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三国虽然名人辈出,但是能广泛引起后世各朝各代名人们的集体评价的却只在少数。例如诸葛孔明、关云长等等。而还有一位虽然缺点明显、棱角分明,但是却获得了许多名人甚至是伟人们的高度评价。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氏家族的孟德。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例如,周树人曾说过自己虽然不是曹孟德的铁杆粉丝,但却正面的认可了孟德的能力并且认为其是一位英雄般的人物;毛主席曾说过曹孟德是位了不得的集政治、军事,文化才能于一身的人。而他在政治上的许多举措也都值得后世人学习,例如发展生产、推行法治等等;范文澜曾说过曹孟德是改变乱世的英雄。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而在现代,还有“唱”曹孟德的歌,并且具有极高的传唱度,但是在学术界,曹孟德既可以被冠以英雄之名来歌颂,也可以被当作是窃贼甚至是暴君来声讨。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被一本三国演义所黑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枭雄的曹孟德,在历史上的确是做过很多坏事。好比,历史上他就有过屠城的相关记载。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在后汉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曹孟德跟陶谦哈好的干了一回,而实力强大的曹孟德自然胜出,可惜的是,孟德赢了也就算了,还不依不饶的屠了陶谦的城池。而且在其随后给出的数据着实是吓人呀:“不分男女的屠杀了十万余人,就连鸡犬都是一个不剩。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其实在孙武的兵书就曾提及打仗时,有几种获胜的方法,第一种为紧靠谋略不战而胜的方法;第二种为用外交手段不战而胜的方法;第三种为用直接攻城从而获得胜利的方法。攻城,对于战局的双方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了。而且,孟德在此之后甚至还采取了屠城的政策,这个可就不是一个下策可以解释形容得了的问题了。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有人会说这是为了给死于陶谦兵乱的自家老父亲报仇雪寒。表面上说得过去可实际上却不然。因为如果只是为父报仇只要打败陶谦即可,但在这之后还把全城的百姓给屠杀殆尽,这就过了,而且也不像是曹孟德所为。原来,此前孟德此前曾和陶谦有过一次较量,但是没能赢过陶谦。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期,大家都把将对方打败或者兼并作为扩大自己势力的必要手段,毕竟如果动作慢了,让别人抢夺了先机的话,就难以翻身了。所以说,在曹孟德眼中的这块肥肉,陶谦自然是被吃定的。孟德自己父亲的死姿势给了孟德一个伐陶的合理正当理由罢了。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一开始打了好几年,曹孟德也没能把陶谦的城池打下来,所以几经曲折后得以胜利,自不然要做点文章了,那就是制定一个可以搞响自己名头、示威天下的计划。孟德的这套战略思想其实正因为他把兵法之书读得太透彻了,一开始曹孟德就说过了:“降而不杀,围而降之也只能杀之。

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何孟德伐陶时还要屠城呢?

屠城立威便是孟德的立威核心,目的是为了用一次的屠城策略使其得到天下人的敬畏之心,所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曹孟德之名所到之处,几乎都能起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的地方势力而言,虽然表面上是闻风而降了。但实际上他们也得到了曹氏孟德的这一大势力的保护。说白了就是抱上了大腿。试想一下,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就算今天孟德不找上门来,也难保明天孙仲谋不会好上门来,又或者后天就是刘玄德来找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