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玩味的历史


西夏这个国家无论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或是经济实力相比同时期的辽国、金国、北宋、南宋都是弹丸小国级别的,为何就是这样一个夹在几大强国之中的弹丸小国,却让周边诸国颇为头疼?尤其是北宋,终北宋一朝一百多年,北宋政府始终是无法彻底消除西夏的威胁,北宋为何无法灭亡西夏?一句话:错失良机、坐视做大!

北宋政府对待西夏政权的态度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宋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对西夏的管理上处理得当,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关系:让夏州首领世袭罔替。此阶段是宋夏关系比较平稳的阶段。


二、宋太宗时期:宋太宗在灭亡了北汉同时妄图恢复汉、唐旧疆土,对西夏采取了吞并的政策,他忽略了夏州地方政权统治其地已经二百多年、根深蒂固、民众皈依的实际情况。此时宋夏发生摩擦不断战争频繁。

三、宋仁宗时期:元昊于宋仁宗在位时公然称帝建国,与宋庭分庭抗礼。宋夏之间经历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后,双方皆损失巨大,签订和议,西夏皇帝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封号“夏国国王”。



四、宋神宗-宋徽宗时期: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宋夏再此阶段未有大规模战乱。神宗即位后,曾趁西夏发生变乱而五路大军伐夏,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后勤补给跟不上,只是占领了一些城池,并未灭亡西夏。徽宗年间,宋军攻陷西夏横山地区,使西夏丧失天险,随后北宋被金国灭亡,西夏趁机夺回横山地区,南宋建立后,国土中间为金国阻隔,已经不与西夏接壤



北宋一朝169年,终究没有灭亡西夏,反而让西夏越做越大,这固然有北宋的重文轻武、文恬武嬉的原因,也有北宋错失良机、缺乏战略眼光的原因,更是因为西夏政权确实顽强。


历史课课代表


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

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

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

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

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

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

西夏的作战策略。

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

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


古道犀风


按照秦始皇划定的标准,北宋都不够格称为王朝,幽云十六州收不回来,辽国永远是心腹大患,隔三差五来打个秋风,搞的东京汴梁的那些王公贵族们欲仙欲死。

辽国好歹有个理由,但西夏是什么鬼?要知道西夏自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建国,到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前前后后也支撑了快200年。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还是先说说西夏的历史吧!

西夏的国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北部一带,是由党项族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党项族人被认为是西羌人的一支,西夏国遭到蒙古人的灭绝后,幸存下来的党项人慢慢与其他民族融合,今天的藏族、蒙古族、回族就有一部分是党项人的后裔。

西夏的兴起源于隋唐时期,到了唐朝逐渐形成了八大姓,其中最大的一支拓跋氏在唐太宗时期归附,被赐姓为李,这便是后来西夏李氏皇族的起源。

归顺以后西夏还是很规矩的,唐朝有什么需要他们要钱出钱要人出人,又听话又不作乱,乖的不得了。

北宋建立以后,西夏延续自己乖乖仔的作风,在赵匡胤时期依然相处愉快。

但后来形式就发生变化了。

半吊子王朝的北宋希望可以尽可能的扩大影响力,不仅要西夏归附,还想把西夏从藩国性质的小弟变成直系下属,这种做法得到了一部分西夏人的认同,毕竟那时候中原王朝代表先进生产力,大家怎么跟着混都行。

但有一个人不同意,这哥们就是李继迁。

李继迁是西夏大头领李继捧的堂弟,他不愿意做宋朝的附庸,自己带着一帮小弟另立中央。

刚开始李继迁实力有限,地盘也不大,宋朝也没有当回事。但李继迁自己挺嘚瑟,他先找辽国结成统一战线,得到个夏国王的封号,然后就开始不停的骚扰宋朝。

至道二年(996),李继迁抢了大宋的粮草,还围攻灵武,赵广义大怒,派了五路大军围剿,竟然输了,此后双方打打停停,真宗继位以后,采用绥靖政策,双方将和,北宋割让了一些土地给李继迁,李继迁不在骚扰边界。

此时的西夏虽然名义上没有独立,实质是已经是独立王国。

李继迁死后,李德明继位,他相对老实,但他对内不断改革,到他去世的时候,西夏已经具备了建国基础。

等到李元昊出世,西夏的事情就变得不可收拾了。作为西夏不世出的天才,李元昊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不仅想着自立,还更进一步:称帝建国。

不听话还好办,毕竟宋朝的重心在北方大辽。建国就是大问题了,摆明打老大的脸,外交问题中,打脸比要钱严重多了。

宋朝立马启动惩罚措施,收回赐予的礼物、姓氏,封闭边境时长,还发出通缉令,谁能砍死李元昊,重重有赏。

听起来像幼儿园两个小朋友打架:你不和我做朋友,就把我给你的礼物还给我!

李元昊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打架不做朋友了,先划清界限,以后宋朝的东西不准用,衣服不准穿,就连发型,也不能用,统统改回本地大光头。

除此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所有文字改回西夏文,外交文件一律改为汉文西夏文双语。

不好意思,西夏当时还没有文字,不过不要紧,马上发明出来。

于是西夏文诞生了!

西夏要想建国,写几个蝌蚪西夏文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诞生,必然伴随剑与火!

西夏的剑就这么恶狠狠的砍向老东家:大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双方之间的冲入,那就是三战定江山!

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李元昊就用一个诱敌深入的套路三次摆平了宋军。

不仅如此,延祚七年(1044),西夏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

两个大哥被一个小弟给收拾了,二人转变成了三国演义:宋、辽、西夏。

北宋为什么打不过西夏,有多个原因。

第一:西夏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准备,已经具备了挑战北宋的实力,整个河西走廊都在李元昊的控制中,西夏总兵力超过五十万,这在当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第二:西夏总体属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强于农耕民族,且他们居住地域宽广,战略纵深很大,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第三:北宋战斗力有限。唐宋元明清五代,要说战斗力北宋倒数第一当之无愧,李元昊建国时期,正直范仲淹当政,总体来说北宋军力尚可,但依旧连战连败,可见军事问题十分严重。

第四:北宋的重心在北部大辽。西夏的独立更多是想自立门户,而大辽却时时刻刻想着南侵,所以北宋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对辽国的防御,对西夏采用战和相结合的策略。

李元昊时期的西夏给北宋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他个人素养实在太差,先是干掉娘舅一家,连带把亲妈一起毒死,后来又把不赞同独立的叔叔一族全部杀光,再后来中了北宋反间计,把三战定江山的两员大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也都处死了。

这还不够,他还扒灰儿媳妇没藏氏,搞的儿子宁令哥忍无可忍,一怒拔剑。

雄才大略的李元昊同学45岁那年死在亲儿子手里,不知道是可气还是可笑。

李元昊死了,对于北宋来说,西夏问题消停不少,其实在此之前,西夏已经逐渐撑不住了。因为常年征战,西夏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失去了与中原的贸易,游牧民族单一的生产结构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所以自李元昊后期,双方重开贸易,西夏对宋重新臣服,只不过对外依旧保留国号。

李元昊死后,西夏内部陷入长期的内斗和混乱中,对北宋威胁不再,双方虽时有冲突,但再非主要矛盾。



日慕乡关


关于北宋灭不了西夏的原因,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不妥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第一个原因,从北宋自身体制方面谈一谈。

  1. 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军事人才逐渐减少。这个很好理解,一个领域,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自然会有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个领域,反之,这个领域的人才必然会大量流失。北宋的政权起源于赵匡胤的兵变,所以,对武将的忌惮比其他朝代更加严重,为了预防武将专权,北宋采取了大量的限制措施,造成了所谓的“积弱”。

2.分权过于严重,冗官冗兵现象严重,国家财政日益枯竭。北宋不但对武将进行限制,对文官也采取了分权措施,一个职位有很多人来担当,宰相之间吵吵闹闹,相互扯皮推诿,行政效率非常低下。由于官员增多,按照祖制,北宋又采取高薪养廉的模式,国家财政支付工资都很困难,这就是“冗官”;军事制度僵硬,禁军本来是国家的精锐部队,但兵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滥,缺乏统一的选拔标准,甚至很多农民起义军也被编入禁军,北宋末年,禁军数量的庞大已经令人咋舌,但战斗力却大打折扣,还耗费了国家大量经费,这就是所谓的“冗兵”,国家没有钱,哪里还会大规模兴兵作战呢?

第二个原因,从地缘政治方面谈一谈。

  1. 北宋的国土面积非常有限,北方有强大的契丹族政权——辽朝,北宋末年,又添上一个崛起的女真人——金朝,如此一来,北宋的防守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轻易抽出大量兵力去攻伐西夏,万一北方战事又起,恐怕有灭国的危险。

  2. 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这里防守困难,需要长期保持大量的边防军队。这个问题有很多人研究过,北宋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做屏障,北方几乎一马平川,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作战,如此一来,北宋必须长期保持警惕,北方的军事防守压力一直很大,不敢掉以轻心。

  3. 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地区,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地利之便。

    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西夏把持着西北一大片区域,北宋要想进攻,一般需要从现在的陕北一带出发才可以,那边地理情况复杂,不利于速战速决。

第三个原因,从军队构成方面谈一谈。

众所周知,北宋对幽云十六州没有控制权,这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缺乏战马。北宋所处的时期正是骑兵无敌于天下的时期,失去了重要的产马基地,北宋只能用步兵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长期以来,吃了不少大亏。

反观西夏,占据着河套平原一带,正是放牧的好地方,战马补充起来非常方便,所以,西夏以骑兵为主。北宋用步兵对战西夏的骑兵,防守起来尚且可以一战,但进攻起来就麻烦多了,因为步兵机动能力太差,对后勤的要求也高,要命的是,后勤线还容易被别人机动性强的骑兵偷袭,所以,步兵远征骑兵,绝非易事。

第四个原因,从后勤线方面谈一谈。

打仗就是打后勤,这无需多言,饿着肚皮打仗,即使能胜,也只是侥幸,长期的胜利还是需要强大后勤来做保障的。西夏位于西北边陲,而宋朝的国度却远在开封,后勤供应起来有多难可想而知。有些朋友肯定好奇,为什么非得从开封运送物资呢?这个就得从封建时期的实际情况说起了,从北宋开始,封建时期几乎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城几乎享有所有的优先权,全国的粮食、工匠、钱财几乎都要先集中到都城才能向边疆供应。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如果边疆的将军能够自主筹集军需,会有割据的风险,所以,北宋的体制就变成了这个情况。这么一来,不但耗费了不少财力,后勤线拉得太长了,也不容易供应不辍。

而且,深入西夏腹地之后还要保持较长的后勤线,这样,后勤线的安全也不能保障,所以,攻打西夏,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第五个原因,西夏的力量不容小觑。

不要觉得西夏是个弱小的割据政权,如果真的是想象的那么弱小,强敌环伺,西夏早就灭亡了。西夏的军事力量也是令人胆寒的。

  1. 平夏铁鹞子,西夏重骑兵威力巨大。铁鹞子就是披重甲的骑兵,实际上是西夏骑兵的敢死队,骑兵把自己与战马连在一起,即使阵亡也不会落马,如此强大的冲击力,对于以步兵为主的北宋来说,无疑是噩梦。漫说北宋步兵,即使契丹人、女真人也在铁鹞子面前吃过大亏,后来蒙古人灭亡西夏也吃了不少苦头,所以,西夏的重甲骑兵威力不容小看。

  2. 横山步跋子,西夏拥有成熟的山地作战部队。

    看到这个名称,估计很多朋友都以为这是步兵,但,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也有马骑,但只是作为代步工具。遇到不适合骑兵作战的地形,他们就会发挥重要作用,翻山越岭搜集情报、搞偷袭,这种战法适合多山的西夏地区。

  3. 泼喜军,西夏的特殊兵种。看到这个名称,肯定觉得古怪,大约是当时的音译,至于究竟是什么意思,很难说准了,只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泼喜军就是骆驼大军的意思。西夏多山、干旱,骆驼的能力就不用我来多做赘述了吧,所以,泼喜军可以长期驻守在干旱的戈壁滩、沙漠旁,而北宋军队却难以达到这样的作战意图。

其实,还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北宋错失了最佳灭西夏的时机,这一条就不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讨论。

好了,以上就是鄙人的粗知浅见,希望只是抛砖引玉,期待高手能够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哦,再次感谢邀请。


猫叔说历史


北宋同西夏进行了一百多年战争,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军队以骑兵为主,铁鹞子属于特种兵相当利害,弓弩也相当精良在战争初期取得胜利。西夏经济相当落后严重依赖宋朝到后期北宋才转败为胜夺得大片土地。西夏(1038一1227)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国家,国祚189年。唐僖宗时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镇压黄巢起义时立了大功受封夏州节度使,夏国公,赐李姓。拥夏州,银州,绥州,宥州和盐州五州之地。经过数十年经营到李元昊时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强大起来始称帝建国。同宋朝发生好水川,三川口,定川等战役均取得胜利。双方进行了一百多年战争,西夏经济上非常落后除了能生产白羊毛毡子外长部分依赖宋朝。每次发生战争,宋朝关闭边境榷场停止互市,西夏的军力就会削弱。西夏军队以骑兵为主依帐运动优势快速击动打败宋军,宋军以步兵为主和骑兵作战处于劣势。后来范仲淹领兵时改变战术筑城蚕食西夏土地,到宋徵宗时夺得西夏横山地区优良牧场。如果不是金国攻北宋,西夏将被北宋灭国了。








关东侠客



党项族是鲜卑族或羌族的后代,复姓拓跋。李世民使用怀柔政策软硬兼施。招降了党项人,赐姓李 。这个民族为了生存,经历了唐的和五代十国,在此期间不断发展壮大。等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就没有唐太宗那种胸怀了,北宋出兵攻打党项人。并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党项让人史无前例的困难期并倒向了辽。辽为了牵制北宋在后面出资支持让党项让人继续和北宋抗衡,经过几十年的抢夺物质和每年宋辽给的生活费。党项人得到了迅发展。他们的政策打的过就抢,打不过就投降,投降后拿到钱就反了。反复这样终于在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 西夏。又名 邦泥定国


当初的北宋并没有把党项人放在眼里,宋和辽之间正在干的你死我活呢。党项人多聪明, 不参与,埋头苦干。等到宋想灭党项人就没那么容易了,公元1040年西夏和北宋爆发了,西夏建国第一次大战延州之战。三川口北宋大将刘平、石元孙部全军覆没。一次就让大宋朝廷咬牙切齿,紧接着暴发了 好水川之战和 定川寨之战这三场以夏全胜载入史册,在范仲淹的策划之下签订了宋夏和议。



公元1044年辽兴宗亲自统领十万大军攻打西夏,西夏节节败退,但是突然间沙尘暴来袭,西夏绝地反击。辽兴宗仅带警卫排80余人突围。中途大小战役不断,到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军36万攻打西夏,结果大败而回。西夏的政策就是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议和,等蒙古政权建立。西夏最终遭遇了灭族之灾。我之前也回答过类似问题。想详细了解去读一下正史。


明天你会回来


北宋有钱,雍容华贵一脸富贵相,而且身材高大,看似很有一把力气,经常还自命不凡。其实,北宋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胖子,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五代十国混战的局面刚结束,大宋王朝就自废武功。于是,导致宋朝挨打受气,便成了家常便饭。这样一来,北宋只好低三下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幸运的是北宋有钱,出手还阔绰,毕竟天底下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很少。所以,周围的国家都厚着脸皮和北宋索要保护费,不给钱好说,那就拳头侍候。试想,北宋连自保都难,拿什么勇气去灭别人的国呢?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自认为是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人,也见过大世面。所以,内心极速的膨胀,两次亲征辽国,想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被打的灰头土脸,再也不敢玩这样冒险的游戏了。于是,宋朝在边境又是挖池塘,又是栽柳树、榆林,一边种水稻,想以此阻挡辽国人南下。

太宗死后,真宗即位,真宗的人生格言是“以和为贵”。既然宋朝这么软弱可欺,辽国人当然不会客气,所以不断遣兵南下,于是就有了杨家将满门忠烈,抗击辽国的千古悲壮。

1004年,辽国萧太后亲率30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北宋朝廷如惊弓之鸟,真宗皇帝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后被宰相冠准拦下,生拉硬拽托到澶州督战,宋朝军心大振,辽国败退,大将萧挞凛中箭身亡。本来北宋处于战略优势,但是真宗只想求和,甚至不惜纳贡百万银两。后经讨价还价,最终商定宋朝每年交辽国绢20万、银10万两,一纸《澶渊之盟》,开启宋辽百年休战的局面。

与此同时,西夏人也不断犯境,宋真宗疲于应对,只好妥协退让,并且每年送上大量绢银,以示安抚。

1038年,元昊称帝建夏,并遣使入宋宣示政权。宋朝认为西夏人登堂入室,断绝双方贸易,并在边关张榜捉拿元昊。元昊初登大位,正想立威,于是率兵攻宋,大宋朝没有可用之将,军队又纪律涣散,只能是节节败退。最后,宋朝没办法派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介书生,还真没有给大宋王朝丢脸,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北宋军纪严明,战斗力提升,迫使西夏停止对宋用兵。所以说,不是北宋不想灭西夏,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金钢钻儿。


此后,仁宗皇帝痛定思痛,想改变北宋羸弱的形象,先后用范仲淹和王安石施行变法。结果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百般阻挠,两次变法无疾而终。

既然自己受不了刮骨疗伤之痛,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北宋之所以无法根除西夏,原因有两点:前期没办法,后期没机会。结合两点,北宋直到灭亡之日,也没有动摇西夏的根基。

所谓前期,指的是宋神宗一朝之前,而后期则指宋神宗之后到北宋灭亡之时。西夏崛起后,迅速对北宋构成了威胁,宋朝巴不得灭了这个党项异姓奴建立的王朝,但是很可惜,不是人家对手。而且强行攻打西夏的话,后勤百分百出现问题,还是北宋的一个硬伤,直到灭亡之日也没有彻底解决。

为什么后勤会出现问题呢,这个在太宗和神宗两朝都应验过,宋军如果攻打西夏,必须穿过陕北,而后还要穿过沙漠地带,这段期间无法得到补给,因此每个士兵必须自身携带不少于10天的干粮,水源也成为一个大问题,到达灵州附近后,士兵不能休息,必须立即作战,目的是快些打破城池,当地进行补给。如果久攻不下,麻烦就来了,缺粮少水,还打什么打。

宋神宗当年倾五路大军讨伐西夏,一路之上押送后勤资源的民夫的数量竟然多过士兵,可结果怎样,五路大军全部失败,民夫死伤过半。而西夏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损失,他们是主场作战,不需要出城迎敌,只需要坚壁清野,防守住城池即可。这些西夏党项人对于打仗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在行,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被蒙古人揍成那副模样。主要是他们守城守的好罢了,北宋缺少蒙古人的攻城机械和战马,要是有这些东西,估计揍西夏没啥大问题。北宋如果具备蒙古人的优良战马和骑兵的话,也许历史真的会改写。

再者除了西夏之外,还有契丹这个游牧民族的侵扰,另外吐蕃也虎视眈眈,宋朝又重文轻武,因为培养不出十分杰出的军事领导人,针对这些游牧民族也只能是边打边求和。当然这只是前期的问题,在北宋后期,契丹已经不成气候,他最大的威胁不是北宋,而是女真,这个对手才真正的可怕。但女真很快又成了北宋的对手,并且比契丹人更毒辣。

神宗之后,哲宗、徽宗时期都对西夏进行过战略打击,也许是西夏王朝的气数不如从前了,又或许是北宋的地堡流浅攻战术运用得当,北宋竟然打的不错,如果没有女真崛起的话,再有个二三十年,也许北宋真的会灭掉西夏。

但很可惜,宋朝皇帝太喜欢玩乐了,以至于失去了太多大好良机,加之金国的出现,让北宋彻底没有能力再打击西夏,为了迎击金国,陕西精锐被征调勤王,结果还被朝廷诸多昏招给弄得乱七八糟。

北宋是自己玩死了自己,君王昏庸,奸佞当道,不灭还等啥!


大狮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这个问题得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才能说的明白,北宋要是只有西夏一个对手的话,以北宋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灭了西夏不成问题,但当时北宋最大的对手在北方在草原在东北,所以他也无法顾及西夏。

这个问题咱们还是说一下北宋当时的主要对手辽,辽国是以契丹人为主建立的国家,契丹人当时就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当时在草原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蒙古各部和东北的女真(金)各部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当时契丹人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当时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其影响力一直到西北欧和中亚一带,可见当时的辽国有多历害,再加上以慢慢崛起的东北女真各部对北宋的威协,北宋能低挡辽以是不容易了,再有还得对付女真(金)的来犯,所以说北宋是无能力也没办法灭掉西夏。


与风互语


如题,历史上北宋确实没能灭掉西夏,最多打下点西夏的地盘设立了陇右都护府,小编以为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维持不过十年的陇右都护府

西夏不是软柿子

西夏类似今天的朝鲜,国力不够军力来凑,先军政治是历代西夏统治者的国策之一。

由于西夏国土处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党项族不得不采取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西夏文书《贞观玉镜统》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国策,男子年15岁成丁,至60岁止。每家凡二丁取体壮者一人为正军,另一丁为负赡,担任随军杂役,组成为一抄。凡家有四丁的,抽两抄,其余的壮丁都叫做空丁,可不服役,但可以顶替别的丁男当负赡兵,也可以顶替正军之疲弱者担任正军。于是西夏可以随时聚集起数十万的大军以应对北宋和辽国的入侵,同时在古代,骑兵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没有火器的步兵,而党项人又善于骑射,自然难以被消灭。

精锐的西夏骑兵

北宋的重文轻武功国策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情况,对将领们“杯酒释兵权”,从此宋朝重文轻武 以文官掌军,北宋军队分禁军和厢军,禁军战斗力强而在开封,厢军就各个路府州县的常备军,实际上也使得北宋的军队过于庞大,多而战斗力不足。将不掌兵,兵不替将卖命,将军和士兵的不默契也是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

北宋重甲步兵

国际形势

当时的国际情况与三国类似,对于西夏而言,如果辽灭宋后,再灭西夏没有悬念,宋灭辽后也能灭了它,它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但是这也使得宋辽互相忌惮,都不愿意在它身上浪费太大的力量,于是乎它便幸运的成为了二者联合而不是消灭的对象。

宋辽夏三国鼎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