想這幾年在其他市場失利,PC界老大也被惠普奪去了。

如果美國給聯想開張禁令,結果不會比中興好到哪去。

而再看華為,華為的地位就比聯想好不少,通訊基站和手機業務雙線開花,雖然在核心部件方面,華為目前也不能完全擺脫老美,但是也不至於能太過慘烈,任正非早一步投入研發,坐自己的芯片,做自己的系統,就是在預防不測,倘若哪天遭遇不測,就會用自己的芯片頂上去,即便會差一點。

所以,任何時代,掌握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找靚機


聯想和華為作為國內同一時代成立的民營科技企業,一直都會被拿去作比較,其關注度不可謂不高,而最近剛好國內各大公司紛紛發佈第三季度財報,這兩家公司也就難免又被大家拿出來比較了。

華為營收利潤均超越聯想,但利潤早已碾壓聯想

華為作為國內民營企業的龍頭老大,在中國的科技通訊鄰域一直都佔據重要的地位,由於華為沒上市,所以現在還沒有華為第三季度完整的財報,所以先看華為2018上半年。7月31日,華為發佈2018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華為公司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

反觀聯想,11月8日,聯想集團公佈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第二季度財報(自然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三季度營收為133.8億美元,同比增長14%;淨利潤為1.68億美元,同比增長21%。以聯想集團上半財年來看,聯想集團總營收253億美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為2.45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268%。

從財報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營收還是利潤,華為都全面超越了聯想,營收是2014年超越聯想的,至於利潤華為十多年前就已經把聯想拋在後頭了。

華為手機、運營商業務大放光彩,聯想則霸佔PC市場

華為手機業務作為“國產手機之光”一直以來的市場表現都令業內外學習稱讚。在出貨量上,華為財報顯示其三季度總出貨量已達1.455億部,對比之下,蘋果前三季度出貨量為1.404億部。這意味著華為在第二季度首次超越了蘋果同季度的4130萬出貨量之後,又在第三個季度再次排在了蘋果前面,成功坐上了全球第二把交椅。

至於華為最核心的運營商業務,單單從佈局5G、能與高通爭奪5G市場就足以說明華為的實力了。下半年華為將陸續聯合通信產業鏈夥伴,共同舉辦OTF、UBBF、MBBF等行業盛會,與運營商共同探討運營、無線、寬帶等領域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值得期待。

而聯想最強的肯定是在PC市場,上個月,市場調研機構IDC與Gartner均發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PC出貨報告。報告指出,聯想集團在第三季度已超越惠普,重新成為全球PC市場龍頭,並佔據了24%的市場份額。

聯想的PC及智能設備業務收入為18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佔全部收入的74%,而移動業務收入只有32.47億美元,同比下滑15%,佔全部收入的13%,處於虧損狀態。

經營模式的不同造就了聯想、華為

聯想成立於1984年,在1993年銷售額就超過30億,1992年銷售達到17.67億;華為成立於1987年,在1992年銷售額才超過1個億,現在,兩者可以說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了。

雖然聯想(貿工技)、華為(技工貿)兩者的經營模式並沒有高下之分,但事實告訴我們,以技術派為主的華為贏了,華為對新技術的研發相當執著,所以也是在專利積累方面有著雄厚的基礎。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據瞭解,目前華為的科技研發投入已經位列全球第三。

但我們也不能說聯想的貿易派就是錯的,畢竟國內年銷售超過2500億,年淨利潤超過37億的企業也沒有多少,實際上兩個公司都是國內很優秀的,只是華為更為優秀罷了。


金十數據


兩家之間差距"多大″👌?按該問的題目中所指兩家位置的前後,是一大與一大且強之差,夠大了吧,多大!似乎好比我國與美國的差距,我國大而美國大且強,肯定不是我國與歐盟中諸強國和日本等國那樣的差距,因為我國亦為強,只是強中有弱,但強又是大國之強,是大國快速而又持續發展即大進步中之強。

在我國內兩家是眾大中的一大與一大且強之差👌。科技企業的大可以稱作強,首先是強在大,涵蓋了科技和高科技企業,涵蓋了國營科技、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屬發展得不錯的,大是有名又有實的,只是雖列於眾大中,卻有僅大與大且強的區別,顯然的區別、顯然的兩類,因此,兩家也見證和代表了我國科技、高科技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而後1家的大且強則標誌著我國科技、高科技總體的現實,還預示了我國科技、高科技整體的未來,可謂不僅是科技大國之縮影,而且是科技強國之蹤影,在這個意義、作用、影響、地位和榮耀上,後1家也超過了許多國營的科技、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甚至令其中的一些汗顏不已,因為也有一大與一大且強之差。

大趨同強則迥異👌。兩家之大,都在於貿大,強則在於技強,技強成就貿大進而成就大且強,造成兩家差距那麼大,而技強更會成就未來的更大且更強,即後1家的後勁足著呢,勢必造成兩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後1家顯然現在還不是世界最大且最強,不足在那擺著呢,科技上的不足,卻因是世界科技諸強中列於前排且突出一些位置的1強而有問鼎頂尖的跡象,也好比當下的我國,體量已夠大、科技已夠強,潛力又顯在,越上一流以至走上超一流遠非無跡可尋。

強迥異致抗打壓力異常強👌。這方面同樣也很像我國,後1家於國際上,在科技上,被禁出、被禁入、被禁錮,三禁來自眾強,是1超強帶領的眾強施予的三禁,區別性、選擇性的科技打壓久且強,不是一般的強,卻臨久而久強、遇強而愈強,讓國民備感光榮而提豪氣更有久遠的科技憧憬、國家倍覺硬朗而升豪邁更有強大的科技希望,與大而弱的委屈、恥辱、低氣以及依附、模仿、跟隨及其所引發的負效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差距多大!


肇俊武


一家是跨國買辦公司,一家是中國民族企業。怎麼比?


一家,是敢在9月18號,放出可以說是“挑釁民族歷史記憶”的廣告的公司:


是同款電腦,在美國比在中國便宜4成的公司:

說真的,現在的聯想,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家“中國企業”。總部在北京和美國北卡羅來納,看不出哪裡是本家哪裡是分部。工廠大多在內地,可工廠設在中國的外企多了去了。對中國消費者更友善嗎?對中國市場更重視嗎?看不出,看不出。


其實,回到二十年前,彼時的聯想還是一個好企業。有很多技術的創新,電腦也做得很不錯。那時候,我們信任聯想,把聯想當做人民的兒子,聯想也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創造了很多就業,算是幫中國人掙錢,給中國人長臉。


但現在呢?聯想仗著中國消費者和政府部門對他的信任,為所欲為。檯面上說,我們是同胞,一家親,聯想給我們帶來技術,就業,帶來話語權。但背地裡,卻拿著政府採購的高額利潤,補貼外國消費者。


現在的聯想,已經可以算是一家跨國買辦了。


那麼問題來了:華為壓榨員工,華為宣傳不實,華為手機售價不低,華為犯了很多錯誤,但華為總體來說還是一家正兒八經的民族企業,為中國人贏得了太多的外匯,就業,話語權。你拿一個跨國買辦來跟華為比,是不是過分了?


IvanZhu


2004 年,聯想收購了巨頭 IBM 的 PC 業務,那一天,全世界的科技頭條,都在報道這家中國企業。這應該聯通曆史上最輝煌的一天。

2004 的時候,聯想處於頂峰,比華為強很多。



14 年後,形勢逆轉,華為後發先至,成了領先的那一個。

2017年,聯想的淨利潤5.3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33.88 億元。而華為的淨利潤則是 475億元。

從淨利潤衡量,華為是聯想的十多倍。


為什麼這十多年間,聯想和華為換了位置?


1. 華為懂得核心科技的重要性


現在回頭來看,聯想收購 IBM 的 PC 業務,並不能說是一筆成功的收購案。


這次收購,雖然幫聯想成為 PC 份額的第一名,但這不過是個虛名罷了。

電腦中最重要的 CPU, 是美國英特爾的。最不可或缺的 WIndows 系統,是美國微軟的。

聯想做的,就是採購來配件,組裝好,做成成品賣出去。利潤率並不高。


而華為,知道把錢花到刀刃上,成立海思半導體,自主設計了麒麟處理器,不用看美國高通的臉色看。

華為還把錢投資到 5G 研發上,目前在 5G 專利上和高通並駕齊驅,佔領了領頭地位。



相比之下,其他的中國手機品牌,比如小米、OPPO 和 vivo ,都要找高通買處理器,還要給高通交高額的通信專利費。


華為在處理器和通信專利上,掌握了核心科技,利潤率自然就上去了。



2. 聯想執著於過去的成績,華為放眼未來的趨勢


現在看,IBM 把 PC 業務賣給聯想,真的精明。


IBM 出手的時間點很妙,正好是 PC 業務由盛向衰的轉折點。IBM 果斷把業務中心轉向了企業對公市場,獲得了更高利潤率和產業價值。


現在 IBM 努力發展的,是人工智能業務,也是未來趨勢。


在這一點,華為也是有遠見的,提前佈局半導體和 5G 通信,未來的路會越來越好走。


聯想只看到過去,卻沒能未來的趨勢,所以自然在競爭中被那些有遠見的同行超越了。


陸家嘴文青


先看下兩家企業的現狀,最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

聯想在 PC 和手機上市場表現下滑

如果說聯想最強的業務是什麼,當然是電腦了,從 1996 年開始聯想電腦的銷量就佔據了中國國內市場的首位(而且這一佔就是好多年),在 05 年還收購了 IBM PC 事業部,進一步擴大的業務範圍和實力。 並在 2013 年一躍成為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廠商,銷售量世界第一,可見它在 PC 市場上的統治地位。

但是近年來,聯想電腦越來多地被人吐槽詬病,ThinkPad 大不如前,樣式一成不變,甚至有人發現其電腦在美國市場要比在中國更加便宜,這就更加讓人難以接受。同時隨著華碩,戴爾,惠普,小米等電腦做得越來越好,以及還有一部分人直接選擇 MAC,聯想的 PC 市場份額逐步下滑。而手機更是不用說,如果說前幾年的聯想還有那麼一部分人使用,但看看目前今天的主流手機,早已沒有了聯想的地位。

華為各方面表現強力

華為最初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直到今天在手機,芯片上被人熟知,一步一步做起來已經在通信和手機業務上進入了新的階段。

手機方面。目前的主流手機,華為是相當強勢的一個成員,銷售量並不輸給其他手機。在海外也銷售較好,贏得了較好的口碑。

芯片方面。華為自主產出的麒麟系列芯片,被大家當成國產芯片的驕傲,如麒麟 970 和驍龍 845 進行對比,雖然不能說一定誰強誰弱,但是終於有了自己的技術突破和相應的產出能夠與之媲美,已經是國產中的驕傲。

研究所,實驗室。華為在各地成立研究中心,早期的“2012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等等,無不在為自己的技術突破做準備。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擺脫依賴越發自強,華為一直深諳此理並付諸行動著,就像孕育著一個終極大招。

一個是曾經的 PC 市場的王者,一個是現今追求技術獨立的民族企業,在不同的時間都有各自的輝煌,就如今來說,經過上面的分析已經高下立見。籠統地講,差距並不能量化,都在各自相應的領域進行著不同的業務,單就某一指標可能各有高低。但是目前在技術,口碑以及業務上,華為是更加被大家所期待的!


stormzhang


且先不深究它們倆的市場狀況,就說六七年前小編用的聯想手機,半年不到的時間卡成靜態壁紙,就只感受到觸摸返回鍵時,那個一無所用的震動感。不是我黑它,從此以後,我和聯想各走各的獨木橋。這個問題,我堅定的站華為。

再看市場狀況,從1993年聯想走上中國品牌霸主,華為在默默無聞的打好在通信領域的發展基礎,到2005年聯想的品牌知名度和銷售額日益猛增,華為跟在聯想後面默默地努力,不驕不躁,不再是那個只專注於通信設備的小公司。再到2010年,聯想終究敗下了陣,華為翻了身,收入遠遠超過了聯想,甚至一個不斷盈利,一個竟然還會出現虧損。為了更好的體現差距之大,小編對比了一下,2015年,聯想的淨利潤只有46.59億元人民幣,而華為居然達到了300多億!2017年華為達到了925億美元,此時的聯想卻只剩下430億美元,由此可見,差距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變成這麼大!

其實聯想和華為都是世界的500強,都算是國內的佼佼者了,然而為什麼近幾年來,華為越來越蒸蒸日上,而聯想卻日益沉淪?恐怕就是聯想對內與對外的價格和質量方面的處理,在公眾心中早已和華為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現在這兩個大品牌的差距已經日益顯著,相信大家都是有所感受。

小編認為,聯想之所以發展的越來越不太如意,可能是因為其急於求利,急於求成的前期,就如同樓房的建設,打好地基最重要,而它卻沒有華為有先見之明。華為靠自己,走好了每一步,自研芯片和系統,做自己,做一個最好的華為,才得以長久的發展。


鎂客網


無論國際還是國內,一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與創始人(或現實控人)的格局和胸懷,有著緊密的聯繫,不信,從你身邊的企業觀察下。

聯想和華為也一樣。眾所周知,曾經,聯想,代表著中國企業的方向,也是柳傳志一度被尊為中國“企業教父”的原因之一的,到現在,我們也不能否認柳及其聯想對於國家的貢獻。

後來,隨著聯想的發展壯大,聯想,也從“摸著石頭過河”過度到“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階段,將聯想分為兩部分:楊元慶的聯想電腦和郭為的神州數碼,一條腿著重與硬件發展,一條腿邁進當時新興的互聯網業務。聯想電腦以收購IBM電腦業務為頂峰,神州數碼幾經轉型,到現在幾乎不再聽到這個名字了。隨後,柳逐步退出聯想實際業務管理層,成立了聯想控股,著力在聯想投資方面。前幾年,在手機業務蓬勃發展時,又開發手機研發,一開始,與華為等國內品牌也不分伯仲,隨後就被小米、步步高等甩在身後幾條街;再收購摩托羅拉,仍不見起色。

上述,從自己的視角,大體說明了聯想的成長過程,未必全面。但從該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出聯想目前陷入困境的原因的。

比如,任正非總是考慮:華為什麼時候倒下?這樣的思維,就迫使他在企業上升途中,時時尋找企業的短板或者說可能受制約的地方,因此,即使在此次中興事件發生前很多年,著手芯片的研發,致有今日之功。

反觀聯想,成立聯想控股後,我的看法:說得俗一點,聯想就“忘記初心”——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而轉向了對資本的追求。看看聯想控股的投資方向,大約可見一斑。朋友們都知道曾經的“柳倪之爭”,我同樣不贊成聯想在一開始就著手芯片的研發,而贊成柳的路線,因為那時不具備條件。可聯想壯大了後呢?聯想的核心技術和短板是什麼呢?這時候,聯想的高層依然沒有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或者是年事已高,缺乏魄力了——被intel和amd的太過龐大而嚇退縮。因為我不相信聯想的高層,看不到聯想的短板的。

從後期的手機業務來看,就研發水平和資金後援以至營銷渠道、品牌效應,我依然認為,與小米、步步高等品牌相比,聯想,都是其他品牌難以比擬的。可是,實際效果看,距離越來越大。那麼,問題在哪兒呢?我以為:是“忘卻初心”的企業文化所導致的。

我很尊重聯想這樣的企業,但現實是:若聯想不再“找回初心”,目前業務都有可能萎縮,更難說以後了。至於與華為的比較,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只會越來越大。

說到底,一個公司的狀況,我以為,是領導人(甚至是背後的實控人)的格局決定的。

諸位怎麼看?歡迎拍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