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姬姓,那麼為什麼後期強大的諸侯國中姬姓很少呢?

Shy-


姬姓諸侯不算少吧?晉國、鄭國、衛國、燕國、魯國、吳國都是姬姓諸侯。戰國時期的魏國、韓國也是姬姓諸侯。從比例上說,姬姓諸侯跟異姓諸侯差不多。

如果你問的是姬姓諸侯為什麼大多數都沒有撐到戰國後期,那這個原因很簡單——地緣劣勢造成的結果。

圍棋有句術語,叫“金角銀邊草肚皮”。意思是說,同樣的棋子擺在棋盤的邊角上和放在棋盤的中央,所能圍出來的地盤是不一樣大的。寓意成就“霸業”,地緣很重要。


舉例來說。晉國和鄭國都是姬姓諸侯,晉國的位置稍微偏一點點,在山西曲沃。初期發展很不順,但是後來憑藉源源不斷的人才和地緣優勢(向蠻夷戎狄地區發展,通過滅小國積蓄實力),發展成了春秋第一大國。而鄭國則跟晉國完全相反,開局即巔峰,之後全是下坡路。

鄭國的地盤最初在關中,平王東遷之前,關中沒落,鄭武公提前佈局,在當時土地最肥沃的河南搶先佔好了一塊地,佔據了戰略優勢。(在現在的鄭州一帶)

後來鄭莊公在其基礎上,連滅八個諸侯,一時稱霸,號稱“春秋三小霸”之首。

但是鄭莊公病死後,鄭國也跟周王室一樣沒落了。究其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鄭莊公之後的鄭國國君素質普遍都不高,沒什麼才幹;二是鄭國的地緣劣勢太明顯。鄭武公當年挑地盤的時候,沒想到後來的諸侯兼併戰爭的規模會那麼大。他以為自己挑的是塊風水寶地,然則只是塊沒有發展空間,周圍都是強敵的死地。


春秋中期,齊、秦、晉、楚先後崛起,出於稱霸的目的,這四國不管誰稱霸,都要先拿鄭國練練手。尤其是晉楚爭霸,晉國南下攻楚,鄭國是必經之地;楚國北上攻晉,鄭國還是必經之地。小小的鄭國夾在大國的正中間,欲哭無淚。

所以說,從鄭國的沒落就可以看出,姬姓諸侯沒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扎堆在了中原腹地,沒有發展空間。

相比之下,異姓諸侯大多封在邊緣地區,與中原四周的所謂的蠻夷戎狄接壤,承擔著為周王室看家護院的職責。他們與這些蠻族開戰,同時又有交流,既鍛鍊了它們的生存能力,同時也使它們可以避免在狹小的中原求生存,而致力於向外部擴張,征服蠻族的土地和居民。

比如齊國與東夷接壤,最終征服了整個山東半島;秦國爭霸中原不利,轉而向西擴張征服西戎;楚國更不用說,肆意的兼併江漢地區的各個小國,身為區區子爵,但在春秋後期國土面積竟然是最大的。



試想一下,一個是“溫室裡的花朵”,一個是刀口舔血,姬姓諸侯哪裡是分封在邊緣地區的異姓諸侯的對手?兼併一開始,姬姓諸侯自然是被“一波流”帶走一大片。

春秋中期,隨著晉楚的崛起,又是一大波姬姓諸侯被“一波流”帶走,消失在了歷史文獻的記載中。

到了春秋後期和戰國初期,能活下來的國家,要麼是晉楚齊秦吳越這類佔了“金角”地緣優勢的大國,要麼是鄭宋衛陳蔡這類有一些家底,暫時還沒被敗光的“草肚皮”型小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趙國有眼光,連續跟韓魏換地,把自己做成了坐擁“金角”優勢的北方國家。而韓、魏則被夾在中間,變成了“草肚皮”型國家。

魏文侯居安思危,首先搞變法,使得魏國國力強盛,雄極一時。其後的魏武侯繼承了文侯的思路,幾乎把秦國打崩,如果能再加把力,也能坐擁秦國的地緣優勢。

然而再強的國力,魏國終究只是“草肚皮”型國家。它四面為敵,四面擴張,結果只是曇花一現,淪為二流國家。(中央立國,巔峰表現也就是魏國的水準)



所以說,在那個先秦年代想要成就霸業,握有地緣優勢很重要。中原立國,發展空間幾乎沒有,必須要像秦、楚那樣佔據向外擴張的地緣才有發展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地緣導致的結果,與是不是姬姓諸侯沒關係。

周武王當年冊封諸侯時,非姬姓諸侯,但被冊封到中原的諸侯國,也沒有國家能撐到兼併戰爭的最後。比如武王冊封的幾個異姓公國,最後也都沒有發展的很好。

焦國——炎帝后裔,姜姓,今三門峽市。

陳國——虞舜後裔,媯姓,今河南柘城。

杞國——夏禹後裔,姒姓,今河南杞縣。

宋國——商湯後裔,子姓,今河南商丘。

除了宋國,其它的幾個有啥印象?

總的來說,地理上的限制讓諸姬難以擴張和防守;而異姓諸侯得以通過征服四方蠻夷擴大領土以供養更多的軍隊。這樣異姓諸侯就先勝一籌。

另外,姬姓諸侯內訌,相互攻殺,恨對方甚過於恨異姓諸侯,也是姬姓諸侯難以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拿鄭國來說,鄭莊公是一時雄主,但他所取得的成績基本上都是打周王室取得的。鄭國打異姓不行,但是打同姓厲害的很。

正所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說的就是當時的姬姓諸侯。


Mer86


在西周時期,當時實行的是分封制,而且分封出去的大部分都是姬姓諸侯,所以姬姓後代應該非常多,可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諸侯國中姬姓的人數開始銳減,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疑惑,究竟在這個過程中姬姓諸侯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姬姓的起源,其實姬姓原本是周朝的國姓,還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所以姬姓在當時是很尊貴的,姬姓後代也不在少數,實際上在西周時期,姬姓的後代人口數量十分龐大,這一點在史料中都有體現,而且在《左傳》中還有相關的詳細記載,根據這些描述可以瞭解到,當時西周在分封之後,諸侯國裡面姬姓諸侯所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而且戰國七雄中,燕、韓等國都屬於姬姓的後代,這些小國在當時確實沒有太大的勢力,國力不夠強大,但是在人數上來看,姬姓的比重還是還是很高的,而且起初燕國還算是強大的,雖然不是首屈一指,但是國力還是有的。


另外在戰國七雄中魏國也是姬姓的後代,魏國起初不是很強大,但是因為魏國的政策比較開明,後來讓魏國有了比較好的發展,也在幾十年內迅速成長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魏國的國力開始變得更加強大。只不過到了後期,魏國開始迅速衰敗,這個時候姬姓後代人數依然很龐大,可是魏國的根基確實還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後來日漸衰退,姬姓的後代人數也開始銳減。韓國雖然在當時的地位比較高,而且韓國的國力比魏國和燕國都強大,但是後來依然沒能躲開亡國的命運。韓國在當時確實很強盛,而且韓國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時韓國也有大量的精兵良將,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也很快就沒落了,韓國中的姬姓諸侯後代所剩無幾。


戰國七雄中姬姓諸侯雖然人數比較多,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姬姓諸侯國的整體實力不是很強大,隨著這些諸侯國的漸漸沒落,姬姓後代自然會呈現銳減的趨勢,而且後來土地的分封也隨之而來,讓姬姓變得更少,後期姬姓後代分佈得範圍變得更加廣泛,在這樣的趨勢下,姬姓自然也被其他諸侯國慢慢吞沒了,姬姓也被其他姓氏所取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尚武菌


周天子分封諸國,後來異姓侯成功崛起,姬姓王國逐漸衰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先解釋下什麼是“中國”

在周部落成功吞併商部落之後,開始以“盟約”的形式分封諸侯,盟約就是以銅器的形式約定,當時也只有周部落掌握了這種冶煉技術,其他部落還沒有。在盟約中,諸侯稱周天子所在之地就是“中國”,後來進行了擴展,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區域統稱為中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原地區,大致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和陝西。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勢力劃分已經成為定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戰國七雄。除了楚國實在是向“中國”靠不上之外,其他各國無不拿“中國”往自己身上靠,主要目的就是給自己統治天下樹立形象。

我們看下後來崛起的都是哪些國家?

春秋時期,在周天子的威懾下,各國還算是萬邦來朝,但是隨著周厲王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將將周王朝的天子氣勢變得接地氣了。周平王東遷之後,各國勢力趁機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形成了秦、齊、楚、晉四大強國,這些國家被周王朝稱為什麼,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未受周天子皇恩沐浴,未開化之地。

我們以大秦帝國為例,說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大秦祖先的來歷我們不細說了,大家知道自周天子以來,時代給周天子養馬,別說和“公侯伯子男”靠邊,就是國家的正式公務員都算不上。但是秦家的人爭氣啊,自秦莊公開始,三代人的努力,終於靠養馬和抵禦西戎,在渭河平原站住了腳。在周天子東遷的時候,擔任護衛任務,周天子一高興,賞了一個封地:你把犬戎趕走,那塊地就是你的了。秦襄公一聽這話來勁了,歷經4年的努力,取得對犬戎戰爭的勝利。又經過秦文公一生的苦心經營,終於在漢中、渭水平原站穩了腳跟,取得了天下爭雄的資格。

這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國家為什麼快速崛起,姬姓國家大都分散在京都附近,負責拱衛京畿,而且為了防止一家做大,國家分封的多而小,除非聯合,否則根本不是周天子“三軍”的對手。而其他國家,尤其是楚國,成長經歷更為艱辛,歷經吳越終成長江流域的霸主,問鼎中原。

所以說,姬姓諸國分封在平原地區,無論是物質獲取還是生活待遇,都要比這些四方之地的人們強的多。溫柔鄉乃是英雄冢,經過近300年的時間,終究將中原王國弱化下去,而其他各國則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成長為一代霸主。

所以說,因為地理位置,造就了四方諸侯的霸主。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快速的增長,中原諸侯國因為地域少,所以不得不擠壓其他國家的生存空間,致使中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加之周王朝想管管不了,助長了侵佔的風氣,如鄭國、宋國等不敢從四方諸侯手裡搶,盡在窩裡橫了。但是當四方諸侯國來到中原想分一杯羹的時候,中原諸侯國才驚恐的發現,原來瞧不起的四方諸國,已是他們望塵莫及的存在。


傲虎樓主



伐紂成功後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在周公的主持下西周一口氣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這套訂造的的宗法分封體系以宗族血緣為紐帶,打造了一個周天子至高無上、諸侯國眾星捧月的格局,試圖用一個千秋萬代的邦國聯盟取代從前的部落聯盟。

分封情況概述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

從國家等級來看,最高的是八個公爵國,除“假途伐虢”事件中的難兄難弟“虢”和“虞”屬於周武王長輩之外,其他都是前朝遺民後裔,比如宋國繼承商的祭祀,在覲見王室時享受“客禮”的待遇。

從國家分類來看,53個是姬姓諸侯,體現了“家天下”的內涵。

▲齊國首代國君--傳說中的姜子牙

齊國是反商功臣兼東夷部落代表姜子牙的封國,擁有“代天子征伐”的無限開火權。

楚國則是臣服的南方方國代表,其子爵爵位並不具備獨立建國的資本,只是管不到罷了。

後來的分封一直在宗室內部進行,比如虞叔通過周成王“桐葉封弟”的典故建立了晉國,西周迴光返照的“宣王中興”年代由於軍事行動的成功而掀起了最後一波分封浪潮,春秋第一霸--鄭國就誕生於這個時候。

分封是先封后建,說來後世的封建社會反而名不副實,應該向周公交專利費。

當然分封並非毫無節制,只有備受寵愛或者立過大功勞的後裔或同宗具備後續分封的資格,不然東周初年的封國就遠遠不止一百多個了。

西周分封充分體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特點,或者說就是“親戚為主,功臣為輔,遺民為尊,臣服為卑。”--筆者概括。

姬姓國家消亡的現實原因

▲春秋時代地圖

簡單點說,春秋幾大主要諸侯中,四強選手為秦、晉、楚、齊四國,晉國是姬姓國家幾乎能夠一個頂倆。

後期的諸侯都脫胎於之前的大國,在漫長的爭霸和滅國進程中,中小國家或許能夠爭雄一時,卻缺乏持久能力,比如鄭國,莊公去世之後就淪為了二流小國,成為晉楚兩強爭霸的風向標,後來三家分晉,成為了三個與當年分封毫無關係的國家。

▲三家分晉

所以留下來的就沒有姬姓大國了。

而燕國能夠殘存,在於其地緣優勢,過於靠近北方,並非主戰場方能倖免。

那麼,往遠了說,同屬西周封國的諸侯們為何為打成一鍋粥呢?

王朝的維繫紐帶--周禮和諸侯的義務

周禮是一套嚴格貫徹宗法等級制、分別親疏貴賤尊卑上下的禮儀體系,也是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最終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

然而禮樂並非只有繁瑣的規定動作,更是一種文化,是華夏文明從“好鬼神”的商代進入人文階段的表現。每一個在禮樂文化中耳濡目染的邦國和人民都會找到文明的歸屬感,這跟我們當下的民族認同感並無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外來戶的宋國和楚國等並不強制執行禮樂制度,二者在整個春秋時代削尖了腦袋想進入中原文化圈子,卻總是被冠以各種冷嘲熱諷。為此而誕生的成語如揠苗助長、墨守成規、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畫蛇添足... ...被黑出了翔。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分封制度的初衷在於防範類似“三監之亂”的軍事叛亂,那麼周公肯定不是為了放這些親戚功臣們出去撒歡的。

▲三監之亂時的地圖

根據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等級制機構。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是大小宗關係,也是上下級關係。

諸侯國並非絕對意義上的獨立王國,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但他們的自主權也是不受控的,只要沒犯錯誤(比如站錯隊),周天子就不具備收回封地的權利,諸侯國君將封地賜予哪個大夫或後裔無需天子首肯,而如繼承、戰爭和祭祀之類的大事也只需報備即可。

分封體系的崩潰

西周開國三百年呈現出穩如泰山的姿態,但這樣外部堅不可摧的堡壘必然會從內部崩潰。

首先,根本原因在於王室統治力量的削弱。

烽火戲諸侯(真假難辨)至平王東遷的經歷遠不止後世的小說橋段那麼理所當然。

▲兩週之際形勢圖

有弒父、弒叔、勾結外寇和丟棄祖宗基業的四宗大罪的周平王在一地雞毛中跑去中原尋找安全感,但關中的天下勝形就此送給了秦國作為統一天下的根基,河西緩衝帶的若干諸侯則因為曾支持叔叔周攜王而被晉國合法消滅,造就了春秋的巨無霸。而在諸侯團團“保護”下的洛邑,則會在諾幹年後被血緣關係最近的鄭國(宣王胞弟封國)變成周天子的傷心之地。

東遷之後王室自留地大概跟衛國相當,雖然暗流湧動,但天子為尊的慣性依然存在。周平王五十多年的太平天子生涯過得飛快,直到周桓王被鄭將祝聃射了一箭,眾諸侯們方察覺到了水溫的不同,開始有學有樣了。

另外,“禮崩樂壞”還有現實原因。

孔子的這句哀嘆的背景在於天子已然式微,各諸侯國爭鬥行為被默許,而列國對於“周禮”的遵守和對王室的尊重已然不見。

孔子認為“爭霸”是可以的,但怎麼去爭很重要,比如“尊王”和“攘夷”就是正義的行為,因而他最欣賞齊桓公和管仲,

而同樣優秀的晉文公,則因為召喚周天子主持諸侯大會(慣例是王室派使者參加)並提出在自己墓室上提前開個口子(周禮上的天子特權)的要求,被孔子定性為“譎而不正”,意思就是花花腸子太多了。

孔子的想法在當年尚有市場,但晉文公也不過是試探,如果真要在墓室上開個口子大可偷偷摸摸地幹,而不必去請示一塊橡皮圖章。

結語:春秋戰國其實是在掀棋盤

筆者說的自然是自上古至周代唱了兩千年的主角的實封貴族,而非當下不差錢的暴發戶。分封的合法賜予造就了貴族階層,而當賴以生髮的基礎不復存在時,他們也只有跟分封制度一起選擇退場。

▲君子不免冠--貴族從來不止於財富或氣質

但筆者還是覺得有點可惜。不依賴君權的地位獨立早就了人格的獨立,而歷經數百年禮樂文化和社會土壤薰陶培養出來的貴族階層,其優雅、勇氣和擔當的特質絕非魏晉矯揉造作的名士做派所能比擬。後人說項羽是中國最後一個貴族,但他只有貴族的風骨,卻沒有貴族的從容。此項留作以後再討論吧。

終結於戰國亂世的分封制度從此成為了歷史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皇權的多吃多佔,社會精英也從股東向打工仔轉型,此後的廟堂總是少了一些源自於人格獨立的高貴,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自主選擇吧。


涼州七里


周朝分封的時候,以周天子都城為中心,封國離周天子國都越近的諸侯地位越高,封國離周天子越遠的諸侯地位越低,比如楚國國君最初是子爵,封國是子國,封國和國君地位最低。


周天子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內部不允許為擴大地盤兼併對方,楚國因為在最外圍,周天子鼓勵楚國征服蠻荒未開化地區擴大地盤,結果楚國竟成為最大的諸侯國,並且在諸侯國中第一個稱王。


姬姓諸侯因為與周天子同族同姓,地位最高,雖然封國雖小,但是地段最好。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戰國時的主要國家中燕、魏、韓等國家是周天子的同姓封國。




齊國原是姜子牙的後代,姜姓。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姓奪國,是為田齊。著名的"田忌賽馬”就是指的這個後來的田齊。

秦國起初是西遷的東夷人,為周王養馬,後來非子養馬有功被封,秦國始建立。秦國國君在平王東遷時一路護送,周天子將周朝的發祥之地讓於秦國管理。秦國位於西垂,與之交界的犬戎和義渠等國,秦國幾代國君不斷向西開拓領土,後歷經商鞅變法,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幾百年分崩離析的局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行雲流水1437995


武王伐商之後,周朝的統治者們開了一個三天三夜的閉門會議。

在會議中,對商朝滅亡的原因進行了歸納總結,便發出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感慨。

(周王朝建立)

到了周厲王時代時,周厲王大概是忘了先祖所傳授的經驗教訓。

他實行了山林專利,上山砍個柴都是要交稅的。

真正的原因是,國都周圍的樹木被大量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但是周厲王這樣幹,就太過於簡單粗暴了。

他甚至還毀了鄉校,“鄉校”,是休閒聚會的公共場所,是人們在那裡議論國事的地方。

周厲王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便把“鄉校”給毀了。

於是激起民憤,國人暴動,居然能把周厲王轟出了宗周,搞起了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共和行政”。

衛懿公愛鶴不愛民,他給他喜愛的“鶴”都封了官職,於是衛國國人大為不滿。

有一年,“狄”人侵犯衛國,國人便拒絕手持戈矛趕赴前線去保衛國家。

“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左傳.閔公二年》

(鶴有祿位)

“不好意思啦,你讓你的鶴去幫你打仗吧,我們還要趕回家吃飯呢!”

結果,衛懿公沒有得到國人支持,只得孤零零地帶著他的宮庭衛士,驅車去抵抗狄人進犯,結果一敗塗地,衛國滅亡。

本來簡簡單單的兩件事情,因為統治者處理不得方法,就丟掉了民心。

民,不包括野人、隸臣,而僅僅是“國人”,也就是邦國的高級公民,他們有氏族,有私產,有武備,是城邦的中堅,也是預備役。

國人的權力還是很大的,但一旦爆發,也能在短期內徹底改變一地政局。

所以,丟掉了民心,確實是難有作為。但是這個“民心”也有不對的地方,比如說周厲王僅僅是禁止砍伐樹木而已,就被趕下臺了。


(周厲王被逐)

說明了,“民”的訴求是追取眼前的利益的,而國家發展的訴求是放眼於未來的。

這個矛盾又是如何去解決的呢?

國君在位,不騷擾民眾,不做“害民之舉”就夠了嗎?也不夠!

在位國君也必須具有長遠的目光和規劃,不光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

到了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立。開創者為魏文侯魏斯,姬姓魏氏,也是姬姓諸侯國,是為戰國時期中原第一霸主。

也只有這個姬姓的諸侯可以拿出來講一講,其它的都是姬姓諸侯國都是慢性等死而已。

魏文侯魏斯拜孔子的弟子、著名的大儒“子夏”為老師,子夏已是雙目失明的百歲老人,但他學術驚人。

感於魏文侯的誠意,子夏親自趕赴西河授學。


(魏文侯拜師)

子夏在西河講學,華夏文化的重心就此轉到了魏國,轉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為魏國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

魏國第一個雄霸中原,加上魏武侯魏擊,魏惠王魏罃三位君主加在一起的執政時間竟然長達驚人的一百二十七年。

但是,魏惠王后期,與趙、韓、齊、秦相繼大戰。魏國大殺三方,幸好有文侯、武侯兩代人的積累,顯示出了魏國強大的國力。

魏惠王勢衷於爭霸,走的還是春秋的那一條老路子,想的還是九合諸侯的光彩榮耀。

魏國本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在這麼一個窮兵黷武的君主的帶領之下,毫無目的性地四處征戰,卻一無所獲。等到魏國兩敗於齊國之戰後,霸業中衰,迅速調零,後為秦國所滅。

總之,姬姓諸侯國,就算打仗厲害無比,同樣也挽救不了滅亡的命運。治國不得法、不得民心者,窮兵黷武者,都是其滅亡的原因。


(分封制——私門富於公室)

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姬姓諸侯國,走的還是周文王、周公“分封”的老路子。

如果沒有“大一統”集權思想的指導,那隻會是打下來的國土越大,分封得越厲害。

法家集權才是天道,才是大勢所趨,順流而下者,方可得存。不明大勢者,都將被歷史的滾滾車輪碾壓得粉身碎骨。

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順歷史潮流者昌,逆流則亡,無所作為者,是慢性等死。

不僅是姬姓諸侯國,還是異姓諸侯國,還是後來的歷朝歷代,皆逃脫不了這條鐵律。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根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佔五十三”,《左傳》則記載:

“兄弟之國十之有五,姬姓之國四十”。雖然記載略有不同,但姬姓在西周分封諸侯時佔據了大頭。

現列舉一些大家熟悉的姬姓諸侯國(部分熟悉)如下:

1.燕國。伯爵,召公奭,周朝王室。

2.霍國。伯爵,姬叔處,周武王弟弟。

3.古韓國。周武王之子建立,公元前757年為晉國所滅。

4.古魏國。國君為姬姓魏氏,被晉獻公派畢萬(畢公高後人)所滅。公元前661年。

5.韓國。唐叔虞(封晉國)後裔曲沃桓叔後裔,姬姓韓氏。

6.魏國。魏國的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姬姓魏氏。

7.吳國。子爵,周文王哥哥泰伯的後人。

8.魯國。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

9.晉國。侯爵,唐叔虞,周武王少子。

10.巴國。子爵,姬姓宗族,稱“巴子國”。

11.滕國。侯爵,姬叔繡,周武王之弟。

12.衛國。侯爵,姬叔康,周武王同母最小的弟弟。

13.蔡國。侯爵,姬叔度,周武王之弟。

14.虞國。公爵,周文王弟弟仲雍之後。

15.虢國。公爵,王季子虢仲。周文王之弟。

16.曹國。伯爵,姬叔振鐸,周武王之弟。

西周分封諸侯將爵位分成了六個等級: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附庸爵,正統的一般是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制度,附庸爵是指那些弱小或者邊緣的小諸侯國的封爵。(周武王姬發劇照)

戰國時期姬姓諸侯強國有哪些?

根據概率論,姬姓諸侯國佔據了西周大半諸侯封國,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中肯定不會全部滅亡,而且佔據強國的位置應該也不少。(魏文侯劇照,三家分晉主導者之一)

根據上面的統計,戰國七雄中,燕國、韓國、魏國這三個國家都是姬姓國家,而且並不弱。(韓、趙、魏三家分晉)

燕國是周召公奭建立,他的後裔一直管理這個國家;韓國、魏國、趙國三家分晉,韓國的創立者韓虔是晉國建立者唐叔虞的直系後裔,姬姓韓氏;魏國的創立者魏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姬姓魏氏。(韓武子劇照)

由此看來,戰國七雄中有韓、魏、燕三國是姬姓後裔,在數量上不算少。同時存世較長的還有周公旦建立的魯國,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國消滅;最晚被消滅的諸侯國衛國,是周武王親弟弟姬叔康建立的,到公元前209年才被秦二世胡亥滅國。

從表面上看,戰國時期真正姬姓的強國好像只剩下了燕國,其實仔細分析下戰國七雄的世系,姬姓諸侯強國是不少的。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跟地理位置有關係,春秋五霸雖有不同說法,但是齊晉楚這三個諸侯國都是在當時周朝的邊緣地帶,都面對著大大小小的方國部落,怎麼辦?擴張唄。那些方國部落既沒有接受周天子的冊封又不以“周禮”為尊,這是“蠻夷”,有實力只管去吞併兼併沒人管,所以齊晉楚還有秦國地盤兒越打越大,佔了人家的地盤兒往往把遊牧狩獵改成農耕,人口和糧食大幅度增長,綜合國力當然強了,比方楚國,西周初期被周成王冊封時封地不過50裡,到東周時楚國版圖已經有上千裡了。晉國和楚國還吞併過小的諸侯國。而中原的諸侯國想擴張太難了,周圍都是姬姓同族,想吞併人家馬上就會成為天下公敵。再說中原和華北地區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地形,缺少天險的地利,很容易被圍攻,即“四戰之地”,外部環境太惡劣。春秋初期鄭國首先崛起,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霸業沒成就衰落了。戰國前期魏國最強大,可是後來在齊國和秦國的夾擊下變成了二流國家,魏文侯一生的成就煙消雲散。晉國是姬姓封國,晉文公還是春秋霸主,正是韓趙魏三家卿大夫“三家分晉”滅了晉國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本來屬於姬姓的燕國也在邊緣地帶,可是想擴張只能往北,氣候寒冷而且更加地廣人稀,燕國沒撈著多少好處。春秋時代來臨時,代表著秩序的“周禮”逐漸崩潰,就是聖人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大爭之世天下崩裂靠的是實力了


立志成蟲


自己家親戚都分封在天子周邊,雖然土地富饒,但是可開拓空間不大。

其他那些異性諸侯,比如齊、秦,都是邊塞莽荒之地,幹掉小部落土地就是他們的。

楚國根本就不鳥周王室。

所以說,溫室裡的花朵長不大就是這個意思。開始照顧太好了,沒了空間和動力。


談笑閣


不少,就算到了戰國還有好幾個,只算七雄都還有韓,魏,燕,這可真不少,只是他們除了是姬姓之外還加上了氏,請自己查詢姓和氏的概念。

衛國,鄭國也是姬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