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改革從未停步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王小霞

在中國A股市場中,退市一直是個“老大難”。

由於涉及利益主體眾多,每每有上市公司到了退市關口,都遭遇重重阻力。中國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深兩市共104家公司退市,其中56家為強制退市。

事實上,近些年來,監管層也意識到退市率偏低、退市難的問題,頻頻出拳優化A股退市制度。

2012年,兩市交易所對退市制度進行了較大力度的完善;2014年10月份,證監會出臺《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2016年5月份,因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被終止上市的*ST博元成為“強制退市第一股”;2018年7月27日,證監會正式發佈《關於修改的決定》;2018年11月16日晚間,滬深交易所便將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規則落地,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制度”。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隨著制度不斷升級以及退市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退市第一股”越來越多,說明監管部門正在對市場深惡痛絕的各類重大違法、市場亂象“亮劍”。

2016年,*ST博元成為因重大信披違法退市第一股。2017年,欣泰電氣成為因欺詐發行退市第一股。特別是今年,*ST烯碳成為盈利情況下非標意見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因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股票面值(即1元),也進入了終止上市程序,成為面值退市第一股。再到長生生物,成為涉及公眾安全退市第一股已“板上釘釘”。至此,2018年已有*ST昆機等3家公司被強制退市,中弘股份被作出終止上市決定,*ST長生、金亞科技等4家公司被啟動強制退市程序,力度罕見。

“退市制度的改革從未停步。”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相關負責人說,隨著科創板的推出、證券法修改完善等資本市場重大改革的推進,退市制度未來也將繼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退市制度沒有“史上最嚴”,而是將持續升級。

業內有分析認為,監管層對於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明確表態,是A股市場退市制度改革的關鍵一步,也標誌著A股退市制度進入全覆蓋的新階段,包括主動退市和被動退市,也就是強制退市。被動退市中又涵蓋了涉及財務不達標的強制退市,以及涉及重大違法的強制退市。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認為,隨著本次退市制度的完善以及註冊制逐漸被提上日程,整體A股退市不暢的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市場化退市將成為一種常態。

而且,結合現在正在準備推出的科創板也在進行註冊制的改革,相信在註冊制的改革中,對退市制度的安排將會比目前的主板、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有進一步的完善。因為註冊制條件下沒有審核這一環節,客觀上會對上市公司市場化的定價和發行有更多要求,同樣,市場化退市也會提得更高。

總體上來看,經過2012年、2014年和2018年的“大手術”,資本市場已基本建立了多元化、市場化的退市指標體系和嚴格、穩定的退市實施機制,市場參與主體對退市制度的理解和共識也得到很大提升。“有進有出”的市場生態已形成。

在退市制度不斷完善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市制度仍需要不斷完善。

相比國外成熟市場,我們的主動退市少,強制摘牌多。數據顯示,美國交易制度相對完善。紐約證券交易所年均退市率為6%,其中,約50%是主動退市;納斯達克年均退市率為8%,其中,主動退市率佔近三分之二。因此,有分析認為,監管層在加大對財務狀況嚴重不良、長期虧損、“殭屍企業”等符合退市財務指標企業的退市執行力度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健全上市公司主動退市制度。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當前,完善退市制度,同時要完善對於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以及完善投資者賠償制度。對於一些違法違規的行為造成了投資者的重大損失,如何進行索賠、如何進行賠償,是當前應該重點考慮的內容。隨著退市制度的不斷完善,相信A股市場的價值投資會更加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