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最强诸侯袁绍为何会在官渡之战惨败给曹操?

梁祥仕


三国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奠定了三国势力消长的基础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几个要点

官渡之战是史上少数几个以少胜多的战争例子。曹操以少数的兵力对抗河北的袁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坐拥北方势力的基础

历史上评论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袁绍在于袁绍有以下几个失误

1.袁绍的优柔寡断

在曹操整合了华北的势力之后决定忽略袁绍而先攻打刘备袁绍本来可以趁着曹操出兵攻打刘备之时出兵夹击。后来却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而选择按兵不动最后失去了这个机会

2.袁绍的不听劝谏

和优柔寡断相对的袁绍却也展现出他刚愎自用的一面,当一开始袁绍要出兵攻打曹操时,田丰便力劝袁绍不可出兵 投入曹操的阵营 将袁绍把粮草屯在乌巢的事情全部说出。可是袁绍自以为握有兵力的优势定可战胜曹操反而把持反对意见的田丰关在狱里。甚至在两军对战的过程当中,手下谋士沮授每每向袁绍献计又不被袁绍采纳。袁绍此番的后果导致了人心的背离之后许攸背叛了袁绍,曹操便派兵火烧乌巢使得袁绍失去了补给士气大落。曹操便挟带着这样的优势,一举击败袁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小夫侃历史


袁绍除去家世显赫,绝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凭已之力能收取青、翼、并、幽四州,说明袁绍能力并不差。

只可惜袁绍遇到了能力更强的曹操,官渡之战,袁绍兵力步署并没有太大问题,并且实力远超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只是险胜,袁绍也并非惨败。

官渡之战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到公元200年10月结束,其实是袁绍与曹操在黄河附近对抗的一系列战役,主要战役有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官渡之战、乌巢之战等,小战役有上百起,但在主要战役中袁绍虽败,但并未致命。



白马、延津之战损失两员先锋大将颜良、文丑,虽如此,但袁绍完全不落下风,反而是曹操取胜后反而后撤,想必是曹操无法守住白马、延津。

官渡之战时,双方打成消耗战,曹操几近坚持不下去,粮草也快吃完了,曹操写信给荀彧,受到荀彧的鼓励支持才继续坚持下去。

曹操的转机发生在许攸来降,许攸是一降将,将袁绍军事布署全盘托出,曹操生性多疑,难就难在曹操对许攸深信不疑,万一许攸说的假话呢?想必在当时,曹操已经艰难得无法维持下去,自领5000精兵绕到敌后40里的乌巢,万一路上遇到袁军呢?万一走错路,出点差错呢?曹操基本上就是在赌命,到达乌巢以5000精兵大破领万余兵的名将淳于琼,还当场斩杀淳于琼,可见曹军单兵作战能力远超袁绍军。



乌巢一败,袁绍就是派再多的援军相救也无济于事,每个士兵都知道粮食被烧,根本无心恋战,再加上高览、张郃投降,袁绍才真的败了,开战前袁绍10万步兵,1万骑兵,乌巢守军损失1万,高览、张郃投降至少3万,再加乌巢援军溃败近万人,总计损失4万,布署在黄河治岸的其它部队多是溃败或投降。

袁绍虽败,但曹操也并不敢乘胜追击,反而是2年后袁绍病死,曹操才开始全面收复河北四州,而真正平定北方却用了5年。

袁绍在河北素有仁义之名,深得百姓爱戴,听说袁绍病死,河北百姓莫不痛哭流涕,可见袁绍仁义、宽厚。

袁绍之败的真正原因:一是内部矛盾,互相争斗。二是用人问题。

荀彧曾说过: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大敌当前,袁绍阵营中,审配与许攸有矛盾,沮授和郭图不和,逢纪与田丰对立,郭图又乘机谄害张郃,怎一个乱字,作为主帅,袁绍必须要为内部不和承担责任。

颜良文丑勇而无谋,却作为先锋单独领兵,结果先后被杀,淳于琼作为护粮主帅,兵将近万人,却不能挡住敌军,实乃用人之误!

荀彧、郭嘉先后弃袁绍而投曹操,刘备于战中开溜,弃袁绍而投刘表,或许他们己经看到袁绍非成大事之人,注定了袁绍的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官渡之战,占据优势的袁绍输给曹操,现在历史、军事、网络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怕是几百万字都不止。我这里只简单归纳几点。


首先一点,袁绍的优势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

论战前袁绍、曹操的整体实力,其实并不是那么悬殊。袁绍占据冀州、并州的全部,幽州、青州的大部或一部;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徐州、司州的全部和扬州的一部。论地盘来说,两家面积差不多。只是中原遭受兵灾更惨烈,所以曹操不如袁绍富庶。

在双方出动的兵力而言,袁绍基本确认为步兵十万,骑兵一万。曹操方面兵力说法很多,比如《三国志》记载的兵不满万,显然是曹操正面本队的兵力而非全部兵力。一般认为曹操投入的兵力为三万人左右。这样,袁绍具有的数量优势大约是3倍-4倍。这个优势很大,但在冷兵器时代还没有到碾压的程度。毕竟孙子兵法有十围五攻。而且兵力庞大,自然造成后勤方面的压力增长。曹操焚烧乌巢后袁绍全军崩溃也是其一。

其次,袁绍军队的单兵战斗力远不如曹操。

袁绍手下的将领数量很多,现在留下名来的无非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将义渠等人。这里面,颜良文丑被评价为有勇无谋,张郃高览论水平也就是五子良将的平均水平。加上袁绍本人统军才能不如曹操,我们看到官渡之战中,曹军表现出更胜袁军的基本战斗力。比如曹操亲率五千人突袭,就夺取了淳于琼带万余人防守的乌巢;比如于禁带着二千人沿延津河扫荡,就击破袁绍二十余处营寨,歼灭、俘虏袁绍军各数千人。这些战例实际说明曹军数量虽少,更加精锐,甚至可以认为曹军对袁军能够以一敌二。那么,十余万袁绍军战斗力也不过相当于五六万曹军,优势折半。不仅如此,这还使得袁军在遭遇战、突袭战中更容易遭到溃败。

第三,袁曹双方的人力结构优劣明显。

袁绍和曹操都拥有庞大的谋臣、武将班子,但是显然,曹操对他部下的驾驭和使用是远胜袁绍的。曹操内部虽然也有争论,有斗争(比如陈群对郭嘉的吃喝嫖赌非常气愤),但曹操能够把控大局,使得部下人尽其用,共同对敌。而袁绍部下,虽然同样人才济济,但这些人才相互倾轧,技术争论可以上升到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也能反过来影响技术争论。这样的结果是1+1=0.5,人才的能力和军队的优势都无从发挥。从整个战争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内部充满了斗争,处处是举棋不定,处处是相互牵制。如果出征前就把许攸和郭图全部斩首,似乎反而还更好一些。

由上可知,袁绍拥有的实际优势并不如纸面上强大,而其内部斗争导致这些优势难以发挥,于是对局势判断失误,最终失败也就不奇怪了。至于其具体过程中犯的诸多错误,不过是这几个主要原因导致的结果而已。

当然,即使如此,袁绍优势还是很大的。曹操的胜利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成分。


巴山夜雨涮锅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样,都是以弱胜强,周瑜敢和曹操对抗,深深的知道北军不习水,弃马行舟,不服水士,适应不了南方气候。无论曹军有多强,这个坎最终有破绽,击败北军,周瑜手握必胜。

官渡之战,是袁绍会盟伐董卓之后,又一场露脸的出彩之战。谁占领中原,谁就能辐射周边,继能完成统一华夏。曹操能和袁绍对抗,不屈服,不顺受,那是两人既是发小,又是同事,曹操对袁绍这个人太了解。绍兵虽多,不会用,谋士众多出计,而绍迟凝,不果断,刚愎自用,虚荣无实华,要面子耍义气,遇事拿不定主张,碰到难题关键还惧丧。



公子哥最大的问题不识身边人,不能准确的用,什么样的岗位,放什么样的人,而让庸人小人占了场,更不懂曹操所思所想,没有评估开战之后局势的演变,所带来的风险。官渡没开打,曹操身边的人,就看到袁绍必败,才敢以少对强,精彩一波接一场。不管时间怎样,胜必在曹操一方。


兔吐2


袁绍带十八路诸侯南下讨伐曹操,虽人马众多为曹操无法对比,但十八路诸侯本为讨伐董卓,此时已是人心不齐,各怀心思。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对峙在官渡。曹操处于四战之地。东面:刚被曹操派出就宣布衣带诏而反叛的刘备。东南:孙坚、孙策父子在扬州。南面:刘表的荆州。西面:有马滕、韩遂在长安。此时袁绍如虎,曹操如笼中豺狼。

但大家别忘了曹操何许人,盛世之良臣乱世之枭雄。

首先,要为阿满点赞,他清醒的认识到一旦与袁绍开战,东面的刘备一定会偷袭,此隐患如不先除,官渡必败。曹操在袁绍大军来临的情况下,居然亲自带兵马闪电击败刘备,刘备全军溃败,其妻与关羽被俘。

要说突袭刘备显示了阿满胆量的话,那白马之战与突袭乌巢又展现了阿满的智谋。袁绍大军东线带兵的河北是名将颜良、文丑,曹操声西击东,使袁绍调出文丑,曹操再次亲带兵马突袭颜良(白马之战),颜良被跟随曹操的关羽杀死(《三国演义》将斩杀颜良、文丑的功劳都记在了关羽身上。)。官渡距许昌近,距袁绍的地盘近千里,粮草是袁绍的命门。曹操先将袁绍几千辆粮车烧掉,又亲带兵马偷袭乌巢,将袁绍全部屯粮烧了个干净。此时的曹操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上风,将袁绍玩弄于鼓掌之间,形势已发生逆转。

最后,曹操与袁绍官渡对战,俘虏或坑杀袁绍八万余人,袁绍大败,只带几百人逃回河北,曹操继续出兵,平定河北。

官渡之战精彩的亮点是阿满做足了战前的功课。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袁绍用死了颜良,用跑了许攸,把田丰用进了囹圄,把张郃用到了敌邦,对于郭图,不辨是非,对于沮授,难辨良策。官渡之战,是袁绍的性格之败,曹操的谋略之胜。看似相当可惜,实则又因可寻。

荀彧对袁绍有段评价可供参考,“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离开袁绍是有原因的,他不能用人。曹操也曾评价他为“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也是十分的清醒。

袁绍从开始不迎奉天子就输给曹操一环,此时二人的争霸已经暗暗开始了。随着曹操的壮大,袁绍后方的平定,曹操和袁绍二人之间就必有一战。

沮授和田丰就大略来讲表达了他们的认识,认为分兵骚扰,让曹操疲于奔命就能解决曹操。袁绍不听,想和曹操拼正面。或许沮授和田丰已经意识到袁绍在大规模征战和正面调度上的不足。

田丰在曹操外战之际劝袁绍趁机攻打许昌,袁绍因孩子有病拒绝出兵。后来田丰多次直言犯上,忠言逆耳。袁绍把田丰关进了监狱。

颜良之死袁绍也不能脱离干系,沮授说颜良不能单独领兵,意思是颜良比较“单纯”,袁绍面露鄙夷,表示武将的能力不是他能揣测的。后来袁绍中了曹操的套,被声东击西,颜良仓促应战死于非命。

郭图实在不能称得上是王佐之才,他私心太重,在关键时刻也是如此。郭图设计失败后,凭借他那如簧巧舌,把罪责归于张郃,张郃思量一下,决定投奔曹操。

许攸的计策同样不被袁绍认可,许攸表示可以在鏖战之时,可以去攻打许昌,劫回献帝,这样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是上策。后来许攸家里因为枉法被审配抓住,许攸就叛逃曹操了。

曹操在关键时刻注意笼络人心,后来成功后,局面不稳定他也没做大动作。曹操把手下同袁绍往来的书信一火烧了,并说:“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们呢?”和袁绍一比,高下立判。


大眼大世界


泻药!

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只要有几点:

1.麾下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不睦,部下们勾心斗角,矛盾重重,难以真正团结凝聚。

2.将骄而政令不一,袁绍之前一直取胜使得士兵将军都很骄傲,颜良文丑淳于琼韩猛都是轻敌被杀。而且此时袁绍的士兵作战都比较松懈,军容士气不及曹操。

3.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袁绍大兵南下前曹操就把持住了各个险要关卡,孟津、敖仓、陈留、颖川、汝南、许昌,各个地区都有派兵把守,袁绍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4.间谍。原本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但是这时袁绍那边许攸叛逃,投靠曹操,给曹操增添了胜算,许攸对袁绍的情况了如指掌,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乌巢之战使得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当时袁绍兵多粮足,却没有礼贤下士,如果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就不可能赢了这场战役,当然,现实没有如果,只能说曹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老天都在帮曹操,袁绍想不败都难。

历史爱好者忠娱,欢迎大家关注,一起讨论学习历史!


百色草根生活


三国时代的君主,其实你可以对应上现实社会中的公司企业的老板,但是区别在于一点:公司企业相对不会残酷,古代你只要一招错误往往都是要人命的,现代企业最多赔钱。

然后你就会发现现实中有很多傻逼老板。。。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袁绍就是一个富二代。。不对是富4代,4世3公,可以说是钱权什么都有,人气很高。有钱人家的子弟。。。不过你可以理解为这个祖上三公的富家子弟有点二逼:爱装逼,偶尔傻逼。

大家都知道,一家公司要发展壮大,前期除了能赚到钱,要有利润,大家就能凝聚一块,但是到了中期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策略和如何用人。

而袁绍就是那种前期狗屎运和祖上有阴德给他,所以才占了4个最富有的州。。。

但是你要说他的能耐,不好意思,真没有,全是靠他家世背景。。。

然后曹操呢,曹操没钱,但是他用人,策略,计划都非常好,这种公司差的是什么,差的就是融资和机会,他前期没钱,但是懂得去依靠汉朝这家旧公司的声望和名气。。

所以总的来说,曹操就是有实力的公司和团队,袁绍其实就是败家的公司,团队内部矛盾大,公司领导不作为,公司哪怕多有钱,最后都会被败光的。。。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因素是,曹操懂得抓住机会,而袁绍不会懂得抓住机会,这个其实是考验的是领导的判断力,曹操的判断力告诉他偷袭乌巢是个机会,而袁绍,许攸告诉他偷袭许都,袁绍的判断力告诉他不行,偷袭多没面子,我要脸我要面子,我要要先抓住曹操。所以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区别。。。


神人院长黄老邪


袁绍自以为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刚腹自用,没把曹操放在眼里,十分的傲慢轻敌。此乃兵家大忌!不但不采纳许彧等谋臣的良谋,反而疑心重重,加害他们,最后被逼叛离他,反过来投靠曹操,在情报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曹操采纳了许彧的良策,采取了声东击西,火烧袁经顿粮草重地,引起袁军混乱。袁经虽从,但都鸟合之多,十八路兵马,各有利益,作战不是那么英勇卖力。相比曹操,兵少却精,可以一当十!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军事经典在这场战争中得以充分发挥!

袁绍主帅无谋,一盘散沙,何以不败?!

谢谢!不妥之处,请批评|指导!

袁经更为袁绍。从更为众。变字特更为歉!


手机用户68063485589


最主要是军事谋略上,袁绍与曹操的智商相差太多,论军事实力,人马基本上是差不多,曹操虽然人少些,但毕竞是汉朝“正规部部”,而袁绍的兵马却是乌合之众,但这并不是官渡惨败的主要原因。

袁绍生性骄傲无谋,而又没有重用田丰,倒是听一些不妥善和周全的建义,而且很多像颜良、文丑等有名大将都被杀掉,粮草也被烧光,人心浮动,许攸也投靠曹操,更知袁绍老底。

而在那个阶段算是曹操最具军事头脑,五大谋士,猛将也有几十个之多。象这样的情况,袁绍怎能不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