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

文史砖家


俗语道“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是说底层人士对于义气的珍视,往往要胜过读书人出身的官员、中高级人士,虽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难免有失偏颇。其实,读书为官者对于义气的珍视,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而晚清的山阴县令李钟岳,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钟岳是山东安丘人,年轻时在科场混迹多年但运气不佳,自从18岁考中秀才后,一度陷入连考连败的怪圈中,直到39岁才考取举人,44岁时又高中进士,至此才算是光耀门楣。李钟岳在翰林院供职数年后被外派到地方,起初担任浙江江山县令,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时候,又调任绍兴府山阴县令。而正是在这一年,李钟岳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原来就在李钟岳上任不久,治下便出现要案,光复会领袖徐锡麟在安徽举事失败,牵连到会党女领袖、大通学堂督办秋瑾,而秋瑾及大通学堂正在山阴县。有鉴于此,浙江巡抚张曾扬电令绍兴知府贵福,要求即刻查抄学堂、逮捕秋瑾及其同党。贵福不敢怠慢,又电令李钟岳,要其限期完成此事。



虽然上司督促甚严,但李钟岳出于良知和对秋瑾的仰慕,却替她及大通学堂辩解,并在遭到严厉申斥的情况下,故意采取拖延政策,迟迟不肯发兵捉拿“叛党”,希望秋瑾等人能够逃生。然而对于李钟岳的一片苦心,秋瑾却以“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为由予以婉拒,并在遣散众人后,毅然留守学堂。


此时,贵福又严令李钟岳捉拿“乱党”,并亲自前往山阴县坐镇监督,后者被逼无奈,只好率人查抄学堂,并将秋瑾等人押解到县衙审讯。然而名为审讯,实为谈心。在公堂上,李钟岳不仅为秋瑾设座,而且还单独与其交谈,并请她题诗、作文,秋瑾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实际上引自清代诗人陶宗亮)。



贵福闻讯大怒,厉声责问李钟岳,并出示巡抚的手谕,命令他将秋瑾“就地正法”,后者虽然据理力争,但终究未能改变结果。1907年7月15日,秋瑾等人被押至绍兴轩亭口问斩,年仅32岁。由于秋瑾是国内闻名的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革命志士,如今一经拿获便被斩首,得知消息的人士无不惊骇震悚。


“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近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遂被拿获,立予斩决。闻者莫不栗栗。”见《申报·查封徐锡麟家产学堂之骚扰》(1907年7月18日)。


事后,贵福因为李钟岳屡有袒护“逆党”、抗命不行的举动,便在张曾扬面前极力弹劾他,引得后者大怒。就在秋瑾遇难后第三天,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的罪名被革职还乡,消息传开后,绍兴数百名士绅自发为其送行。面对着送行的人群,李钟岳满脸愧疚地跟他们讲:“李某的个人去留算不了什么,只是拼尽全力也未能挽回大局,实在是太遗憾了!”说罢,恋恋不舍地离开山阴。



李钟岳离任后并没有返回老家安丘,而是暂时寄寓在杭州,每日里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对秋瑾之死依然是难以释怀。不仅如此,李钟岳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并对着秋瑾的遗墨发呆、落泪,有时一天多达七八次。家人见李钟岳情绪如此低落,生怕他会寻短见,所以日夜对其盯防,但终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廿三日,就在秋瑾遇难百余日后,李钟岳趁着家人不备,在寓所悬梁自尽,终年53岁。浙江士绅听闻李钟岳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前往吊唁,而上海各大报社也争相报道此事,一时间群情激愤,在哀悼李钟岳的同时,也痛批贵福、张曾扬,使得二人由此身败名裂。



不仅如此,李钟岳去世多年后,浙江百姓依旧对他怀念不已,并自发为他在西湖建立祠堂,年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见《续安丘新志》)。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李钟岳虽然间接害死秋瑾,但因为他的结局,导致秋、李两家不仅冰释前嫌,而且还结为至交,这也是一段佳话了。


史料来源:《清史稿》、《续安丘新志》、《申报》等


文史砖家


其实答案如此清晰,如此没有争议的答案,大家都可以百度了解,并且悟空问答里也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简单说一下吧。李钟岳虽然是秋瑾所在县的县令,但他却不是杀害秋瑾的凶手。他仅仅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去抓捕秋瑾,并且他也被秋瑾的才华和革命热情所感动,说是抓了秋瑾后就审讯,其实不是审讯说是朋友间的交谈却差不多。但李钟岳的上级却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干了,下令让人把秋瑾给杀了。即使在李钟岳对阻止杀害秋瑾一事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完成秋瑾希望自己做到的要求,比如不要砍头、脱掉衣服之类的。秋瑾被杀后,李钟岳一直感觉自己无能,也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秋瑾的被杀,就辞官不做了(有一说是被免官),后来一直郁郁寡欢,三个月后就自杀了。

民国成立后,“秋瑾案”昭雪,李的神位入祀秋瑾祠。秋、李两家遂成为至交。


大运河时空


秋瑾,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女权运动的先驱,光复会成员,号称鉴湖女侠。李钟岳,又称李宗岳,山东安丘人,清末官员,曾任浙江山阴县县令。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分别计划在安徽、浙江举事起义,推翻清朝的统治。徐锡麟先在安庆起义,但起义失败被杀。由此,秋瑾在浙江山阴大通学堂准备起义的消息也被清政府所掌握。此时,李钟岳正担任山阴县令,当时革命志士推翻满清的思想已被大部人接受,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李钟岳同情革命,敬仰秋瑾的义举,在接到上级命令去抓秋瑾的路上鸣锣开道,大造声势,目的是让秋瑾等人尽快撤走,但秋瑾明知危险,甘愿为推翻满清流血牺牲,毅然决然地在大通学堂等待被抓。

秋瑾破抓后,大义凛然,气冲斗牛,李钟岳对她尊敬有加,审讯时不但不用刑,而且更像读书人之间的对话,秋瑾在此还留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惊世绝笔。上级责李钟岳做事不力,指使逼迫他处死秋瑾。李钟岳人微言轻,没有违抗上级命令的能力和资本,最终违心、被动、无奈地处死了秋瑾。

处死秋瑾之后,李钟岳每天处于自责和内疚之中,不久,辞去山阴县令,闲居在家。自此,更是闭门谢客,断绝朋友来往,每每想起秋瑾的浩然之气,更是仰天长叹,以泪洗面,亲朋故友理解他的心情,多去安慰,但也都无济于事。最后李钟岳带着自责、内疚和忏悔悬梁自尽,以求永远之解脱,来弥补处死秋瑾之罪孽。


刘世比亚


李钟岳是秋谨的粉丝,对秋谨的革命思想和行动怀有深刻地同情,对秋谨的诗词也很欣赏。在接到秋谨的案子后李钟岳曾透信给秋谨,希望她逃走,但秋谨在徐锡麟死后决心为革命献身。最后,李钟岳在上司重压下抓捕了秋谨,但在审讯中对待秋谨一直很敬重,表現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照。在违心处斩了秋谨后,李钟岳也被上司以“同情革命”为由解职回家。回家后李一直愧疚不安,最后,在愧疚自责中自杀。


蓝天沃土成爱民


秋谨的气节让他羞愧难当!唯以死相报才可以平复心灵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