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周的分封制,為何被叫做封建制度?

小杜講歷史


西周到底是封建制度還是奴隸制,是近現代之後才有的劃分。

我們先來看看分封的古義:

《說文》:分,別也。 《說文》:封,爵諸侯之土也...守其制度。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舊時的封建制度

舊時的史官為了區別秦統一以後設立的郡縣制,所以把秦之前的制度稱為封建。其意思為封諸侯,建同姓。但是實際上卻沒有拘泥於同姓這個字眼,所以西周有了諸多的異姓諸侯國。而且西周不僅僅是有封建制,還有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制、喪服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井田制等等。這些相輔相成才是西周的整套政治制度。


唯物主義稱奴隸制

現在我們按照唯物主義的方式來劃分社會制度,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的區別點就是能不能殺奴隸一事。奴隸主能隨意殺奴隸的就是奴隸制,封建主並不能隨意殺死奴隸,所以屬於封建制度。詳細的定義我附之下圖。


其實分封制和舊時稱的封建制度算是同一個概念,而且以前的史官習慣稱封建制,這些可以看看柳宗元的《封建論》和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便知。只是我們現在把封建社會給了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分封這個古詞也就出來獨當一面了。


淡看天上月


誠邀,如題。

大家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秦朝,那麼800年前的西周分封制為何也叫做封建制度呢?

泱泱大秦

首先可以肯定,分封制並不等於封建制度。

分封制度是西周武王伐紂和東征蠻夷取得了大片土地後,為了有效控制這些邊緣土地,也為了拱衛周王室,武王開始裂土封王,分封周王室子弟,先賢后人,功臣等到被征服地區建立公侯伯子男等級不等的國家,是為諸侯。 這些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承諾不干涉其他諸侯國內政,諸侯也承諾服從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


西周分封制

封建制度是一種生產方式,是國家的性質,是地主壓迫農民的階級社會;而分封制是一種政權的組織形式,就是把子孫分到各地方去讓他們管理地方,只是一種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而已。

封建等級制度

二者確有相像之處,卻又很大的不同

二者都是把土地一層一層往下分配,最終天子控制了全國土地。但是分封制的分配是一去不復返的,土地一旦分封了,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如該封地的諸侯無德,或者被蠻夷殺死),周天子是不能再動這塊土地的,說白了,諸侯享受的是土地所有權。

而封建制度所有的土地所有權都是天子的,底下的土地治理者只有使用權,天子什麼時候想收回都可以。

所以從這方面看,分封制更像是不嚴謹的封建制度。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我有所瞭解,所謂封建社會的說法其實是在建國後以蘇為綱的前提下,直接套用了馬克思提出了五種所有制形式的構想,1846年馬克思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時就已經有了五種所有制形式的構想而後馬克思又在《共產黨宣言》、《僱傭勞動與資本》中都講到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如果加上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五種所有制形式。

但是這五種其實是符合西方的一種情況,西方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羅馬時代的行省制度也就隨之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日耳曼蠻族他們所喜歡的分封制度。分封兩字當然要拆開,既裂土封爵,這一點與我國西周時期很相似比如日耳曼君主他們再最開始是通過請封臣回家中宴請,或者賞賜封臣實物作為報酬;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這種報酬開始無法維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數上升,報酬方法也開始改變,以賜予人們相應的土地使其獲得生存這一手段來維繫雙方之間關係,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稱為“采邑”,被封賞者享受采邑的衣食租稅(當然還有初夜權)但是在領主召集封臣作戰的時候封臣需要自備武器馬匹和裝備來盡你做臣子的義務,如果封臣不履行軍役義務,則采邑應該收回,公然反叛則會受到封君的懲罰。但是與中國古代的分封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古代分封的基礎是宗法制,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正妻的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直接的區別就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但是隨著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行郡縣後,我國的制度發生了直接改變,中央開始逐步的集中從政治到經濟再到軍事的所有權力,直到清朝末年為止。這一時間段雖然在漢初,晉初,明初均有大規模分封的情況,但是以皇家子嗣為主,外姓功臣就不再封與土地。然而直接結果就是漢時的七國之亂,晉時的八王之亂,明時的靖難之役。自此以後的歷史上就不在有分封一詞。但是這幾次分封持續時間都很短。那地方主體還是郡縣及後來衍生的州郡縣等等形式。

不過在80年代以後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潮的開始。原來全面以蘇為綱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現在稱秦開始到清結束這個階段叫專制王朝時期。


歷史與戰爭


我國政治經濟學中的“封建制度”不針對政治制度,主要是針對經濟制度。

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國的西周時期,一般認為,社會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奴隸和奴隸主。所以這個時期還是奴隸社會而非封建社會。奴隸主派出監工,強迫奴隸幹活,給奴隸的只是維持其基本生存的最低物資,奴隸勞動所得全部歸奴隸主所有,這就是奴隸社會。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消亡,地主把土地租給農民,只收取租子,不再管農民怎麼種地,這種新時代的承包制,就是封建制度。


至於國家上層建築是什麼,這屬於政治上的東西,經濟學不太關心。


當初翻譯相關著作的時候,借用了“封建”這麼名詞,搞得現在一大堆人都在說中國中世紀不是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制度完全不同。


如果當初翻譯的時候,把制度翻譯為“農民制度”或者“地主制度”,可能就不會引發這麼多爭議了。


象眼觀天下


分封制有實封和虛封兩種,前者如夏商周的諸侯國,後者如後世的萬戶侯!諸侯國是實封的產物,他屬於一個國家;萬戶侯是虛封,僅僅代表俸祿有一萬戶。西周以宗法制為基礎,對同宗、聖人後裔、功臣進行分封,建國立祀;諸侯國又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國內的世族功臣。這種層層分封,以禮治為紐帶,以土地為經濟基礎的封而建國,被稱為封建制!


諸侯國向周王室效忠,領主向諸侯國君主效忠,層層效忠構建了政治體系。周王室有保護各國的義務,有討伐不臣之國的權利;諸侯國有進貢、勤王的義務,有自主治國理政的權利。當王室衰弱之時,強大的諸侯國有代天子守四方伐不臣的權利,此時諸侯國就是霸主國。

諸侯國內部也採用分封的方式治國,領地的主人在國外稱為領主,在我國稱為世族。有的世族傳承數十代,這樣的世族稱為老世族,老世族做大了後可以取代公室而自立,比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老世族取得國君公族成為了國家主人。諸侯國不僅可以向外擴張,內部也存在相互兼併,比如晉國六大家族最後相互兼併只剩韓趙魏三家了!



國君給大臣不發工資而是賞賜土地,那時的官僚都是世族,不論新世族還是老世族都靠土地維持生計和體面。官吏世族有了土地,就對土地上的一切擁有絕對權力,類似於一個國中國。戰國時代實封制漸漸轉變為虛封制,新老世族漸漸消失,官員都由土地經濟變成了領國家俸祿。高級官吏的萬戶侯、千戶侯就代表了他們的俸祿相當於管理一萬戶人家的收益。


大秦鐵鷹劍士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封建制度,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是怎麼樣的,與西方的封建制度有什麼區別?

與此相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封建制度?幾千年來所說的封建制度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各個時代封建制度所指代的內容是否一致?

關於以上幾個問題,稍加思考我們就能知道答案。

我記得我還是大一的時候,一位資深的世界史專家在課堂上曾給我們講過相關的問題。她是由一個故事引入這個問題的,她說她曾經帶過的一個學生考研進入了面試環節,面試的考官就問了她的學生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制這個問題,她當時就問了學生是怎麼回答的,那個學生說,他回答的是有。然後這個老師就說,她那個時候就覺得這個學生很懸了。

當然,那個時候的我們,都是一副震驚臉,為什麼呢?中國要是沒有封建制度,那我們一直說的打倒封建主義是什麼意思呢?想必,讀者的心理也是一樣的。但是,請注意,封建制度和封建主義其實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封建,但後面跟的詞不一樣,意義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區別。

迴歸 正題,封建制度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在西方世界裡,也存在封建制度,一個國家內,有很多聯合的城邦侍奉同一個君主,君主有保護他們的義務,他們也有想君主進貢的義務,但“我的士兵的士兵不是我的士兵”,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西方的封建制度裡,君主對下屬城邦的官員是沒有任免權和支配權的。

然而,周的封建制度雖然也是封邦建國,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與西方定義的封建制度相差甚遠,按照這一觀點來看,中國古代是沒有封建制度的。

如果僅僅按照封邦建國這一理念,周確實算是,周以後有“封邦建國”行為的朝代也勉強算是。但是後代因為中央對諸侯國的控制力一步步加強,不斷實行各種弱化封國權力的政策,也是就說周以後,封國的權力是一步步被削弱的。這樣一來,提起封建,當然就是周了。

注:本文所指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國,請諸位有識之士,輕噴!!!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希望大家可以點擊關注,我會時常更新有趣的歷史故事,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哦!



汪鴛淵


封建制度的概念是人為設定的,有奴隸制度的封建制,或稱為分封制,有中央集權的封建制,或稱為皇權封官制,現代社會由於受馬共主義的定義影響,所謂封建制指的是皇權封官制,並且約定俗成變為標準概念。奴隸制的分封制與皇權封官制共同的特點是專制排斥民主因素,是一對孿生兄弟,都是反文明的野蠻制度,只是野蠻程度的區別。在研究封建專制時概念的統一很重要,如果概念不統一,就無法討論封建專制的問題。社會科學往往因此陷入無謂的爭論,所以往往失卻了科學性,這與自然科學嚴謹性有很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