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肺癌的研究進展

放射治療肺癌的研究進展

肺癌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展望我國近30年該疾病的發病率,可以發現這30年間的肺癌發病率增長了465%,其中城市人靠的發病率要遠高於鄉鎮人口,且死亡率也相對較高。此外,目前中國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還不到15%。肺癌患者大多以能進行手術的I/II(早期肺癌)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在診斷時可以接受手術。而肺癌患者僅佔肺癌患者的1/3,也就是說,大多數肺癌患者在診斷時已經處於局部晚期,無法手術治療。對於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理論上仍然存在治癒肺癌的可能性。放射治療是治療局部晚期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肺癌放療中常用的放射治療模式包括常規的分段/加速高激活度放射治療、三維放射治療和全腦預防性放射治療。為了進一步探究放射治療的研究進展,本文對這些放射治療模式展開了綜述,分析如下。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注射、藥物和手術等疾病的治療更為熟悉。這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夠直觀地理解,但對放射治療的作用所知甚少。放射治療可以有很好的抗癌效果,主要是因為它所發出的輻射可以攜帶一種特殊的能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輻射。自然環境中的輻射很可能會誘發癌症,但在輻射療法中,輻射成為癌細胞的“殺手”。無論癌細胞是否以任何形式吸收輻射射線,它們所吸收的射線都將直接與癌細胞的結構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直接。對肺癌放射治療中受損細胞dna的深入觀察。簡單地說,肺癌的放射治療就是用大劑量的輻射照射癌症腫瘤,從而破壞和殺死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增殖、生長和擴散。在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中,約有54%的肺癌患者會在其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接受放射治療,約有45%的其他肺癌患者會在第一療程接受放射治療。此外,本研究亦研究非小細胞癌的治療進展,發現約64%的非小細胞癌患者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接受放射治療,在其他肺癌患者中,約有35%的人接受了放射治療。可見,肺癌放療在肺癌患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治療肺癌的困難類型。其腫瘤細胞標記指數可達8.3%,潛在的加倍時間較短。此外,非小細胞肺癌腫瘤細胞的增殖速度更快。在放療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殘留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因此,有必要給予患者較高的輻射劑量,以有效破壞和殺死腫瘤細胞。例如:對於一個直徑小於5cm的小型腫瘤,按照每日1次,每次2Gy的放射量,則需要80~90Gy,甚至是100Gy的放射量才能夠破壞、殺死腫瘤細胞。而常規放射治療的劑量則為60Gy(每次2Gy,治療30次),對比研究,常規放射治療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只能抑制大部分的腫瘤細胞。腫瘤細胞有這增殖速度較快的特性,而健康細胞組著則存在著放射敏感性,這使得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需每日給予患者更多次的放射治療才能起到良好的破壞、殺死腫瘤細胞效果,也就是克服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達到修復壓致死損傷的目的。此外,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也可以通過分段照射治療,即:每天兩次,每次1.2Gy,加速化療應改為每天照射3次,1.4~1.5Gy一次。一組未接受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照射超過20次,總劑量超過50Gy。照射治療後,所有患者隨訪5年,發現患者的生存率高。高達27%,可以看出存活率有顯著提高。目前,大多數報道或文獻一次推薦2Gy用於直徑3cm的腫瘤,32次治療,總劑量64Gy。對於直徑>1的腫瘤。3cm,推薦使用超分割放療。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不斷髮展的狀態,這使得相關醫學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其中,現代輻射治療技術除精密放射治療技術外還逐步產生。例如:調整強放射治療(Sabro刀),三維適形放射治療(X刀,光子刀),立體放射治療(伽瑪刀)等。在使用上述放射治療技術,還有必要使用MRI和PET,CT等輔助技術。這些輔助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不規則腫瘤並採用適當的照射治療方法。它有效地改善了先前治療區域輻射劑量的不科學分佈,並且增加了輻射區域的劑量,使其分佈更均勻,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必要的輻射。減少放射治療對患者的毒副作用。這在年輕,暴露於大量,肺功能差,耐受性低和聯合放療的患者中更為明顯。此外,根據大量臨床研究數據,當使用常規分段照射作為判斷依據時,患者的不可識別耐受性約為20Gy,而2/3肺耐受性為30Gy,而1/3肺是40Gy以上。基於這些數據,3D CRT的出現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放療的不足。它可以應用於放射治療過程。不僅可以精確地描繪需要照射的目標區域,而且可以精確地測量所需的輻射劑量。再加上3D CRT本身可用的有效固定裝置,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健康組織暴露。同時三維技術的有效應用,還能準確的計算出照射劑量>20Gy的肺體積、總體積佔比(V20)以及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幾率。通常情況下,如果V20<22%,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則就是0;如果V20<30~40%則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就是13%;當V20<40%時則放射性肺炎的發病率將上升到36%。除此之外,通過三維技術還可以顯著提高腫瘤的照射劑量,一般情況下可達81~95Gy,使患者1~2年的生存率提高到32~64%,同時還存在有利於患者預後的因素,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當患者體重降低幅度<5%時,其的存活率高達74%,而為發生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存活率則可達到41%。

臨床研究表明,至少有25%的肺癌患者會發生癌細胞的腦轉移,這需要患有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進行MR,顱腦CT和其他影像學檢查;在臨床上,部分患者會去神經外科進行小細胞癌腦轉移的診斷和治療,但經手術或其他輔助檢查方法確診後,發現他們是肺癌腦轉移;近8%的患者可能有單純的肺癌腦轉移,而17%的肺癌患者未能治療大腦。因此,一旦肺癌患者出現腦轉移,建議他們通過全腦照射治療。一般來說,照射劑量與正常劑量相同,即10次暴露時為3Gy,總共30Gy劑量或20次暴露,每次2Gy,總劑量為40Gy。儘管預防性腦照射可以有效地降低腦轉移的發生率,但它也具有不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命週期的缺點,並且還可能導致患者的放射性腦損傷。同時,如果全腦預防性放射治療再次誘發肺癌腦轉移,患者將不再繼續接受放射治療,即使他們選擇接受化療,其治療也不會令人滿意。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對預防性腦照射始終存在不受推薦的態度。如果患者發生肺癌單個病灶腦轉移病灶,則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或是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如果患者發生肺癌三個以上病灶的腦轉移,則建議先採用全腦照射治療,然後再使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對已發生轉移的病灶進行追量。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醫療科學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突破。但是在實際的放射治療肺癌過程中,還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牢記“三精”原則,也就是精確治療、精確計劃、精確定位,以此來保證在最大程度給予照射劑量破壞、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降低放射治療的毒副作用,最終實現提高治療增益比的目標。另外,PET、CT、MRI以及全腦預防性照射等先進技術的使用,更加精準的勾勒出了惡性腫瘤放射治療的靶區,同時還為它們提供了生物靶區,這為臨床個性化放射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

來源:RENOWNED DOCTOR

腫瘤醫學論壇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