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怎麼治療好?

活著就是王道68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由頸部的椎間盤、椎體、後關節、頸部的韌帶、肌肉的退變、勞損或損傷等因素引起的一組症狀群。西方醫學一般將其分為4種類型,即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脊髓型和椎動脈型。有些醫學教科書又將其分為7種類型,即在上述4種類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局部型、食管受壓型和混合型3種。它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多因年齡增長,人體頸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行性病變,纖維環彈性減退,椎間盤向四處突出,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而引起。有研究發現,一些鼻病如鼻竇炎,青少年時期不同程度的頸椎外傷,咽、頸部的反覆感染以及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使人提早引發頸椎病,有的人甚至從30歲起椎間盤就開始老化,到了50歲以後則更加明顯。

由於頸椎病病因複雜,分類繁多,及時得到根治較難。有些類型的頸椎病如果任其發展,預後嚴重。例如,頸椎3~ 4、4~ 5椎間盤脫出,壓迫頸動脈後,可引發腦血栓和癱瘓;有2.1%~ 11.4%的頸椎病人會出現較嚴重的視力障礙甚至失明,有10%~ 97%的上述病人會出現眼脹痛、乾澀、畏光、流淚、眼瞼無力和視力下降等併發症;還有的頸椎病人平時症狀和體徵不明顯,不典型,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但卻可能發展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以及頑固性失眠等。

經典中醫理論中雖無“頸椎病”的病名,但現代中醫認為其症狀近似於中醫的“痺病”、“痿症”、“頭痛”、“眩暈”、“項強”等,中醫古籍上也有所謂“骨錯縫”、“筋出槽”之說。一般來說,現代中醫學多將頸、肩、臂痛等均視為痺症,頸椎病則屬於痺症中的“頸痺”,具體又分為痺痛型、麻木型、眩暈型和痿弱型四種。另外也有痺痞型和癱瘓型之說。從發病原因上區分,又可分為經絡受阻型(多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相對應)、風寒溼痺型(多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對應)、氣滯血瘀型(多與脊髓型頸椎病相對應)、痰瘀交阻型(多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相對應)和肝腎不足型(多與混合型頸椎病相對應)等5種。一般認為,此症通常由外傷、風寒溼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而頭痛、目眩、耳鳴則與痰濁、肝風、虛損有關。

一、主要表現

(1)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多數患者會出現頭痛、偏頭痛、頭暈、頭沉等症狀;或視物不清,睜眼無力;或肢體發涼,半身麻木,有灼痛感和刺癢感;或肢端發紅、發熱、疼痛、多汗。部分患者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血壓偏低,有耳鳴、耳聾和舌麻的感覺。多數患者的三叉神經出口處會有疼痛、壓痛和枕大神經痛等感覺。

(2)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多有頸肩部、枕後部酸困脹痛,疼痛可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的會出現皮膚過敏,肌肉疼痛、麻木、無力甚至萎縮。

(3)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症狀多以肢體麻木和運動障礙為特徵,也有患者在肩部有較重的不適感,但大部分較輕或者沒有。不適感主要表現在下肢沉重、步態不穩、尿頻、排便無力,或雙手握力下降、肌力和感覺減弱等,症狀時好時壞。嚴重時可呈痙攣性癱瘓,關節僵硬,也可以表現為半身不遂。

(4)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椎動脈受壓、受刺激而易造成痙攣或扭曲,常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經常失眠,少數人可有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眼肌癱瘓、複視、聽力減弱、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症狀。在轉動頭部時可引起眩暈發作是此型頸椎病的特徵,嚴重者還可能有噁心、嘔吐或暈倒,但神志清醒。

(5)局部型頸椎病。患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劇痛,並可放射至頂枕部或肩部,頸部活動受限。

(6)食管受壓型頸椎病。此類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因頸椎體向前增生突出,壓迫食管後而引起吞嚥困難。

(7)混合型頸椎病。此類頸椎病的主要症狀特徵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頸椎病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容易把所有的頸痛都當成了頸椎病,常因此造成誤診誤治。引起頸痛的其他原因有很多,其機理非常複雜,其中軟組織損傷者最為常見,其次還有慢性咽部炎症、頸動脈炎、頸椎結核、頸部腫瘤轉移以及冠心病心絞痛對頸部的放射痛等,應與頸椎病區別對待。

二、檢查驗證

(1)確診是否患有頸椎病,除了從上述症狀表現加以判斷外,首先應到醫院內科檢查,在排除了內科疾病後,申請拍一張頸椎正、側位的X光片非常重要。如果頸曲度消失,同時鉤椎關節也增生,那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發病特徵;如果椎間隙變小,有可能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如果有鉤椎關節增生,則有可能是椎動脈型頸椎病。

(2)進行椎管造影檢查,同時做奎克試驗及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可進一步對各型頸椎病進行診斷。

(3)必要時可進行體位電位檢查,或進行椎動脈造影和椎動脈血流檢查。

(4)如懷疑患有脊髓型頸椎病,還可進行CT掃描或MRI檢查,此兩項檢查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懷疑患的是椎體動脈型頸椎病,應進行雙側椎動脈B超檢查,此項檢查多能發現椎動脈是否狹窄或血流速度是否有改變。如懷疑患有食管受壓型頸椎病,不僅在側位片上可見到椎體增生,還可通過鋇餐透視發現椎體突出並壓迫食管。

(一)非處方藥選

1.西藥

(1)煙酸(尼古丁酸,維生素PP) 成人每次50~ 100毫克,每日3次,飯後服用。本品具有較強的周圍血管擴張之功效,適宜於各類神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人服用。潰瘍病患者禁用,糖尿病、青光眼、痛風、肝病等患者慎用。

(2)煙酰胺(菸鹼胺) 成人每次50~ 200毫克,每日3次,或按說明服用。本品具有促進組織新陳代謝之功效。

(3)維生素E 成人每次0.1克,日服2次。本品具有維持人體正常代謝之功效。

(4)阿司匹林 成人每次0.3~ 0.6克,日服3次,療程一般為5~ 7天,飯後服用最好。本品主要起消炎和鎮痛作用。

(5)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 成人每次0.2克,每日2次。本品具有消炎、鎮痛之功效。

2.中成藥

(1)妙濟丸 成人每次1~ 2丸,日服2次,用黃酒送服。本品具有強筋壯骨、祛溼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痺痛型、痿弱型和麻木型頸痺證(頸椎病)。

(2)頸復康顆粒 成人每次1~ 2袋(每袋10克),日服2次,以飯後服為宜,用少量黃酒為引效果更佳。15天為1個療程,應服3個療程。本品具有補益氣血、散風止痛和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痺痛型、麻木型頸痺證(頸椎病)。經期停用。孕婦禁服。

(3)活絡止痛丸 成人每次1丸(4克),日服3次。本品具有活絡舒筋、驅風除溼之功效,對由頸椎病引起的頸部麻木、痠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孕婦禁服,兒童及嚴重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患者慎服。

(4)頸痛靈藥酒 成人每次10~ 15毫升,日服2次。本品具有滋補肝腎、活絡止痛之功效。孕婦及酒精過敏者禁用。

(5)舒筋定痛酒 成人每次20毫升,日服3次。也可外用,塗於患處,每日3~ 4次。本品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對有過陳舊性損傷、扭傷或有瘀血腫痛的頸痺證(頸椎病)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孕婦禁用,酒精過敏者慎用。

(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複方丹參片 成人每次3片,日服3次。它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及通脈養心功能的西藥,有擴張冠脈、增加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抑制凝血、促進組織修復及降血脂的治療作用。

(2)硫痠軟骨素A(康得靈) 成人每次600毫克,日服3次。本品具有抗動脈硬化和粥樣斑塊形成的作用。

(3)吲哚美辛(消炎痛)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2~ 3次,必要時可增至每日100~ 150毫克,分3~ 4次服用。飯時或飯後服用。本品有明顯的消炎、解熱、鎮痛作用。

(4)維腦路通(羥乙基蘆丁) 成人每次0.3克,日服3次。本品具有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降低毛細血管脆性、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5)地巴唑 成人每次5~ 10毫克,日服3次。針劑可用於靜脈注射,成人每次10~ 20毫克。本品對血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還有興奮脊髓的作用。

2.中成藥

(1)大活絡丹 成人每次1丸(蜜丸,每丸重3克),日服2次,用溫蒸酒或溫開水送服。其主要作用是降壓、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興奮骨骼肌以及抗炎等,主治眩暈型、麻木型等頸痺證(頸椎病)。服用期忌氣惱、寒涼。孕婦忌服。

(2)正天丸 成人每次1袋(6克),日服2~ 3次,溫開水送服,15天為一個療程。本品具有疏風、活血、養血、鎮痛和鎮靜之功效,對頸動脈血管有明顯的鬆弛作用,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強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主治痺痛型、眩暈型等頸痺證(頸椎病)。孕婦忌服。

(3)昆明山海棠片 成人每次2~ 3片,每日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清熱解毒之功效,對由風溼、熱毒等因素引起的各種頸痺證(頸椎病)有治療效果。

(4)天麻丸 成人每次1丸(9克),每日2~ 3次,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祛風除溼、舒筋通絡、通痺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對痺痛型、麻木型、眩暈型及痿弱型頸痺證(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孕婦忌服。

(5)骨刺片 成人每次5片(每片0.3克),日服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2~ 3個月為1個療程。本品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養血活血、軟堅之功效,主治由骨質增生引起的頸椎病、腰椎肥大、增生性脊柱炎等。孕婦慎服。

(6)骨刺消痛液 成人每次10~ 15毫升,日服2次,善飲酒者酌加。本品具有祛風活血、舒筋活絡、利溼散寒、抗炎、局麻、鎮痛等作用,對由骨質增生引起的痺痛型、眩暈型頸痺證(頸椎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孕婦忌服。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香附、牛蒡子各10克,薑黃、全當歸、川芎、秦艽、葛根、威靈仙各12克,羌活、赤芍各20克,雞血藤30克。

【適應證】痺痛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頸項強直,頭、頸項、背、肩、臂疼痛,尤以頸項轉側時更為疼痛,四肢痠痛麻木。舌質淡,苔薄白。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30天為一個療程。病情好轉後改服中成藥骨仙片或骨刺片,按說明書服用,連服1個月。

【藥方2】三七3克,生薑3片,大棗3枚,甘草6克,木瓜、當歸、蒼朮、川芎、白芍、桂枝各10克,葛根12克。

【適應證】痺痛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藥方3】制川烏6克,白介子、桂枝尖各10克,川芎、全當歸各12克,川木瓜15克,丹參、熟地、鹿銜草、炙北芪、杭白芍、雞血藤各30克。

【適應證】麻木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頸項、肩、前臂及手指麻木、刺痛,並痛有定處,日輕夜重,伴有四肢拘急、口乾、煩燥。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後,改服骨刺片或骨仙片;另加服六味地黃丸,成人每次1~ 2丸,連服1~ 2個月。

【藥方4】當歸、桃仁、川芎、紅花、枳實、元胡、五靈脂、威靈仙各10克。

【適應證】

麻木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孕婦慎服。

【藥方5】鉤藤、白朮、天枳殼、法半夏、山萸肉、白蒺藜各12克,白芍、玄參、丹參、夏枯草各15克,代赭石(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克。

【適應證】眩暈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頸、肩及背部疼痛,以頭暈目眩、轉動頭頸時症狀加重或有耳鳴為特點,伴有身重乏力、噁心嘔吐或胸脘悶滿。舌質淡,苔白或膩。

【制用法】每日1劑,連服1個月後可改服中成藥天麻丸,成人每次3丸,每日3次;另服中成藥杞菊地黃丸,成人每次1丸,每日1次,可連服1~ 2個月。孕婦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6】炙北芪、雞血藤、鹿銜草各30克,鎖陽、牛膝、川芎、川斷、當歸身、骨碎補、桑寄生各12克,龜板(先煎)、生地、熟地各15克。。

【適應證】痿弱型頸痺證(頸椎病)。主要證候是上肢麻木,轉側不利,下肢痿弱無力,步履不穩。

【制用法】每日1劑,連服1~ 2個月,病情好轉後可改服中成藥骨仙片或骨刺片。辨證屬陽虛者加服中成藥附桂八味丸,屬陰虛者加服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服用方法均為成人每次1丸,日服2~ 3次,連服1~ 2個月。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7】三稜、莪術、桂枝各10克,白朮 12克,川芎、白芍、枸杞子、川木瓜、骨碎補、補骨脂、生牡蠣、生龍骨各15克,葛根、珍珠母、紫丹參各30克。疼痛劇者,加三七(研末沖服)3克,白芷、元胡、威靈仙各15克;上肢麻木者,加蜈蚣3條,全蠍、烏蛇各15克;心悸胸悶者,加陳皮、青皮各12克,瓜蔞、薤白各15克;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合歡皮各15克;寒邪留滯者,加白細辛3克,炙甘草、炙川烏各6克,或者另加乾薑6克,肉桂9克。

【適應證】多種類型的頸痺證(多種類型的頸椎病)。

【制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生薑、甘草、麻黃根各10克,桂枝12克,白芍、大棗各15克,葛根20克,浮小麥30克。

【適應證】頸痺證(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痛、頭重,多汗或無汗,全身怕冷,頸項強硬,轉頭不利,頸肋發僵,四肢無力,屈伸不靈,全身發緊或肌肉麻木。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微發汗,避風寒,休息,配以適當頜頸牽引。患有各種嚴重慢性病者慎服。

【藥方9】生薑、炙甘草各6克,防風、當歸、赤芍、白芍、薑黃各12克,羌活、黃芪各15克。

【適應證】頸痺證(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條狀物或有壓痛,四肢沉重、無力、麻木,或肌肉萎縮,手指屈伸不利,指端麻木。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

【藥方10】羌活、甘草、生薑各10克,桂枝12克,薑黃、當歸、白芍、大棗、威靈仙各15克,葛根、雞血藤各20克。

【適應證】頸痺證(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藥方11】黃芪、桃仁、黨參、紅花、當歸、川芎各10克,生地、菊花、葛根各15克,牛膝、丹參、赤芍各20克。

【適應證】頸痺證(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孕婦忌服。

【藥方12】枳殼、炙甘草各6克,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柴胡各10克,羌活、牛膝、路路通各12克。

【適應證】頸痺證(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頸、肩、背及四肢疼痛、麻木,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有相同之處,但又不同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為刺痛性,疼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間加重,手部肌肉萎縮,指端麻木,紫紺,指甲凹陷,無光澤,皮膚枯燥、發癢。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孕婦忌服。

【藥方13】炙甘草9克,粉葛根、炒白芍、絲瓜絡各15克,磁石(先煎)、紫貝(先煎)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適應證】頸痺證(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藥方14】生薑、甘草各10克,黨參、川芎、當歸、桂枝、地龍各12克,白芍、大棗各15克,葛根20克,黃芪30克。

【適應證】頸痺證(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日服2次。微發汗,避風寒,休息,並配以枕頜頸牽引治療。

【藥方15】陳皮、青皮、枳實、膽南星各8克,川芎、當歸、白芥子各10克,茯苓、赤芍、鬱金、制半夏各12克。

【適應證】頸痺證(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昏,眩暈,頭重如裹,心悸,噁心,嘔吐,胸悶,肢體沉重,厥冷,麻木,腫脹,全身倦怠。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 3次。孕婦慎服。

【藥方16】白芍、菊花、生薑、山茱萸、土鱉蟲各10克,當歸、丹參、黃花、制半夏、鹿角膠、淫羊藿各15克,枸杞子30克。伴有口渴、舌紅少苔者,加沙參、生地黃各15克;伴有肢冷者,加附子15克;伴有口苦尿赤者,加知母、黃柏各10克。

【適應證】頸痺證(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孕婦慎用。

【藥方17】生地、熟地、牛膝、川芎、茯苓、澤瀉、肉蓯蓉、鹿角片、鹿角膠(烊化)各10克,赤芍、白芍、木瓜、葛根、杜仲、骨碎補各15克,仙靈脾30克。

【適應證】頸痺證(混合型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頭腦漲痛,面部烘熱,口苦咽乾,失眠多夢,急躁易怒,腰膝痠軟,頭搖身顫,步履蹣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 3次。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8】甘草3克,薄荷、辛夷、蒼耳子各6克,白芷10克,防風15克。

【適應證】頸痺證(鼻源性頸椎病)。主要證候是除有一般頸椎病症狀外,另有鼻竇炎病史,常有鼻塞、嗅覺下降、鼻涕和多痰等症狀,雙側迎香穴部位漲痛不適,有輕度到中度的閉塞性鼻音。結合現症狀和病史,應為鼻源性頸椎病。

【制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連服9天。腎病患者慎服。四、其他治療

1.牽引療法

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一種較好方法,尤其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更好。牽引一般可分為坐式、中立式、頸前屈式、臥式和攜帶式等5種,某些特殊病人還需要採用中立位或頸前屈位或適度伸位等體位,技術很有講究,關係到療效的水平。

2.按摩療法

結合點壓穴位進行,講究幅度,並要按頸部解剖學的細微變化進行調整。此療法使用頻率較高,醫院和家庭均可採用。

如果在家裡按摩,簡便方法有以下5種:

(1)揉捻法。家人用兩手拇指指腹交替在患者頸部兩側自上而下地做迴旋揉捻,每側4~ 5遍。對壓痛點可以重點揉捻,時間也可略微長些。

(2)滾動法。用手掌的近小指側在患者的頭頸部及雙肩部來回滾動2~ 3分鐘。

(3)拿捏法。用兩手拇指和掌部,還有其餘四指的指腹,相對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作環形運動1~ 2分鐘。

(4)拍法。五指併攏微屈,以手腕部的自然擺動,均勻地拍打患者的背部,反覆3~ 4遍。

(5)劈法。將雙手五指分開、放鬆,以手掌的小指側劈打雙肩及背部1~ 2分鐘。

3.手術療法

這是目前各醫院治療此病時使用最多也是效果最明顯的一種治療方法。對脊髓型、食管受壓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更為常見,即使是已經癱瘓的病人也可治癒。

4.刮痧療法

用刮痧板或家用的圓滑小碗或酒盅等,適度用力,將工具與人體的皮膚表面形成45°的角,對肘部、肩部和頸部進行按摩,調節氣血,舒筋活絡,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5.端肩療法

每天早上用左、右端肩的方法鍛鍊10~ 20分鐘,時間長一點更好(行、坐、站均可)。端肩5分鐘後可有熱的感覺。一週內病情多能減輕,長期堅持症狀可消失。

6.跳動療法

雙腳尖同時離地作無繩彈跳動作,雙手臂在身體兩側向前轉圈甩動50次,然後向後轉動50次。堅持鍛鍊數天即可使此病有明顯緩解。

7.枕療法

用直徑不超過10釐米、內部塞有穀糠或小米的圓枕枕頭睡眠。睡眠時將小圓枕緊貼頸後部,使頭部儘量向上、後仰與下沉,也可採用側臥姿勢,但須使病側朝上。

枕療法還包括藥枕治療,用此種方法治療頸椎病的病例很多,方法是用自制布袋,內裝中草藥,夜眠時置於枕部及頸後側,枕的高度與自己拳頭一般。側臥時枕頭的高度要適當增高一些。枕內中草藥多種多樣,最常用的藥方是:葛根、藁本、桂枝、川芎、薄荷、紅花、桃仁、伸筋草、透骨草各30~ 50克。另外,枕療法還可以同時配合服用中草藥或用中草藥製劑外敷的方法進行治療。

8.外敷療法

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白芷、川烏、草烏、元胡、木香、吳茱萸各若干量,研成細末過篩,再用白醋調成厚糊狀備用。所敷基本穴位為大椎、阿是、手三里、外關、脾俞、腎俞、湧泉以及椎夾肩、肩井等穴位或部位。敷前要用75%的酒精在穴位上消毒,敷藥要用膚疾寧固定,24小時後取掉,1~ 2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若起水泡,間隔時間可放長一些。

在外敷的同時還可再配合內服法治療,內服藥方為:柴胡、甘草各6克,白朮、雲苓、赤芍、白芍各10克,半夏、羌活、當歸、補骨脂各12克,川芎15,熟地、葛根各15克,黨參、黃芪各15~ 30克。噁心嘔吐者,去熟地,加陳皮、竹茹各12克;失眠者,加炒棗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9.藥酒療法

用葛根、黑豆、蛇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子、甘草、黑芝麻、白酒各適量。將上述中草藥浸於酒內1個月後服用,成人每次15毫升,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也可以用藥酒塗搽患部,即將中草藥製成煎劑或藥酒劑、軟膏在患部塗搽。例如複方馬錢子藥酒即是1例:方法是用三七、薑黃、水蛭、烏蛇、冰片、川草烏、威靈仙、制馬錢子等各適量,切成粗末,用75%的酒精適量,浸泡5~ 7天后,塗搽頸部,每天4~ 6次,連搽1個月。

10.“飛機療法”

預備姿勢為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臂向前伸直,划向身後再向前傾,頸部則儘可能向上向前伸,身下沉,下蹲。注意頸部向前向上伸、兩臂伸直向後向上翹時呈機翼狀,愈用力效果愈好,下蹲30秒鐘後,邊徐徐左右搖擺軀幹,邊緩緩直起身軀,同時翹起兩臂緩緩下垂至恢復原狀。從下蹲到站起搖擺身軀不少於15次,如此反覆下蹲不少於10次,每天不少於2次。

五、飲食宜忌

(1)頸椎病人宜食用芝麻、蕎麥粉、瘦豬肉、牛肉、雞蛋、山藥、枸杞葉、鮮木瓜、芹菜、火麻仁、柏子仁、銀耳、葡萄、蓮子、百合等。同時宜食用其他富含精蛋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忌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少吃辛辣調味品,可少量適度飲酒,但要忌大量酗酒,更不能吸菸。

(3)飲食宜溫熱,少食冷飲、冷食。

六、專家提醒

(1)注意不要把頸肩肌勞損當成了頸椎病。頸肩肌勞損症的主要症狀為:低頭、後仰、頭部左轉或右轉均無明顯受限;無前彎、側突畸形;上肢皮膚感覺及肌腱反射均正常;椎間孔壓縮試驗、臂叢牽拉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均為陰性;頸椎X光片無骨關節異常;在頸椎旁的肌肉,尤其是在第6、第7頸椎或第1~ 3胸脊椎棘突兩旁有條索狀壓痛點。

(2)預防頸椎病要從幼年和青少年開始,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睡眠姿態,糾正不良體位,特別要注意預防出現外傷。良好的睡眠姿態可以減輕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放鬆,不至於過度疲勞,可減少誘發頸椎病的因素。良好的睡眠姿態主要靠適宜的枕頭高度和硬度來保證,枕頭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以8~ 15釐米為宜。質地要柔軟,透氣性要好。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枕頭可以對頸部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平時的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以使全身放鬆。

不良體位會導致椎間盤內壓力增高,進而引起一系列症狀。這些不良體位包括頭部向某一個方向轉動過久、長時間低頭看物、伏案工作過久以及桌子高度不合適或桌面傾斜度低於或高於10°~ 30°。

頸椎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但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青少年時期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頸椎外傷或頸部、咽喉部的反覆感染。現在有許多青少年喜愛體育運動,因不得要領,在前後滾翻、倒立、用頭頂球、跳水等運動中,都會損傷頸椎。有的家長生氣時隨意打孩子的頭部,或猛力拉孩子的肩背部等,也會導致頸椎受傷。當時這些受傷部位表面上可以很快痊癒,症狀往往不明顯,但到了30歲以後,椎間盤及椎旁的其他附屬結構就會發生退行性變,神經血管受壓症狀便逐漸出現。

(3)頸椎病與部分職業、工作方式有密切聯繫。例如學生、會計、編輯、作家、電腦工作者等,由於長期伏案工作、學習,頸椎常處於屈曲狀態,容易發生勞損、骨質增生、纖維彈性下降、韌帶增厚等,進而壓迫神經、脊髓或血管,引發頸椎病。再如一些油漆工,在工作時常常要將手高舉過頭,也容易引起頸部肌肉勞損,甚至出現局部出血、水腫和滲出等無菌性炎症反應。

(4)出現骨質增生後可誘發頸椎病,但是不能單憑頸部有骨質增生的存在,就斷定患有頸椎病,因為絕大多數的中老年人都有骨質增生,這是人體老化的正常表現,增生的骨質如果沒有壓迫到頸椎部的神經血管等,就不會產生頸椎病。無端懷疑只會延誤對其他疾病的診治。

(5)通常頸椎不適並不等同於頸椎病。中老年人在電腦前呆久了,或是著了涼,都會出現一般性頸椎不適。不要認為多動動脖子或請人捏幾下就是找到了治療初期頸椎病的“良方”。其實,對頸椎不適的最好治療方法是讓它休息。

(6)患者服用維生素B1時應忌與氫氧化鋁凝膠、口服避孕藥和含有乙醇的藥物同服,也不宜與氨茶鹼、碳酸氫鈉、阿司匹林、藥用炭、白陶土和含有鞣質的中藥或中成藥合用。


中國醫藥養生


頸椎病是由於頸部肌肉、神經、血管、椎間盤、骨性退變等病變而引起的以頸部不適、痠痛、酸沉、肩胛部疼痛、頭暈、頭疼、乾嘔、眼花或手麻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雙下肢無力、癱瘓等。

臨床上分為五種類型:

1.頸型頸椎病:主要以頸肩部不適痠痛為主要表現,有的在頸胸結合段出現酸沉累籌不適感,好像背上有個東西壓著似的,這個是頸胸綜合徵。頸型頸椎病主要是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頸夾肌、頭半棘肌、頸半棘肌的勞損引起。這種類型的頸椎病採用針刺在頸胸結合段、C6、c7、T1、T2、T3棘突旁開2公分進行鬆解即可,預後良好,平時注意康復煅練,糾正不良姿勢,少看手機電腦等長時間低頭等。

2.椎動脈型:特點是不能轉身,一轉都暈,中老年比較容易患病,頸動脈血液供大腦,椎動脈血液供小腦,所以產生胘暈。治療宜採用朱氏松筋針在頸6一7做治療,或C2棘突做鬆解治療即可。

3.交感型頸椎病:心慌、胸悶、氣短、自汗、失眠、多夢等以交感神經興奮為主。交感神經主興奮,抑制腺體分泌;副交感神經是抑制興奮。治療宜採用心理療法。

4.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表現頸部不適或疼痛,伴隨上肢症狀疼、涼、酸、麻等沿臂叢神經分佈的症狀。病變多在肩胛部、c5、c6、c7橫突、斜角肌及深層肌肉。通過患者主訴、查體、試驗即可確定病變部位,然後精準治療。

5.脊髓型:下肢無力,步態不穩,如踩棉花感,屬於中醫瘻證範疇。查體踝陣攣陽性,這類患者臨床上比較少見,宜採用手術治療。

不管是哪一類型的頸椎病,都必須在正確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好長期煅練,並且矯正不良習慣,去除誘因,才能夠確保不復發。

具體的煅練方法詳見我發佈在頭條裡的方法。






程獻福微創股骨頭壞死


頸椎病的最好方法,我以為只有穴位反射按摩,因為反射按摩,能把跑掉的自治氣感神經返回病變頸椎部,有它來從新開始自我調節治療,才能保護和自我修復到正常位置,所以穴位反射按摩效果特好,我己經按摩過多年,好了很多頸椎病,按摩的方法就是上病下治,下病上取,的方式。主要是為了身體中的兩者之間平衡,因為我們身體內有著不同的兩個方面的關係,也就是說,一方面是人在活動中越活動越強越靈活,還有一個是越活動越要受到發熱,難受,再要活動下去,更要受到傷害和痛苦無力,因為活動要發熱,熱量過度要發炎,因為我們的身體是有自我感覺和自治氣感控制的,所以超過了自身保護的氣溫以上,就要發炎了,更要各種疼痛和不適,也要受腫。所以我們必須休息,調節氣溫,保持平衡,所以頸椎病人不能在頸部搞推拿按摩,因為推拿按摩都要產生熱量,是雪上加霜,完全不能按摩。


用戶王友根


頸椎壓迫動脈會出現頭暈噁心,嚴重了還可能出現暈厥,我們一位顧客是司機朋友,長時間開車出現的頸椎病,曾經開車的時候就暈倒過,太危險了!您也可以用用外敷中藥,選擇純中藥不刺激皮膚的,膏藥不是為了讓皮膚有感覺發麻發燙什麼的,而是為了把藥物的精華通過毛孔滲透進去。希望您早日找到適合的方法治療,早日康復


百年神貼


頸椎不是嚴重情況。本人經驗是不要受涼。2要保持身體微漢或者天熱出漢。3食療是個很好方法。4適當保暖運動。5心情樂觀,比如手拿收音機放鬆自己情緒,做到心態平和。6長期保持溫暖,夏季不要過分用空調,或者不用。總之生命在於運動。


因你美麗看世界


把脾氣控制好。怒氣,對頸椎病非常不利。

情致問題,也是最難處理的問題,也是最容易引起病情反覆的。

“咳嗽吃雞,神仙難醫”,飲食習慣也是影響效果的一個方面。


馬勃牛溲


中草藥或者食療。草藥參與的食療是最佳的治療方法!但根據症狀有條件的加以按摩刮痧壓板,效果更好!基本上不會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