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秋瑾就义前提出三个条件,李钟岳准了两个,为何第一个却死活不同意?

海日冬晴


很多人都说李钟岳懦夫,就因为他没有保全秋瑾,但是却没有人看到他的难言之隐,小小的“芝麻品官”使出浑身解数护秋瑾安危。



▲剧照下同

一个小小的县令答应了秋瑾两个要求,已经是仁至义尽,而第一个要求他也是万万不能答应的,他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李钟岳出生于1855年,1907年担任山阴县令。清朝众多官员腐败,但是李钟岳却不腐败。在未出任阴山县令时,他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华,对于文人之士以礼相待。

早在1906年底,秋瑾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袖在上海开展集会,密谋起义推翻满清政权。满清政府得知后,派遣李钟岳到山阴县彻查,而此时秋瑾等人已经回到阴山县,在大通学堂主持校务。

主持校务其实是用来掩饰他们积蓄革命力量,培养革命青年的据点。但是不久之后,据点败露,徐锡麟惨遭杀害。浙江巡抚紧急命令知府贵福彻查大通学堂,而负责人则是李钟岳。

李钟岳虽然是负责人,但却一直以借口搪塞知府贵福,迟迟不肯将秋瑾等人抓捕归案。许多人士知道李钟岳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开明的县令,相约数十人来恳求保全。但是,以李钟岳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保全他们所有人的性命,但却可以拖延时间,让他们趁机逃走。

李钟岳向知府贵福撒谎说,大通学堂目前并没有什么惊人的举动,不能急于求成,武力威逼,以免打草惊蛇。李钟岳还建议,应该暗中观察,再一举抓捕。

知府非常痛恨革命党,恨不得拿枪直接摧毁大通学堂。但是李钟岳既然已经上言要暗地抓捕,他也不能不留情面。

贵福虽不悦,但也已经默许。李钟岳秘密与士绅讨论逃脱方案,为了两全,只能是自己按兵不动,想尽办法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的师生能够顺利逃脱。但是不久之后,贵福见李钟岳依旧按兵不动,勃然大怒。

李钟岳三番五次被贵福训斥,并且被威胁说他与革命党同谋。李钟岳被逼无奈,只好动手。贵福亲自监视,命李钟岳带兵前往大通学堂说拿革命政党。

李钟岳真怕士兵开枪杀人,还亲自走在了最前面,并且一路上叮嘱不能随意开枪,只能抓捕涉案之人。


由于在拖延的时间里,秋瑾、程毅等人为了保护学生周全,坚持到最后。但是没有想到,贵福已经下了狠手,他们被当场抓获。在公审堂上,秋瑾不卑不亢,坚决否认自己参加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中。

为了让秋瑾招供,福贵不择手段,命令李钟岳前往城外抓捕秋瑾的娘家搜查证据。但是李钟岳怎可能乖乖领命呢。

李钟岳不允许手下进入秋瑾的居住小楼,只能在他指定的地方搜查。由于李钟岳时刻冒着危险违反上级命令来阻挠贵福搜查革命党证据,才避免了更多的革命党人士受害。

秋瑾被捕,其实一直被以礼相待,并没有受刑。李钟岳经常一个人“审问”秋瑾,其实是因为李钟岳想让秋瑾多在世上多活几日,看看有什么回旋之地。

而他与秋瑾的交谈更像是文人墨客相处,还让秋瑾写文,才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

但不论李钟岳怎么想方设法让秋瑾免于死亡都是徒劳的,因为他还有上级贵福在监视。贵福密探得知后,勃然大怒,厉声呵斥。


但是李钟岳依旧以证据不足来搪塞,贵福知如果自己不亲自审问,李钟岳不可能对秋瑾动刑。于是亲自去浙江巡抚面谈张曾扬,谎称秋瑾已经招供,要求立即“就地正法”。

贵福得到巡抚手谕之后,快马加鞭回到山阴县,要求李钟岳立即处决秋瑾。李钟岳依旧苦苦反抗,但是贵福拿出手谕,并且再次威胁他说要上报他与革命党同谋之事。李钟岳被逼无奈,只好当了处决秋瑾的坏人。

在刑场上,贵福一直监视,生怕李钟岳拖个一时半会儿。李钟岳对秋瑾说,并非是他无情,而实属无奈,说着说着就落泪了。他又问秋瑾有何要求时,秋瑾说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准许写诀别信回家;第二,不要枭首;第三,死后不能剥衣服。

李钟岳告诉秋瑾说后两个要求他都能答应,但是第一个要求,他是做不到的。秋瑾亦知他的难处,也就从容就义了,一代女英雄,就这样被处决了。


但让人疑惑的是,李钟岳在处决秋瑾之前设身处地保她,为何在刑场上却拒绝了她的第一个要求呢?

其一,不是李钟岳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让更多的革命党不受牵连。试想一下,如果李钟岳让秋瑾写信回家,那么贵福一定诬陷李钟岳私通革命政党,下一个被处决的一定是李钟岳。

李钟岳倒不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但是李钟岳一死,派遣来担任阴山县的新县任一定不会会像他一样,处处保护革命人士。并且在贵福的指使下,说不定会对其他革命人士再次展开搜捕,处决更多的人。

其二,护两家周全:私通革命政党的罪一旦被戴上,李钟岳就是死路一条。而死的不仅仅他一个。私通之罪,在封建社会里,是要诛全家的。李钟岳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不考虑家里人的安危。

李钟岳若死,贵福一定再次彻查秋瑾家,那么到时候秋瑾一家人都有可能受牵连。若李钟岳尚存一条命,依旧有方法阻挠贵福的疯狂行为,从而保护两家的安全。

秋瑾死后不久,李钟岳被迫离职,绍兴数百人乘十几只船来送行,可见,李钟岳深得人心。但是李钟岳是处死秋瑾的执行官,秋瑾死后也不能继续以县令的身份保护她的家人,一直抑郁,深感内疚。



每每看到秋瑾亲笔写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他的内心就懊悔无比,以至于逐渐失去了生的意识。1907年10月,李钟岳带着无尽的愧疚与懊悔上吊身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百姓以及士绅闻李钟岳自杀后,内心十分悲痛,甚至有些人绝食三天以此悼念。

李钟岳在小小的职位上,倾尽全力保护革命政党,已经是仁至义尽。他未能答应秋瑾的全部要求,并非他懦弱,而是有他自己的打算,只可惜自己一件无能为力。

李钟岳虽是处死秋瑾的执行官,但是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他的行为也深受百姓赞赏,理应也算是个有骨气的男儿。


史之策


第一个条件就是把他往绝路上逼!



所以,他宁可让秋瑾把遗憾带到另一个世界。



秋瑾临刑前“提”的那三个条件是:

一:死之前给家里写封书信。

二:不要剥光衣服(清朝处斩忤逆犯人要剥光上衣以示羞辱)。

三:不枭首示众,求直接斩首(先用绞索使犯人长时间遭受痛苦,然后砍下头颅掛在杆上示众,并不是希望处以吊死之刑)。

顺便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三个条件应该是“求”而不是“提”,已经判斩了,还让你提条件,上司贵福就在身边(见史料),估摸着是后来文人的一种歌颂笔法吧!


如果衡量秋瑾这三个条件,好像第一条没太大毛病。按理儿说,马上要问斩了,写封诀别信,向家里交待一下家钱财、存款、房产、孩子、老人等一番事宜乃人之常情,一封遗书,换做谁做主都能同意。然而,如果秋瑾真“提出”了这个条件,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李钟岳死活不答应也有他的难处,其难也该有三:

第一:是为了不牵连她的家人,万一信中有什么暗语或嘱托未尽之事,那就可能全家被抄,尽管家人并不一定看得懂。但按大清律可以视作共同忤逆,不需要解释。秋瑾本人就是个例子,她不是也没招吗!供词上只有一句话:

……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二:信谁去送,送给谁?肯定得自己送。而秋瑾被捕后,官府去抄家时,李钟岳已经很偏袒了,上报时只说的一无所获,已经把上司(贵福)惹怒了,再亲自送信,不是往自己身上扣屎盆子吗?

第三:主要还是怕受牵连,本来已经尽力了,别再把自己白白搭进去。若那样做了,后两个条件都没他说话的份量了。



即便是这样,在秋瑾被处斩三天后,贵福还是呈报朝廷,以庇护罪犯的罪名被罢免,还追加刑狱,好在后面两个条件他是同意并不是同情,因为毕竟是他亲自下的斩立决手谕,后来朝廷也就没再往死里整。

二个月后,几欲自行了断未果的李钟岳终于自杀身亡。自杀之前几天里,家人常常听他嘴里反复念叨一句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史料中,世人一般只知道女权运动的先驱女侠秋瑾,也知道她起义未果,被捕后的第二天就被斩于绍兴轩亭口。但是,没人知道抓他的山阴县县令李钟岳其实是秋瑾的忠实“粉丝”。这个流芳了百年的历史故事当中,李钟岳着实被忽略了。其实,如果他接到命令后马上实施有效抓捕,秋瑾成立的“光复会”便会被斩草除根,然而,李钟岳采用了拖字诀。就这一拖,其他三十几名骨干才得已逃脱。其中包括与她齐名的尹锐志和尹维峻,也就是当时闻名浙江的“鉴江三侠”(都是武行出身,常在一起切磋武义,和秋瑾一样,每人都有一把左轮手枪)。



然而,李钟岳拖的主要目的是让秋瑾赶紧逃……

可是……

她竟亲率十几名师生与来学堂的官兵交了火,自损两人后,她让其他人逃脱(见史料)。

为了保护秋瑾,李钟岳下令不准向女性师生开枪,秋瑾这才没被当场打死(李钟岳没认为她能“有事儿”,因为“宽限”的几天里,他认定秋瑾把一切都办明白了,没证据,就好办)。



审讯中,他避重就轻,还把秋瑾供词中的“秋风秋西愁煞人”交了上去,欲以此替她开罪。

但是,他的计划没有“得逞”。

史载;贵福看罢,大怒;立斩。李钟岳大惊,愤然对答:“毕竟是学堂之首,名望极高(今教育局长之职),案情尚未弄清就处以极刑,难服人心,望大人三思而行呀!”贵福不允,严令李钟岳立即执行上一级巡抚手谕。李钟岳力拒,俩人发生冲突。后无望,只称:“既而斩决秋女士,若与其他人行刑一般,令其多受凌辱,勿宁不为,望以成全其成仁之志。”

当晚,他落着泪在夜审堂上了勾划了秋瑾的斩决令,而对第一个所谓的“条件”没有应允。



其余两条自行做主担下,这也是被罢官的原因。若第一条担下了,可能就步了秋瑾的后尘了。

1907年7月15日早上(也有一说是凌晨,秋瑾不想让人围观),秋瑾被五花大绑押至绍兴闹市轩亭口,李钟岳为了减少围观之众,让官兵围着圈遮住百姓愚昧的嘴脸。



然而,天不随人愿,贵福为了泄愤(光复会会员、警察处会办徐锡麟刺杀的安微巡府于库里.恩铭与贵福是至交。她虽没供词,但贵福不可能信),据传给了李钟岳面子没裸刑,但还是专门交待了刽子手,第一刀下去……



秋瑾女侠长出了一口气后,第二刀,女侠才被……。

……江湖传闻:秋瑾死后,她的俩个好姐妹尹锐志和尹维峻在上海避难期间,暗中杀掉了出卖秋瑾的胡道南……。

但是,据确切资料载,是王金发杀的。



1907年7月,在绍兴准备响应徐锡麟安庆起义的秋瑾、竺绍康、王金发等人被胡道南告发于巡府贵福,导致秋瑾被捕而死,王、竺逃亡”。



1910年,王金发将其杀于府中。


骁勇34


根据丁时良先生编著的《辛亥女侠秋瑾》一书记载:革命党秋瑾在被行刑之前,监斩官李钟岳走到她身边,让差役站开,低声问:“女侠还有什么交代?”

秋瑾说:“瑾半生奔走救国,私欲甚少,乃是清白之身,临刑不要动我衣带。”李钟岳默默点头,答应了秋瑾。

秋瑾接着说:“亲属怕株连,皆已避去,请李公着人收殓,不要暴尸示众。”李钟岳含着泪光点头答应,又问了一句:“女侠放心。还有什么?”

秋瑾说:“我将要离世而去,请给我纸笔让我作书别亲。”李钟岳凝视了一下秋瑾,向后一扭脸说:“女侠你看,时间亦不许可。”此时,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将秋瑾处死的知府贵福,已经乘着轿子来了。

可能与题目有些偏差,但结果是一样的,李钟岳只答应了两个,有一个没有答应。

很多人乍然听到这件事,往往会先入为主,认为李钟岳不近人情,为什么唯独有一条不给办。其实秋瑾能不能写书信,这件事李钟岳做不了主。

秋瑾是在大通师范学堂被抓的,当时的知府贵福十分紧张,因为大通学堂是他亲自管辖的,就在巡抚府的旁边,他自己任大通学堂的董事,又支持购枪,还给秋瑾写过联语……而秋瑾此时牵扯着革命党的事情。

虽然贵福跟革命党没什么关系,但是他担心秋瑾会牵连到他,危及到他的前程,于是他决定尽快处死秋瑾,杀人灭口之后,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但是秋瑾在当地声望很高,要处死她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于是他派山阴县令李钟岳审讯。

李钟岳是进士出身,为人正直,之前在江山县做代知县的时候,曾经办过学堂,拥护新政。到山阴县后,通过和秋瑾的交流,对秋瑾的才华和人品都深深敬佩。

李钟岳深知大清气数已尽,不忍对秋瑾用刑。他知道贵福等人想要借刀杀人,但又不能不接这个案子,不然以贵福的残忍手段,秋瑾若是由贵福亲自审讯,将难逃皮肉之苦。

李钟岳有心放水,不仅没有严加审讯,反而弄出个 秋瑾做了无数好事的供词。贵福大怒,于是自己审讯秋瑾。面对重刑,秋瑾没有透露半点革命党的消息。贵福最后没有办法,假造了一份供词,强迫秋瑾按下手印,生怕有人劫狱,第二天就发电请示巡抚对秋瑾行刑。

当时是1907年,贵福等官员虽然掌握着秋瑾的生杀大权,但也自知清朝已经日薄西山、四面楚歌了。而秋瑾的声望又高,也不敢白天行刑,于是在6月5日夜里到6日凌晨,将秋瑾从监狱内提出行刑。

对于秋瑾的就义,当时的革命家、诗人柳亚子曾写了一首《吊鉴湖秋女士》来赞颂秋瑾的人格和她就义的影响: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雨秋风血模糊。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鹊。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何如!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漫说飞天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鸣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其实当时秋瑾提出第三个要求被李钟岳拒绝后,秋瑾说:“好吧,为了你的仕途,不再说了。”李钟岳说:“女侠不知,我的仕途和你的性命一样,止于今日了。”

果然,还没过3天,李钟岳就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了。1907年10月29日上午9点多,李钟岳在寓中悬梁自缢,终年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一百来天。


进而读史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前,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

(秋瑾剧照)

那么,秋瑾究竟向李钟岳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李钟岳面对秋瑾的要求,为何只答应了两个,另一个不答应?

事情还得从秋瑾被捕说起。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随后,在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徐锡麟起义失败,直接导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

山阴知县李钟岳在接到福贵的命令后,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里和秋瑾有过接触,十分钦佩秋瑾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对身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诗作对,还心系家国天下,大胆追求妇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极为深刻。

此刻的李钟岳,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和学生们能从容撤退。在福贵的一再催促下,李钟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着头皮带领清兵前往大通学堂。

即便这样,李钟岳仍然还在为秋瑾考虑。他为了阻止清兵开枪射杀学堂师生,故意坐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在抵达现场后,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既没有逃走,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决心,为革命流血,从容被捕。李钟岳随后押着秋瑾等8人回到山阴县衙。

(李钟岳剧照)

福贵当夜对秋瑾进行了审讯。纵使福贵百般拷问,秋瑾始终只承认参与了妇女解放运动,对指控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动,一概矢口否认。一无所获的福贵只好暂时作罢,将秋瑾交由李钟岳继续审讯。

第二天,李钟岳在县衙提审了秋瑾,不但没有刑具加身,还对她礼让有加,专门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审讯的整个过程,就像会客般平静而礼貌。最后,秋瑾的供词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传颂百年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福贵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痛斥李钟岳故意偏袒秋瑾,责问:“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到:“均系读书人,面对弱女子,碍难上刑。”

但李钟岳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能量有限,他无法阻止清廷杀害秋瑾的险恶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钟岳接到了张曾杨的手谕,“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试图做最后的抗争:“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但他的话不够分量,根本没人理睬。即便李钟岳“竭力阻拒,几至冲突”,但仍然无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运。

行刑前,李钟岳对秋瑾说到:“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随即“泪随声堕”,左右之人也“相顾侧然”。

但秋瑾却毫无惧色,只给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能剥去衣服。

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但对第一个要求,李钟岳却最终没有应允,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钟岳和秋瑾剧照)

其一、李钟岳没有胆量答应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参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她在清廷眼里,就是个“政治犯”。

实际上,清廷坐卧不安的,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忌惮秋瑾倡导的民主革命。害怕国人在秋瑾的号召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这样的革命者,清廷是不会有丝毫仁慈的,更谈不上同情。绝不会让秋瑾在牺牲前,还有书信存世,哪怕是诀别家书也不行。

再说了,秋瑾如果写家书,还可能因此连累更多的家人。李钟岳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后果。

其二、李钟岳没有机会让秋瑾写诀别家书。

从7月14日凌晨2点,李钟岳接到了浙江巡抚张曾杨处斩秋瑾的手谕起,直到凌晨4点,秋瑾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李钟岳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贵的监视之下。因为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贵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鲜血,只好让李钟岳做监斩官。

因此,李钟岳即便敢冒杀头的风险,答应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没有机会完成诀别家书。

实际上,李钟岳还是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秋瑾牺牲后仅仅3天,清廷就以“庇护女罪犯”为由,将李钟岳革职了。

离任的李钟岳终日郁郁寡欢,对秋瑾的死始终无法释怀,整日不断地重复念叨同一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最终,李钟岳因内疚而上吊自杀。

此时,距秋瑾被害不过百日。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开门见山,先让飞扬带大家来看一看秋瑾就义前,曾向监斩官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出过哪三个条件?

一、准许写家书作别;

二、不要枭首;

三、不要剥去衣服。

对于这三个条件,作为监斩官的李钟岳听完后,果断的答应了她后两个条件,然而对于第一个条件,李钟岳却考虑再三没有同意。



一个死刑犯为何还能和监斩官谈条件?监斩官为什么只答应了后两个?“不要剥去衣服”怎么会被秋瑾当成一个条件特意提出来?这背后的动人而又悲壮的历史故事,请听飞扬为你道来。

奇女子、革命家、女权运动者、鉴湖女侠秋瑾其人

如同李清照是中国南宋历史上的一个奇女子,秋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所作所为和影响力毫不逊色于李清照,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 “辛亥三杰”之一。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秋瑾,却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大家闺秀,从小起,她便表现出了奇女子的特征:

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

嫁作人妇后,秋瑾并未像人们所想象的封建妇女那样,相夫教子,平淡地度过一生,恰恰相反的是,秋景的人生激扬岁月才刚刚开始。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留日期间,秋瑾接触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和民主革命家,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通过和这些人的交流,一方面秋瑾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极大影响,从此投身民主革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进步的女性,一个有了学识的女知识分子,秋瑾开始为自身所代表的广大女性发声,他积极开展妇女运动,解放妇女思想,宣扬女权主义,她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



留日的经历,使她从一个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女子成长为了一个投身革命、宣扬女权、解放妇女的女革命家。

1905年7月,在日本,秋瑾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回国的她开始冒着被清政府逮捕的风险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然而不久以后,秋瑾被捕,历史就进入了本篇文章开头的一幕。

遭受背叛身份暴露,明知危险毫不退缩,秋瑾被捕入狱

1907年7月6日,同盟会的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大量同盟会革命人士被捕入狱,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了秋瑾。此时的秋瑾,正在同盟会培养人才的据点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同时联络各地同盟会会员,组织各地起义事宜。

清政府决心要彻底剿灭乱党,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绍兴知府收到指令后,马上下令山阴知县李钟岳前往大通堂逮秋瑾及其学生。




其实在7月10日,秋瑾已得知徐失败的消息,但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山阴县令李钟岳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此后,秋瑾与李钟岳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秋瑾与李钟岳,悲壮的传奇烈女,懦弱的传统书生

其实,山阴县令李钟岳对秋瑾早有耳闻,他读过秋瑾的诗,听说了不少秋瑾的事迹,对这个奇女子李钟岳内心佩服不已。秋所写的“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这样的诗句更是被李钟岳反复吟读,拿来教育儿子说:一个女子能做出这样的诗,比你们男儿有出息多了。

接收了绍兴知府的逮捕秋瑾命令后,李钟岳内心是极其不愿去执行这个命令的,他想尽各种办法反复拖延,向知府贵福反复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请求暗中调查,从长计议,实则为了拖延时间。大通学堂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时间逃脱。然而令李没有想到的是,秋瑾竟然如此刚烈,明知危险仍旧不撤退。

知府逼迫甚急,恐吓李钟岳再不行动就以通敌同谋罪论处,懦弱的李屈服了,7月14日带兵前往大通堂逮捕了秋瑾。

秋瑾被捕后,李钟岳也处处给予周全,审讯时,让她坐在椅子上,两人促膝长谈,形同会客。有人将此事报给贵福,知府贵福大怒,气势汹汹的责怪李钟岳,并命令他当监斩官立即处决秋瑾,否则要追究李通敌的罪过。




李钟岳(《竞雄女侠》剧照)

李钟岳这个懦弱的传统书生,还是上级受不住压力,他知道自己保不住秋瑾了,再次面见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便泪如雨下,并询问秋瑾还有没有需要自己做的?于是,秋瑾这才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三个条件:

一、准许写家书作别; 二、不要枭首; 三、不要剥去衣服。


李钟岳为何不答应第一个条件?

秋瑾提出的这三个条件里,后两个其实都是为了保持自己死后女儿身的清白,但是她作为造反罪的死刑犯,这两条操作起来似乎难度更大。而第一条仅仅是留书给家人交代后事,反而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可是,李为什么果断的答应了后两条,而做不到第一条呢?

在飞扬看来主要原因还是懦弱的传统书生李钟岳的自保心理。在遇到危险时保持自身的周全,这是人类的本能。与秋瑾这样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的奇女子相比,更多人是想李钟岳一样以保全自身为前提。

李虽然内心对秋敬佩不已,也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全和优待她,但是“通敌”的罪名他不敢承担。作为监斩官,具体怎么杀死秋瑾和处理尸体,这一点上李还是有相当的自主权力,所以秋瑾的后两个条件李确实能做到。

但是对于第一个条件,本来知府贵福就已经对他多有不满,要是还帮秋瑾传递书信,一旦被巡抚抓住把柄,诬陷他为敌传递情报,那么李自己甚至全家人都在劫难逃。最终,自保的心理压倒了他对秋瑾的敬意,他没能答应秋瑾的这一临终遗言。

最终的结果

秋瑾遇害后,知府贵福仍然没有放过李钟岳,李钟岳被冠以“庇护女犯罪”的罪名遭到革职。李钟岳实现了他对秋瑾的诺言,没有枭首和剥去衣服,但是秋瑾的尸首无人敢为其收,最终秋瑾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等人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



李钟岳回到杭州寓所后,对秋瑾之死内心非常愧疚,难以释怀,常常独自念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之后趁家人不备,在房中自缢而亡,时年53岁。


一代奇女子,一个懦弱书生,一位进步的民主革命家,一个传统的封建官员,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却在各自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产生了交集,他们之间的故事远比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来的更加传奇,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也远比虚构的作品更令人心神震动,更使人慨叹不已!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7月15日,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是祭祀亡魂的阴惨惨的日子。1907年7月15日凌晨,浙江巡抚张曾扬向绍兴知府贵福,下达了立斩秋瑾的命令,张曾扬和贵福以屠杀革命党人不过夜的精神,要为这个“鬼节”再增添一个活生生的冤魂!

行刑的时间定在寅时,寅时刚到,直接负责秋瑾一案的绍兴府山阴县令李钟岳匆匆走进关押秋瑾的地方,将她提到大堂,以朋友的面目和态度,真诚地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随后,询问秋瑾有何遗愿。

秋瑾知道自己赴义的时刻到了,但她早已下了赴死的决心,她要做唤醒民众的牺牲者,她要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革命,她要以自己的血道,引革命同志前赴后继,所以,视死如归的秋瑾,坦然向李钟岳提请三件事:

1、准写家书与亲友诀别;

2、临刑不脱衣物;

3、勿以首级示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秋瑾的要求,确实很低,相对于头胪落地、血溅山河的人生抉择,已经很低很低。所以,对于临刑不脱衣、勿以首级示众的要求,李钟岳满口答应,而且拼死答应,倘若做不到这两条,宁愿死,他都会让秋瑾实现遗愿。

然而,对于写家书,他却没法答应了,因为贵福就在门外,他是监斩官,他是秋瑾的催命鬼,有他现场指挥,有上头的立斩令,有等待秋瑾人头落地的巡抚,李钟岳纵有十颗脑袋,也没法改变秋瑾受刑的时间。所以,李钟岳无法答应秋瑾的第一条要求,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秋瑾也理解李钟岳的难处,因此还当面谢了李钟岳的通融。

其实,对于秋瑾,李钟岳不仅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因为秋瑾的死而懊恼神伤,最后自杀身亡。李钟岳1907年初调到山阴任县令,当时遍访山阴的名流,其中就包括秋瑾。李钟岳对秋瑾一见如故,深为佩服。

后来,因为秋瑾在日本留学的同学胡道南联络当地士绅举报秋瑾在大通学堂搞革命,被绍兴知府报告到浙江巡抚衙前,成为浙江巡抚的督办大案,李钟岳作为当地县令父母官,受命直接办理此案。当接到要抓捕秋瑾的命令后,李钟岳还一再拖延,给秋瑾逃跑的时间,然而秋瑾视死如归,像谭嗣同一样,宁死不逃,才有了后面的刑戮。

所以,李钟岳作为当地县令,受巡抚、知府节制,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得被动成为杀害秋瑾的帮凶。他本意无此,却不得不如此。他因为照顾秋瑾,遭到绍兴知府贵福的弹劾,最后罢官。

然而,罢了官还不能平息李钟岳心头的悔恨,最后因为自己没在秋瑾一案中救下秋瑾,李钟岳后悔莫及,最后在家中自杀身亡,给了他最敬重的秋瑾,一个最终的交待。作为清朝官员,对秋瑾敬重仗义如此,再无第二人。


帝国的脸谱


秋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罕见的女侠,她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封建官宦之家。江湖人称"鉴湖女侠",这个称号也有人说是秋瑾自己认可的,因为老家有个湖就叫鉴湖,而秋瑾从小就忧国忧民、立志报国,长大了要伸张正义,救民水火。

秋瑾的所处的时代是不幸的,满清风雨飘摇,国家危难之中,魔鬼当道、豺狼横行。

而秋瑾的婚姻也不幸福,她在1893年奉父母之命嫁进了湖南一个豪门,成为一个贵妇人,但老公王廷均跟自己没有丝毫共同语言,秋瑾精神上异常痛苦,就像囚禁在笼中的鸟,度日如年。苦熬十年后,快到而立之年的秋瑾终于冲破牢笼,离开老公和三个孩子,从北京前去日本寻求真理。在日本秋瑾在求学的同时,自己创办报纸宣传革命,探索救国之道。

1907年秋瑾告别日本回到故乡绍兴,投身革命,积极筹备。联络革命党人徐锡麟等,打算发动反清起义。

1907年7月徐锡麟在安庆发动的起义失败,徐锡麟的弟弟徐仲荪在江西九江码头被清政府逮捕。入狱后,徐仲荪惨遭酷刑,小徐受刑不过说出了秋瑾的名字,秋瑾在7月14日被捕,被捕的时候一语不发,只是先写了七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其实秋瑾早就得知了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也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但她执意留在原地,不当逃兵,就像谭嗣同说的那样,革命是需要流血,才能警醒更多的人。

被捕仅仅一天,清朝地方政府就匆匆下令处死了秋瑾。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故乡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秋瑾就义的时候,负责监斩的是当时的山阴知县李钟岳,李钟岳内心非常钦佩革命党人,早就仰慕秋瑾大名,一直教育子女做人要像秋瑾那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敢于献出毕生精力,甚至生命。秋瑾被抓捕之前,李钟岳明明负责缉捕秋瑾归案,却故意放出风声,给秋瑾逃亡创造条件,可惜李钟岳的好意,被秋瑾以事实行动拒绝。

秋瑾被捕后,好多乡亲去县衙里声援秋瑾,不少乡绅也具名联保秋瑾。李钟岳对大家说,即使乡亲们不来,下官也知道秋瑾女士是个好人。大家放心,本官将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会尽力保护秋瑾。

因此,李钟岳把对秋瑾的同情和尊重变为行动,他在审判的时候就给秋瑾看坐,吩咐手下把秋瑾住的牢房打扫干净,还买来一床新被子。他还不忍对秋瑾用酷刑。

秋瑾的案子太大,李钟岳想保也抱保不住,上司下了死命令,必须处死。在行刑之前,李钟岳说,秋瑾,你就要上路了,本官也无能为力,你还有什么愿望,快说吧,本官尽量满足你。

秋瑾说,我为国家为民族献身,早就把一切都看淡,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别无所求,只想在行刑的时候不要砍头。

李知县说,好,本官答应你。秋瑾接着说,尊重我的人身权,不要亵渎我的尸体。

李知县说,这个自然,本官也依你。还有什么交代的吗?

秋瑾抬起头,双目如炬看着李钟岳:我想写遗书。

"这个,这个嘛,恕本官不能答应你,"李钟岳为难地说。

李知县为什么不能答应秋瑾的要求呢?

因为在三堂会审时绍兴知府贵福曾经对秋瑾用尽酷刑,但秋瑾为了保护战友和同志,也是斗争策略,尽量不暴露自己,不承认自己是革命党,更不承认参加了反清起义。因为正常情况下,仅凭着徐锡麟弟弟的一面之词,是不能给秋瑾定罪的。

事实上要不是绍兴知府贵福使坏,秋瑾是不会那么快处死,也不一定会判死刑。李知县就是以证据不足为秋瑾开脱,延迟执行死刑的。如果秋瑾一写遗书,等于变相承认自己是革命党,那就回牵连到李知县。

其次,秋瑾一旦写了遗书,也会连累跟她在绍兴学堂共事的战友和无辜的群众,会有更多的人被连累被牵连,给革命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后一点,秋瑾要是写了遗嘱,就承认自己是谋逆,而谋逆按照大清律法是要凌迟的,这样一来,前两个愿望就无法实现了。而且,这样一来,秋瑾的父母和亲人也难逃一死,因为谋逆是诛灭九族的。

最后秋瑾没有写遗嘱,但还是写下了”但李知县还是被以包庇罪免职,在秋瑾就义一个月后李知县受不了心灵煎熬,慨然自尽。李钟岳的死讯传扬开来,世人闻之叹息。

《续安丘新志》(李氏是山东安丘人)记载:“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民国成立之后,秋瑾自然被奉为烈士,当地立起秋瑾祠,把李钟岳的神位也一并入祠祭祀。

而那个处死秋瑾的刽子手贵福则声名狼藉,被万夫所指,赶紧申请调任,躲避舆论。

1926年,张作霖在进驻北京后,冒天下之大不韪收留了他,让他当了自己的京兆政务厅厅长。张作霖完蛋后,贵福成了丧家犬,跑到溥仪那里继续作恶。


历来现实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咋一看,都以为这是热血男儿的豪迈情怀,殊不知,这是一介弱女子秋瑾在日本会友的诗作。个中的英风侠气、豪迈情怀力透纸背、气贯长虹。秋瑾原本也是官宦人家,嫁得一个好人户,还生了一个孩子,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也当是花前月下、相夫教子、终了此生的命。

再不济也似李清照吟哦挥洒,写尽闺怨寂寞、千古闲愁、凄切情愫,成就千古才名。但是,李清照却在那种封建势力对女性的严苛约束中走了不属于女人的路。毅然投身革命,救亡图存,不惜以一窈窕娇躯,接受血与火的淬炼。壮哉,巾帼竞雄,壮哉,鉴湖女侠。侠之大者,以柔弱之躯,承担家国兴亡之重,莫此为甚!

每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热血豪烈如秋瑾,依然如是。秋瑾在革命失败后被捕了,她对负责对她执行刑罚的山阴县令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准许写家书与家人作别;

二、不要枭首(亦即不能砍头,毕竟也是风华绝代的女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三、不能剥衣受辱。

李钟岳答应了后两条,却没有满足第一条,这是为何?貌似第一条更容易达成啊。

其实,李钟岳原本也是胸怀广博,一心想致仕报国的人,奈何在那个只要有银子就能买官的时代,他这种清流不被重用,做了一个小小的山阴县令,原本他也洞察世事,对为国捐躯的革命者抱以了同情之心。而且其对秋瑾的大名早有耳闻,也很景仰秋瑾的人品。秋瑾到案后,他也以竭尽所能代为周旋,已经引起上司贵福的强烈不满。

处决秋瑾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了,如何处决,由于他是监斩,权限范围内,他还可以为其担待。但是要让秋瑾写家书,确实勉为其难。

第一、秋瑾的革命者身份是满清深恶痛绝的,按照处置惯例,没有凌迟处死就很不错了,脱衣游行以打击革命者形象,这在清末是司空见惯的,尤其是对女性造反起义者。李钟岳让秋瑾体面赴死已经是冒了风险,尽了努力。

第二、按照清末的惯例,参与革命的最少也是要枭首的,参照戊戌变法国际影响力巨大的戊戌六君子,清政府可是顶住外交压力对他们公开砍头的,这也让李钟岳背负了压力。

第三、留家书看似平常,对于参与革命者来说却很不平常。不但可能因此连累家小背上同谋之名,为其传信者更是难逃株连。如果李钟岳网开一面,日后一旦事发,他就不是同情“女匪”的问题了,而是参与革命的同党。因为口头的承诺与交流可以一概否认,书面的东西却是铁证如山。

李钟岳不同意秋瑾留家书,一是为了秋瑾好,省得连累家人;二是最后自保,不敢涉案太深。毕竟要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先得能够自我保全性命,而且手上有权,否则沦为庶民,又如何实现报国抱负?

尽管如此,事后不过三日,李钟岳还是被贵福参了,以“同情女匪”的罪名罢职还乡。他时常念起秋瑾的英风节烈,常以“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秋瑾诗句教育子女:一个女子能有如此壮烈情怀,更胜多少须眉。

李钟岳每忆及此,郁郁寡欢,恨自己当初不敢放掉秋瑾自行担当,常念:“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最后在愧疚、后悔中上吊自杀。到其自杀时,秋瑾被杀不过百日、腐朽晚清官场,此人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值得敬佩。


谢金澎


秋瑾,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女权主义者,亦是我国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及国内妇女解放运动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孙中山,周总理等在内的众多革命家都对秋瑾做出过很高的评价。


秋瑾出生名门望族,从小生活富裕也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文化教育,但由于家庭包办婚姻导致其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再加上她的丈夫是一个思想守旧,不思进取的人,使得她婚后一直迫切的希望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这也是促使她后来留学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反对,自费留学日本,“秋瑾”之名就是她留学日本后重新起的,在日本她接触到了先进的民主思想,也结识了孙中山,陶成章,黄兴,宋教仁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家,受这些人的影响,她开始参加在日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并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反清革命志士,以“解放女性,推翻满清专制统治”为毕生事业。

1905年回国后,她在上海结识了徐锡麟并加入了光复会,后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秋瑾回到浙江积极开展同盟会地下活动,并发展了一大批同盟会骨干成员,此时全国正处在反清革命爆发的前期,秋瑾也时常往返浙,沪两地,暗中准备起义,最后与徐锡麟约定,两人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策划的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英勇就义,而秋瑾也被徐锡麟之弟徐伟供出,于是一场逮捕秋瑾的计划正悄然实施……

其实从抓捕审讯到最终的结案行刑,秋瑾都没有受到任何的屈辱虐待,因为当时主持抓捕工作的山阴县令李钟岳是一个非常敬佩爱惜秋瑾的开明之人。

李钟岳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山阴县令,但他很欣赏秋瑾的人才华,他曾以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教育自己的儿子,并感叹“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后来秋瑾反清被告发,李钟岳第一时间接到上司贵福的命令立即发兵逮捕秋瑾等一干民主人士,但李钟岳却以“并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容俟暗中调查,是否确实,再定办法”等理由推脱搪塞,其目的就是想给秋瑾等人充足的时间令他们逃跑以保全性命,但一来朝廷的逼迫日甚一日,甚至贵福亲自前来呵斥李钟岳立即发兵,二来秋瑾已经下了牺牲的决心,所以秋瑾最终还是被捕了。

秋瑾被捕后,朝廷立即下令审问,虽是审问,但李钟岳却从未对秋瑾有过一句质问之词,甚至还在公堂之上为秋瑾破例设座,令秋瑾与其单独相谈,也正是在那次单独相谈之时,李钟岳应秋瑾之情,给她纸笔,使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绝笔。

李钟岳对秋瑾如此尊重引来贵福大怒,他质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刑,李钟岳淡然的回答“均系读书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证据不足,碍难用刑”,于是贵福暗中面见浙江巡抚并得到“就地正法”的手谕,当李钟岳看到手谕后虽然据理力争,但依旧奈何不得,毕竟官微言轻。

李钟岳最后一次“提审”秋瑾,他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便大哭起来,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而秋瑾也非常感激李钟岳的暗中保护,她知道李钟岳是一个大义之人,于是行刑前,她对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希望给家里人写一封诀别信,二,希望不要枭首,保留全尸,三,希望死后不要剥开她的衣服,给她留一份尊严。对于后两个条件李钟岳答应了,而且即便没有秋瑾留下的遗憾,我想李钟岳也会这么做的,但第一个要求,李钟岳没有答应,当然秋瑾也没有责怪他。

因为,李钟岳虽然同情秋瑾,可他毕竟是朝廷命官,如果让秋瑾留下诀别书,无疑会给自己留下一个“暗通革命党”的罪证,这次为了保护秋瑾,他已经得罪了上司,虽然自己不怕死但为了自己的家人,他还是狠心的拒绝了秋瑾这一要求。

但,李钟岳得罪的不仅是权贵还是小人,秋瑾死后,李钟岳就因“庇护女犯罪”而被革职,临走时,当地士绅百姓纷纷出城相送,可见李钟岳平日里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可处死秋瑾成了李钟岳心中的痛,被罢官后,他嘴中时常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心中充满了内疚之情,最终他趁家人不注意于家中自缢身亡,时年53岁,此时距离秋瑾牺牲只有百余日。


咸鱼闲聊


记得在高中学过一篇文章,鲁迅写的文章《呐喊》,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药》。这篇文章分为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药》其中一段节选

夏瑜大致的发展线索是: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也随着自己阅读量的逐渐增加,才知道课本中的夏瑜 —— ——“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影射的是秋瑾这位革命烈士!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了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辛亥革命)图片

下面我们回到题主所讲的“秋瑾起义”,这里面贯穿秋瑾生死的两个当事人为:李钟岳和贵福。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生活在晚清走向没落——新思潮、新主义新起的年代。1904年去日本留学,结交了“天王级别的朋友圈”,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这为她日后革命起义播下了火种!


1908年秋瑾从上海老家回到浙江江阴县,任大通学堂的督办,招纳革命人士,组织军事训练,准备发动起义,但由于部队中出了内鬼,被清政府知道,被迫提前起义!

清朝官员在审问革命人士时,知道了背后的“主角”秋瑾和大通学堂,浙江巡抚张曾扬,立刻急电告知绍兴知府贵福,贵福便命山阴县令李钟岳查抄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秋瑾被捕)
图片

在1907年就义前,秋瑾对李中岳提出了三个条件,它们分别是:

  1. 准许写家书作别
  2. 不要枭首
  3. 不要剥去衣服

后面两个条件李钟岳爽快的答应了,但唯独第一个条件死死不肯允许,这到底是为何了?
(李钟岳)
剧照

其实很简单,只需看一看李钟岳是谁就明白了!

李钟岳,是安丘县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光绪24年中进士,满满的是按封建登科取仕的“过来人”,灌输了一脑子的封建毒瘤思想。特别是“君为臣纲”这颗害死人的毒瘤!

本来李也是很佩服这位“革命女英雄”,办理秋瑾的案子时,也是处处保她,但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君为臣纲”这颗毒瘤害了他,身为一个区区县令,被他的顶头上司贵福处处紧逼,怎敢让秋瑾写下家书,去“播下革命的种子”!
(秋瑾)

从李钟岳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此时他再让秋瑾写信回家,无疑会遭到别人说他闲话,落下为革命党人传达情报的嫌疑。

如果日后被算账,自己也将吃不完兜着走,下场轻的话,可能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后果重的话还要连累子孙后代。


(李钟岳)
剧照

你说他就算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想一想啊,他能让秋瑾写信吗?他敢让秋瑾写信吗?他不能,他不敢!

李钟岳生活在一个被封建思想压迫的时代,他能做的、他不能做的,都不能由他自己想的来,他只是一个晚清官僚政府的“代言人”而已!容不得他有其他任何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