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原指的是哪裡?河南可以自稱中原嗎?

用戶6223167918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它有三層意思。

一、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二、廣義上來說,周代以前的華夏民族聚居地都可以稱為中原,也就是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解放戰爭時的中原局中原解放區就是指的這一地區。

古人說的“逐鹿中原”指的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三、  延伸意義上的中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

過去,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群雄“逐鹿中原”,中原始終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

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狹義意義上的中原建都起,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聞名海內外的中華古都,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

狹義的中原已經逐步失去它的中心地位,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正奔馳在更廣闊的中原大地。

 

 


錢多多368


河南自稱“中原”順理成章,理所應當。

歷史上,“中原”的定義有著動態的變化,有的時候並不專指河南省,比如說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顯然指的不是滿清入主河南,確切的意思是滿清控制了整個華夏大地。

古代中國,夏商周三代的國土疆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周建立後,認為河南洛陽為天下之中,所謂“八方之廣,周洛為中”。

《尚書》中曾經總結商、周時期選擇都城的原則就是:必須選擇在國土的中央,所以周公興建洛邑,將國都定於此地。

至此,周人自稱中夏,而視四面八方民族為蠻夷戎狄。

此時的中原,就是周人眼中的“中國”:它以洛邑為原點,向四周輻射,包括了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南部。

這種視角的形成,影響了此後的中國曆朝歷代,比如三國時期,蜀漢僻處四川,這裡並不屬於傳統上的中原地區範圍。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顯然不是說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就是河南,而是包括長安、洛陽在內的東漢統治區域,即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

諸葛亮的說法也繼續影響著後來的中國人,比如陸游在他的千古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所說的“中原”,也是指的位於北方,淪陷於金朝的大片國土。

到了今天,中國的範圍已經擴展到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此時的中原已經不能等同於中國。

然而,儘管歷史上的中原含義不斷變化,但是今天中國全部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當中,除了河南,有哪一個省敢自稱“中原”呢?

顯然只有河南!

這裡有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這裡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出生及生活軌跡,這裡有大部分的先秦文物……

所以,河南自稱“

中原”順理成章,理所應當。


小奔說史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所有提出無聊的質疑河南的問題都是陝西人提出來的,天天閒的蛋疼!


龍族80477876


河南被譽為中原之舟,是沒學過地理嗎,初中都有



斐波那契8888


“中原”是一個廣泛的地理人文概念,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在地理上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漢人居住的地區”,這是《辭海》的註解。包括陝西關中、陝北、甘肅大部、寧夏、山西、河北中南部、山東中西部,河南、安徽、江蘇淮河以北地區,這是“大中原”的概念。

“中原”在近代也泛指“漢地十八省”或代指“中國”,這是“

廣泛意義上的中原”。“中原”從沒有所謂的廣義狹義“兩說論”,查遍史籍沒有發現“中原”專指“河南”的記錄。“中原”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吉日》,指的是“關中平原”,這就是“最初的中原”。從西周到清代,古人一提到“中原”,首先想到的關中,是古都長安,無數的史籍和名人著述可以證明這一點,因為關中平原一直是周秦漢隋唐等中原王朝的長期建都地,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是黃河文明的搖籃。


“中原文化”脫胎於“渭水文明” ,隨著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崛起和東進,中原的範圍才進一步擴大到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者 ,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河南面積只佔中原的1/5,河南淮河以南並非屬於“中原”,河南文化上屬於“中原文化”的附庸而並非核心。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炎黃在渭水流域發端到唐末,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一直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和“中原”的核心,這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定位的“中原文化”三大區域包括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這就是“

小中原”——即“中原本宗”。其中關中平原面積5萬平方公里;汾河平原面積5000平方公里;伊洛平原面積500平方公里;關中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洛陽以東屬於黃河灘塗之地,史前洪水氾濫、野象橫衝,是荒蕪之地,以巫神東夷文化為主流,並非屬於華夏的“中原文化” 。鄭州並非屬於黃河流域而是屬於淮河流域;鄭州在文化上屬於“淮夷”的淮河文化,並非屬於“古中原文化”。


從“最初的中原”——關中平原到“中原本宗”——關中、晉南、豫西;再到“大中原”——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含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的部分或全部;最後到“廣泛意義上的中原”——代指“漢地十八省”或“中國”;這就是“中原”理念的發展脈絡。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原”並不等於河南,“中原”也不是河南的“私物”,它屬於多個省份,屬於整個中華民族。所以說“中原”和河南有關係,但關係不大。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我是清樂堂,歡迎關注交流。


清樂堂


不出所料,是3蛋蛋提問的。中原經濟是國務院批准的。沒啥說的


西溪印象樂瑪特


西安人就是這麼能搶,搶中原(有什麼意義?無非一個稱號而已),好在國家不糊塗,現在提的中原經濟區,基本就是河南。另外,搶牡丹,搶神都(挑戰人們認知底線),搶華夏,搶黃帝(除了陝西黃帝陵,其他跟皇帝有關的都是假的),搶古都,啥都有,真是遊牧民族-犬戎的直系後代,繼承了犬戎們的優良基因-----看見什麼都想搶,不管有用沒用


徐福記不住


中原的腹地是蒙城縣,什麼叫腹地?中原好比一個圓,圓心就是蒙城縣(腹地)。也就是說,蒙城縣是中原的中心,它的周邊城鎮都是中原。例如北方:淮北、縮州、永城等,南方:淮南、鳳台、穎上等,西方阜南、阜陽、利辛、毫州、渦陽等,東方懷遠、徐州、定遠、明光、蚌埠等。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所說的中原就是這些地方,要知道我們北京歷代皇帝居住的故宮也是朱棣從南京遷都於北平遷過去的。蒙城縣也是莊子的故鄉。蒙城縣既是朱棣奉天敬難成功地,也是趙匡胤起義建宋成功地。朱棣為何把蹬基大典年號叫永樂,永樂是個地名,現在的蒙城縣三義鎮。說中原是河南省,河南大多山地,只有東邊一點平原,河南東邊是中原不假,它是中原西邊的一部分,江蘇是東邊一部分,安徽中間。硬說河南是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古代士兵不吃飯怎麼得天下,吃你們河南山上石頭嗎?衛星地圖也可看嗎?中原的淮海戰役歷史不長吧?為什麼說得中原者得天下?說白了得糧倉者得天下。中原是平原地帶,是個大糧倉。站領了中原才有實力向四面八方的山區進軍送糧,山區土地少,老百姓種的只夠自己吃的,養兵少。大多糧都是中原進口的,中原一但站領就斷送他們食物,因此說,中原是江南,江北的咽喉之地。中原一但站領,江南山地多的就是籠中鳥。因此中原是統治者們必爭之地。再說,逐鹿中原吧?逐就是追趕,跑的意思。只有中原平原可以任性的跑,山區可以嗎?山崖、山澗也可跑嗎?騎馬打獵追趕鹿到中原,馬和鹿都可任性或隨意跑。但騎馬獵手可以包圍它。我並非說,牛群在蒙城縣當縣長,就說蒙城是中原的中心,只有蒙城縣的塔叫萬佛塔,全國各地那個塔有這霸氣。一個佛如來就很牛了,萬個佛呢?萬佛並非指一萬個,是更多的意思。例如千軍萬馬,並非指一千個兵,一萬個馬。萬佛塔是中國佛教中心。


袁保新


提問者跟回答著都是一丘之貉







425888455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也很有意義。希望能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糾正網絡上一些錯誤的認識。
我們先說中原指的是哪裡?


中原一詞最早來源於詩經《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陝西關中北部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源於此。也就是說,位於西周都城豐鎬所在地的關中平原為中原。以後隨著歷史時間的演變,中原所指範圍越來越大,最權威的解釋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漢族人所居住的地區。即包括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等地方。

我們看1961版《辭海》關於中原的解釋:

其實這也算一種狹義的解釋,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說滿清入主“中原”,這句話中的“中原”就包括黃河長江流域所有的漢人地區。這應該是關於中原一個廣義的解釋。

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的角度來講,提出這個問題都得非常有水平,是一個正本清源的好問題。我們接下來再舉一個例子,央視紀錄片《絲路傳說》中的解說詞:

“我們彷彿能夠看見在那片廣袤的歐亞大陸上,

從黃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有一支勢不可擋的力量,西出長安,跨過隴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穿越茫茫中亞進入伊朗高原,再向西來到小亞細亞和阿拉伯地區,橫渡地中海到達歐洲。這就是絲綢之路。”

臺詞中很明確的指出中原腹地長安。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我們通常所說的狹義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漢族人傳統居住區域。這些地方都可以說自己是中原人,但是誰說中原就是自己家別無分號,這就無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