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西周的國都在洛陽,為何會有“平王東遷”?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西周的國都是鎬京。

西周開國後,周武王便打算在洛在洛水、伊水間建立新的都城洛邑。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旦依其遺囑,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成新都,但是周成王並沒有遷都到洛邑,這是為什麼呢?背後隱藏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按道理說,既然洛邑是新都城,理應把舊都鎬京或其他地方的周民遷移到這裡。可是周公旦卻有一個十分詭異的舉動,他把殷商頑民都遷徙至此。什麼是殷商頑民呢?就是殷商遺民中,不願歸順周室的頑固分子。

“三監之亂”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被殺,殷商舊地被一分為二,一為宋國,一為衛國。能夠留在宋國與衛國的殷民,都屬於良民,而頑民則安置在洛邑。在頑民中,包括有牧野之戰的戰俘、“三監之亂”的戰俘,殷商的官員,還有管叔、蔡叔、霍叔的臣民。

我們不禁要問一句:洛邑究竟是一座都城呢,還是戰犯的流放地?

根據預先的規劃,洛邑由兩部分組成:以洛水的一條支流為界,東岸為成周,殷商頑民主要是安置於此;西岸為王城,王宮、宗廟以及其他宮殿修築於此。按照新都規劃,周王若遷都到此,就不得不與一群潛在的危險者隔河相望。周公旦如此佈置,是何居心?

我大膽猜測,周公旦從一開始,就沒想讓周成王遷都到洛邑。倘若不遷都,他為什麼還要建洛邑呢?

我懷疑從一開始周公就想把洛邑當作自己的地盤,或者說,周王室的另一個朝廷。否則的話,他把殷商頑民遷往洛邑是什麼意思,中國那麼大,又不是沒地方安置這批人,非得安置在天子腳下,這不明擺著是對周成王示威嗎?

看來管叔、蔡叔指責周公旦居心叵測,並非沒有道理。

洛邑建成後,周成王前往視察。在《尚書》中有一篇《洛誥》,便寫到這次視察。時間是周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還政的這一年。這次考察可能給周成王留下很壞的印象,因為這座城邑里的居民很不友好,多數是殷商的頑固派,其中不少人還曾參予過叛亂。周成王顯然被嚇壞了,呆在這裡他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他對周公旦如是說:“我就要回去了,在鎬京親政,請您留守洛邑。”

周成王確實是個聰明的帝王,他順水推舟,把周公旦留在洛邑。這對雙方都是好事。對周公來說,洛邑既是大城,防衛又強,沒有比這裡更舒服的地方。原本給天子享用的,如今他周公享用了,這就叫沒有天子之名,而有天子之實。

遷都這件事,以後就再沒有人提起了。史料中再沒有寫周成王到洛邑去,他對耗時多年建成的大都邑竟然毫無半點興趣,而當初興建此城又是他親自批准的。這難道不奇怪嗎?如果看清了本質,就不會覺得奇怪。只有周成王自己最清楚,雖說自己是君主,大權還是在周公手裡。

周公為了給周成王留點面子,特地把洛邑改名為“成周”,與之對應的鎬京後來便稱為“宗周”。我們說周公所在的洛邑成為國家第二政治中心,並不過分,洛邑雖然不是首都,但被認為是帝國的陪都。由於鎬京在西,又稱“西都”,洛邑在東,稱為“東都”。 大家知道,周代分為兩截,前半截稱為“西周”,因為都城是西部的鎬京;後半截稱為“東周”,都城便是東部的洛邑。


君山話史


看來很多西安網民依舊執迷不悟啊,我已經 在之前的相關問題中回答多次了,答案很明確:西周發源於周原,周滅商後,周文王、周武王以豐鎬為都,洛邑建成後,周成王遷都洛邑,稱成周,與豐鎬的宗周對應。

雖然周成王遷都洛邑,但豐鎬的國都地位並沒有罷黜,而是繼續享有國都的地位,豐鎬作為西周的發源之地的大本營,無論從祖制,還是感情上,都不可能被完全廢除國都建制,周王經常往返於洛邑和豐鎬之間,但大部分時間留居洛邑。這已經是結合文獻古籍,已經被考古所證實的事實。

證據一:洛陽有明堂、西安無

周書· 作雒篇》言周公作明堂之制,是明堂在東都,而鎬京之明堂,無有明文。撮明堂之設,所以朝諸侯,頒政令,祀天帝,非諸侯所有。未制禮樂,仍依侯制.無明堂。既l 天下之中,營王城,建明堂於此。而西京不朝諸侯,無明堂也。”

明堂作為一個國家祭祀先祖、朝會諸侯的最重要的場所,史書已經明確記載,明堂只有洛邑(成周)有,西安沒有。

證據二:洛陽有九鼎,西安無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 太史公日: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居,居九鼎焉”

《春秋傳》曰:“”成王定鼎於郟酈(洛邑別稱)河南是也。成王既卜營洛邑.建明堂,朝諸侯”。

《尚書· 洛誥》雲:“ 戊辰,王在新邑(洛邑)燻,祭歲。” ,成王以殷禮在此舉行元祀大典。接著,將九鼎正式安置在新都,史稱“ 成王定鼎於郟鄢” 。郟鄢是洛邑的另一名稱,因洛陽北邙山古稱郟山,故有此名。

九鼎是皇權的象徵,代表著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榮,成王定鼎,標誌著洛邑成為西周的國都。

證據三:洛陽有周八師(國家主力部隊),西安無

童書業評論說:“ 成周乃發號旌令之所,又為王富太廟所在,八師駐焉。周王及大臣屢次前往,又有冢司徒之官,其即東都無疑也。”


圖二:北大博士論文

西周兩大集團軍中,成周八師就是以成周為大本營的,他們分守在以成周為中心的許多戰略要地,構成南北兩條防線,並與宗周防線相銜接,成周八師與西六師兩大集團軍佈防結合成一個整體,形成周王朝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印。武庚和三監叛亂,周公在此“ 作師旅,臨衛政殷” ,又東征“ 熊盈十有七國” 。自西周初年至恭夷以後,周王朝凡用兵於經略東方和開拓南也是以洛邑為基地。昭王南征發佈命令,派遣先行部隊,或實戰演習,均在成周或其附近舉行。

證據四:洛陽有周朝王城宮殿遺址,西安無

洛陽享有“五都貫洛”的雅城,歷代有13個正統王朝在此建都,形成了五個主要城市遺址,分別是朝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商朝偃師商都遺址、周朝成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其中,成周王城遺址是已經被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周朝宮殿遺址,發掘出土了大型的青銅器、宮殿遺址,作坊等。而西安直到目前也沒有發掘出土任何和西周相關的宮殿遺址,關於西周建都豐鎬的記述,也只存在於史冊中,沒有被考古所證實。

證據五:文獻古籍和考古發掘相佐證

《何尊》銘文雲:“ 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 即已說明了周成王遷居洛邑的時間和地點。成王還在城南郊新建的大殿明堂之內,祭祀文王武王,慶賀新都落成。《尚書· 洛誥》雲:“ 戊辰,王在新邑燻,祭歲。”



周成王以後,歷代周王在成周活動頻繁。目前雖然我們還缺乏歷代周王具體的居洛時問,但從已發現的西周載有“ 王在成周” 、“ 王在周” 等相關銘文的的青銅器已有50餘件,涉及除康王以外的歷代西周君王,其活動內容主要是行使祭祀、朝會、賞賜、冊命、冊賜及征伐等重大君王職責,說明西周諸王時常居住洛邑,並從事著政治、軍事等重大活動,亦足見洛邑的政治地位重要,終西周一世,不曾稍降。

證據六:洛邑(成周)的建築規格宏大

建成後的洛邑成周城規模宏大,建制完全依照國都的規格。據《逸周書· 作雒》記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制郊旬方六百里,國西±為方千里。” 又載:“ 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與國中,⋯ ⋯ 乃位五宮:大廟、宗富、考富、路寢、明堂,成有四阿,反坫,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檄春常畫旅。內階玄階,堤唐山唐,應門庫臺玄閫。” 古代都城,尤其是上古之都城,除建有富室以外,必建有宗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雲:“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日都,無日邑。” 《逸周書· 作雒》所述五宮,即朝宮等君臣治事之所;大廟即周人始祖后稷之廟;“ 宗富” 、“ 考宮” ,為周文王、武王在太廟中的祀所。“

綜上,我們發現,在周武王後,周成王遷都洛邑,但豐鎬的國都地位仍然保留,之後的周王也不時往返於洛邑與豐鎬之間,平王東遷後,豐鎬徹底喪失國都資格,洛邑成為唯一的國都。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西周的國都並不在洛陽。

周的始祖后稷封於邰,即現在陝西武功。公劉遷於豳,即陝西旬邑。太王古公亶父時期遷至岐山周原,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扶風縣一帶。

《詩經*大雅*綿》記載了古公亶父率領周族在周原營建城邑的情況。其中寫到命司空、司徒掌管營建工程,“俾立室家”、“作廟翼翼”。證明這個新建的城邑有宮室、有宗廟。其中有一段寫道“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皋門”即王都外城門,它很高大。“應門”是宮室的大門,很莊嚴堂皇。“冢土”就是祭壇。完全就是一副王都的氣派。考古發現也證明在岐山周原遺址即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有大型宮室遺址,氣象很宏大,應當就是先周時的宮殿宗廟。這正是周族最早的京邑都城。

下圖周原博物館展板介紹的岐山舊京宮室圖

文王作豐,即陝西西安西南;武王治鎬,即陝西西安西南的灃水東岸。《詩經》裡說文王““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可見“豐”是在征伐崇侯虎之後,在豐地建立的都邑。至於“鎬”,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裡說“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不思服。”當週以鎬為京時已經達到了四方鹹服的程度。

總結以上看來,岐山都原的王都應當是周人的“京”,是周人的根據地,精神中心。豐鎬是在東進過程中營建的指揮中心,也是王都。建立周之前,周人應當是兩都制即岐山舊京和豐鎬王都。

武王建立了周之後要營建新邑,這一點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何尊”的銘文可以證明。“宅茲中國”即在天下之中建都,讓天下諸侯入貢時所走的道路均等。在洛陽盆地營建新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震懾東夷。東夷是殷商舊勢力的根據地,所以要再向東推進。

下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品“何尊”。

成王時期營建好了新邑,原來的豐鎬就被稱為“宗周”,新建的洛邑稱為“成周”。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周王室真正的根據地還是在宗周,建立東都洛邑是為了控制東方。到西周晚期,其實周王也常到成周駐蹕,成周也有物資存儲,有武裝力量比如成周八師。

西周時期應當是有三個都城:岐山舊京、豐鎬的宗周、洛邑的成周。每個都城的作用都不同,誰也不能取代誰。

犬戎攻破鎬京而周室東遷。岐山周原一帶被賜給了秦國,豐鎬又成了驪戎、大荔戎、允姓戎等戎人出沒的地方,不可能再作為都城,也就不再具備從前作為都城的功能。為了躲避戎人,周王室不得不遷都於從前安置殷頑民的成周洛邑。而洛邑也就從三都之一,變成了東周時期唯一的王都,成了周王室的常駐之地,所以說是“平王東遷”。


沅汰


先周及周的遷徙路線:

  后稷始封於邰,公劉徙豳,太王遷岐,王季宅郢,西伯營豐,武王宅鎬,成王遷宅成周,歷四代避東夷徙都於鄭,共王徙居於莾,至懿王遷居犬丘,孝王又復居鎬,厲王奔彘,宣王立鎬,至幽王滅,邦君諸正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申候、犬戎合立平王居於西申。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遷立平王於鄂。三年,乃東徙,止於王城,敬王徙居成周,赧王復居王城,至周亡。

由此可以看出,有周一代,都城不斷遷徙。既不是洛陽能代表的,也不是一個豐鎬所能涵蓋的。但非要找出重要的代表來,成周位居第一,豐鎬位居第二。

其餘鄭也好、莾也罷、犬丘也罷,還是其它建都時間短暫的都城都不能代表周。








陝西犬戎丨亂我華夏



周王朝時期,豐鎬和洛陽的地位,類似與明朝的南京與北京。周王朝和明朝都是雙國都。

《尚書》中,記載了周王朝建成後,周公興建洛陽城,並定都洛陽的歷史事件。

豐鎬是周朝的舊都,洛陽是周朝的新都。周文王、周武王以豐鎬為都。周武王駕崩後,成王即位。周公營建洛陽城後,周成王遷都洛邑。



豐鎬被稱為宗周,即祖宗之周。洛陽稱成周,即周成王定都之周。

豐鎬作為周朝的故都,依然保留國都的地位。周天子十之八九,居於洛陽的成周。十之一二,居於豐鎬的宗周。

周王朝雖然有豐鎬與洛陽雙都。但事實上,洛陽是第一國都,豐鎬是第二國都。

其一、周王朝的成康之治。周天子和周公、召公執政,是居於洛陽。只有祭祖時,才短居於豐鎬。

其二、周王朝的主力部隊在洛陽。周公旦、召公奭平定叛亂,皆是從洛陽出征。

其三、洛陽有明堂、九鼎。只有天子之都,方能有之。

最後是,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時。周天子居於宗周豐鎬。正由於主力部隊在洛陽,豐鎬兵力薄弱。周幽王才會被殺。

以後平王廢除了宗周豐鎬,只保留成周洛陽。於是,就有了平王東遷一說。


楊朱學派


這個問題應該是:既然何尊銘文記載了成王遷都洛邑,為什麼西安人還認為周的國都在豐鎬?




三戶老人


說了多少次,洛陽只是西周用來看押殷民的監獄。大洛陽是勞改所之城,陪都之城。



井蓋遇賊


西周的正式國都在鎬京,洛陽只是陪都。戎人攻佔鎬京後,儘管秦人救周,打退了戎人,但是關中地區已處在戎人的汪洋大海之中;另外鎬京備受戰火摧殘,已經是一片廢墟了,秦人都沒有建都於此,可見鎬京確實不能作為國都了。

基於戎人圍攻以及鎬京成廢墟,周平王才不得不東遷至陪都洛陽。

《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

以上可知,周武王與周成王兩代都在營造洛陽,名為陪都,實為監示殷商後裔。當時的殷商後裔主要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宋國,一個是衛國。宋國的組成是殷商王族為國君,臣民為當地之民;衛國則是姬姓國君,國民則是殷商遺民。

《史記.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史記.秦本紀》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從周本紀與秦本紀中可以看出來,周王室被戎人所滅,鎬京成了一片廢墟,財貨都被戎人虜走了。不僅如此,關中之地已被戎人佔領,王室在鎬京無財貨所依又受戎人侵擾,生存不下去了,所以才東遷洛陽,以避戎禍。最後周平王為了徹底解決戎人之患,把已被戎人佔領的關中平原全部封給秦人,並許秦人立國,以秦人的力量來消滅戎人!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因為洛邑在西周時的確也存在,而且也算國都,東都洛邑。西周時都城在豐京和鎬京,周武王定都豐鎬,那東都洛邑又是怎麼來的呢?東都洛邑則跟周公東征有關。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看看豐鎬在哪,豐鎬遺址目前已經發現,在今天的西安附件,位於灃水兩側,一邊是豐京,一邊是鎬京。從下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下面說說東都洛邑的來歷。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繼位時只有13歲,大家都知道這時候是周公和召公輔政。這時武王的三個弟弟見成王還小,不服周公的執政,所以他們以清君側的名義,聯合了殷商的貴族武庚發起叛亂,這三人是,管叔,蔡叔,霍叔。史稱“三監之亂”及“武庚之亂”,周公興兵平定了他們的叛亂,周公東征平定了武庚之後就把殷商移民遷到洛邑,洛邑早先是周武王定鼎之處,洛邑在中原,這就是“定鼎中原”。為了經營東邊的領土,大家都知道豐鎬在西邊,對東方的方國不好管理,所以周公才建設了洛邑。東都洛邑在此時就存在了。洛邑又分成周和王城,王城是宮寢所在地,成周是宗廟所在地,也是殷商移民所在地。周公對於周朝有救社稷於危難的功勞,而且他沒有篡位,所以一直被當做聖人傳頌。曹操的兒子要是不篡漢,那曹操也就是“周公”了。



最後,說說東周遷都到洛邑。西周的最後一個王,周幽王廢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的爹申候勾結犬戎進攻鎬京,滅了周幽王,諸侯擁立了姬宜臼為王,也就是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移到東都洛邑,據說原因是鎬京發生過地震,另外為了避開犬戎。


麥地傳奇


先秦時夏商周都是有很多國都的,比如夏朝有鄭州,開封,洛陽。商朝有洛陽,商丘,安陽,鄭州,而周朝亦是如此。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西周首都是鎬京而非洛陽呢,全來自這樣一段話: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 《史記》。這句話就是說在司馬遷那個時期人們認為西周周成王是遷都洛陽了的,這個從史記婁敬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這段話是婁敬勸說已經定都洛陽的劉邦遷都關中的話,如果關中的灃鎬是西周首都,那麼婁敬怎麼會這樣問。然而司馬遷的西周都灃鎬沒有給出任何證據,只是個人臆測不應成為西周都鎬京的證據,可總有一些人奉司馬遷的話為“金科玉律”,然而我們現在已經證實在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至少有兩處錯誤,其一為“共和執政”實際為“共和伯執政”,其二就是廣為人知的“烽火戲諸侯”然而烽火傳信是漢朝才有的,在西周不可能烽火戲諸侯。所以司馬遷認為西周都灃鎬的話自然不能全信,而西周的首都到底在哪裡呢?

根據《竹書紀年》《逸周書》《漢書》《資治通鑑》以及今天的考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周武王滅商之後宣告定都洛陽,只是周武王滅商2年就死了沒來得及修建都城,之後周成王年幼,又發生了三監叛亂,所以直到周成王5年才建成成周洛邑,從這個時候開始西周首都是洛陽,直到百年之後的周穆王時期開始在今天寶雞南鄭修建了鄭宮,其子遷都於此,後周懿王遷都槐裡(犬丘),周宣王遷都鎬京,其子周幽王失國,周平王遷都洛陽。所以不能因為周平王遷都洛陽就否定了周幽王遷都洛陽,就如你不能根據唐中宗遷都長安就說唐朝建立到唐中宗時都是以洛陽為首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