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费南抗日根据地

收复费南抗日根据地

收复费南抗日根据地

收复费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7月6日,为收复被日伪顽匪侵占的费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五团,山东纵队第一旅一团、三团,在鲁南军区武装的配合下,发起讨伐刘桂堂部的战役。到22日,歼灭其一部,击溃李以锦部的增援。这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匪的嚣张气焰,收复了费南抗日根据地。这时,中共山东分局决定派山东纵队一旅一团暂留天宝山区,配合地方党政军开展恢复工作。9月,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接替一团防务,成为长期坚持费南武装斗争的主力部队,费南的局势趋于稳定。此后,费滕工委撤销,原费南县委、县政府及县区武装返回费南。

1941年11月初,日军纠集5.3万兵力,开始了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 ”、大“扫荡”。12月上旬,驻守在天宝山区宁家圈一带的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突围撤离后,费南抗日根据地大部被日伪军占领,仅剩下天宝山区与抱犊崮相连的狭长的一条线。

1942年春,在形势严峻,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费南县委书记于康(1941年冬接任)、县长马健带领干部战士,坚持当地抗日斗争。4月初,县委在薄石板村召开了各区活动分子会议,号召树立对日斗争必胜的信心,克服右倾思想,采取“钻、拣、挤、赖”的对日斗争方针,针锋相对地开展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4月中旬,山东纵队一旅三团由泰泗宁地区返回费南,在费南县大队配合下,发起了小崮子战斗,攻克了母子山(南大顶),击退了刘桂堂部的进犯,迫其退缩到锅泉及日伪据点附近,费南抗日根据地得以恢复发展。

1943年1月15日,日伪军以10000余兵力,对费南县、滕峄边、费滕边、边联县进行“拉网”式“铁壁合围”大扫荡;半月之后,又在费南县的南径、官庄、白彦、关阳司、九女山、灰墩、母猪窝、青石岭等地又安设了据点。3月23日,日军再度侵占白彦,并在周围村庄修筑碉堡10余个。24日,日伪军数千人“扫荡”费南山区,皇崮区委和区中队共9名干部战士被围困在太皇崮山顶,副区长孟育民,区农救会长公浩、区中队副指导员王万立以及战士李广友、谢恒顺、谢学柱、谢洪连、陈礼赞等8人,面对蜂拥围攻的日伪军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到打光了子弹,用光了周边的石块,才壮烈跳崖,表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的同时,推行“总力战”,加紧对根据地和边沿地区的“蚕食”。在政治方面,建立伪政权、伪组织,施行“保甲”制度、“连坐”法,发放良民证。大搞“自首”政策,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政权和各抗日群众组织。在经济方面,严格控制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开展三献(献金、献铜、献铁)两征(征购、征实物)运动。抛投大量伪钞、法币及伪造北海币。在文化上,进行欺骗宣传和奴化教育。至1942年底,日伪通过实施“扫荡”、“分割”、“蚕食”,使鲁南抗日根据地被分割为费南、邹东、费滕边、边联县、滕峄边5小块,相互联系十分困难,当时形容根据地的狭小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东白山,西白山,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日伪军仅安设的据点,比1941年增加了177个,达441处,平均每12个村就有一个碉堡。在边沿区和游击区,则是2里1碉,3里1堡,炮楼林立,真是天天有枪声,村村添新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