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诸侯国之鲁国;一样都是能人的封国为何鲁国无法与齐国抗衡?

伝儱


还是老习惯,先说大范围再说具体事件。

西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共有275年。鲁国从公元前1043年到公元前249年,共794年。齐国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1年共823年。鲁国最终被楚国所灭。齐国和鲁国主要在现在的山东境内,称之为齐鲁大地。

鲁国的首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齐国的首代国君为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西周初年,周天子的权威和实力仍然在诸侯之上,齐国虽然比鲁国强,但是仍不能挑战天子权威去攻击鲁国。当时两国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或者比较著名的战争,经常为一些小事情不同国家之间互相结盟斗争,鲁国和郑国结盟,齐国和宋国结盟。

比较大的战争发生在东周时期,例如公元前685年鲁庄公讨伐齐国发动干时之战,其实是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挣国君之位,鲁国大败。随后第二年又发生长勺之战,鲁国三万对齐国三十万,鲁国战胜齐国,著名的曹刿论战即是出于此处,一鼓作气的成语也由此而来。此后小白成为齐国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具体到西周时间段来说,齐鲁两国均在周天子的威严管理之下,如同邻里那样,有纠纷却不是深仇大恨,周天子也并不像战国末年那样周天子完全成为了摆设。

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瞬即忘的历史小角落


鲁国与齐国的立国之策的不同也注定了两国后来的命运。

鲁国无法抗衡齐国,在分封之初就已经被周公预言“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周公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叹呢?

这与鲁国与齐国分封后的故事有关。

周公派遣长子伯禽到鲁国就国,要知道鲁国是建立在奄国国都之上,周围野人多是东夷或者商朝盟友。

伯禽到了鲁国之后,采取变俗革礼的方式,花费了三年时间才治理好鲁国。姜子牙到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的方式,五个月就报政周公。

所以周公能预料到鲁国不懂变通将来必定会衰落,而齐国更适合生存壮大。

《史记》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人口多了,力量自然多,所以齐国的强盛速度必然会比鲁国更快。

事实上,两人留给后世的不同的立国之策,也确实从这体现出一二,也影响了两国后续的发展

在一些典籍中提到,鲁国与齐国的治国方式,姜太公是“尊贤尚功”,周公是“尊尊亲亲”。

齐国尊贤尚功,明显更具有进取精神,而周公尊尊亲亲,遵守了周礼的宗法制度,可以预料推测,齐国的国势必然会比鲁国强盛。

分封之初,齐鲁作为西周镇守东方的大国,都比较强势,但是齐国尊贤尚功的国策下,迅速发展,开拓领土,由于土地贫瘠,借助渔利商业富强起来。鲁国更靠近中原,在宗法制度约束下生存空间比较小,开拓不足。

鲁国因为周礼的完整性,在西周与春秋前期获得极高的政治地位,经济得到发展

周王室制定周礼后,唯有鲁国一成不变的全部继承下来。(也许是因为制定周礼的周公是鲁国先祖)

所以周礼对于鲁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日常的行为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大家还基本遵守礼乐制度的时候,鲁国因为周礼保存完整,成为政治明星,甚至因为周礼转危为安。

但当礼乐制度崩坏的时候,深受周礼影响,并且保持周礼的鲁国,就失去自己的政治优势。

当管仲辅佐齐桓公崛起,南方楚国强盛北上争霸,鲁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只能在两大国之间左右摇摆。


妖鬼杂谈录


齐鲁的首任国君是西周开国的两大功臣,前者是《封神演义》里各路神仙名义上的总首领--姜子牙,这在历史上是跟诸葛亮一般被神化的人物;后者则是名声不显的周公旦,但从他后来平定三监叛乱、辅政成王和制定《周礼》的表现来看,其水平绝不含糊。作为摄政王,我们可以叫他“千古一摄”。

当然,这也是两个老神棍,前者不消多说,后者最为著名的当属《周公解梦》,想当年笔者课堂上屡屡跟他老人家会晤,想来已得真传矣。

齐鲁的历史轨迹

如提问所言,齐国混得比鲁国好,这在分封之初已现端倪。

齐是侯爵,但武力统率力爆表的姜尚多了一项附加权利:代天子征伐四方,意思就是看谁不顺眼就揍的无限开火权。

▲周公吐哺

鲁也是侯爵,但国君不能再国内,而是必须亲往宗周担任三公,而三公是非世系的公爵,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是个副公爵。鲁国也有一项特权,礼乐制定权,这在和平年代很管用,负责对诸侯指手画脚,是索贿、坑人的不二法门。

但齐国很快就占了上风,灭掉周边小国之后齐国虽然不敢拿周边的姬姓诸侯出气,但已经是妥妥的大国了,齐桓公的威风其实都是姜尚打下来的基础。由于周边姬姓诸侯的包围,长命百岁的姜子牙没得空间扩展领土,在周公死后去宗周接任了三公。

而姬旦作为周室八百年国祚的最大功臣,他一生的精力都在辅佐小天子和礼乐制度上,没空打理鲁国,他的儿子伯禽是一位有名的谦谦君子,因此鲁国的扩张几乎没有,他们研究最深的就是礼仪,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

▲不可一世的齐桓公

因此,两国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齐国从一直强到完蛋那一天,春秋伊始的齐僖公和襄公虽然没能称霸,但小霸主郑庄公姬窹生却要看两位的脸色行事,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伟业唯有姬重耳能够比肩。

后来春秋进入晋楚争霸主线,齐国成为了晋国的亲密盟友,与秦楚集团进行了两百年的对抗。晋国大半时间是霸主,但齐国也不是附庸,哪怕在“弭兵会盟”之后晋楚共霸的局面下,齐秦两国也享受不纳贡的盟友权利。

战国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起点,如果较真的话,被鸠占鹊巢的姜姓齐国已经完蛋了,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的原则,鲁国其实混得还算好。田齐的战斗力也是不错的,在联手做掉称霸百年的魏国之后,齐国与秦国成为了东西两强,前者还略占上风。后来五国联手做到了吃独食(独占宋国)的齐国,至此齐国彻底萎靡,50年关门不管天下, 直至蒙恬的兵临城下选择投降。

▲鲁国专精礼乐

鲁国嘛,这五百年过得一言难尽,也可以一语概括--悲催。很明显春秋战国绝对不是好好说话的时代,靠礼仪是混不下去的,他们春秋时被齐国欺负,后来依靠曹刿绑了齐桓公的肉票才扳回一城。后来礼仪也废了,自家大夫架空了国君,最后历经三十二世,终积弱而亡与楚,先于田齐而晚于姜齐。

两个老神棍的神预言

齐鲁八百年的故事这就讲完了,笔者突然想起了古籍上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淮南子.齐训道》《韩诗外传.十卷》

这两个老神棍分别依靠四个字准确预言了对方的国运。

▲《淮南子》

“尊尊亲亲”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百姓做顺民,百官做顺臣,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在这种思想下,选拔官吏要任人唯亲,各种官位也都是世袭的。

▲太公钓鱼

对应的”举贤尚功”即举荐贤能,崇尚功绩。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不考虑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与功绩,这一点体现在春秋初期的用人政策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治国理念不同,后来两国的国力和文化特点也大相径庭。因一直秉承“举贤而上功”的基本国策,齐国国力强盛而成为东方大国,是齐桓公之所以能首霸诸侯的国力基础;鲁国到春秋时期则彻底沦为小国,经常受欺负,但鲁国作为周公封地,长期担任周王室的礼仪顾问,也是保持周朝礼乐文化最好的诸侯国,有“礼仪之邦”之誉。在这种深厚礼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孔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华夏人文始祖之一--周公

最终的结局完全应验了两个老神棍的寓言,鲁国最终积弱而灭亡,齐国则先行一步被田氏鸠占鹊巢。真不愧为优秀的乌鸦嘴啊,还好其出处《韩诗外传》和《淮南子》分别是宋代和西汉所编,这则短文想必是后人的附会之作,不然这俩老头可以直接上封神榜了。

故事的意义所在

一开始我始终体会不到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作为道家学说书籍,想必他想说的并非儒家中庸之道,直到读了原文才发现:

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淮南子.齐训道》

故事原来讲的是一个“见微知著”的道理,从微小的细节发现问题的节点所在,可以准确预言实物发展的走向并根据其有利的走向做出合适的引导。

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淮南子.齐训道》

翻译一下: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

▲“结缨而死”的子路

看,是不是感觉特别有道理?事物的发展经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甚至偏离初衷,从而需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而且,好的经验或道理也有适用范围,“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哪怕廉洁这样的美德也不例外。

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淮南子.齐训道》

故事最终的结论就是:事物各有它所适宜的范围,只有将它们放在适宜的地方,才能发挥它们的有用性,而在它们的有用性这点上来看,它们又是一致的。

老子说过的“不上贤”,并非对于贤人的不尊敬,而在于不要去有意识创导某种东西,鸟儿能飞,鱼儿却永远模仿不了,没有万能的真理和经验。

▲得非得,失非失,《淮南子》是一本不亚于先秦典籍的巨著

而让我们大学时代曾夜不能寐的哲学告诉我们:真理具备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由此看来,在这方面的认识上古今中外皆同也。

两个老神棍都看到了对方隐藏的祸患,不知有没有看到自家的不足?或者说立国之时他们就选择好了最终的归宿吧。

凉州七里


原因。。。。。。姜子牙能很快吸收东夷的文化,自身强大起来。而周公的儿子想用中原的文化传统教化东夷,东夷不服,难以统一。。。。。所以周公说。。:我的后代要受齐欺欺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