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西周的国都在洛阳,为何会有“平王东迁”?

天水一朝的千年荣耀


西周的国都是镐京。

西周开国后,周武王便打算在洛在洛水、伊水间建立新的都城洛邑。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依其遗嘱,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成新都,但是周成王并没有迁都到洛邑,这是为什么呢?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按道理说,既然洛邑是新都城,理应把旧都镐京或其他地方的周民迁移到这里。可是周公旦却有一个十分诡异的举动,他把殷商顽民都迁徙至此。什么是殷商顽民呢?就是殷商遗民中,不愿归顺周室的顽固分子。

“三监之乱”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被杀,殷商旧地被一分为二,一为宋国,一为卫国。能够留在宋国与卫国的殷民,都属于良民,而顽民则安置在洛邑。在顽民中,包括有牧野之战的战俘、“三监之乱”的战俘,殷商的官员,还有管叔、蔡叔、霍叔的臣民。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洛邑究竟是一座都城呢,还是战犯的流放地?

根据预先的规划,洛邑由两部分组成:以洛水的一条支流为界,东岸为成周,殷商顽民主要是安置于此;西岸为王城,王宫、宗庙以及其他宫殿修筑于此。按照新都规划,周王若迁都到此,就不得不与一群潜在的危险者隔河相望。周公旦如此布置,是何居心?

我大胆猜测,周公旦从一开始,就没想让周成王迁都到洛邑。倘若不迁都,他为什么还要建洛邑呢?

我怀疑从一开始周公就想把洛邑当作自己的地盘,或者说,周王室的另一个朝廷。否则的话,他把殷商顽民迁往洛邑是什么意思,中国那么大,又不是没地方安置这批人,非得安置在天子脚下,这不明摆着是对周成王示威吗?

看来管叔、蔡叔指责周公旦居心叵测,并非没有道理。

洛邑建成后,周成王前往视察。在《尚书》中有一篇《洛诰》,便写到这次视察。时间是周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还政的这一年。这次考察可能给周成王留下很坏的印象,因为这座城邑里的居民很不友好,多数是殷商的顽固派,其中不少人还曾参予过叛乱。周成王显然被吓坏了,呆在这里他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他对周公旦如是说:“我就要回去了,在镐京亲政,请您留守洛邑。”

周成王确实是个聪明的帝王,他顺水推舟,把周公旦留在洛邑。这对双方都是好事。对周公来说,洛邑既是大城,防卫又强,没有比这里更舒服的地方。原本给天子享用的,如今他周公享用了,这就叫没有天子之名,而有天子之实。

迁都这件事,以后就再没有人提起了。史料中再没有写周成王到洛邑去,他对耗时多年建成的大都邑竟然毫无半点兴趣,而当初兴建此城又是他亲自批准的。这难道不奇怪吗?如果看清了本质,就不会觉得奇怪。只有周成王自己最清楚,虽说自己是君主,大权还是在周公手里。

周公为了给周成王留点面子,特地把洛邑改名为“成周”,与之对应的镐京后来便称为“宗周”。我们说周公所在的洛邑成为国家第二政治中心,并不过分,洛邑虽然不是首都,但被认为是帝国的陪都。由于镐京在西,又称“西都”,洛邑在东,称为“东都”。 大家知道,周代分为两截,前半截称为“西周”,因为都城是西部的镐京;后半截称为“东周”,都城便是东部的洛邑。


君山话史


看来很多西安网民依旧执迷不悟啊,我已经 在之前的相关问题中回答多次了,答案很明确:西周发源于周原,周灭商后,周文王、周武王以丰镐为都,洛邑建成后,周成王迁都洛邑,称成周,与丰镐的宗周对应。

虽然周成王迁都洛邑,但丰镐的国都地位并没有罢黜,而是继续享有国都的地位,丰镐作为西周的发源之地的大本营,无论从祖制,还是感情上,都不可能被完全废除国都建制,周王经常往返于洛邑和丰镐之间,但大部分时间留居洛邑。这已经是结合文献古籍,已经被考古所证实的事实。

证据一:洛阳有明堂、西安无

周书· 作雒篇》言周公作明堂之制,是明堂在东都,而镐京之明堂,无有明文。撮明堂之设,所以朝诸侯,颁政令,祀天帝,非诸侯所有。未制礼乐,仍依侯制.无明堂。既l 天下之中,营王城,建明堂于此。而西京不朝诸侯,无明堂也。”

明堂作为一个国家祭祀先祖、朝会诸侯的最重要的场所,史书已经明确记载,明堂只有洛邑(成周)有,西安没有。

证据二:洛阳有九鼎,西安无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 太史公日: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居,居九鼎焉”

《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郦(洛邑别称)河南是也。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

《尚书· 洛诰》云:“ 戊辰,王在新邑(洛邑)熏,祭岁。” ,成王以殷礼在此举行元祀大典。接着,将九鼎正式安置在新都,史称“ 成王定鼎于郏鄢” 。郏鄢是洛邑的另一名称,因洛阳北邙山古称郏山,故有此名。

九鼎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荣,成王定鼎,标志着洛邑成为西周的国都。

证据三:洛阳有周八师(国家主力部队),西安无

童书业评论说:“ 成周乃发号旌令之所,又为王富太庙所在,八师驻焉。周王及大臣屡次前往,又有冢司徒之官,其即东都无疑也。”


图二:北大博士论文

西周两大集团军中,成周八师就是以成周为大本营的,他们分守在以成周为中心的许多战略要地,构成南北两条防线,并与宗周防线相衔接,成周八师与西六师两大集团军布防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周王朝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印。武庚和三监叛乱,周公在此“ 作师旅,临卫政殷” ,又东征“ 熊盈十有七国” 。自西周初年至恭夷以后,周王朝凡用兵于经略东方和开拓南也是以洛邑为基地。昭王南征发布命令,派遣先行部队,或实战演习,均在成周或其附近举行。

证据四:洛阳有周朝王城宫殿遗址,西安无

洛阳享有“五都贯洛”的雅城,历代有13个正统王朝在此建都,形成了五个主要城市遗址,分别是朝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商朝偃师商都遗址、周朝成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其中,成周王城遗址是已经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周朝宫殿遗址,发掘出土了大型的青铜器、宫殿遗址,作坊等。而西安直到目前也没有发掘出土任何和西周相关的宫殿遗址,关于西周建都丰镐的记述,也只存在于史册中,没有被考古所证实。

证据五:文献古籍和考古发掘相佐证

《何尊》铭文云:“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 即已说明了周成王迁居洛邑的时间和地点。成王还在城南郊新建的大殿明堂之内,祭祀文王武王,庆贺新都落成。《尚书· 洛诰》云:“ 戊辰,王在新邑熏,祭岁。”



周成王以后,历代周王在成周活动频繁。目前虽然我们还缺乏历代周王具体的居洛时问,但从已发现的西周载有“ 王在成周” 、“ 王在周” 等相关铭文的的青铜器已有50余件,涉及除康王以外的历代西周君王,其活动内容主要是行使祭祀、朝会、赏赐、册命、册赐及征伐等重大君王职责,说明西周诸王时常居住洛邑,并从事着政治、军事等重大活动,亦足见洛邑的政治地位重要,终西周一世,不曾稍降。

证据六:洛邑(成周)的建筑规格宏大

建成后的洛邑成周城规模宏大,建制完全依照国都的规格。据《逸周书· 作雒》记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旬方六百里,国西±为方千里。” 又载:“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与国中,⋯ ⋯ 乃位五宫:大庙、宗富、考富、路寝、明堂,成有四阿,反坫,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檄春常画旅。内阶玄阶,堤唐山唐,应门库台玄阃。” 古代都城,尤其是上古之都城,除建有富室以外,必建有宗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日邑。” 《逸周书· 作雒》所述五宫,即朝宫等君臣治事之所;大庙即周人始祖后稷之庙;“ 宗富” 、“ 考宫” ,为周文王、武王在太庙中的祀所。“

综上,我们发现,在周武王后,周成王迁都洛邑,但丰镐的国都地位仍然保留,之后的周王也不时往返于洛邑与丰镐之间,平王东迁后,丰镐彻底丧失国都资格,洛邑成为唯一的国都。


天水一朝的千年荣耀


西周的国都并不在洛阳。

周的始祖后稷封于邰,即现在陕西武功。公刘迁于豳,即陕西旬邑。太王古公亶父时期迁至岐山周原,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一带。

《诗经*大雅*绵》记载了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在周原营建城邑的情况。其中写到命司空、司徒掌管营建工程,“俾立室家”、“作庙翼翼”。证明这个新建的城邑有宫室、有宗庙。其中有一段写道“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皋门”即王都外城门,它很高大。“应门”是宫室的大门,很庄严堂皇。“冢土”就是祭坛。完全就是一副王都的气派。考古发现也证明在岐山周原遗址即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有大型宫室遗址,气象很宏大,应当就是先周时的宫殿宗庙。这正是周族最早的京邑都城。

下图周原博物馆展板介绍的岐山旧京宫室图

文王作丰,即陕西西安西南;武王治镐,即陕西西安西南的沣水东岸。《诗经》里说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可见“丰”是在征伐崇侯虎之后,在丰地建立的都邑。至于“镐”,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里说“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不思服。”当周以镐为京时已经达到了四方咸服的程度。

总结以上看来,岐山都原的王都应当是周人的“京”,是周人的根据地,精神中心。丰镐是在东进过程中营建的指挥中心,也是王都。建立周之前,周人应当是两都制即岐山旧京和丰镐王都。

武王建立了周之后要营建新邑,这一点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的铭文可以证明。“宅兹中国”即在天下之中建都,让天下诸侯入贡时所走的道路均等。在洛阳盆地营建新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震慑东夷。东夷是殷商旧势力的根据地,所以要再向东推进。

下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品“何尊”。

成王时期营建好了新邑,原来的丰镐就被称为“宗周”,新建的洛邑称为“成周”。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周王室真正的根据地还是在宗周,建立东都洛邑是为了控制东方。到西周晚期,其实周王也常到成周驻跸,成周也有物资存储,有武装力量比如成周八师。

西周时期应当是有三个都城:岐山旧京、丰镐的宗周、洛邑的成周。每个都城的作用都不同,谁也不能取代谁。

犬戎攻破镐京而周室东迁。岐山周原一带被赐给了秦国,丰镐又成了骊戎、大荔戎、允姓戎等戎人出没的地方,不可能再作为都城,也就不再具备从前作为都城的功能。为了躲避戎人,周王室不得不迁都于从前安置殷顽民的成周洛邑。而洛邑也就从三都之一,变成了东周时期唯一的王都,成了周王室的常驻之地,所以说是“平王东迁”。


沅汰


先周及周的迁徙路线:

  后稷始封于邰,公刘徙豳,太王迁岐,王季宅郢,西伯营丰,武王宅镐,成王迁宅成周,历四代避东夷徙都于郑,共王徙居于莾,至懿王迁居犬丘,孝王又复居镐,厉王奔彘,宣王立镐,至幽王灭,邦君诸正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申候、犬戎合立平王居于西申。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迁立平王于鄂。三年,乃东徙,止于王城,敬王徙居成周,赧王复居王城,至周亡。

由此可以看出,有周一代,都城不断迁徙。既不是洛阳能代表的,也不是一个丰镐所能涵盖的。但非要找出重要的代表来,成周位居第一,丰镐位居第二。

其余郑也好、莾也罢、犬丘也罢,还是其它建都时间短暂的都城都不能代表周。








陕西犬戎丨乱我华夏



周王朝时期,丰镐和洛阳的地位,类似与明朝的南京与北京。周王朝和明朝都是双国都。

《尚书》中,记载了周王朝建成后,周公兴建洛阳城,并定都洛阳的历史事件。

丰镐是周朝的旧都,洛阳是周朝的新都。周文王、周武王以丰镐为都。周武王驾崩后,成王即位。周公营建洛阳城后,周成王迁都洛邑。



丰镐被称为宗周,即祖宗之周。洛阳称成周,即周成王定都之周。

丰镐作为周朝的故都,依然保留国都的地位。周天子十之八九,居于洛阳的成周。十之一二,居于丰镐的宗周。

周王朝虽然有丰镐与洛阳双都。但事实上,洛阳是第一国都,丰镐是第二国都。

其一、周王朝的成康之治。周天子和周公、召公执政,是居于洛阳。只有祭祖时,才短居于丰镐。

其二、周王朝的主力部队在洛阳。周公旦、召公奭平定叛乱,皆是从洛阳出征。

其三、洛阳有明堂、九鼎。只有天子之都,方能有之。

最后是,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时。周天子居于宗周丰镐。正由于主力部队在洛阳,丰镐兵力薄弱。周幽王才会被杀。

以后平王废除了宗周丰镐,只保留成周洛阳。于是,就有了平王东迁一说。


杨朱学派


这个问题应该是:既然何尊铭文记载了成王迁都洛邑,为什么西安人还认为周的国都在丰镐?




三户老人


说了多少次,洛阳只是西周用来看押殷民的监狱。大洛阳是劳改所之城,陪都之城。



井盖遇贼


西周的正式国都在镐京,洛阳只是陪都。戎人攻占镐京后,尽管秦人救周,打退了戎人,但是关中地区已处在戎人的汪洋大海之中;另外镐京备受战火摧残,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秦人都没有建都于此,可见镐京确实不能作为国都了。

基于戎人围攻以及镐京成废墟,周平王才不得不东迁至陪都洛阳。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以上可知,周武王与周成王两代都在营造洛阳,名为陪都,实为监示殷商后裔。当时的殷商后裔主要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宋国,一个是卫国。宋国的组成是殷商王族为国君,臣民为当地之民;卫国则是姬姓国君,国民则是殷商遗民。

《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史记.秦本纪》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从周本纪与秦本纪中可以看出来,周王室被戎人所灭,镐京成了一片废墟,财货都被戎人虏走了。不仅如此,关中之地已被戎人占领,王室在镐京无财货所依又受戎人侵扰,生存不下去了,所以才东迁洛阳,以避戎祸。最后周平王为了彻底解决戎人之患,把已被戎人占领的关中平原全部封给秦人,并许秦人立国,以秦人的力量来消灭戎人!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因为洛邑在西周时的确也存在,而且也算国都,东都洛邑。西周时都城在丰京和镐京,周武王定都丰镐,那东都洛邑又是怎么来的呢?东都洛邑则跟周公东征有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看看丰镐在哪,丰镐遗址目前已经发现,在今天的西安附件,位于沣水两侧,一边是丰京,一边是镐京。从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下面说说东都洛邑的来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继位时只有13岁,大家都知道这时候是周公和召公辅政。这时武王的三个弟弟见成王还小,不服周公的执政,所以他们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了殷商的贵族武庚发起叛乱,这三人是,管叔,蔡叔,霍叔。史称“三监之乱”及“武庚之乱”,周公兴兵平定了他们的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之后就把殷商移民迁到洛邑,洛邑早先是周武王定鼎之处,洛邑在中原,这就是“定鼎中原”。为了经营东边的领土,大家都知道丰镐在西边,对东方的方国不好管理,所以周公才建设了洛邑。东都洛邑在此时就存在了。洛邑又分成周和王城,王城是宫寝所在地,成周是宗庙所在地,也是殷商移民所在地。周公对于周朝有救社稷于危难的功劳,而且他没有篡位,所以一直被当做圣人传颂。曹操的儿子要是不篡汉,那曹操也就是“周公”了。



最后,说说东周迁都到洛邑。西周的最后一个王,周幽王废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的爹申候勾结犬戎进攻镐京,灭了周幽王,诸侯拥立了姬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移到东都洛邑,据说原因是镐京发生过地震,另外为了避开犬戎。


麦地传奇


先秦时夏商周都是有很多国都的,比如夏朝有郑州,开封,洛阳。商朝有洛阳,商丘,安阳,郑州,而周朝亦是如此。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西周首都是镐京而非洛阳呢,全来自这样一段话: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史记》。这句话就是说在司马迁那个时期人们认为西周周成王是迁都洛阳了的,这个从史记娄敬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这段话是娄敬劝说已经定都洛阳的刘邦迁都关中的话,如果关中的沣镐是西周首都,那么娄敬怎么会这样问。然而司马迁的西周都沣镐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只是个人臆测不应成为西周都镐京的证据,可总有一些人奉司马迁的话为“金科玉律”,然而我们现在已经证实在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至少有两处错误,其一为“共和执政”实际为“共和伯执政”,其二就是广为人知的“烽火戏诸侯”然而烽火传信是汉朝才有的,在西周不可能烽火戏诸侯。所以司马迁认为西周都沣镐的话自然不能全信,而西周的首都到底在哪里呢?

根据《竹书纪年》《逸周书》《汉书》《资治通鉴》以及今天的考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周武王灭商之后宣告定都洛阳,只是周武王灭商2年就死了没来得及修建都城,之后周成王年幼,又发生了三监叛乱,所以直到周成王5年才建成成周洛邑,从这个时候开始西周首都是洛阳,直到百年之后的周穆王时期开始在今天宝鸡南郑修建了郑宫,其子迁都于此,后周懿王迁都槐里(犬丘),周宣王迁都镐京,其子周幽王失国,周平王迁都洛阳。所以不能因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就否定了周幽王迁都洛阳,就如你不能根据唐中宗迁都长安就说唐朝建立到唐中宗时都是以洛阳为首都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