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鐔月
這一問題非常複雜,需要系統性的綜合分析。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史記》所帶給人們的西周到東周轉換的歷史,基本不可信,也許大部分都不是史實。近年來隨著清華簡《系年》的出現,結合《竹書紀年》等等其它史料,再結合學者們對《史記》記載的諸多不合理之處的質疑,學術界開始對西周向東週轉換這段歷史進行全新的闡釋。
首先,申國聯合犬戎入侵鎬京的路線是怎樣的?
這一問題,也許普通人通常不會關注。但這一問題可能涉及到兩個重要諸侯國申國和秦國,在弄清這一問題後,申國的地理位置和秦國在這場西周大劫難中的立場也就清楚了。
傳統上,犬戎入侵渭河平原,都是走的“蕭關道”:從寧夏固原一帶進入涇河流域上游,然後沿著涇河一路向東,在陝西旬邑一帶掉頭向南,殺入渭河平原。周厲王時期《多友鼎》記載的犬戎入侵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的宣王時期犬戎入侵,都是沿著這條道路實現的。這條大路雖然相對平坦,但相對漫長,而且一路上有眾多周人設下的關卡。雖然每次犬戎入侵都能取得戰果,但往往周人也能得到足夠的預警時間,成功地擊退犬戎的入侵。
從西周的覆滅過程看,周王都鎬京幾乎是瞬間被攻破;如果申國與犬戎是沿著這條線路入侵,周王都應該有足夠的預警時間,以鎬京高大的城牆防禦體系,不至於這麼輕易被犬戎人攻破。因此,犬戎滅西周,不太可能走這條路線。
西北進入渭河平原,除了這條道外,還有一條道,就是“回中道”:從甘肅華亭到陝西隴縣,再從陝西鳳翔進入渭河平原。這條道傳統上犬戎人都不會走,因為這條道路上週人的防禦體系較為雄厚,很可能申國就位於這條道的關鍵卡口上,使得犬戎數百年都無法從此入侵渭河平原。但申國聯合犬戎入侵,很可能就是走的這條道,讓周人猝不及防,最終鎬京城瞬間被攻破,導致了西周的覆滅。
還需要注意的是,秦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封邑秦,就在陝西鳳翔縣,正好位於“回中道”進入渭河平原的路線上。因此,在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時,秦人的立場就值得懷疑了。《史記·秦本紀》說“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秦人的戰功到底是為周平王還是周幽王?
其次,《史記》記載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就東遷洛邑,東周從此拉開序幕。這一記載,極為不合理。
西申國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盤,強掠褒姒而走,這一事件對全體周王國之人來說,都是件奇恥大辱。雖然周王國群龍無首,不能及時向西申國和犬戎發起復仇,但周平王政權被崤山以東的周人視為叛逆是毋庸置疑的史實。為此,崤山以東的周人擁立攜王與平王對抗,周朝進入了“二王並立”時期。攜王不但在《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左傳》中王子朝逃往楚國後,在給諸侯的通告中也提及了“攜王奸命”,足以證實《史記》記載的缺失。正是因為攜王存在,證明西周覆滅之初,崤山以東的周人對平王政權持敵視態度。所以,西周覆滅後,周平王第二年就東遷洛邑的記載原本就存在不合情理之處。
清華簡《系年》的記載就完全不同。雖然對清華簡的記載存在不同解釋,但個人傾向於清華簡整理者的觀點:公元前762年,攜王失去諸侯人心,晉文侯為此改投周平王,將他從西申國接到了京師(陝西彬州市),奉立為王;三年後,即公元前759年,在鄭國和晉國將洛邑周邊的政敵清理乾淨後,才將周平王東遷洛邑。如果以周平王為準,那麼歷史進入東周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759年,而不是公元前770年。
第三個關鍵問題,鄭國在周平王東遷過程中的作用。
《史記》記載,鄭國始祖鄭桓公在西周覆滅時,為周幽王盡忠,一塊死在驪山之下。但這一記載,基本不是史實。從《竹書紀年》、《清華簡》、《韓非子》的記載看,鄭桓公根本沒有在西周覆滅時殉國難,反倒是在為鄭國的東遷積極活動。結合《清華簡》、《韓非子》、《公羊傳》的相關記載,鄭桓公與鄶國夫人勾搭成奸,共同策劃了一場陰謀,在公元前769年將鄶國佔為己有,把鄭國東遷至鄶國舊地,遠離了渭河平原這一是非之地。
此後,鄭桓公去世,其子鄭武公繼位。種種跡象判斷,鄭武公繼位後不久就投靠了周平王政權,開始在洛陽平原周邊攻城略地,為周平王東遷作準備:公元前767年,鄭武公滅了東虢國;隨後一路南下,陸續吞併長葛、鄢國等等小國;公元前763年,鄭國又吞併了胡國,把洛陽盆地通往中原的各條交通要道都控制在手。
公元前762年,晉文侯就前往西申國,在京師擁立周平王;公元前759年,周平王就正式東遷洛邑,與攜王政權展開了正面競爭;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了攜王姬餘臣,從此“二王並立”時代結束,周平王成為天下唯一的王。
這就是後來周王室所承認的“我之東遷,晉、鄭是依”的真實歷史。
第四個關鍵問題,西周覆滅後,渭河平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犬戎攻入渭河平原後,鎬京城被燒成了灰燼。數百年後,漢武帝想修建昆明湖,結果發現當地屢屢出現各種火燒的痕跡。漢武帝問東方朔怎麼回事,東方朔回答可以問西域的胡人,結果,胡人回答:“劫燒之餘灰也!”可見當時犬戎在攻入渭河平原後,對整個關中地區的損害程度。為此,渭河平原上的周人能逃跑的紛紛都逃向了崤山以東,不能跑的大多淪為犬戎奴隸。
然而,秦人此時的存在卻極為微妙。一方面,秦人極有可能是西申國盟友,即便沒有參加滅周之戰,但也是為犬戎滅周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犬戎滅西周時,周平王還是兒童,不知世事,但周平王長大已有自主意識,開始對犬戎態度產生了變化。因此,他對於留守關中的秦人寄予厚望:“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有了周平王這句話,從秦襄公直到秦武公,秦人默默征戰93年,終於將整個渭河平原控制在自己手裡!
在理解了以上四個關鍵點後,從西周到東周的歷史脈絡也就較為清楚了。這一過程,與《史記》所記載的差別極大,可謂是顛覆了傳統。但從現有史料的全面分析來看,這一發展過程也許更符合史實。
欲雲談史論今
西周和東周沒有本質不同,都是分封制,都是禮樂制度。我認為東西周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周天子掌控能力的不同。
西周時前期中期,對外作戰軍隊主要是有周六師,這可是國家正規軍,1師是12500人,主要對付戎狄部落或國家。還有殷八師,主要殷商遺民組成,通常和周八師軍隊一起征伐南方。這麼多的軍隊,能不強勢嗎。到了穆王時代,威望達到了鼎盛,兩次大規模的征伐西邊犬戎和北邊的犬戎部落。傳說又去征伐西王母,和西王母會見。東南淮夷作亂,穆王率軍征討。後率七師征伐荊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威震諸侯,誰敢不服,這時的天子威望達到鼎盛。
厲王宣王幽王時,天子荒淫無度,政治荒廢,諸侯多有不服。周禮制度破壞源自此,周室自廢武功,自壞禮樂,幽王寵愛褒姒廢嫡立庶,引起申候強烈不滿,聯合犬戎顛覆周王室,周室尊嚴蕩然無存。
平王繼位成了破落戶,犬戎像膏藥一樣粘人,周王室收拾不了,像樣的軍隊都沒有。周王無奈遷都,由鄭、晉、秦護送這個窮光蛋,沒有利益驅使誰願護送。秦得到了西周故地,鄭晉成了中央的卿,為本國謀求利益提供了方便。
西周到東周過度以後,雖禮崩樂壞,但是像道貌岸然的魯國依然遵循周禮,只是從表面上。孔子一心維護周禮,周公是他的偶像,一生致力於他的儒學。宋國,宋襄公的仁者無敵,也是在踐行周禮,雖然假仁假義了些。齊國,齊桓公也是尊王,已此號令天下稱霸諸侯。春秋五霸基本上也是按齊桓公的思路來,禮樂顯然成了稱霸諸侯的工具。爛掉的東西不一定沒有用,爛木頭朽木頭,不能雕還能冒煙不是。
到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依然遵循周禮,只是用到的時候,才想起他們的天下共主,還是要走一下冊封的程序的。不然不合法。朽木不能雕,不能冒煙,還能埋了當肥料不是。
到了戰國時代,好像周王沒用了吧,周禮能扔了嗎?不見得。就在秦統一的前30多年,咱們的東周末代王周赧王讓西周公領兵六國合縱伐秦,四國沒來,只有燕楚來了,結果不歡而散,至此我認為周禮死了,禮樂徹底死了。埋在地裡的朽木頭,2000年過去了,真的沒了。
西周到東周,禮樂從 強勢 到 衰敗 到 工具 到 用的時候才有 到 徹底死絕絕,算是伴隨兩週。還是那句話,東西周一樣,只是周室的掌控能力的多少而已。
一起侃歷史
周,無論是史學界還是民間,都指的就是西周。周平王東遷後,周有名無實,名存實亡,實際上已經覆滅,歷史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早已是天下共識。
漢風唐韻828
在這以後的歷史裡又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故事
手機用戶56827540038
其實就是分東西呀,是前後的關係。但是師承一脈。比如西漢和東漢,比如北宋和南宋。還有我們知道的小朝廷南唐,南明。就是首都的位置不同,但是是一脈的朝代。
歷史愛段子
周平王東遷,上過歷史課的都知道了
一米陽光下的小花
周平王遷都後就為東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