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有哪些關係?

三秦風A


歷史上的“中原”和河南是有一定親關係的。

就現代含義來說,“中原”一詞,一般使用中原地區稱謂,常指“河南省”或者“黃河中下游地區”。

一些史料顯示,“天下至中的原野”,即平原、原野,為“中原”的本意;而“中原”被視為天下中心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於是,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等詞彙用作中原的同義語,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而中心就是是古豫州(現河南)。於是,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但是,“孔孟”所在的“孔孟”之鄉的“鄒魯”等地區,也是屬於中原地區的,如果不屬於的話,那麼試想:“難道孔孟都是四夷之人嗎?”因此,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所以“中原”地區一詞,又有狹、中、與廣義,之分。

如果從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來解釋,可能有以下區分與含義:

一、狹義上,是“河洛”周圍。也就是指,河南與山東西部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據《明實錄·永樂十四年》裡記載:“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二、中義上,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所謂“河洛、汾渭、洙泗”之地。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據《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

三、廣義上,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據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

因此,古代中原地區的範圍至少有:北界晉北、陝北、冀北一帶;南至豫南、徽北、蘇北一帶;東到魯西、魯南;西至隴右、固原一帶等。

從語言的口語、方言上來說:

從語言上也可以看出:如今的河南、魯南、魯西、蘇北、淮東等地本是一家,因為他們都屬於“中原官話”的東部方言區,這種“方言”分別為中原官話:“鄭汴片”、“兗菏片”、“徐淮片”、“商阜片”等;現在,山西、河南、陝西、山東的古中原漢人保留較多,此外有一少部分漢人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混血後裔。尤其是,山東內陸地區的人種、語言、民間習俗等,明顯更接近河南地區。據考證,“中原漢族文化”主要起源於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這三大文化發源地。

那麼,既然“中原”一詞並非是河南的專有詞彙,為什麼現在卻只有河南常提及中原的概念,而其他省份,則很少提起了呢?其實,這也是有歷史發展原因的:


一、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九州之中,歷史文化厚重;

二、我國中部的發展與崛起,需要歷史文化的復興;

三、由於一些原因,需要用古代中原的輝煌歷史文化,來扭轉世人的地域偏見。

實際上,“中原”和河南,也確實有著一些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如,中原兒女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的燦爛畫卷,大都產生並流傳在河南,比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古豫州”的熱土之上;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英雄人物,像宋代愛國將領岳飛,鐵面無私的開封府包拯等等,一些令人尊崇與敬仰的人物,也都是發生在河南地區。

不過,雖然“中原”和河南真的有著數不清的關係,但歷史的長河中還有更多的燦爛畫卷,也同時發生在其他省份與地區,這裡就不一一的細說了,所以說“中華文明”與“中原文化”,是多個地區的先人們,共同付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超能博士


有關係,但河南只是古老中原的一小部分,自號“中原”自然是一葉障目、坐井觀天,有點兒像韓國棒子,十分滑稽可笑。


中原是個歷史地理概念,沒有狹義、廣義之說,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總地來看,隨著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原的內涵是不斷擴大的。
但自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後的743(1206~1949)年中,少數民族政權蒙元、滿清統治中國長達447年,“中原”這一概念當然多存在於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而“河南省”則是(行)省制度下很晚、很小的一個行政區劃概念。


在現代史上曾出現過“中原大戰”、“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與河南省的關係都不是太大。中原大戰
是蔣、閻、馮、李等民國新軍閥,主要在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發生的大混戰。中原軍區成立於1945年10月。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地方部隊組建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整編為第二野戰軍),俗稱“劉鄧大軍”、“中野”、“二野”,邯鄲戰役、魯南戰役後千里躍進大別山,縱橫江河淮漢間,並與華東野戰軍(“三野”)發動“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四大主力之一。


在國家政治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大區主要是自然地理區劃和區域經濟區劃,河南省與湖北省、湖南省同屬於華中地區(也稱“中部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曾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西南、中南(含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六大行政區,但1954年已撤銷。現在的七大地理分區,不僅是中國眾多權威專家多年的科研成果,全國高校地理專業《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中學地理教材《中國地理》的統一說法,也是國家行政行為的規範用語。

如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指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等省會城市地位,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

但在河南省域內,不僅人文社科學者愛提“中原”和“中原文化”,連省部級官員也張口“中原”閉口“古都”。其目的自然是混淆視聽,妄圖獨佔齊魯、晉冀、陝鄂、蘇皖等地區的輝煌古代史,以抬高河南的歷史文化地位。




比較著名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徐光春主政河南期間,搞出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以中原在中國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立論,並以河南置換中原,從而人為拔高河南歷史文化的作用與地位;並在此口號下,在各地大建仿古建築、姓氏宗祠甚至“黃帝故里”,也搞出了“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另一個就是其繼任者盧展工搞出了個以河南全省為中心,涵蓋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和安徽西北部的

“中原經濟區”,並上報發改委批准。當然,這個“中原經濟區”也只是喊喊口號,實則無疾而終,主要原因當然是河南交通、科技教育、工農業、自然資源等基礎薄弱,對周邊區域輻射力有限;而山東、河北具有沿海、北京的強大優勢,經濟基礎也比河南好。

那麼,歷史上中原真地是今河南嗎?你說呢?


“中原”這一概念是西周政權建立後出現的。其本義是“周王室之原野”,即關中豐、鎬之地,類同“中國”。

出自《詩經•小雅•吉日》曰:“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隨著雒邑的建成,周公禮樂和“分封制”的推行,儘管核心區是今陝西、山西、豫西但“中原”實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與“四夷”有別的眾多姬姜封國。至戰國時期,隨著秦、楚、齊、燕、趙對四周的拓展、開發,相繼廢阡陌興私田,變法圖強,中原事實上是指戰國七雄的主要衝突、交融地,以東西周、韓、魏為輻輳(故其先亡),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交通杻紐韓、魏之地才是中原。早在春秋時期,今河南境內除洛陽為東周所在,宋、鄭向來唯楚王之命是從,河北是明洪武劃歸河南制約冀州外,哪個地方又不是楚地呢?現在好意思稱“中原”、“中原文化”嗎?


秦、西漢、隋、唐時期,關中、晉洛是中原核心區;東漢、西晉、北宋時,政治中心已東遷,核心區變為豫東、河北、山東、蘇皖地區;漢晉時衣冠南渡,南方經濟、文化逐漸超越中原,尤其吳、越、江南歲賦半天下,中原核心區已南移長江一帶。綜上,自元以後,在各種朝庭奏議中,都有“中原漢地十八省”的成規;中原由西周豐鎬之地逐步擴展到整個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涉及到長城以南、長江以北、關中平原以西含東部沿海的廣闊地域——這與現當代史上的中原事件也是吻合的!

總之,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中原也早已物似人非,即使創造輝煌中原文明的那些人群,是現在河南居民的祖先又如何?現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京津、東部沿海、東南沿海和長江經濟帶,還停留在“中原”的陳腐觀念上,恰是“改革、開放”的阻力所在。心裡總惦記著古人的棺材板,就不能“大力度、大視野、大手筆”地發展社會與經濟,其實是本末倒置、南轅北轍。

就算能把河南省改名“中原省”,真能促進旅遊業大發展嗎?除了能麻醉我們的進取心,滿足我們的虛榮心,有什麼實際意義嗎?這不是坐實“韓國”的美名,自我抹黑嗎?


嘉會天下


有關係。因為上世紀90年代有一句廣告語“中原之行哪裡去?請來鄭州亞西亞”。

又根據評論區裡河南網友的意見,河南人愛說“中”,所以就是“中原”。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河北高陽人氏,1934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歷史系。曾經擔任過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建國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等。 蘇秉琦先生曾經將早期的中國劃分為六大區系,這是史學界目前的共識,大家請看一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中原”包括了關中(陝西)、豫西和晉南。因為函谷關的限制,所以,晉南和豫西也屬於關中的地盤。可以說,中原是以關中為主,所以河南的一部分也是“中原”。

“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龍首也”!

“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

這些古籍中記載的中原,經常是以關為中心,並且給了很高的評價。由於函谷關的原因,河南豫西的確屬於中原的一部分。

歡迎大家關注大唐神都,將會帶給您正確的歷史觀。


大唐神都



首先我們看看“中原”一詞的出處。《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即現在渭水支流石川河,古時也稱“姬水”,是黃帝部落的重要活動區域,也是周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所以黃帝和周族都以“姬”為姓。這是最早的關於“中原”的記載,指的就是“關中平原”。

“中原文化”脫胎於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濫觴於“三川流域”,所謂“三川”,指的就是關隴地區的渭河、涇河和洛河。在中國歷史上,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長安是中原王朝的長期建都地,從炎黃部落、夏商始祖在渭水流域發端,到周秦漢隋唐在關中平原肇始,隨著中原王朝的雄起和東進,“中原”的範圍才進一步延伸到黃河中下游地區。


《辭海》中對“中原”一詞的解釋很清楚,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漢人居住地”,包括現在的陝西關中、陝北、甘肅大部、寧夏、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的淮河以北地區、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東西部等廣大區域。“中原”從沒有什麼廣義狹義的兩說論,所有的中國史籍記載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一說。到了近代,“中原”一詞也泛指“漢地十八省”或“中國”。

關中的渭河平原(面積將近5萬平方公里)、晉南的汾河平原(面積5000平方公里)以及豫西的伊洛平原(面積500多平方公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三角發源地,也是仰韶文化遺存最為密集的區域,但關中文明是主核。

仰韶文化的源頭在華山,西安“楊官寨遺址”就是著名的“黃帝都城”。從仰韶文化的發源地——華山經過“黃帝之城”——西安“楊官寨遺址” ,到達“天下第一陵——”橋山黃帝陵,這個區域的黃帝時代仰韶遺存和夏商時期遺址最為密集,這個南北通道和“中華之源”——“大地灣文化”從渭水東進的東西通道所組成的“T”字形框架構建起了我們華夏族最初的文明基因:從炎黃開始,再到夏商周秦漢隋唐,無一不是以關中渭水流域為肇始之地,東進將文明的火種傳遍神州大地。關中渭水流域是真正的黃河文明的搖籃。


下來我們看看古代先賢是如何論述“關中”和“中原”的關係的。

隋·王通《中說》:”夏都安邑,湯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周都雍”即周建都雍州,雍是陝西的舊稱)

宋·謝採伯《密齋筆記》:“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薛季宣《浪語集》:“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李綱《永樂遇》:“五陵蕭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宋·陸游《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關輔回頭煨燼。”(三川,即陝西涇渭洛三條河流,關輔即關中的別稱)

宋·陸游《北園雜詠》:“揚鞭大散關頭日,曾看中原萬里春。”(大散關,即關中大散關)

宋·陸游《書感》:“登高望中原,氣已吞雍雒。“(雍乃雍州,即關中;雒為雒陽)

宋·邵雍《梅花詩》:“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宋·胡宏《碧泉九日有感》:“正恐中原消息斷,問誰曾到五陵間。”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明·何喬遠《名山藏》:“陝西三鎭,中原門戶也。”(三鎮為延綏的榆林鎮、寧夏的固原鎮、甘肅張掖的甘肅鎮這三邊鎮)


明·馮琦《觀燈篇》:“長安正月旋璣正,萬戶陽春布天令。新歲風光屬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明·李攀龍《登太華山絕頂》:“太華高臨萬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華即陝西華山)

明·徐貞明《西北水利議》:“今河自關中以入中原,合涇、渭、漆、沮、汾、沁、伊、洛、澗及丹、沁諸川數千裡之水。”

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沒有頭的中原還是中原嗎?)

清·王猷定《四照堂詩文集》:“以通漕實關中,為經理中原之首”。

《新唐書》:“夫關中,王業根本在焉”。

《史記》:“入關中者王之”。

《宋史》:“舉天下形勢而言,謂關中為上”。

宋·陸游:“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明·鬍子祺:“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

虞允文:“關中,天下之上游”。

明朝一代大儒王陽明曾感嘆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人的道德名聲最重要,您說呢?


關中自古號稱“陸海”、“天府”,自秦修建鄭國渠後,更是富甲天下。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獻“連橫”之計時稱頌關中曰:“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鴻門宴之前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贊關中言:“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關中自古帝王州,長安自古帝王都”,中原王朝的核心一直在關中,河南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屬於中原文化的附屬,這就是歷史的真實。歷史上著名的“逐鹿中原”、“定鼎中原”、“北定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中的“中原”主要指的就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中”之而為都,古人把國家的都城也稱為“中”。

現在有人要說了,為什麼現在搜百度百科也好,還是一般人的普遍感覺就是河南即中原,中原即河南呢?河南地區恰恰是歷史上“中原文化”的輻射過渡地帶。可以說“中原”專指河南是一種誤讀,是中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毒。河南在面積上只佔中原的1/5左右,在文化上也並非中原的核心。

史前“河之南”洪水氾濫,野象橫衝,一直是荒蠻之地,根本不具備產生文明的土壤。在文化上一直是華夏文化東進和東夷文化西進的交融之地。包括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等都屬於大地灣文明的遷徙地而非文明的發源地。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二里頭遺址等則是“石峁遺址”“陶寺遺址”“東龍山遺址”的文化延續。

古代讀書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古都長安。自從解放後陝西由華北劃歸西北後,中原離關中好像漸行漸遠,但中國的地理中心大地圓點在陝西涇陽,北京時間其實是以陝西時間為報時標準,關中地區是真正的中國之心。那是什麼原因使當代河南獨霸“中原”的名號的呢?這個原因真值得我們深思!


歷史和古籍上早有記錄,“河南”古稱“豫州”,僅此而已,其實和“中州”“中土”也只是沾邊。

下來我們看看“中州”“中土”到底該如何解釋?“中州”的權威解釋應該有3層意思:

1、泛指“中原”;

2、歸屬中央的州郡; 唐·陳子昂 《諫雅州討生羌書》:“ 張儀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 蜀侯 誅, 賨邑滅,至今蜀為中州。” 這裡明確記載“蜀為中州”。

3、人口面積中等州郡; 《新唐書·選舉志上》:“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通志·地理一》:“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不滿為下州” 。

下來再看看“中土”是什麼意思?

1、指冀州 。 《淮南子·墬形訓》:“正中冀州曰中土”。 高誘 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2、指中原地區。 漢·陸賈 《新語·懷慮》:“ 魯莊公據中土之地,承聖人之後”。《後漢書·循吏傳·任延》:“時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亂江南者皆未還中土” 。元王惲 《靈巖寺》詩:“中土論名剎,茲山第一巖”。

3、指中國 。 《後漢書·西域傳論》:“其國則殷乎中土。”《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寫經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國往往有異。譬諸中土,猶有篆籀之變體乎!” 太平天囯洪仁玕 《誅妖檄文》:“我中土華人曷不乘時雪忿,勿為妖惑自縻。” 阿英 《胡沙隨筆·賣碑記》:“他們自從踏入中土,現在是一個個都成了財翁”。


最後還是要說說“豫州”,古九州之一。《書·禹貢》:“荊河惟豫州。”《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豫州”是漢以來所設置的州名。初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東漢治所在譙(今 安徽省 亳州市),三國魏以後屢有移徙,轄境亦伸縮不常。東晉、南朝時治所最北在懸瓠城(今 河南 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 黃岡西北)。轄境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省望江縣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

可見,河南也不能完全代表“豫州”,只是“豫州”的一部分而已。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就是“河南文化”,“河南梆子”就是“豫劇”,也代表不了“中原戲曲”。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既代表不了積澱豐厚的“中原文化”,也不能類比“中州”和“中土”,因為你只是其中的一個分子而已,而且並非最重要的那個分子。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我是清樂堂,歡迎關注交流,請多指正。


清樂堂


堯舜禹禪讓共主制,大禹治水舜禪讓,華夏定都禹州九州統。啟開天下世襲制,太康(河南太康)失國,少康(洛陽杜康酒臨潁少康酒)復國。夏桀殘暴成湯滅!甲骨美名四海揚!殷伐蠻夷,周伐戎,殷商四處征伐國都空,禹州人姜太公助周滅殷商!西周祖后稷(山西稷山和河南許昌新鄭說),中原人。西周三百年江山,幽王峰火戲諸侯東周遷洛陽定,武王時心原就是一定要把都成遷到中國洛陽。九鼎洛陽放鎮九州!秦武王舉鼎被壓死!一生心願到中國洛鞏此生不悔!楚莊王問鼎中原,想以楚代周。鼎國之重器,或輕或重,有德者得之!禹鑄九鼎時把全國各地的猛獸山川人文都鐫刻在上面,為人民分清妖魔和神明,保佑華夏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在中原大地上人才濟濟,諸子百家的老子周口鹿邑人,河南雲夢山鬼谷子,法家禹州韓非子;墨子魯山堯山鎮人,莊子.縱橫家蘇秦等等……!秦的基業商鞅變法,教化秦人走向富強,奇貨可居呂不韋(禹州),據說秦始皇父親,丞相李斯(駐馬店)等等!可以說中原人的西部創業史!漢隋唐不用說,楊堅楊廣弘農郡人(那時屬豫州)楊氏發源地山西。文臣武將都是中原人,中國的天下,不是某些地方的天下!王莽篡漢趕劉秀,東漢落陽定!南陽人張衡地動儀,南陽張仲景……!愚公移山在濟源。民族英雄閔冉,五胡亂華閔冉急發屠胡令,救我華夏險滅亡!民族英雄岳飛,岳飛北定中原去!郾城大捷,楊再興巡查三百人殺敵二千,馬陷小商河壯烈犧牲!楊再興江西吉水祖籍河南湯陰!朱仙鎮大捷。十二金牌急召回!被奸臣秦檜一幫誣陷被害!南宋苟延殘喘一百多年!辛亥革命皇朝完,孫中山廣東人,梟雄大總統袁石凱復僻名譽丟。蔣張不抗日,丟東北,民族英雄楊靖宇駐馬店人!七七事變開槍第一人河南人,廣東韓國老闆瑞進電子廠員工下跪事件,一百多人唯獨河南人有骨氣不下跪走出廠丟掉了工作!舉報了這個廠。這就是廣東有些廠不招河南人的真正原因!古中原包括的地方多了,以嵩山為中心,九州之內介中原,三山五嶽都是中原!不信來中原農村看看老房子,山牆都寫東泰山西華山,偏房南衡山北恆山。現在中部六省包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現在中原不小心就專指河南了哈哈!也包括附近省份交接處,都是中原官話區。中原和河南有著千絲萬縷扯不清的關係!











華強部落


中原跟跟河南沒關係,都是西安的!

世界的就是陝西的,陝西的就是西安的!

世界上有個韓國,中國裡有個韓城!



雲星午夜


中原在歷史上與河南關係密切。先說中原有廣義上的中原和狹義上的中原一一一。廣義上中原地域廣闊可延至晉省三市地方、冀省二市、魯省二市,安嶶五市等地域。河南是中原核心圈如從狹義中原就是河南的18個市區、。在緊密些中原城市群濟源、焦作、新鄉、開封、洛陽、許昌、漯河、平頂山、鄭州、更密切一一一。 所以說中原大地群星薈聚、城市密切非常了不得。廣義中原從河南擴出領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安微省眾多市縣一一一。核心俠義中原河南省、鄭州市周邊八至九個市的區域,所以說河南與中原不可分緊密和密切真是像人們普遍映像中、河南就是中原、說起中原就知名河南一一一僅個人之淺解供參一一一。


木木39450530


有關係,因中原,安徽河南兩地人該受罰。這時講的玄息之意。但歷史上真“宗源”與河南一點關係都沒得,因有“宗源“人類祖宗發源地,在現四川境內之時,還沒有河南一詞一地的叫法出現。為何兩地人該受罰,這裡不作解釋,關聯天事。


星星臨凡


請那些陝縣以西的鬼方後裔,犬戎遺種閉嘴,你們的品種決定了你們無權評價我華夏族的事情,你們替你們那侵略中土世界的野獸祖先洗白的一切努力,都在你們是犬戎人這個事實面前盡露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