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不了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怎么证明夏朝存在过?

Q6girl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水平哦,这个正是现任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的队长的许宏先生的主要观点哦(一般考古界把二里头遗址当成夏代晚期的都城额)。世界上不只中国存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或者也叫神话时代。比如说特洛伊战争,现在在发掘特洛伊城的考古学者都认为发掘的城市就是特洛伊战争的特洛伊城,从这点看,许宏先生还是挺冷静的一位学者额。



其实不一定要有夏代有文字的文物出土,只要据夏代之后的商代的甲骨文或者其他文字载体有夏代的记载就行。不是说夏代就不存在,因为司马迁的《史记》离夏代比较久远,两周的文献又有被后世伪造的可能。现在的夏代的存在可以说不能被证伪,也不能被证真。


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证明夏代存在过,夏代存不存在与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代的都城又是不同的问题额。



小黑侃大山


没有文字的发现,也不能否定夏朝的存在。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夏朝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这个在教科书上也有提到,而《史记》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

那么根据洛河流域的历史考古遗存,把这些遗址结合史书联系起来就能大致判断了。

而洛河流域全境皆在陕西北部,在洛河流域附近又有诸多夏朝和其之前的城址和遗迹。

司马迁的家乡韩城,古称(夏阳、龙门)。从韩城的古称中可以看出与夏朝是密不可分的。1,夏朝建立者大禹治水的的龙门。2.夏朝的夏和夏朝的都城名字叫阳城。

韩城的东边就是黄河,隔河相望就是山西阳城和最有可能的夏都之一山西陶寺遗址。

韩城的西边就是文明的源地洛河。

韩城的南边就是传说中的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再南就是华山、古华胥国、中国最早仰韶文化时代最大的城市遗址55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城市遗址(史书记载“黄帝生于漆水”)就是这里。

韩城的北部就是黄帝陵和中国史前最大最先进城市遗址——石峁遗址与其十几座卫星城遗址。还有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的芦山峁城址。

这个就符合史书记载的黄帝生于渭水流域与炎帝部落合并后发展壮大于黄土高原建立华夏文明,《史记》“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后传位的尧舜禹等皆建都于陕北和山西一带。

山西陶寺遗址,大家都很熟悉,不做介绍了,今天主要说两个新的考古发现。

石峁遗址距今跨度为4300——3800年,符合夏朝的时间,从规模来说城址面积425万平米,远大于商和商以前的任何城市遗址。从先进程度来说,石峁遗址刷新中国3500年以前的所有城市遗址多项记录,最早的内城、外城、皇城、瓮城、烽火台、祭坛,最早的纴木城墙和“马面”城墙。最早“众星捧月”式卫星城设置。而且从2012年才开始发掘,目前仅发掘了东城门占总数的四百分之一,就已经发现这么多“之最”。

而占地二百多万平米的芦山峁遗址,距今4500年,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四合院式的布局,后来的各种夏商周遗址的宫室布局皆与其相同。

石峁遗址和芦山峁遗址都是中国夏商周断代研究重点都邑。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央视与国家文物总局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拍摄的记录片《黄帝》、《中国通史》、《中华文明》、《石破天惊—石峁古城》、《石峁探奇》,和百家讲坛《国史通鉴》。另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

需要解释的是《史记》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而不是皆在“河雒”。洛河和雒河是两个不同的河皆发源于陕西。











亲爹亲爹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有两点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讲清楚的:

一是证明夏朝的存在,是否必须要找到有文字的文物?

历史学和考古学中,最具说服性的有两点——文物和文字。而当文字附着于文物之上时,便更是成为无可辩驳的直接证据。举例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便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字,又是文物中的一部分。

虽然甲骨文主要发现于商代,金文盛行于两周,但二者却成为了研究商、周历史极为关键的材料,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得商周的存在毋庸置疑。

然而,古代金石学便已对金文有著录和研究,到近代又发现了甲骨文,到现代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金文和甲骨文的重视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无可附加的地步。当然,二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理当受到重视。

不过,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也倾向于相信一点:如果有夏朝的存在,那么便应该有文字,而且要证明它的存在,也只能依靠文字。

这样的设想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却并不见得符合逻辑:

首先,尽管甲骨文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成熟的文字,理论上在此之前应该有更古老、更初级的文字,或者说夏代应该有文字。可是,这种推论就真的正确么?

其次,即便夏代是有文字的,也姑且不论它造字原理和书写方式如何,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就一定会流传下来么?

就这一问题而言,似乎有没有夏代文字与能不能找到夏代文字,并非绝对对等的。再仔细说明便会有如下两种结果:

第一,如果夏代有文字,便有可能找到,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我们既不知道它是书写在什么介质上,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专门寻找这一尚在“概念”中的文字;

第二,如果夏代无文字,那便不可能找到,但又不能因为找不到夏代文字而否定夏代的存在,如果本着寻找夏代文字以证明夏代的目的进行考古和研究,还会可能将其他非夏文化的文字误判为夏文字,甚至不排除“故意”误判。

二是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是不是等同于夏文化或夏人所发明和使用的文字。

夏人、夏朝、夏代、夏文化、夏文字等诸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理解相关问题时,必须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显然也不仅仅是书写有夏代文字的文物,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夏人发明和书写的文字。事实上,古代记载有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是有相关发现的,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古本《竹书纪年》。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墓时,古本《竹书纪年》重见天日,此书亦称为《汲冢纪年》、《古文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便有对夏代的记载,并且明确指出夏代积年为471年。

古本《竹书纪年》虽非正式发掘所出,但它与现代考古发掘中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也多能与甲骨文、金文、秦简等资料相对应,基本可以认定并非伪书。

可以说,如非刻意执拗于必须找到夏代时夏人所书写的古文字,那么今人已经有“关于夏朝的文字的文物”,而且对于研究夏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夏朝确实存在,且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基本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已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二里头遗址便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此前夏朝还曾数次迁都,并且皆有相关考古资料证实。认为必须找到“夏文字”以证明夏朝存在的想法,虽然看似有理,却多少有些执拗了!


碣石樵子


提问者对于这个事情来龙去脉还是比较清楚的,我给你补充一些。

二里头遗址不能定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你说到的没有文字自证是其一。第二个也很麻烦,就是殷墟甲骨文目前破译的所有文字没有夏冬两个字,只有春秋。整个甲骨文中没有任何提到有关夏朝的事。第三个也稍有麻烦,二里头遗址分三期,这三期经碳十四测定绝对年代,与文献记载相对应,有夏晚期也有商早期,并不全在夏时期,所以有质疑者认为会不会史记等文献年代不准确,二里头只是个商早期的遗址?

说完疑难再说优势,二里头现在已经被认定为东南亚最早的广域王权都城,城市,冶金都不缺,唯独缺文字。并且年代也吻合,更重要的是和诸多文献记载的位置,年代,事件都高度吻合。并且许宏教授也说了,二里头的发掘不过百分之一,后续还很多……

不过真的问到最终没有文字出土怎么办,我也不清楚能不能认定了


拿史实讲证据


本来就不存在的伪问题。夏朝鸡夷、青铜器、玉圭、玉钺大量存世,而且大量玉圭流失海外。有玉圭上存在文字,如白月其用、乍白夕用。等等。夏朝有明确的史书记载,脉络清楚。美狗们一遍又一遍发文质疑夏朝,不是什么科学精神使然,其目的纯粹是打击中国历史


美狗鉴定师


第一,文字不是证明一个王朝是否存在过的唯一指标。在世界历史上,很多王朝与国家是没有文字的,但他们的存在是举世公认的。

第二,我们已经发现的有些远古文物(比如仰韶文明)上的雕刻和不知名图文,你又怎么能够证明它不是夏朝的文字呢?你又不是夏朝人,你凭什么说那些图画不是夏朝文字呢?我们汉字的源头是象形,难道就不许夏朝的象形文字更加“象形”吗?

第三,史记记载的其他朝代都被证明是存在的,为什么唯独夏朝有误呢?从概率学的角度讲,夏朝存在的可能性也是极高的。

第四,孔夫子当年也重整史料了,他根据当时的史料,明确夏的存在,应该说,他接触的史料比我们、比司马迁更直接、更原始、更丰富。

第五,如果没有夏朝,我们的“夏历”从何而来?


浔阳江北有张郎


文明发展,可以从武王伐纣中看出破绽。一个文明的建立必定毁灭另一个文明,无论之前他有多么昌盛。皇帝与蚩尤!唐朝与隋朝!新中国教育与民国时期的教育质量。等等因素影响都会是考古的影响。以前竹简书能够保存一段历史到现在,现代有什么能留到今后。


岐瑞司命


第一,夏朝肯定有图形和早期文字,比如大禹治水,不可能只是走路,肯定会有一些痕迹,只是目前没有找到;

第二,有些已经出现的图形,专家们不认为是文字,但是通过天文现象去解释,中国早期的文字意思和巴比伦早期的文字意思类似,都和星象有关。今年的国际专业会议上已经有专家在发表。

第三,数千年前的古人流传的版本,胡说八道的可能性不大。


终南高扬


没有实物证明,并不是怀疑夏朝是否存在最根本原因。随时间的流失,大量的物证消失是正常的。关键是有关夏朝的很多记载文献并不是十分可信的历史文献。而且很多文献记载相互冲突,又加深了对夏朝存在的疑虑。

由于很多关于夏朝的传说,又不能证伪,那么不妨在文化上承认夏朝存在,而在真正的历史学范畴下,还是应该持有很谨慎的态度。


耕读186


古代写字是很珍贵的 不会胡写乱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