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嗎?

趙曉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孫子,皇位像火箭似的越過了他父輩那一代,直接駕臨他的頭上,皇位來得太快了,他上位也太容易了,沒有好好把握,喜歡瞎折騰,結果僅僅四年便將皇位玩落了,被他的叔叔朱棣給搶去了。

(建文帝)


朱棣攻陷南京後,皇宮裡突發大火,朱棣在大火熄滅後四處找尋朱允炆,幾乎把皇宮翻了個底朝天,還是不見蹤影,後來經太監指認有一具燒焦了的高度疑似朱允炆屍骨被發現,朱棣撫屍大哭,他說你幹嘛想不開,我是來幫你除掉身邊的奸賊的,不是來搶奪皇位的,他這只不過是說給旁邊的人聽的,其實他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正史是這樣描述的,但野史卻不這樣認為,野史說朱棣攻下金川門後,建文帝朱允炆本想自盡殉國,翰林院編修程濟勸說朱允炆逃出南京待日後東山再起,並拿出朱元璋留下來的寶盒,說這是先皇朱元璋為你準備的在出現大難時的防身之物,裡面有僧服、度牒等便於逃走的物品,於是建文帝、楊應能和監察御史葉希賢分別對應度牒上“應文”“應能”“應賢”三人名號,由僧官溥洽給他們削髮為僧後逃走。

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茶飯不思,他是搶來的皇位,總擔心哪一天又被朱允炆給奪回去,因此他只有除掉朱允炆才能高枕無憂,他是派人四下打探,還是無果。

還有人說朱允炆在大臣的護衛下逃往海外了,並派鄭和前去尋找,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希望,他們不願意朱允炆落到暴君朱棣的手上。 朱元璋由和尚變皇帝,朱允炆由皇帝變和尚,爺爺從和尚升至皇上,孫子從一把手幹回和尚,真是敗家啊。


最有可能的結局和尚朱允炆死於大火之中,因為朱棣的燕軍兵臨城下,把皇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更何況經考查皇宮也無鬼門、御溝之類的逃跑通道,建文帝也深知通道四叔是個貪得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絕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朱棣也決不會讓朱允炆活下來,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處。


或者說建文帝就是被朱棣殺了,然後對天下人和滿朝臣子說建文帝不見了,並派人四處尋找來轉移視線,而將覬覦已久的皇位收入囊中,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只不過知情人都被朱棣給殺了而已,留給後世一個謎團。

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所寫,朱棣總不能寫自己殺了建文帝而留下弒君殺侄的罪名,只能說朱允炆失蹤了。 這是個歷史懸案,除了當事人沒人知道真正的結果,人都比較喜歡對未知的事情作諸多的猜測,或許他是死在了那場大火之中,朱棣的模糊態度也許只是為了讓民眾以為建文帝沒有死,這樣他也可以欺騙下自己,掩飾自己對侄兒的愧疚,畢竟他也算是謀朝篡位了,也許建文帝早已被朱棣處決了,免除後患,這些未解之謎在沒有得到確切的研究證據之前,這些猜測都是成立的。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難以確考,為明史的一大疑案。


遺產君


建文帝朱允炆有沒有死?當然死了。只不過是不是死在靖難之役中,野史和民間傳說都眾說紛紜。

(影視作品中的朱允炆)

按照正史記載,朱棣破城的時候,朱允炆傷心欲絕,就把周圍的人都趕走了,然後把宮門一關,放了一把火。朱棣一看,哎呦喂,咋燒起來了?快快快,都救火去!

但是跑到地方已經晚了,都燒的面目全非了。從灰燼中扒拉出一具屍體,這就是朱允炆,太可憐,用天子之禮埋了他吧。

那朱允炆到底是不是燒死了?不知道,朱棣不會把事兒說這麼明白的。不過簡單推測一下,朱允炆從靖難之役中活下來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是朱棣不可能放過他。

朱棣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實際上想幹嘛大家都明白。要想當上大老闆,就必須保證原來的老闆徹底掛掉。

這是第一目標,也肯定是朱棣心心念著的事情。當時的真實情況雖然我們不知道了,但朱棣一定做了周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秘密安排一支“斬首小隊”,就是為了取朱允炆的命。

那萬一如傳言所說的,朱允炆幸運的逃了出去呢?

雖然那時候沒有天網攝像頭啥的,但是人口流動性是很差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原住地過上一輩子。當地的捕快們上街溜一圈,就知道誰是老住戶,誰是新來的。

(傳言“紅崖天書”也是朱允炆留下的)

如果朱允炆沒死,朱棣必然會大規模的搜捕,只要有一點線索,他都必死無疑。

那傳說中的當和尚呢?和尚不是普通人,目標更大!不是說剃個光頭就是和尚了,那必須要是合法的,官府認可的。

朱棣只要派人在各地寺廟一查,誰是新來的,很快就能查出來。所以只能是做個雲遊和尚,還只能是走山間小路才行。但是,人是需要吃喝的,再回到大規模搜查這個前提,只要你出現在了陌生的地方,很快就會被舉報的。

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就是朱允炆去了海外,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他……這個太扯了。去海外其實目標更大,真要想去找,鄭和沒有必要跑這麼多趟,一次就夠了,畢竟那時候想在海外生存下去,目標也是蠻大的。

根據很大網友和學者的推測,朱允炆就算不是被燒死了,也可能是被亂兵砍死。朱棣必須要除掉這個心頭大患,但是呢,又不能明著說自己把皇上給咔嚓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宣稱朱允炆自殺了,為了處理那些流言蜚語,還裝模作樣的大規模搜尋一下,就是要給天下人看:我找了啊,這麼多年了,沒找著啊!

有人說後來胡濙找到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表示自己只想做個老百姓,不會找麻煩的。於是胡濙回來告訴朱棣,他們還密談了很久,朱棣最終不再尋找朱允炆了。

(朱棣)

就算真的朱允炆只想做老百姓,朱棣就能放過他?太理想化了。朱允炆就是一面旗子,他說自己以後就躺在地上了,沒人看見他。但是你能保證不會有別的人扛著這面旗造反?

朱棣再笨都會明白,朱允炆的身份太敏感,絕不能活著。

不過朱允炆穿越時空的說法,還是蠻有意思的……


七追風


不管明成祖朱棣怎樣摸黑,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無法抹掉的,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他爺爺的能力,朱元璋已經為他能當穩皇帝做足了工作,可以說朱允炆只要什麼不動,他的皇位就穩如泰山。無奈熊孩子自以為高明,偏要把朱元璋苦心布的局全盤推翻,背道而馳自己胡搞瞎搞,如果不輸才叫沒天理。具體方面除了削藩,朱允炆另一個大錯是激烈變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貶抑武將勳臣,以至多數地方武臣對這場皇族內鬥持冷眼觀望態度。所以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臺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

因為朱棣殺進皇宮,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這個故事主要來源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我一直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不過最近一則消息,讓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說成為熱搜。楚天都市報7月18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范志毅 實習生龍代思劉藝)7月18日,湖北省圖書館書香四溢,座無虛席。備受各地譜牒文化愛好者關注的湖北省第十屆曬譜節,在湖北省圖書館隆重舉行。在這次曬譜裡,其中,十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是分別修於1981年和2012年的兩部《讓氏家譜》。明建文帝,即朱元璋之孫朱允炆,在燕王朱棣叛亂後的失蹤之謎,在這兩部家譜之中得到了解答。據譜中記載,讓氏始祖讓鑾,實際上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其在燕王朱棣叛亂之時,自地道逃出,匿居民間,以“讓”、“鑾”二字喻義遜位,改名易姓。建文帝雲遊四海,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晚年定居湖北,在此留下一支後人,即讓氏一脈。曾任中央圖書館特藏組主任、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副院長的著名圖書文獻學專家昌彼得先生,為1981年編修的《讓氏家譜》作序。在序中,他充分論述了讓氏始祖即建文帝朱允炆的理由,並對本譜做出了“一般家譜中所僅見者”的高度評價。

如果這部家譜是真的,那麼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說就為建文帝下落找到鐵定證據,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后的,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有個明史愛好者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說不定在建文帝逃跑過程中曾經結過婚,還是希望朱家大房血脈在自己手裡丟了,因為爺爺教給國家已經不可能再奪回,所以做一點傳宗接代時期還是理所當然。

不過民間謠傳更神乎,故事杜撰活靈活現。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繼承了祖業。不過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因為老朱對自己四兒子朱棣的凶神惡煞是知道,給自己孫子一天活路,也是他老人家考慮周到。不過,明史沒有記載,只能是後來清人一種杜撰而已。

不過,朱棣趕走侄子,他上臺的永樂時期官方歷史掩蓋了建文的年號而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這個時期曾經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革除”時期。建文的年號遲至1595年10月才被萬曆皇帝恢復,那是作為編纂明王朝歷史的流產的計劃的一部分提出來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後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廟號為”惠宗”,諡號為”讓皇帝”。

這剛好與讓氏家譜關聯了起來,讓我們看看這部家譜留給我們的一些證據:

湖北武昌讓氏家譜

姓氏由來: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宮時逃亡而出。其後,滇、黔、巴、蜀間,皆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世遂以帝為遜國雲。遜者,讓也,讓之肇姓,實取義於此。

昭穆:

老字派,「文斯有凝興宗慶」;

新字派,「德可延世澤勤必振家聲」。

郡望堂號:江夏郡

姓氏家譜:讓氏家譜

歷史名人:讓鑾, 讓廉

如果這部家譜是真的,那麼建文帝下落就十分清楚了。宜昌往事群歐陽老師一直堅定認為,家譜是正史以外可信度最高資料。去年他傾其所有花了十萬購買大量家譜。值得我們後生學習,不僅僅要從正史裡找歷史,還有在家譜中挖掘歷史真相。這也是治史一種重要的方法!


宋朝茶樓一夥計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歷來眾說紛紜。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自焚說,根據永樂年間編成的《實錄》和清朝初年《明史稿》等書的記載,朱允炆在朱棣攻下應天(南京)城後,傳旨焚燒宮殿,他和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隨他自焚而死。燕王入宮後,清宮三天,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宮裡的一些人都說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的面目全非的屍體。屍體燒得已經分不清男女,看不出來是誰,朱棣趴在屍體上痛哭了一場,下令把屍體用天子禮節埋葬了。 二是建文削髮為僧說,據說當時建文帝看到大勢已去,想要自殺,一個身邊的宦官告訴他,太祖爺在臨駕崩前,曾給皇太孫的他留下一個鐵盒子,並讓他在危急關頭時打開使用。此時建文帝打開鐵盒一看,裡面有三張度牒,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有衣缽、剃刀、金銀等物。建文帝和兩個侍從急忙削髮易服,喬裝改扮,出了京城,流落到民間做了和尚。 而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從一開始便沒有定論,朱棣也不能確定建文帝的下落,所以曾秘密派人到各地找尋朱允炆的蹤跡,也有人說朱允炆逃到了海外,鄭和下西洋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尋找建文帝,朱棣怕萬一建文帝還活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威脅他的帝位。 清朝人修成的《明史》對朱允炆的下落的記載也更為小心謹慎,說京城“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終”。








歷史快餐


死了!在三清山的三清宮景區,還有他的墓!



三清山青廬旅行酒店


朱允炆到哪了?李自成到哪了?朱三太子到哪了?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很多,也有很多的論據。下面是我在知網隨便找到的幾篇論文。

何歌勁. 明建文帝朱允炆改名何必華落籍湘潭詳考。


(靖難之役)

餘新忠,楊春君.李自成最終隱歸慈利縣四十八寨說獻疑。

文博.一說 在九宮山被地主團體攻殺 一說 在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 一說 在金城山繼續從事抗清鬥爭 闖王李自成的最終結局三說並立何者為真。

莫曉.闖王李自成究竟魂歸何處。

但要注意一個問題:

從歷史的角度看,他們的歷史意義已經結束了

1、建文帝去哪了?

關於建文帝的討論很多,有的說在宮裡燒死了,有的說出逃了。出逃的地有很多,諸如湖南新田大觀堡、浙江東明寺、四川。

《江油縣誌》記載: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敗歸隱此山。

《明史紀事本末》裡面寫的建文帝把國內的名山大川都跑遍了,還帶著幾個小弟,說的有鼻子有眼。

目前來看,胡丹博士在《大明的九千歲》中解釋的最好,建文帝不管燒死沒有都必須燒死。這才能讓朱棣安穩登基。

(建文帝)

2、李自成去哪了?

李自成在九宮山死了沒有,討論很多,有的說削髮為僧,有的說青城歸隱。

(李自成)

記得以前有個電視劇《雪山飛狐》,裡面有闖王寶藏。有趣的是,闖王寶藏沒被發現,張獻忠寶藏被挖掘了。

李自成在失蹤後,部隊歸了南明,最後到了巴山一帶防守。

(闖王墓)

總結:

在歷史討論中,有很多懸案,也演化出很多傳說。從歷史影響的角度看,人物退出歷史舞臺就沒什麼意義了,自然沒進入的也沒討論的意義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宮中火起,朱棣進宮後聞知建文帝自焚而死,並有一具燒焦的屍體。但並沒明顯證據證明這就是建文帝,後來有人報告朱棣說建文帝削髮為僧逃走,那具屍體是建文帝之妻馬皇后的。但為了登上皇帝寶座,朱棣對外宣佈建文帝已死,自己於次月登基為帝。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包括朱棣也認為建文帝沒死。這位皇帝侄子的生死成了他一大心病。

  因為傳言建文帝是是化妝成僧人出逃,為此他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訊問,一直關了十幾年,直到姚廣孝臨死前為溥洽求情才釋放了他。

  除此以外,擔心建文帝逃到海外,朱棣派親信宦官鄭和以下西洋名義“欲尋其蹤跡”;又派大臣胡濙以尋訪真人張三丰名義遍行國內,甚至潛至鄉、邑長達16年搜尋朱允炆下落。

  這些在《明史·姚廣孝傳》、《胡濙傳》中均有記載。

  胡濙自永樂五年起連續十餘年暗訪建文帝蹤跡,但沒有確切消息。永樂十七年,據傳朱允炆藏匿南方,胡濙又出巡江浙湖湘等省府州縣。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他已獲知朱允炆下落,匆匆趕到宣府去見在外帶兵打仗的朱棣。趕到時已經很晚,朱棣已睡覺,但聽說是胡濙到來,立即起床召見。然後聽胡濙彙報,直到到漏下四鼓才出來。第二年朱棣即病死於徵蒙古回京途中。

  胡濙當晚和朱棣彙報的詳細內容並不見於正史,但根據當時情況推測,胡濙得到了很詳細的朱允炆的現狀,而且還應該見到朱允炆,甚至替朱允炆向朱棣傳達了口信也未可知。因為此時朱棣已經政權鞏固,不怕朱允炆來翻他的天,只是想知道他的情況而已。

  但據其他說法,胡濙此次已查訪到朱允炆在宮中火起後被溥洽所救,削髮為僧。然後一直被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如今一心為僧,再無復國之意,唸經待死一老僧耳。

  也有研究者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葬於皇駕庵後的山坡上。

  幾年前,我曾寫了一部關於建文帝失蹤的小說(《明教聖火令》),雖然是小說,但也反映一定歷史,目前在頭條連載,感興趣的可以點擊我頭像找到專欄閱讀。


趙燕雲


建文帝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去哪裡了?我看了大量史料,並做了認真分析,得出一些結論。朱允炆於1377年12出生,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後世稱建文帝。因為靖難之役,皇位被四叔燕王朱棣奪取,南京城破之日,皇宮大火,建文帝生不見人,火滅後有幾具屍體,但不可辨認。所以,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個迷。

建文帝到底是死於皇宮大火還是出逃了?在此種情況下,不可能靠考古的辦法來得出結論,也不可能糾結於明史的某個材料來得出結論,因為朱棣上臺後,對建文帝的原始史料進行了銷燬,對一些實例進行了修改,所以要探尋建文帝的命運和結局,只能靠大數據來分析:


1.建文帝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建文帝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標早在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就被立為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後,朱標即被立為太子。但是,朱標短命,於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五月去世。這下難倒了朱元璋,皇位到底由誰來繼承?是傳給其他兒子還是怎麼樣?經過4個多月的思考,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其他兒子。

朱允炆憑什麼上位?朱允炆14歲時,其父朱標開始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持續了1年。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朱允炆在父親生病時的的表現,讓朱元璋甚為欣慰,這個孫子抓住了朱元璋的軟肋,因為朱元璋最看重孝道,當年馬皇后去世的時候,朱元璋的二子秦王因為沒有表現的太悲傷,被朱元璋列為一大罪狀。

朱允炆如此表現,應有高人指點,比如清末杜受田指導道光的皇四子咸豐皇帝上位。當然,朱允炆或許自我覺悟高。總之,朱允炆為主是憑藉這個表現上位的。

朱元璋此時已當皇帝25年,65歲了,正如他自己在《皇明祖訓》中說,人情真偽,世態炎涼,他非常熟悉,朱允炆能在父親朱標去世四個月後確立為皇太孫,證明經受住了老辣的朱元璋的考驗,朱允炆非一般之人。



2.建文帝真的迂腐?有人傳說,靖難之役期間,建文帝囑咐前線將領,不要傷害燕王朱棣,使得“朕揹負殺叔之名”。我認為這個不可信。因為在此前,同為親叔叔的湘王朱柏已經被削藩問題逼的全家自殺,建文帝已經有殺叔之名在身。名聲已經臭了,兩軍對壘,你死我活,建文帝不至於會如此糊塗。再說,一上臺就連續削除五位叔王,能幹出這種事的人,並非老百姓所說的善良之輩,帝王的著眼點,在於大局和長治久安,不是一個人的生死安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還是早動手吧。後世批評建文帝削藩過急,那是因為後來燕王打敗了他,若是削藩成功,後世的評論就是:建文帝雄才大略,上臺之初,即於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削除各位藩王,為朝廷剪除了重大隱患。

我看史料覺得,建文帝是個性格剛烈、處事果敢的人,這種性格的人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使命感,不成功便成仁,後世的崇禎帝也是在失敗後選擇上吊自殺,此二君有相似之處。建文帝之敗,不是敗在實力,而是敗在自己過於年輕。也可以說是敗在天意,是替殺人如麻的祖父朱元璋償債的。



3.建文帝逃的出去嗎?

當年削藩之初,朱允炆是信心滿滿的,因為明朝初年經過洪武之治,朝廷有錢有兵,黃子澄告訴建文帝,朝廷有百萬大軍,現在削藩易如反掌。所以,建文帝並未做過多的準備,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後來戰事膠著,但朝廷手上仍有數十萬大軍,建文帝還是很樂觀的,並未想到要出逃。

後來,朱棣是採取單刀直入的方式殺到南京城下的,守衛南京城的谷王和李景隆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大軍進城,事發突然。當時朱棣的大軍把皇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往哪裡逃?後世考查過,皇宮並無什麼暗道、地道。再說了,明太祖朱元璋很早就建立了保甲制度,在大明朝不要說長期藏一個大活人,就是藏一頭豬,也會被發現,朱元璋曾經因為有個村子知道犯人逃跑的情況不報告官府,將全村人屠殺。



4.建文帝有臉選擇偷生?

祖父朱元璋的重託猶在耳邊,湘王朱柏的鬼魂時常環繞在腦海,建立建文之治的理想並未實現,如今城破,還有和勇氣活著?再說,朱允炆深知四叔朱棣是個偽君子,心狠手辣,落在他手裡,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要麼被羞辱死,要麼生不如死,於是果斷選擇了自焚而死。


5.朱棣是怎樣對待建文帝及其家人的?

連建文帝的年號都被朱棣廢除,這是何等的仇恨,朱允炆的弟弟們要麼被關進鳳陽監獄,要麼被安排和母親一起去給父親朱標守靈,後來火災,全部被燒死。朱允炆的兩個兒子,太子朱文奎一起在宮中被燒死,二子小小年紀被關進鳳陽監獄,到英宗復辟,50多歲了才被放出來,連牛馬都不認識,史稱建庶人。從朱棣稱帝后的種種行為來看,朱棣不會允許建文帝活在這個世界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朱棣不但讓朱允炆絕後,而且讓哥哥朱標也絕後了,手法過於殘忍,非人之所為。所以,頗有文治武功的朱棣,在歷史上評價並不高。



6.明宣宗朱瞻基會讓建文帝一直活著?

傳說建文帝活著的人,都說建文帝活了70來歲。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如當年明月所說,朱棣在永樂年間派人找到了建文帝,但建文帝出家了,所以朱棣放過建文帝一碼。想想這個故事很美好,可是現實很殘酷。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繼位當了11個月皇帝,由皇太孫朱瞻基繼位,朱瞻基是個狠角色,他把蓄意謀反的叔叔漢王朱高煦和他的12個兒子抓到北京,全部處死,一個不留。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又處死了涉嫌謀反的叔祖齊王朱傅和他的三個兒子,對待這類對手,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和他的祖父朱棣一樣,也是絕不手軟。所以,就算朱允炆躲得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


明宣宗朱瞻基


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法定繼承人,他的悲慘遭遇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後來對他抱同情心的一部分人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這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劇情思維,因為朱允炆是正統,朱棣是逆賊,通過美化好人達到貶低逆賊的目的,沒毛病。

但是,我認為,朱棣至死都不能完全確定朱允炆死了,同時,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的千古罵名,於是故弄玄虛,派人尋找侄子朱允炆的下落,讓人誤以為建文帝沒有死於大火,而是逃出來了,刻意製造歷史疑案,真是其心可誅。


坐看東南了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嗎?現在問任何一個人包括所謂的《明史》專家,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明史》當中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根據《明史》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當中用了九個字來說建文帝,“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當時朱棣的燕兵進攻南京,建文帝的叔叔谷王和將軍李景隆叛變,把城門打開,放燕兵進來。當時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燕王朱棣只在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皇后的屍體,然後厚葬。

不過《明史》還有記載,說建文帝從地道逃走,公元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有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建文帝。也就是說,建文帝很可能從宮中的地道逃走,然後流落民間做了和尚。

從朱棣繼位以後,包括鄭和七次下西洋都與尋找建文帝有關。至於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誰也不知道。不過大多人傾向於建文帝逃走了,反正不是穿越到了現代。而我個人也傾向於逃出了宮中,應該是在民間藏了起來,安然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他真的死了,朱棣可能不會遷都,也不會大張旗鼓的讓鄭和下西洋,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正因為建文帝沒死,朱棣做上皇帝的位置,讓他寢食難安,總想辦法把建文帝找出來殺掉。萬一某天,建文帝活著,回來奪位就麻煩了。但是,直到朱棣去世也沒有找到建文帝,正因為如此,有人說他可能死了,所以找不到。

就算建文帝當時沒死,也不可能再起兵造反。燕王都已經佔領了京城,建文帝沒有兵權,造反也就死路一條,所以不如隱姓埋名,安享晚年,何樂而不為。


謀士說


據永樂年間《實錄》、《明史·成祖本紀》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誤聽大臣齊泰和黃子澄的策略,決意要銳勢削藩。一些實力小的藩王被削後,甚至被貶為庶民,這讓領兵在外的燕王朱棣非常憤怒,在屬下的勸說下,他下定決定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不到四年,燕王就已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這時候建文帝再求和,燕王不允,他命人死守,但是讓建文帝想不到的是,他的守將李景隆卻被燕王收買,直接打開金川門,讓燕王大軍入城,於是,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這一事件,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入宮後,清查內宮,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燒得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后,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

靖難之役

對於以上明史記載,有人提出質疑。因為這些記載都是明朝自已記錄。畢竟篡位罵名不是朱棣願意承受的,這些明史可能掩蓋了事情的真相。大家都認為,僅憑建文帝侍內宮人的片面之詞,及一具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就認定建文帝自焚,太過牽強。

示意圖

於是流言之勢變得不可阻擋。有人同情建文帝,認為建文帝沒死;也有從眾者,為了增加談資,杜撰建文帝在逃的更多細節,有人甚至說在民間見過文帝在逃。

燕王進城

主流的說法是:燕王軍隊破城以後,建文帝無計可施,擔心被抓後得到更加悲慘的下場,想要一死了之。這時候,受明太祖囑託的大太監王鉞告訴他:太祖生前,曾交待我,給您留了個鐵箱子。若是您有難時,讓我交給你。這個鐵盒子現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建文帝急忙叫親信之人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寫著“應文”、“應賢”、“應能”的度牒(古代和尚的身份證件)。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銀兩若干、書信一封。信中寫道:“分兩路,一路走鬼門,另一路走水關御溝,然後,在神樂觀西房會集。”神樂觀住持王升已得到宮中消息,親迎建文帝到觀中避難。至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開始了逃亡生涯。

衛隊搜索

編者認為這一說法比較靠譜。因為,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是臨濟宗的天下總掌門人,整個臨濟宗派系所屬的寺廟與僧人都支持建文帝,為建文帝順利逃脫提供了便利。而溥洽在“靖難之役”後,就被朱棣長期軟禁,直到永樂十六年才放出,這裡面大有文章。其次,朱元璋時期,多次舉行全國僧人大考,與僧人保持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一次大考中,朱元璋特命潔庵禪師任福建泉州開元寺住持(上期講過),但在建文帝逃難後,潔庵禪師突然轉任福建閩侯雪峰寺,大興土木,有人認為是為了安置建文帝一行人而做。後來,潔庵禪師又主動卸任住持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也很蹊蹺,可能與建文帝復國大業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