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韓信必須死?

崔硯澤


這個問題真是個難得的好問題。

為何韓信必須死?這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所以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回答,答案也就很簡單:

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所以韓信留不得。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很多,特別是武將,這些人不僅僅是對新國家的建立或主子登基定鼎天下立下大功,更重要的是他擁有的勢力有超越君主的勢頭。

歷史上並不是所有功高震主的人都是和韓信一樣的下場,其中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他們懂得明哲保身,知道自汙。

這需要的是政治頭腦,他們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知道功高震主的下場,所以他們知道敗壞自己的形象,知道該收的時候收,該張揚的時候張揚。更主要的是他們要學會表演,讓皇帝知道他們感興趣的只是金錢,酒色,對帝王之位不感興趣。

二、他們沒有反心或反意

這是承接著第一條的。如果反心,他們自然不會在意帝位。但是這個心意不好衡量。誰也不知道你有麼有這個心思。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自古帝王十帝九疑,而十疑九死。一旦被帝王猜疑上了,你就大大危險了。這就需要考量你的政治智慧了。

沒有足夠的實力就要主動交權歸隱,有足夠實力的就賭上一把,反了。

從以上兩點就可以來回答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除了韓信有造反的實力外,韓信政治頭腦不夠好,顯露了自己對政治的看法。

如韓信在滅趙途中提請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雖然他有權利向劉邦提議,但是哪個主子喜歡下屬插手人事安排呢?

雖然劉邦同意了,但是他心中是不滿,所以就發生了劉邦一大早跑到韓信軍營,趁韓信還在熟睡收繳了他的兵權,調動了一些人的職位。

這是對他的警告。如果韓信政治頭腦聰明,就應該察覺到劉邦對他已經有疑心了。

但是韓信毫無收斂,人不小心謹慎,在平定齊國後竟然主動要“假齊王”,想自立為王。

劉邦聽到這個當時就爆發了,當著使者的面就大罵韓信。虧得陳平張良急忙踩他的腳提醒他,他明白過來,又假裝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此後韓信也在反還是不反之間搖擺,說明他又反心,只是不夠堅定。

但是隻要劉邦懷疑他這就足夠了。

而且韓信太年輕了,早已年過花甲的劉邦不能在和他耗下去了。為了消除這個隱患,由呂后動手處死韓信。


微史春秋



韓信必死,有兩大原因:

一是法家思想。

韓非子認為,大臣太重,必易主位。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所以,韓信必須死。

二是劉邦的出身。

雖然韓信功高震主。但劉邦早已奪了韓信兵權。已經對皇權沒有威脅。劉邦為何還要殺韓信呢?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只有農民出生的皇帝,才大肆屠殺功臣。如劉邦和朱元璋。只要是貴族出身的開國皇帝,無論多麼殘暴不仁,罪惡滔天,沒有一個大肆屠殺功臣的。

劉邦是農民出生,皆極度自卑的心理導致他必定大肆屠殺功臣。

一是法家思想。二是農民份出身。這兩個原因,導致韓信必死。


楊朱學派


所有“必須死”的人,不是危害到了別人的生命,就是危及到了他人的安全。危害到了別人生命的人,是害群之馬,死有餘辜。危及到了他人安全的,大都是自己無心,他人有意。


韓信的必須死,不是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別人的安全。


一、韓信其人其事


韓信是秦時淮陰人。年少時父親去世,母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因為家庭實在過於貧窮,又不會多少謀生的手段,經常出去蹭飯。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討厭。曾接連數月到南昌亭亭長家吃閒飯,後來亭長夫人嚴重反感,撤走碗筷。韓信一怒之下揮袖遠離再不回來。


腹中空空的韓信到河邊釣魚充飢,又餓昏在了河邊。有個漂洗絲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給他一碗飯吃,接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深為感動。


淮陰城中有一屠戶見韓信雖身材高大,腰間還常佩一家傳寶劍,但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有一天他當眾攔住韓信,說:“你真會用劍就刺死我,不然的話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默默的從那無賴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這就是成語“胯下之辱”的來歷。


秦末天下大亂。韓信投奔了項羽的軍隊,儘管他多次給項王寫文章提建議,期待引起關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韓信又跑到漢王劉邦的營中。雖然說有人舉薦,做了個管糧食的小頭目,但距離心中目標仍然很遠。於是在一個朗月高懸的晚上韓信離營出走。和他交談過多次的蕭何聽說之後,趕緊策馬去追,留下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追回韓信之後又和劉邦多次推薦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難找到第二個,力薦任命其為大將軍,且要設壇拜授。劉邦非常相信蕭何,加上當時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亂投醫,就死馬當活馬醫,答應了蕭何的請求。


韓信就這樣成為了劉氏陣營的大將軍。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一舉奪城,京索之戰以潰勝楚,拔旗易幟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韓信似乎是很輕鬆的揮灑著自己的才華,把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改寫成了戰爭史上的經典神話,贏得了兵仙、神帥等美譽,為劉邦集團最後贏得楚漢相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頭等功臣,卻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陰侯,後又被奪走軍權,最後竟然被懸掛在大鐘之下,讓宮中的一群宮女、廚師用木棒、菜刀殺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韓信因何而死


有人說,韓信的死,在公認是“信史”的《史記》中寫得很清楚,是因為參與謀反,被人供出之後,由蕭何設計,呂后實施,最後劉邦下令夷平三族,這還有疑問嗎?要知道,在封建時代,謀反那可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哪!


按照《史記》交代,韓信確實有謀反的犯罪動機,也絕對有謀反的資本,據說還有謀反的人證物證,可謂鐵案一樁。


可諸位看官冷靜想想,如果你是韓信,你要謀反,會在什麼時候?是在武涉遊說、蒯荊勸反時,還是在最後兵權被奪,已成喪家之犬時?


更何況韓信對當初貧困時曾給過他飯吃的亭長、漂母都施以厚報,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也用於軍中,使他有了穩定的飯碗。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麼會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反水呢?


歷史是勝利者的西裝之下的白色襯衣和火紅領帶,在出席盛大典禮之前必然是該漂白的漂白,該熨燙的熨燙。


韓信必須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測的“你懂得”。因為他太強大了,強大到沒有對手。


韓信在楚漢戰爭期間的每一次勝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階梯。蕭何、張良、陳平、樊噲等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們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即便聯手作戰,也未必是他的對手。劉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目下分封功臣,論功勞韓信必然最大,論威望韓信自然最高。不重封他,敢封誰?可論資歷論親疏,又怎麼會把他排在首位?


明代小說《醒世恆言》裡有個叫《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故事:


京畿縣尉李汧公在處理一樁盜竊案子時發現其中一名盜賊相貌堂堂,言談不凡。進一步瞭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書生,被盜賊脅迫參與作案,被捕入獄。李汧公就釋放了他。後來在河北遊歷時偶遇房德,房已是一縣縣令。房德想報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討。可二人覺得怎麼回報都不合適: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棄,說出他日爛事;多了又有些捨不得。最後妻子提議,不如晚上趁個方便,了結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這個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處境與心理像極了當年的漢高祖和呂后。


更恐怖的是,韓信比漢初君臣年齡都小(到他死時才35歲,劉邦已是年過花甲)。劉邦更知道,要是這批老臣舊主有一日不在了,誰能管控得了韓信?


韓信的存在,不只對眾功臣的地位是一種挑戰,更是對江山社稷姓什麼的一種威脅。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劉氏集團君臣之間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韓信必須得死!只是得等個合適的時機和找個能說得通的理由。


當然,韓信是不知道的。



三、劉邦在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


劉邦是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的?有人可能說是在漢四年。當時韓信平定了齊地之後,漢王要他帶兵去滎陽解圍救主,他卻上書,說是齊境剛剛平定,齊人又狡詐多變,為了便於控制局勢,請求做“假齊王”。


其實要比這早得多。這個時間只是劉邦堅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罷了,真正有了殺死韓信的想法應該是漢二年。


這年閨九月,韓信和張耳打垮了代國軍隊,生擒了勇猛的夏說,劉邦抽走了韓信的精兵強將。誰知韓信帶了一群新兵蛋子,卻又在井陘奪了趙國的軍營,俘虜了越王歇。韓信向漢王報喜,並提請漢王任命張耳為趙王。


客官也許覺得這不應該呀,哪裡有大將拔寨略地,主子卻動了殺心的!


有書君提請大家想想,一個人帶一群不會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變,誰人可擋?還有,前方大將只應該負責攻打,至於任命官員,那是主公的事吧?現在你卻是定了人選通知我履行程序,眼裡還有我嗎?儘管人選是主公的親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將來封你為什麼合適呢?


當然,那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任何的流露,時局不允許啊!


而實施誅殺韓信的謀劃,必然要在項羽被殺死之後,要不,誰完成打敗項羽的重任?


就是項羽死後,也不能直接把韓信殺了呀,儘管那樣做身邊的大臣們沒意見,可天下人會評述的!必須要找一個既殺了他,又不用擔罵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謀反。


可韓信太聰明瞭,怎樣才能讓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職奪權,再派人引誘,然後偽證,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讓蕭何去騙人,既容易讓韓信上當,又分解罵名;讓呂后出面,婦道人家說事少。


可憐那韓信被做了果盤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須得死,更沒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於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年齡太小。而且,還搭上了“三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韓信的一生,可以概括為“生死兩女人,成敗一蕭何”,漂母求了他的命,呂后要了他的命。

蕭何作為韓信的伯樂,先是勸劉邦用韓信,後來態度去卻不同,非是蕭何同為“漢初三傑”容不下韓信,而是因為韓信有取死之道。

韓信是絕對的用兵高手,《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親自開口“定下”三傑的名號。

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時曾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此語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借蕭何之口來說韓信“國士無雙”,看來就算太史公對韓信的力量也是充滿了敬仰的。

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當年同為漢初三大名次之一的英布在反漢時就說了,“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同為名將,英布對韓信畏之如虎,其實力可見一斑。

可惜韓信做人不算聰明。韓信堪稱“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典範,他當年忍得了跨下之辱,這才終於有一天名揚天下。但威震四海時,他的智商好像倒退了,他甚至在對外用兵時威脅劉邦給予他爵位,搞得劉邦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封了他一個齊王。

劉邦對封王一事看的還是比較緊,這一點,從後來的“白馬盟誓”“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可見一斑,韓信這要釘子埋下去,也就難免劉邦對他的熱度降了下來。

劉邦對韓信這樣的人,便你沒有什麼反叛的形跡,其實也不算是很放心的,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

韓信瓜田李下,可謂進退兩難,“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醇剖隆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韓信其實已經預見了自已的下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其實韓信之死,不僅僅有著兔死狗烹的因素,他本人不謹小慎微的行事,更是原因。劉邦之成,功臣可是死傷無數,他本就不擅長處理功臣的問題,韓信大大咧咧地要王位,又手握重權,自然會被拿下,又趕上呂后這等手段超凡的女性。


煮酒君


韓信之死,是找死,韓信這人做事兒非常尷尬,前後矛盾的厲害。

當初他窮困潦倒,自己的朋友一亭長收留了他好幾個月,他倒好天天兒去蹭飯,哥哥不煩,嫂子煩,武二這樣的才能得嫂子喜歡。於是嫂子就早早做飯,在被窩裡就吃啦。韓信去了沒飯吃,弄了個大紅臉,於是再也不進嫂嫂的門。

他去釣魚充飢,碰見了一個洗衣服的大媽,給了他幾塊餅,於是一連好幾天,都給他餅吃,韓信很感動說一定要報答她。大媽生氣的說“你一個老爺們兒乾點啥不能吃飯,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哪裡會指望著你報答我”其實還是笑話他。

有了這句話,韓信就不釣魚啦,還是不好意思,他去了集市,要幹啥,八成是找工作,掙錢,就碰見了集上的惡霸,惡霸欺負他說“傻大個兒,帶個刀,裝吊是草包”。韓信從惡霸的褲襠底下鑽了過去。

後來韓信當了楚王,回到家,找來嫂子說“你是個小人”;找來大媽說“給你千金”;找來惡霸說“你是個壯士”。

這事兒劉邦做背調大概知道吧。你韓信一天對你不好,我就變小人,這很可怕,但是你韓信又懂得報恩,所以很多時候,慣著你吧。欺負你的結果倒不是很差,所以有時候還是要欺負你一下。

第一次重大的前後矛盾

韓信領了劉邦的命令去打河北和山東,結果打了一年多打敗了趙,這時候就是順勢去打齊國。湊巧這個時候,劉邦派了酈食其說服了齊王田廣。這時候韓信知道齊國已經歸附打算,按兵不動看著。可是蒯通出來了說“笨蛋,你幾萬兵,打了一年多,拿下了五十幾個城,人家酈食其一個舌頭,就弄暈了齊王,拿下七十座城,你說你是不是還不如一個舌頭,況且劉邦有沒有給你消息,趕快進軍”韓信果然揣著明白裝糊塗的進軍了,這時候韓信可精啦!

打下了齊國轉頭就要了個齊王。把劉邦氣的差點沒有被一口飯噎死。劉邦是不捨得給地給錢的人嗎,他對陳平就很大方。主要是韓信你小子太得寸進尺。

而且韓信幹這事兒絕對跟蒯通有關係,這就是一步一步的逼著韓信反,可是韓信要了個齊王就覺得很高興!還是小富即安,可是為了小富他也是精明的可怕

第二件重大的前後矛盾

項羽敗了底下有個大將鍾離昧,這人跟韓信關係好,就投靠了他,目的不就是為了活命嗎,結果消息讓劉邦知道了,劉邦就怕,這韓信要是反了,老子可是吃不了兜著,聽陳平的話偽遊雲夢吧。

這時候鍾離昧就對韓信說,劉邦明顯的是來找你事兒的,我看你還是反了吧,韓信說不會不會,我啥都沒做不會的,寬且我手裡不還有你的人頭嗎

兄弟對不住啦,借你人頭一用,於是帶著鍾離昧的人頭去找劉邦了。

你這事兒做的更可怕,劉邦估計都得被他嚇得尿褲子,幸好把這熊孩子抓住啦。

第三件兒找死

劉邦抓了韓信,給了他個淮陰侯噹噹,韓信不高心,碰見樊噲就罵,老子跟一個殺狗的一個地位,可怕可怕。樊噲明白韓信就這暴脾氣,說“大王說的是”人家還是捧他。

劉邦聽說啦,韓信還是這麼二愣子啊,想啥就是啥,找韓信下棋說,你看我能帶幾個兵,你能帶十萬,那你能帶幾個兵,我越多越好。劉邦一聽笑啦,果然還是這麼二愣子。你要是這麼一直二愣子下去,不至於死吧。天天兒吹牛皮去唄。把跟所有的關係都搞爛,誰都不信你會反。

可是韓信不,他心裡還是揣著小聰明。“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他開始勸導陳豨造反,你韓信為啥要反啊,劉邦又不殺你,別人又尊重你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他是知道劉邦怕他的,可是你罵了樊噲,笑話了劉邦後,別人也沒咋地你。韓信心裡就害怕了,害怕劉邦殺他於是反了。

這時候韓信糊塗了吧,這時候造反成功概率大嗎,韓信急啦,他要跳牆。

後來被自己的手下出賣,又被呂后和蕭何合起夥來騙了。

劉邦聽到了消息又高興又可惜“且喜且憐之”

高興啥?韓信造反被抓啦,沒成,所以高興。

可惜啥?我沒打算殺你,你說你幹嘛找死啊!


目西


因為韓信年輕而且不是劉邦核心造反圈子啊,而且他做的事情讓劉邦心生猜疑。

說劉邦濫殺功臣,其實也不妥當。因為劉邦對這些功臣是分層次的。最核心的豐沛集團,以跟隨劉邦初創的蕭何、周勃、曹參、夏侯嬰、樊噲為主,這些人在劉邦當上皇帝后,不僅沒被殺,反而榮華富貴過了一生。除非你主動造反,像劉邦的朋友盧綰那樣,不然劉邦對這個老鄉核心圈子還是不錯的。

下場最慘的是那些本來就是一方諸侯,只是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拉攏來打項羽的,這些人很難真正效忠劉邦,劉邦絕對對他們不放心,他們也不對劉邦放心,當初打項羽我們平起平坐,現在你小子當了皇帝,我們怎麼辦!於是劉邦就殺了這種情況下的彭越和英布。

在這兩者之間的就是外圍跟隨他,在他手下做過事,不一定是他的人,要麼以前跟著別的諸侯做過,要麼在劉邦的羽翼下做大的那批。

韓信和張良都屬於這種情況。為什麼韓信死了張良活著呢?因為張良會做人,在劉邦打下天下之後,劉邦想要封賞張良,本來想給他很大的封地,張良說她不想要太多的封地,只想把劉邦當初第一次遇見他的留地作為自己的封地。這個說法很厲害,不僅狠狠地拍了劉邦的馬屁,讓劉邦知道這小子念舊情,還要了很小的一塊封地,讓劉邦知道張良沒有野心。自此之後,張良更是避世隱居,修煉神仙術,劉邦也就對他很放心了。

反觀韓信,就是個作死小能手。楚漢戰爭時期,就違背劉邦的命令,打下齊國,打下齊國之後,還讓劉邦把齊國封給他。劉邦正在打項羽的關鍵時刻,看到這命令還不得氣壞了,幸好劉邦反應及時,封給了他齊王的位置。劉邦心裡肯定覺得這小子喂不熟,於是在建國之後,雖然封他為楚王,但是想辦法想要把他楚王位置給剝奪。

到了這一步,劉邦還沒有想殺了他。奈何韓信當初沒有造反,這個時候心裡卻產生了變化,覺得劉邦對不起他,就想拉攏別人造反。劉邦想到韓信比他年輕這麼多歲,如果他死了之後,韓信造反,他兒子不一定打得過韓信,於是把韓信殺了。

其實韓信是可以不死的,做法就和張良相似,要很小的一塊封地,到那裡之後就隱居,不問世事,最好鬧出些醜聞,每天在家生孩子,安享天年就可以了。


貓圖怪談


“告訴你個秘密"。韓信神秘兮兮的對我說。

“既然是秘密,你就不要說了,你知道我嘴不嚴的”

“不,我一定要說,再不說來不及了,我快被殺了,這個秘密必須告訴你。”

我不以為然的笑笑。

但韓信接下來的一句話驚呆了我:“其實我是穿越來的。”

半天回過神來的我情不自禁的回了句“其實我也是穿越來的”。

韓信呵呵一笑,“我知道你不信,過了幾年,等我說的全都發生了,你就會相信了,樊噲。”

我問他:“你為什麼要告訴我?”

韓信道:“我知道你以後雖有坎坷,但萬事會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壽終盡寢。因此告訴你,希望你能為我正名”。

“好吧,講吧,”其實我心裡知道我的結局是我自己爭取來的,這個韓信比較認命。

韓信忽然流下了眼淚,輕輕的道;“前世不說了,但說剛穿越到此間吧,一睜眼就見到一人站在面前,非讓我從胯下鑽過去,”

:“你不用說了”我打斷韓信:“你的故事已經被後人討論了無數次了,現在沒人想聽了。”


永恆Amy待續


我認為不安分是韓信必死的根本。至於功高震主、能力太強什麼的都在可控範圍內,劉邦也最擅長那個。

張良出身貴族蕭何長期為吏,都有傳承或經驗,懂得進退和取捨。而“貧無行”的韓信更像個患得患失的暴發戶,表現出來就是各種不安分。我一直覺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的“蕭何”應該換成“不安分”:他看不上項羽的小官、找蕭何要官、向劉邦要封的不安分讓他成功;做楚王時嘚瑟、做淮陰侯鬧情緒的不安分讓他走向失敗。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其實是從韓信角度看問題,王者劉邦不會這麼看,功勞只代表過去,而且已經給了相應待遇,以後看的是忠心。韓信能打仗、會帶兵——甚至有一定號召力,對劉邦來說也不算什麼,御人本就是他的長項,韓信從齊王徙楚王再貶淮陰侯的事實也證明一切盡在掌握。

劉邦最沒安全感的,是韓信不安分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淮陰侯的職位應該是個安全點,權勢和威脅大大減弱,如果韓信能收斂,像張良、蕭何一樣識時務,劉邦是不會有想法的。然而韓信更不安分,攛掇陳豨一起謀反,這是劉邦不能忍,也是呂后、蕭何所不容的。


路衛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韓信、張良、蕭何三人文武有別,如果按照危險程度劃分,韓信屬於武將,而且不是一般的武將,在當時,韓信應該算是罕逢敵手的武將級別,因此如果我是劉邦,我也會首先防著韓信,就因為他是武將。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說過:一百個貪官汙吏(文官)也抵不上一個武將的危害大。可見歷代帝王對於武將基本都是一個態度:謹慎防範。

劉邦手下的武將其實很多,例如樊噲、曹參、周勃等等,為什麼單單韓信在劉邦眼中必須死,而且是首當其衝的必須先死,這就涉及到一個忠誠度的問題了。韓信對劉邦忠誠嗎?不。

韓信原來在投靠劉邦之前,他只是市井一個不得志的文人。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他平時也配劍,但對於他來說那只是一個裝飾品,象徵著他祖先曾經是貴族的一個裝飾品而已,到他這一代,他已經是一個不會持劍殺敵的文人了,只是他這個文人讀的是兵法而已。

韓信在投靠劉邦之前曾經跟隨過項羽,這可以勉強算他的第一點不忠。他朝秦暮楚,看到項羽不能重用他便跑了,跑到了劉邦的陣營。在劉邦的陣營也得不到重用,又一次逃跑,你說他是忠還是不忠?

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在劉邦面前極力的推薦他,讓他從一個普通的士兵一躍成為大將軍。這一點劉邦對他可謂是是非常厚道的,按道理說,得到這樣的殊榮,應該從此一直忠於劉邦的,但是韓信卻沒有這樣做。

劉邦兵敗彭城之後,為了解決後邊的魏國威脅,加封韓信為左丞相,左丞相是百官最高的級別,這時候韓信可以說已經算是位極人臣了,理應知道收斂才對,然而後來的發展卻是劉邦所沒有料到的。

在韓信擊敗魏王豹,繼而滅代國,又乘勝在井陘背水列陣,出奇兵打敗趙國後他做了一個很過分的舉動,推薦張耳做趙王。按說這樣的事情是很敏感的,封誰當趙王是劉邦的權利。劉邦當時有兩個選擇,可以將趙國直接設置州縣,歸自己管理。也可以分封給彭越、張耳等等。但是最終決定權在劉邦,但是韓信卻越俎代庖的直接推薦了。這樣就犯了劉邦的忌諱。

韓信這樣的舉動是何意呢?從他在齊國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前往齊國遊說,並且遊說成功了。但是韓信在知道了以後非但沒有罷兵,反而違背信用,趁齊國軍隊沒有防備突然進攻,這樣不但犧牲了酈食其,也損害了劉邦的聲譽。更過分的是韓信在攻取齊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看出來了吧,前面韓信推薦張耳為趙王就是為了試探劉邦的底線,看劉邦是否捨得給臣下賞賜王爵,而假齊王則是很明顯的為自己邀功。劉邦很不願意,但是在張良的勸解下,還是封了韓信為齊王,而是是真齊王。也許從這一刻,劉邦已經有殺韓信的打算了。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後來楚漢對峙三年,未分出勝負。劉邦、項羽定下鴻溝之約。劉邦在項羽撤軍後反悔,在楚軍背後追擊,同時劉邦約韓信南下圍剿項羽。韓信呢?作為一個臣下,作為一個接受劉邦巨厚恩賜的臣下,韓信的反映是按兵不動。直到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劃陳(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他的封地,這時才搬動韓信起兵,這是什麼行為?赤裸裸的要挾行為呀。

果不其然,當韓信率兵擊敗項羽後,劉邦立馬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改封韓信為楚王。這才在實力上打擊了韓信一下。

綜上所述,韓信的身份為武將,本來就容易遭受猜忌,況且他又不是劉邦的嫡系。韓信又在後來的一系列戰事中,不滿足於自己應得的待遇,一次次的邀功請賞,最終落了個慘死的下場,這能怪誰,只能怪他自己呀!


每日趣評


韓信對於劉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韓信的喝喝戰績躋身到了西漢皇朝開國元勳的行列。

他的戰功司馬光做了如下概括:“韓信首建大策,與髙祖起漢 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戰功顯赫之人,卻是以“謀反”之罪被殺,結局十分悲慘。



那麼韓信這樣的大功臣為什麼會被殺呢?原因眾多,但是歸納起來有兩大點,一點是出於劉邦,一點出於韓信他自己,現在一點點進行分析:

一、劉邦並不信任韓信

劉邦對韓信是有猜忌的。

一開始的時候劉邦是由於蕭何向劉邦多次舉薦,劉邦礙於蕭何的情面勉強拜韓信為大將,但是啟用韓信之後,劉邦聽了韓信對於東鄉爭權天下”的精闢分析後才返現韓信真的是一個人才。但是劉邦也發現韓信此人鋒芒畢露很難駕馭。

但是劉邦畢竟是諳熟權術,所以一方面大膽啟用韓信讓他擔任左丞相,拜他為大將軍,統率大軍。但是又對韓信進行密切監事,沒有全完的信任韓信。



劉邦一直對韓信心有戒備,不會讓韓信得到很大的兵權, 沒有一次韓信打勝仗,都會對韓信軍隊剝奪。防止他掌握太大的軍事力量。

司馬遷曾經記錄過四次劉邦對韓信軍事力量的剝奪:

第一次,漢王二年(公耳前2 0 5年)九月,韓信“下魏破代”之後,劉邦“輒使 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第二次,漢王三年(公元前2 〇 4年)六月,韓信破趙服燕後,劉邦採取突然襲擊 的方法“晨自稱漢史”,馳入韓信軍營,奪其軍>第三次,漢王四年(公元前2 〇 3年),韓信定齊後,劉邦一面遣張良,“立信為齊王,一面又“徵其兵擊楚”; 第四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 〇 2年)十月,垓不決戰後,劉邦又一次“襲奪齊 王軍”。

而且劉邦防範韓信不僅體現在軍事力量上,底盤方面也不想讓韓信有太大的底盤。這點從劉邦封王的時候可以看出來。



當時,張耳攻下趙地後, 韓信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沒有任何很快就封立了張耳為趙王,可是當韓信攻下齊地後,要求立為“假王”劉邦不同意,居然起了想殺韓信的心。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出來,劉邦對韓信是完全不信任的,韓信功勞越大他就死的越快。

但是,劉邦又深感很多時候沒有韓信的幫助是不能滅掉項羽的,所以劉邦多次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對抗項羽。而一旦項羽被滅,那麼韓信也就失去了他的利用價值,那麼除掉韓信也是隨著而來的事情。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由於政局不穩,劉邦不得不違心封韓信為楚王。但是正是由於韓信功勞最大,底盤最多,所以當韓信想要除掉異姓王的時候,韓信自然是第一個要被殺的。



二、韓信之死,雖然和劉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他自己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1、首先,韓信這個人倜儻不羈,不善於藏鋒。

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時候會,韓信開始忘乎所以,大談天下之勢,說的戰略都明快透徹,這讓劉邦感覺韓信的才能是大大超過自己的。

而劉邦已經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了,怎麼可能會讓韓信這種才能超過自己的人要共享天下這塊大肥肉呢?古人都說大智若愚,而韓信鋒芒畢露,以此找來殺身之禍。



2、韓信自以為功高,殊不知功高震主

韓信功勞大,但是功高震住,但是如果韓信可以像蕭何那樣“素恭謹”,或者像張良那樣或許還可以倖免於難。只可惜,韓信羈於京都的時候還不知收斂。

有一次,韓信和劉邦討論指揮才能的時候,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韓信對劉邦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能指揮多少兵的時候,韓信居然說:“臣多多而益善耳。”

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歇後語的來歷。可惜韓信這樣說更加讓劉邦對他記恨。



3、韓信在處理與劉邦的關係上,也是不高明的。

當年劉邦被項羽急圍於滎陽,韓信下齊後,不僅不發兵佐助劉邦,反而自請為王,這必然會讓劉邦產生乘人之危的感覺,對韓信必然懷恨在心。

後來,當劉邦追項羽到固陵,韓信遲遲不來會合 “其擊楚”,這使劉邦更加記恨韓信。



所以,韓信的死,其實是自己作死的,當然是眾多原因交織一起導致的,由於篇幅限制,暫時討論到此。

我是非說不凡,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參考文獻:

《韓信死因析》胡一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