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中有些德軍被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旅途67689681


蘇聯軍隊在此戰役中險勝大反攻,德軍士兵傷亡數量達50多萬,投降士兵達9萬,“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就此破滅。

蘇軍在戰爭初期也是節節敗退,最終1941年9月德軍追擊到莫斯科城下。企圖三路圍攻莫斯科,對莫斯科發起進攻,想要儘快將其佔領。據說當時德軍還散播謠言,致使部分蘇聯的官員和平民聞訊潰逃。

德軍當時出動了龐大的坦克和機械化步兵縱隊,早已突破防線往莫斯科推進,幾十個師正從西面朝著莫斯科首都壓過去,蘇軍莫斯科外圍部隊也是被包抄。但是在此之前德軍戰略上出現失誤,目標不夠明確,兵力也分散了。在佔領了佔領斯摩稜斯克後向北圍攻列寧格勒,向南進攻烏克蘭,後才將目標轉向莫斯科,錯過了最佳的進擊時間,延長了作戰時間,並沒有在夏秋之際的最佳時間先拿下莫斯科城

當時朱可夫元帥被臨時調動鎮守莫斯科,他 當時由於情況緊急,馬上往防線上集中了三個方面軍,共擁有兵員125萬,坦克990輛,大炮7600門,飛機677架。他們遭受到代號“颱風”的大舉進攻。


朱可夫暗自盤算,敵人兵力超過了三個方面軍,並且分析出德軍三次用了同樣的鉗形攻勢,也就是“閃電戰”的作戰方式,儘管是老一套的打法,還一直如法炮製,但是能很快形成口袋,然後用機動部隊從南北兩個方向分進,然後合圍蘇軍。

朱可夫聽取了簡略彙報後就向斯大林建議,將防禦薄弱的一線莫扎伊斯克一線調動兵力,阻止敵人的坦克前進。朱可夫臨時加強防禦,延長了戰爭時間,也是摸透敵人的作戰方式。蘇軍還在13日,用T-34型和KB型坦克在博羅夫斯克城下摧毀了德軍反坦克炮陣地。

突然嚴冬將至,這樣一來延長了戰爭時間,並且德軍過於自信“閃電戰”的攻佔速度,忽略蘇軍的防禦能力以及地區廣闊,德軍的後勤保障完全也是不到位的,這麼多兵力的防凍棉衣套裝肯定是來不及準備的


並且當時的莫斯科城已經是全民全副武裝,準備迎擊敵人。修築三條防線,並且60萬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居民,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更是在嚴寒中常常冒著敵人的炮火,修築了700公里長的反坦克壕,3800個臨時火力點和固定火力點。儘管德軍進行“閃電戰”強攻,蘇軍馬上反應,只要一得手就給德軍強有力的反擊,想要從他們手中搶奪棉裝也是比較難的。


如果空投棉被一個是風向的問題,分散來投擲,會被吹走。整體捆綁投擲,不小心還會砸傷人,目標一大也就容易被炸燬。而且當時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砍伐了近105公頃的森林用來拖延德軍的腳步,高層建築上設有大量防空炮,半空中設有大量防空氣球,晚間城市實施戒嚴和燈火管制。在這樣的防線下,如果要空投棉被,肯定也會一下子被炸燬,無論是作戰時間,還是相對來說視線較差的晚上

另一個就是在這樣分散的作戰區域中,難以準確投擲,也許投下去,就在人家的防禦工事裡。

並且這種天氣對於蘇軍隊伍來說還是比較有利的,他們長期生活在這個地方,能適應這種嚴寒的天氣外,還善於偽裝自己的。當時的地面近1米厚,為了不讓德軍的空軍發現,他們還在沿路開路設置保護色的隱藏雪堆,還將汽車漆成白色,這樣高空偵察機難以發現外,也不利於投擲。

這些跡象都表明,飛機運輸物資,最後真的難以確保會到德軍的手裡。


協虎戰爭史


並不是不空投,完全是不夠用,運輸機不夠用,棉衣不夠用,搶民眾德國人也想呀,可是服裝亂七八糟怎麼分辨敵我呢,他們在東線甚至從戰死的己方士兵上拿衣服,下面幾張就是例子,第一張貌似是初春拍的冬季死者,第二三張是斯大林格勒冬季死者





only嘿哈嘿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空投冬裝是不可能的。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接近100萬,分散在數百公里的地區戰鬥。

不要說當年的德軍,就算是今天的美軍,也沒有能夠通過空投軍醫來解決問題。

當時的容克戰術運輸機,也就是可以空投物資的飛機,通常載重量不多一二兩噸,最多幾噸而已。

大家知道冬裝又多重嗎?當年沒有今天的輕便羽絨服,冬裝是非常沉重的,一套都要幾十斤。

運輸機載重量,一次最多隻能空投幾十件,夠幹什麼用的?按照100萬德軍來計算,依靠空投完成冬裝補給,就要至少數萬架次,這是德軍絕對無法承受的。

即便到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傾其所有進行空投和空運補給,一天也不過只有幾十架運輸機一百多噸的數量。

空投的冬裝,還不夠莫斯科的德軍塞牙縫的。

第二,搶當地居民的棉衣

當時其實已經搶了,搶的數量還不少。

朱可夫回憶:希特勒匪徒身上穿著從居民那裡搶來的禦寒衣服,腳上穿著簡陋的自制稻草套靴。

但是,居民的冬裝和軍用冬裝,還是有極大不同的。

大家以為蘇聯人真的不怕冷,沒事就在零下三四十度野外逗留?

當然不是這樣。

冬季絕大部分時間,蘇聯人都是在緩和的室內,很少外出。即便外出,他們也是嚴格控制時間,以避免凍傷。

但德軍不同,他們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野外行軍和作戰,必須依靠專業設計的軍用冬裝。

但德軍沒有,準備說不是沒有,而是希特勒沒有讓德軍在冬季作戰的準備。

所以,莫斯科戰爭的11月前,也就是德軍攻擊期間,其實莫斯科氣溫不是很低,絕大部分也就零下幾度,但仍然有大量德軍士兵凍傷甚至凍死,嚴重影響了戰鬥力和士氣。


相反,由於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的慘敗,蘇軍對冬季非常有經驗。舉一個例子,連蘇軍T34坦克的履帶,都是針對冬季雪地設計的,可以在積雪上高速行駛。

而德軍坦克在雪地,難以動彈,往往只能作為固定的炮塔使用。


朱可夫回憶:短皮大衣、氈靴、棉背心、防寒襯衣,所有這一切也都是武器!我們國家保證自己的戰土穿得很暖和。而德軍卻沒有過冬的準備。這是由於希特勒統帥部打算輕裝走遍俄國,計劃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就結束整個戰爭。


其實,天氣問題不是決定性因素,只是一個加分而已。德軍之所以沒有答應莫斯科會戰,完全是軍事戰略的失誤。他們讓蘇軍又充足時間做好防禦準備,並且被動的同蘇軍打了一場消耗戰,碰的頭破血流。


薩沙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首先是沒有地方搶棉衣。當德國對蘇聯悍然發動了戰爭之後,蘇聯就已經鐵心要和德國一直打下去。伴隨著德軍的攻勢,蘇聯採取了許多減緩其攻勢的行動,比如堅壁清野。在去往莫斯科的路上,很難看到蘇聯老百姓。然而就算看到蘇聯老百姓,德軍也很難從他們獲得物資,幾件棉衣也解決不了難題。蘇聯的做法與咱們抗日戰爭中堅壁清野的行為效果差不多。

其次是人數太多,空軍運力不足。在當時莫斯科前線,聚集著德軍上百萬的軍隊,一人兩件棉衣,就得需要幾百萬件棉衣。德國空軍巔峰時期運輸機達到了兩千架以上,按照這個數量,在短期內運輸幾百萬件棉衣也是很難完成。雖然德國運輸機數量不少,但是運輸機不可能全部用於棉衣運輸。這樣一來,靠運輸機去輸送棉衣基本不可能。

最後是後勤保障不到位。德軍統帥部其實也考慮過天氣原因,生產了一大批棉衣。因為德軍的後勤線太長了,棉衣運輸需要時間也長。在漫長的後勤線上,還經常有神出鬼沒的它國敵後游擊隊。後勤線也因此受到了阻塞,剿滅它們又特別的難。另外天氣原因也導致了道路不堪,運輸更加緩慢。這也就導致了棉衣運輸不上去,德軍官兵被大批凍死。


兵說


首先,在德國的戰爭計劃中,蘇聯在德國的閃電攻勢下應該是一擊即潰的,根本不可能拖到冬天,所以相應的冬裝也就沒有準備更不要說即使空投冬裝了。即使到了1941年9月份德軍高層已經有意識的開始儲存冬季服裝,但是由於華沙車站的混亂,這批冬裝一直到莫斯科保衛戰結束也沒有被運送到前線。

而且戈林的德國空軍的空中支援能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已經展現的淋淋盡致,根本不可能承擔起為德軍空投補給的重任,前線的德國士兵自然而然無法得到冬裝的補給。除此之外,由於德軍的防守陣地也多在郊區距離城鎮十分遙遠,也很難通過搶奪當地居民的冬季衣物來減少非戰鬥傷亡,用希特勒的話說,這是拿炮彈都要在郊區的凍土上開掘出陣地,如此一來,德軍被大量凍死就情有可原了。


貞觀防務


使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敗的主因並不是沒有棉衣,而是缺乏槍械所需的防凍潤滑油。在莫斯科戰役裡,德軍總共投入兵力一百萬左右,德軍傷亡在三十萬人左右,其中包含凍傷11萬人凍死五萬人左右,但是導致其大規模凍死凍傷的原因是打敗仗了。

由於德軍總指揮部認為德軍能夠在十天之內攻破莫斯科,假如能夠按著德軍的預定作戰規劃攻佔莫斯科,那麼自然不會出現大規模凍死凍傷的情況。所以,不是沒法空投而是因早期時候沒有預料到準備不足。

確實是嚴寒改變了整個莫斯科戰局。由於莫斯科的冬天太冷了,德軍槍械缺乏在零下五六十度的保養潤滑油與操作經驗,德軍的槍械火炮出現大面積故障甚至炸膛,機槍變成燒火棍,這才是使得一百多萬德軍無法進攻並且戰敗的主因!

德軍進攻受阻使得莫斯科的冬天變得異常的寒冷,原本預計進入莫斯科城過冬的德國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裡露營,這時候沒有棉衣的問題才徹底暴露出來。但是比棉衣更要命的是取暖用的煤餅與食物彈藥,德國空軍在這個時候只能去運送這些東西了。棉衣什麼的依然顧及不上了。


優己


冬季突臨,這是必須提及的。

身穿夏秋衣物的德軍遭受嚴寒,措手不及是肯定的。

好了,氣候制約空中力量的動用,當時的飛行條件和現代的飛行條件不一樣,正如末期的阿登戰役,德國的反撲也是利用了惡劣天氣進行,有效避開盟軍的空中優勢。

撇開不靠譜的空投,沒錯,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完全可以作證,戈林的空投完全是個屁。

德國的國內還是為前線將士度過嚴冬做足準備,一列列的列車不斷裝載和駛向蘇聯。

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快遞也得三天,72小時可以發生很多故事。

後勤分析完畢,接著說就地取材。

前線是戰區,和平居民跑都來不及了,還會傻乎乎地待在原地生活?

想搶奪也沒條件。

但還是有些幸運的德軍搶到不少老百姓的衣物,正如一位德軍將軍視察的時候,悲哀地向上峰寫道:這些士兵凍得不成人樣,身上的衣物亂七八糟,甚至連女人的衣服都被裹在身上。


鴻哥iouyh福小鋪


有網友問: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德軍在1941年企圖迅速戰勝俄國,受到挫折,已經打得精疲力竭。

德軍佔領區,其間的寬闊空隙,德國守軍無法阻止蘇軍不斷進入滲透,德國空軍在冬季條件下,對那些多少孤立的據點城鎮長期空運物資,維持守軍的供應,終於大傷元氣。由於天氣不好,飛機事故率很高。

另一方面遇到好天氣,又不得不出動大量飛機來彌補物資供應的不足——有時候,一天要出動三百多架運輸機,向單單一個軍供應糧食等必需品。對整整一連串暴露的前進陣地盡力提供如此規模的空運,德國空軍的空運編制就遭到了破壞;把有經驗的空軍部隊撤往其他戰場,德國空軍在俄國前線就減少了戰鬥力。

凱塞林陸軍元帥指揮的第二航空隊自始至終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軍事行動。在此過程中,它的人員、物資損失慘重。凱塞林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俄國秋天多雨、濃霧,寒冷的惡劣氣候也對德國空軍不利。

在地面上蘇聯公路很快變成了一條條走上去發出吱咯吱咯響的寬闊的爛泥路,如膠似漆地粘到企圖通過的車輛上。人馬掙扎著前進,稀泥經常沒到膝蓋。人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馬屍遍地。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境況也不佳。他們的車輛陷進泥淖,一直陷到車軸部分,動彈不得。

其結果,當然是造成補給奇缺。補給品不能按時運到。只有為數有限的補給品被空運進來。從周圍農村蒐羅來的大量拖拉機和輕便馬車被廣泛利用起來,千方百計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補給品運給前線部隊。補給分隊沒有足夠的燃料,部隊不得不從周圍田野裡挖掘馬鈴薯充飢。

在這一地區,並沒有多少蘇聯居民,這裡本來就人口稀少,再加上大量人員逃亡。想靠搶劫,是沒有多少機會的。而德國運輸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也無法滿足,數十萬德軍的需求。

要想充分供應,德國在莫斯科周圍的近百萬軍隊,德軍需要在周邊修建至少上百座機場,並且保證有3000架以上的運輸機,還有超過十萬人的地勤和機務部隊。而且如果是實戰,德國還需要大量的護航戰機,並且對空投地域的蘇軍高炮部隊進行連續壓制,才可以。


深度軍事


莫斯科保衛戰打破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有書君覺得是老天爺幫了大忙。那麼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一、臨渴掘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根本原因

莫斯科戰役,希特勒命令德軍採用閃電戰,速戰速決,1941年9月30,“颱風”計劃實施,初期作戰也確實如他所料,德軍摧枯拉朽般打到莫斯科附近。

在希特勒的預期設想中,在秋季來臨之前,這場戰役將以德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所以在軍事預算裝備時沒有對德軍冬裝進行預算,待到戰爭進入持久僵持中,天氣驟然變冷,再臨渴掘井,要後勤補給再配備170萬套冬裝,已經難解燃眉之急。

所以,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大批凍死,並不是空軍不及時空投冬裝,而是沒有做好打冬季仗的準備,更沒有配備那麼多冬裝,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巧婦難得無米之炊,實際上是沒有那麼多冬裝可投,這是德軍無冬裝可穿,凍傷凍死的根本原因。

即便希特勒東拼西湊,弄到了冬裝,那麼又能讓莫斯科戰場上的德軍穿上冬裝禦寒嗎?

二、不得天時地利,空軍無能為力是主要原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希特勒在蘇聯戰爭實施的“颱風”計劃,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不存。

人算不如天算,氣候的變化令德軍始料未及,1941年10月中旬,莫斯科秋雨霏霏,綿綿不絕,導致道路泥濘,車輛,戰馬深陷淤泥中無法前行,給兩軍行軍戰鬥帶來困難。

德軍閃電戰術沒了用武之地,希特勒的速戰速決計劃泡了湯,而蘇軍卻為保衛首都鬥志昂揚,頑強抵抗,戰爭進入僵持階段。

11月後,莫斯科鵝毛大雪紛飛,地上積雪約1米厚,天寒地凍,零下40至50度的低溫,天空雪花飛舞,能見度低。

有時還伴有狂風,濃霧,凍雨,嚴寒給飛機飛行帶來不便,飛機失事概率十分大,而所有一切補給都得靠空投,彈藥、汽油、食品都是由飛行員九死一生空投補給前線的,拉長的戰線,人員的龐大,空投只是杯水車薪。

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飛機已是自身難保,再加上蘇軍身穿白色衣服進行防空炮火射擊,空投難上加難,實是無可奈何,無能為力。

逆天時背地利是德軍大批凍死,空軍不及時空投冬裝的主要原因。

既然德軍空投棉衣有困難,那麼可以從當地居民手中搶呀,難道德軍這麼仁慈,寧願凍死凍傷而不以戰養戰?

三、不得地利人和,蘇聯當地無冬裝可搶是重要原因

蘇聯地廣人稀,到處人跡罕至,零下50度的隆冬臘月,從沒經受過如此嚴寒的衣著單薄的德軍凍得直哆嗦,在冰天雪地裡找尋村莊,找食物、衣服,可這地理環境只能讓德軍失蹤人數更多,凍死人員更多。

再加上面臨蘇聯紅軍游擊隊的襲擊,讓德軍雪上加霜。

實際上德國法西斯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人心向背,使蘇聯當地居民聞風喪膽,在德軍來之前早已撤退,冬天來臨,所有人已經穿著冬裝離開家鄉,德軍來到空無一人的村莊根本就找不到冬裝,談何去搶?所以靠搶當地居民棉衣禦寒那是簡直是做白日夢!

德軍不得地利人和,蘇聯當地無冬裝可搶是德軍大量凍死的重要原因。

所以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說: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最適當的判詞就是為自然因素所擊敗!

天時,地利,人和是戰爭必勝之寶法,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發動的侵略戰爭,終因逆天時,背地利,違人和而以失敗告終,真是應驗了那句古話:蒼天有眼,報應分明。


有書共讀


還在煞有介事的傳播德軍因大批凍死而失敗的謬論。典型本末倒置!! 1941年至1942年納粹處於攻勢,開始圍困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當時棉衣不夠禦寒,但由於有足夠禦寒燃料和加熱食物,根本不存在大量凍死納粹。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軍因失敗被圍困又遲遲不投降,食物燃料匱乏、烤火木料都沒有,才導致被圍困德軍大批凍死。因失敗被圍困、物資匱乏才導致凍死餓死,而不是凍死餓死導致失敗。蘇軍也是如此,列寧格勒被圍困,凍死餓死近一百萬人。納粹發現棉衣不夠禦寒,1942年已經基本解決禦寒問題,希特勒怎麼可能允許帝國的士兵連續凍4年? 天氣寒冷,只是納粹推卸失敗原因的藉口,誇大凍死德軍則是德粉解釋失敗的很好理由。

有對比,才能駁斥謬論!志願軍赴朝參戰第一年也是遇到持續數月零下30度嚴寒,由於後勤明顯劣勢、無制空權,在不能生火取暖做熱食,棉衣單薄甚至無棉衣,一把雪一口炒麵這樣的困難情形下,凍死凍傷數千人,仍然重創美軍,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第二年後,補充棉衣、改善生火取暖,有熱食供應的志願軍基本無凍死減員,整抗美援朝戰爭,參戰一百萬志願軍,凍死減員的數千人。納粹難道比志願軍的條件差,士兵比志願軍弱不禁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