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很容易就征服了漢人的江山,為什麼呢?

談文論史


不僅是漢人,所有的農業民族,定居民族,都打不過遊牧民族,在近代之前的歷史上(即冷兵器時代),通常不是先進戰勝落後,而是野蠻戰勝文明,如羅馬征服希臘,蠻族滅羅馬帝國,蒙古滅南宋,土耳其人滅拜占庭帝國等。縱觀人類文明史,進化從來就不是線性的不可逆的,而總是呈現出進兩步退一步的規律,這個退,通常就表現為低文明程度的民族在征服了高文明程度的民族以後所引起的文明程度的倒退,如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的黑暗時代。

為什麼遊牧民族可以成為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王?首先,冷兵器時代戰爭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沒什麼關係,弓弩刀劍不需要複雜的技術,後勤供應也極其原始,所以,農業民族儘管文明程度高,但對於打仗無關緊要。

其次,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是戰鬥方式。他們平時生產(放牧),打仗時就變成戰士,成年男性在民和兵之間無障礙切換。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天生就是騎兵,擅長騎術和射箭。而農業民族雖然人多,但絕大多數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勉強餬口而已,打仗只能靠少數職業化軍隊(軍隊多了也供養不起),所以,真正動員起來的兵力未必多於總人口居於劣勢的遊牧民族,而且在打仗方面的天賦遠不及遊牧民族。

第三,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機動性主要靠騎兵,中國北方的乾燥草原與平原是騎兵天然的舞臺,在這方面,遊牧民族對農業民族享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遊牧民族在北方可以稱王,但他們卻很難深入和征服多雨潮溼地形複雜的南方。

等到熱兵器時代來臨,遊牧民族的好日子就結束了。莫斯科大公國擺脫金帳汗國統治並向外擴張,滿清對蒙古人的控制都是這一時代大背景變化的產物。


進擊的女武神


其實這句話不但不正確反而相反, 北方遊牧民族對於漢人來說僅僅只是威脅而已。之所以成為威脅與他們的民族特性有關。何為遊牧,就是四處流動,牛羊在哪吃草,他們就在哪裡安家。而中原漢人屬於農耕文明,耕田在哪家在哪,基本是固定的。這也就導致了漢人無法一次性將其全部消滅,漢人軍隊一到,他們就騎馬跑的沒影了。所以漢武帝滅匈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養馬,以便可以長途奔襲追上游牧民族,繼而將其消滅。

至於說征服,怎麼可能很容易呢!在秦漢朝及前期,漢人對北方遊牧民族幾乎是絕對打壓的態勢。特別是在漢武帝與宣帝將匈奴滅亡,奪取西域之後。整個大漢時期幾乎不存在外敵,成為那個時期唯一的強權。北方遊牧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入侵中原是在晉朝八王之亂的時候。那時是晉朝內亂才導致了五胡亂華,可也並沒有完全征服中原。在楊堅奪回漢人政權建立隋朝之後,就立即恢復漢姓和漢禮,並將宇文鮮卑族的皇室和貴族基本全部殺盡。到了唐朝更是一路擴張,隋唐及之前真正擔心被征服的反倒是北方遊牧民族。在唐朝及之前,漢人對外都是實行擴張政策,只要國力強盛就會向外擴張。在這段時期,真正危險的應該是遊牧民族。

宋朝是漢人的轉折點,從這之後漢人對外政策開始由擴張變為保守。這也與宋朝失去燕雲十六洲這個養馬之地有關。在那個年代,馬匹就是重武器,有了馬匹就有擴張的資本。當然自己也有一定的窩囊,即便如此,整個宋朝依然堅挺了300多年,先後連金滅遼,連蒙滅金。最後亡於“崖山”。這段時期的遊牧民族也是整個華夏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最大威脅。宋朝的窩囊僅此於晉,儘管很繁榮。等到了明朝,對內領土問題與對外政策就很明確,對內,那就是將兩京十八省定為漢人本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和親。對外實行朝貢體系,不再像之前那樣武力奪取。

總體來說,北方遊牧民族最囂張的時候基本在王朝末期,漢人王朝重新一統就歸順。也可以從歷史中對比看一下。從炎黃開始一直到明朝結束,與中原漢人對抗過的民族有多少個,現在還有多少存在。古代漢人對種族血統是很看重視的。至於融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漢人真正意義上的亡國只有一次,那就是“崖山海戰”南宋滅亡。這是漢人第一次亡國也是唯一一次被遊牧民族武力征服。至於明朝滅亡,並非亡於遊牧民族,而是亡於李自成。由於明朝實行中央集權,導致明末時期即沒有形成東漢的三國,也沒有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几乎沒有有效武力抵抗。李自成有能力藉著人心滅亡明朝,卻毫無能力鎮住局勢,不僅鎮不住,還處處為禍,逼迫吳三桂引滿清入關。漢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出了這麼一個禍害,貽害“很深”。


眾享影視


這種說法有待商榷。遠的不說了,掰扯一下近3000年曆朝的北方遊牧民族有影響的南侵事例吧。


大概在公元前771年吧,漢中褒河美眉褒姒,烽火戲諸侯,被犬戎從陝甘交界南下,沿關中道東進殺到鎬京,逼的周幽王驪山自殺,周平王繼位東遷洛陽,著隴縣的秦襄公等人率軍護送,東周拉開序幕。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合法諸侯王,並把被犬戎侵佔的關中土地封給秦國……喔嘞個渠,序幕有點長……秦襄公高興壞了,一個字兒:狠狠的打!!直至戰死,把犬戎一直打回去了,秦文公繼位。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對中原的騷擾侵略幾乎沒斷過,秦始皇不記成本的在北方修圍牆……至漢,匈奴越發強大,兵至河蒴,直逼長安。為了不捱打,忍辱負重,用物資和女人換和平。到漢武大帝,國富民強,想把匈奴連根拔起,派張騫出使西域,讓西域各國與漢聯盟,對匈奴形成夾擊之勢。終於,匈奴徹底消失在漠北。


東漢,“亂的跟三國一樣”。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好在,江北出了個人物,曹操。鮮卑統一草原各部,愣是沒下得來。

唐朝時的突厥。大唐的富庶,太讓突厥眼紅了!大唐與吐蕃聯姻,使西南安定,吐蕃沒有和突厥聯手,這樣,可以讓大唐專注的對付突厥,所以,突厥多次南下均無功而返。




宋朝,多事之秋。北宋時候,北方的遼,西夏,南侵幾乎沒斷過。直到北宋末,完顏家崛起,南下,西到秦嶺寶雞境內的大散關,東到長江北,後遭孛兒只斤與宋南北夾擊,敗北亡國。也是大宋多年征戰,國力耗盡,忽必烈建元,坐政歷五世98年敗北。

明朝,瓦剌。“土木堡事變”,太監王振被愛國明軍打死,皇帝被擒,瓦剌也沒能夠南下成功。明後期,太監佔權,國庫赤子,天災水患,老百姓徭役賦稅太重,導致民變四起。此時,多爾袞進關,順治繼位,大清坐政276年。

北方遊牧民族侵略沒斷過,坐江山就兩朝360多年。


靈山禪師


北方遊牧民族很容易征服漢人江山?這句話我不敢苟同。要說北方遊牧民族軍事上很容易打敗漢人還差不多。縱觀歷史長河,少數民族征服漢人江山一共就四次,其餘的都是雙方互有勝負,土地的易主多在邊境一些不重要的地方。未曾被對方佔領過漢人朝廷的核心區域。

一、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末年,以匈奴人劉淵為首的五家少數民族推翻了西晉王朝一直到隋文帝楊堅滅陳統一。整個中原北方都處於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這勉強算是一次。但是,細細想來真是“NO ZUO NO DIE”。西晉王朝之所以會被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擊敗,在起廢墟上建立起來新的王朝。全是因為西晉王朝上層自尋死路。西晉王朝立國不長,統一的時間更是短暫。在它之前是中國有名的動亂年代三國,連年征戰致使北方人口勞動力不足。

1、當時的統治者為了保證兵源同時也為了安撫周邊的遊牧民族將五家胡人全部安置進了關內,漢人喪失了保護自己的北方天險,等於是縱狼入室。 2、晉王朝當時的統治階級基本都奉行民族主義者,講什麼“而非我族,其心必異”將這些少數民族限制在固定的區域集中生活,而且稍有異動必派遣大軍清繳,這些胡人在當時算是社會上的“二等人”。最好的例子便是西晉的掘墓人匈奴人劉淵曾經面見晉武帝。受其賞識原本要委以重任。結果就因為大量的朝臣反對所以不了了之。卻也在劉淵心中留下了芥蒂。

3、五胡亂華建立遊牧民族政權之前,西晉王朝先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司馬家諸王互相攻伐,政權數度易手,國都時有攻破。整個北方都處於一種“統一下的亂世”中,大量訓練有素的士兵以及社會精英階層喪命,大大消耗了西晉王朝的有生力量。

4、政權動盪,世家門閥各掃門前雪,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統一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沙陀人在中原大地上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和後漢幾個政權。沙陀人屬於突厥人的分支。在唐朝後期作為僱傭軍來到中原大地參與到中原的爭霸中。此時的天下經歷殘唐的長久動亂已經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以拳頭說話。沙陀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戰鬥力確實超過漢人。所以在當時有了他們的一席之地。但是,我們發現在朱溫的後周面前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權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李存勖繼位,朱溫去世。這些沙陀人才趁著後梁內部大亂,趁機控制了中原核心區域,完成了對於漢家江山的征服。

三、兩宋時期

我所要說的就是滅亡北宋的金朝和滅亡南宋的元朝。這兩個遊牧民族都是以全盛時期的軍事實力覆滅處於震盪期的漢人王朝。

1、金朝滅北宋。金朝滅亡北宋其軍事實力是功不可沒的。畢竟,他們以劣勢的人數打敗了不可一視的遼國(當時的遼國甚至取代中原王朝成為了東方古國的代名詞,稱為“震旦”)。並且當時,重要的防禦關口燕雲十六州丟失,失去了阻止北方鐵騎最好的防禦屏障。所以,金朝能夠迅速擊敗北宋攻破了都城汴梁。開始金朝也是不想管理中原北方地區的,所以只是扶持了偽楚、偽齊兩個政權。後來金朝逐漸漢化這才完全接收了中原地區。而南宋前期不願意北伐因為趙構害怕迎回宋徽宗、宋欽宗讓自己處於一個尷尬的地方所以不願意北伐。後期則是沒有了強力戰將,以及支持北伐的朝臣(嫌棄北方殘破,需要大量後續的建設支持)。

2、元朝滅南宋。蒙古人的實力非常強大。建立了一個廣袤的王朝。整個歐亞大陸有許多強悍的王朝都倒在了他們的鐵騎之下。而南宋從端平入洛到崖山之敗,整整抗爭了45年。比任何一個王朝都要長久。

四、清朝時期

其實我覺得清朝都不能算在內,因為當時的熟女真應該算是農耕文明。但是因為是少數民族統治廣大的漢人江山。而且清朝時一個統治非常成功的典範所以還是說說。清朝的征服有很多原因:

1、清朝的上層統治者高明。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在我看來僅僅只是流寇,只是“恐怖分子”。他們燒殺搶掠,卻也疲於應付各方的絞殺。就如同一根一直繃緊的弦,總有折斷的那一天。但是等到皇太極當政時期開始實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實行蒙、漢八旗制度)。並改國號為“清”這時候便已經有了明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取代明朝。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皇太極此人酷愛看《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數次提到了陰陽學的“五行替代說”。而明代元,明朝為“火德”,皇太極建立的清則為“水德”。(也許當時皇太極提出這個想法也沒有想到真會實現。這就如同一個“窮人”給自己畫了一個巨大的燒餅希望自己能夠努力做到。)

2、常年的征戰造成國庫空虛。自從萬曆末年,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造反。明朝就將起視為自己的奇恥大辱。所以,常年將戰略重點放在遼東地區。甚至成立“薊遼總督”專門負責圍剿。明朝優待士人,所以對有科舉功名的人免於徵稅。而明朝的主要財政來源便是土地稅。等到明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大大影響了明朝政府的財政稅收。當時明朝經常是“寅吃卯糧”,提前透支了財富。可惜,後金軍事實力強大,又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再加上明朝實行“以文御武”,武將出工不出力(因為成功了功勞也是文官主帥獲得),文官胡亂指揮。更是加劇國庫空虛。

3、“小冰河時期”的到來,農民起義的無可阻擋。這是個重要的環境變化。結果造成了北方小麥產量的大幅度減產。而明朝政府因為常年對抗北方的後金而無力賑濟災民。許多北方的百姓吃不上飯,只能拿起武器去富庶的南方地區就食。而這些災民所到之處,就燒殺搶掠破嚴重破壞當地的經濟平衡。我國當時處於小農經濟時期,一點天災人禍就會造成農民破產而無法生存。和平年代還能通過向地主家庭借貸勉強支撐。但是在堪比蝗災的難民面前一切都是浮雲。於是每到一處便有大量的農民破產被迫加入了農民起義,這就如同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吃飯的問題明朝政府無力解決自然也就無法從根本上阻止本次農民起義。這次洗劫破壞了明朝的北方原有的一切。大大有利清朝入關後迅速建立新的統治。

4、明朝內部黨爭。明朝中期開始以地方為團體的黨爭便開始了。這裡面就有我們所熟悉的東林黨、楚黨和閹黨。最終的結果是東林黨獲勝。東林黨這些人自詡為“正人君子”其實幹著“黨同伐異”的勾當。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員因為黨爭而下臺,比如熊廷弼。而東林黨自身的執政能力也有問題,他們奉行儒家。但是中國的王朝一直實行的是“外儒內法”,造成了國家許多的方針政策空談理想,卻無實效。而且東林黨中不乏趨炎附勢、投機居奇的“偽君子”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私利,不論公心。這樣的黨爭到了南明時期依舊沒有停歇。

5、明朝重文抑武傳統。明朝為了防止武將作亂。一直實行重文抑武,以文御武的策略。文官中確實不乏能帶兵打仗的“儒將”。但是,大部分都是瞎指揮。成了是自己的功勞,敗了是手下將官“養匪自重”。甚至到了明朝後期,低品的文官斬殺高品的武官這在明朝都是屢見不鮮的。等到清軍入關,在戰鬥力極強的清軍面前大量的漢軍士兵在將領的帶領下成建制的投降。最後發展到清軍的構成是少量的八旗軍帶領大量由漢族軍士所組建的綠營在漢人的土地上攻城略地。

6、文官集團“棄明投清”。宋朝和明朝都號稱“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宋朝一直奉行優待士人。重來未曾因為進諫殺過一個文官。所以,在宋朝滅亡之際有那麼多的文人甘願效死。此時的君主與文官除了君臣更有一種“朋友”關係。而明朝則不然,明朝是在實際上給予士大夫優待。但是在尊嚴上動輒打罵官員,安排“廠衛”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明朝的君臣感覺更像是老闆與員工的關係。我需要你幹活,但是我有不能讓你多拿我一針一線。再加上皇權的高度集中,明朝的皇帝中確實出了好幾位任性的主。這些人為了達到自己乾綱獨斷的目的,大肆打壓正直敢言之徒。將明朝文官的“脊樑”都打掉了。於是,等到清軍入關民族大義已經不重要的,反而是個人的榮華富貴才是重點。不少人都是抱著“寧與外寇,不予家奴”的思想。這裡面最出名的就是“水太冷”的錢謙益。

結論,綜上所述。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然在軍事戰鬥力上確實大部分時間都強於漢人朝廷。但是,能夠輕鬆佔領漢人江山並不存在。一方面他們對於中原農耕文明的土地並無需求。另一方面,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要麼不久被趕回草原,要麼乾脆就被我們包容性極強的漢族文明所同化。


歷史的塵沫


北方遊牧民族征服漢家江山很容易嗎?這恐怕不符合乎實際情況。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環境惡劣,但多想跨馬中原還不一定,就像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不習慣啊,誰都覺得家鄉才是最好的。可是這些馬上民族從來就沒放棄過來搶劫漢人,為啥,為了生存。他們劫掠走的金銀最後也得通過商業活動交易給中原商人,他們沒有鹽鐵啊,除了肉和皮毛,礦石,珍貴的藥材啥也沒有。當然他們還缺人口,他們那地方缺醫少藥的人口死亡率高,每次來犯邊還會劫掠大量的人口回去補充勞動力。

歷史上大多數被遊牧民族馬踏中原的時候都是中原亂世,很多邊境的漢族豪強,聯合少數民族來打天下,不成功就是割據勢力,萬一成功了呢,好像還沒有成功的例子。少數民族主動來圖謀中原的,只要沒全面接受漢化的,基本都留不下,也不願意操這個心管這片地方。犬戎滅了西周,沒要地方就走了。五胡亂華,那五胡不是打進來的,是魏晉遷進來的,補充人口,增加財政收入。後來被壓迫的不行了,少數民族的上層,漢化程度較深的精英們就造反了,這也算不得遊牧民族了,他們的祖宗是遊牧民族,到造反這代不是知識分子就是貧農,家裡哪有馬啊,有馬都不造反了,家庭條件不錯的才養得起馬。真正意義上的被遊牧民族征服,也就兩次吧,蒙古和建州女真。蒙古滅宋,十幾年啊,蒙哥汗還死這了,不算容易,大元統治漢地不到百年,九十來年好像,也算不上真正的征服。建州女真比較厲害,算征服中原了,到辛亥成功,滿人都沒漢人對那根豬尾巴感情深。但女真征服漢人的過程也不容易啊,高祖被大炮崩死了,順治也被大炮崩了,北方還好,南方人一直反清,為啥揚州三日嘉定三屠,就是剛打下來,轉臉就又起義了。征服漢家天下,那麼容易就怪了。


喝龍井85918


你問的不準確。但是,確實他們能打。為什麼?因為遊牧民族跟狩獵民族。他們經常跟動物戰鬥。藏獒,用牧羊犬。還有兵器。幾乎買個人為了保護牛羊。為了打獵。都會武功。無論男女,從小學習騎馬射箭。戰鬥力強大。很多文明程度高的民族。都不在依靠暴力為生謀生。

有的種地,有的經商。有的發展手工業。歐洲人依靠航海為生。中東一代,控制這絲綢之路的中間。這些民族不在依靠暴力為生。冶鐵、織布、燒陶、種地。人們生活的其實比遊牧民族富裕的多。

而且文化上也比他們強大。比如說。南北朝五胡亂華。後來跟漢人融合了。這就是文化。咱們慢慢的讓他變成咱們,還有匈奴人。當初跟漢朝打。讓漢朝頭疼。後來被打敗了。他們就去了歐洲。消滅了西羅馬帝國。可是他們並沒有佔領羅馬。還是文化。

他們可以暫時的得到軍事上的強大。但是永遠不能成功。


博學多才文盲


歷史上可以說中國的歷史一直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中原王朝另一部分是與中原王朝對立並存的遊牧民族政權,從秦朝開始中原王朝就在開始琢磨如何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哪怕是橫掃六國的大秦帝國也不得不修一下長城,還讓蒙恬率大軍在北部駐紮。漢朝更不用說白登之圍就是劉亭長的成名之戰,被圍在白登山上,到了武帝的時候大漢經過兩代明君的勵精圖治才有了漢武大帝這個能打遍世界的家底子,於是乎武帝一輪狂揍遊牧民族吃虧不大但是武帝家的騎兵幾乎都要打沒了 ,到了武帝老的時候不得不靠買官觱爵來充盈國庫,隨後漢朝滅亡除了和自己家人打還要和遊牧民族打,到了唐朝境遇出現了好轉,除了被人尊為天可汗他還手握著廣大的領土,有人說唐朝的疆域和元朝差不多大,(但我個人覺得那也就是一個比喻,但是唐朝那麼大並沒有持續幾年),照理說唐朝那麼強應該無敵了吧,其實也不是吐蕃從青藏高原那麼一衝大唐就夠嗆,所以也要和個親。宋朝的話幾乎就是遊牧民族是大爺的時候,動不動就陪款,到了最後還耍小聰明結果身死國滅被蒙古人逼得跳海,元朝忽略一個蒙古族開了掛的歷史時期,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作為歷史上鮮有的北伐成功的人硬是步兵打騎兵把蒙古人逼回去了,但是蒙古人也沒亡國,元朝相當於他的殖民地於是乎他們又回家了,建立了北元,北元是被女真人所滅,明朝做了最有名的事就是修長城,今天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明朝修的,北方遊牧民族善戰人還不少一會兒俺答,一會其他的民族,明朝滅亡後大清先忽略。



縱觀歷史長河你會發現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打幾乎沒沾過啥便宜,這是為什麼呢,中國人喜歡的是,地盤適宜耕種的地盤,其餘的地盤你們愛咋玩咋玩我不管,於是乎畢竟中國是農業國家嗎,歷朝歷代都是獎勵耕織抑制經濟,但是遊牧民族不同啊閒時打獵,天天過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日子但是牧草不足咋辦你過了冬吃啥,吃不著就去南方來搶,於是乎戰爭爆發了,為啥說中原王朝吃虧呢因為我們去是打算不走了佔領此地並且開墾但是這些地方或許只能用來長草,政府養著這幫軍民是虧錢的後勤供給損失很大的,既然出力不討好那也就沒必要打了於是乎修了一道牆但是好像攔不住人家人家想打你還是可以很快的速度越過邊境打進來而且有馬匹這機動速度比中原地區的兩條腿快多了,除此之外中原王朝的兵不是天天耍大刀的兵沒有戰爭還要種地呢,所以徵召的是平日裡扛鋤頭的兵,遊牧民族天天打獵射得賊準跑的還快,所以歷朝歷代只有中原王朝吃虧的份,想贏很難。



夢淚孤舟


中國的地理位置屬於北高南低。這樣的話北方到南方實現了一種俯衝的作用。北方人喜耕種狩獵南方人喜生意,所以北方人彪悍,南方人精細。而往往彪悍的人想法都比較簡單。精細的人想法都比較多樣。想法多了,就容易產生很多很多的內耗內鬥。所以歷朝歷代有北而興,有南而亡的道理也就在這個地方。


隴右釋家


古代戰爭的工具是馬,這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而北方有遼闊的草原,能大量養馬,並且北方的人自小和馬一起生活,馬軍非常強大,在戰爭過程中,敵人要打你會一夜間到達目的地,快速強悍。而打不贏的時候快速撤退,進退自如,所以南方農耕文明很被動,只能起長城一類的建築物抵擋


狂史中國


那是因為。漢族過於重視農耕文明。覺得內地能夠自給自足,排斥放牧和商業。每次征服牧區之後都放棄掉。如果能夠把這些地盤,納入直接管理。同時同化剩下的少數民族。為內地提供牛羊和馬匹,情況一定能夠大為改觀。進口攻,退可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