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三國雖然名人輩出,但是能廣泛引起後世各朝各代名人們的集體評價的卻只在少數。例如諸葛孔明、關雲長等等。而還有一位雖然缺點明顯、稜角分明,但是卻獲得了許多名人甚至是偉人們的高度評價。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曹氏家族的孟德。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例如,周樹人曾說過自己雖然不是曹孟德的鐵桿粉絲,但卻正面的認可了孟德的能力並且認為其是一位英雄般的人物;毛主席曾說過曹孟德是位了不得的集政治、軍事,文化才能於一身的人。而他在政治上的許多舉措也都值得後世人學習,例如發展生產、推行法治等等;范文瀾曾說過曹孟德是改變亂世的英雄。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而在現代,還有“唱”曹孟德的歌,並且具有極高的傳唱度,但是在學術界,曹孟德既可以被冠以英雄之名來歌頌,也可以被當作是竊賊甚至是暴君來聲討。為什麼呢?因為除了被一本三國演義所黑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為梟雄的曹孟德,在歷史上的確是做過很多壞事。好比,歷史上他就有過屠城的相關記載。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在後漢書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曹孟德跟陶謙哈好的幹了一回,而實力強大的曹孟德自然勝出,可惜的是,孟德贏了也就算了,還不依不饒的屠了陶謙的城池。而且在其隨後給出的數據著實是嚇人呀:“不分男女的屠殺了十萬餘人,就連雞犬都是一個不剩。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其實在孫武的兵書就曾提及打仗時,有幾種獲勝的方法,第一種為緊靠謀略不戰而勝的方法;第二種為用外交手段不戰而勝的方法;第三種為用直接攻城從而獲得勝利的方法。攻城,對於戰局的雙方而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了。而且,孟德在此之後甚至還採取了屠城的政策,這個可就不是一個下策可以解釋形容得了的問題了。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有人會說這是為了給死於陶謙兵亂的自家老父親報仇雪寒。表面上說得過去可實際上卻不然。因為如果只是為父報仇只要打敗陶謙即可,但在這之後還把全城的百姓給屠殺殆盡,這就過了,而且也不像是曹孟德所為。原來,此前孟德此前曾和陶謙有過一次較量,但是沒能贏過陶謙。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在那個風雲詭譎的時期,大家都把將對方打敗或者兼併作為擴大自己勢力的必要手段,畢竟如果動作慢了,讓別人搶奪了先機的話,就難以翻身了。所以說,在曹孟德眼中的這塊肥肉,陶謙自然是被吃定的。孟德自己父親的死姿勢給了孟德一個伐陶的合理正當理由罷了。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一開始打了好幾年,曹孟德也沒能把陶謙的城池打下來,所以幾經曲折後得以勝利,自不然要做點文章了,那就是制定一個可以搞響自己名頭、示威天下的計劃。孟德的這套戰略思想其實正因為他把兵法之書讀得太透徹了,一開始曹孟德就說過了:“降而不殺,圍而降之也只能殺之。

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何孟德伐陶時還要屠城呢?

屠城立威便是孟德的立威核心,目的是為了用一次的屠城策略使其得到天下人的敬畏之心,所以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曹孟德之名所到之處,幾乎都能起到不戰而勝的效果。尤其是對於一些小的地方勢力而言,雖然表面上是聞風而降了。但實際上他們也得到了曹氏孟德的這一大勢力的保護。說白了就是抱上了大腿。試想一下,在那個動盪的時期,就算今天孟德不找上門來,也難保明天孫仲謀不會好上門來,又或者後天就是劉玄德來找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