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大汗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

1

提起十三世纪彪悍凶猛、战力超群的蒙古骑兵,时常让领教过其厉害的对手心惊胆寒;而“上帝之鞭”所向披靡征服欧亚大陆众多国家、城邦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触目惊心的“屠城记”。

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首府中都(燕京),屠杀超过百万。

公元1221年,第一次西征的蒙古铁骑对中亚帖木尔帝国首都(撒马尔罕)进行疯狂屠城,屠杀120万人。

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攻下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在这场报复性大屠杀中有超过80万人惨遭屠戮。

公元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在成都大开杀戒,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具。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元代贺清泉《成都录》)

公元1258年,拖雷之子旭列兀攻陷巴格达,有80万人横尸蒙古骑兵的弯刀下。

……

这些数据或许有夸大多算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东征西讨,所到之地,负隅顽抗,报以屠城;所过之处,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历史惊悚一幕。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巴格达古城

2

蒙古铁骑在征服过程中动不动就屠城的原因。

01 深受游牧民族远离本土、传统作战思想影响。蒙古骑兵在纵横数千里的欧亚大陆长途奔袭作战,受人数兵力限制,攻陷城池之后,并不做占领打算,而是夷为平地,掳掠一空,尽毁而去。

因此在灭金的东京、西京;灭西夏兴庆府;攻打中亚、西亚诸国;攻打中原之初,蒙古大军屠城、杀俘野蛮暴行堪称比比皆是,枚不胜举。

原因很简单,蒙古作为游牧民族,虽然擅长机动作战,长途奔袭,但是对征服的城市管理缺乏经验,抑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如果在远离故土的长驱直入之跨区域、大纵深作战中,心慈手软对征服攻陷的城市军民不大肆屠戮,不仅无法报复对手,而且留下不服的人心,会时不时酿成后院起火,导致大后方不稳定。与其到时候费时费力,倒不如毕其功于一役。蒙古帝国统治上层普遍认为杀俘屠城,既可以震慑敌人,又能免去后顾之忧,可谓一举多得。

成吉思汗对其诸将训诫也说:“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

。”(拉斯特《史集》)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成吉思汗雕像

02 蒙古贵族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根据蒙古民族战时规则,败者眷属财产皆为胜者所有。蒙古兵每占领一地,留下一些强壮俘虏服苦役,组织签军,其余尽行杀死。退兵时那些留下的人也被屠杀。

于是乎,蒙古铁骑在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战绩的同时,也犯下了种种战争暴行,他们几乎每占一地都有大规模屠城的血腥记录和野蛮行径。

多桑在其所著《蒙古史》中即有这样的记述:成吉思汗为保有其略地,不惜尽屠其民,毁其城堡,破坏为蒙古战略中之一要则。

成吉思汗曾认为:人生最大之乐,即在胜敌。逐敌,夺其所有,见其最亲之人以泪洗面,乘其马,纳其妻女也。(多桑《蒙古史》)

03 蒙古帝国之初,只有军事长官的武将,缺乏地方官吏,无法教化百姓、治理城市。形成的一个惯例就是攻下城池,屠杀殆尽,扬长而去,这样可以使战争后续成本降到最低。

直到蒙元大军统一天下的中后期,出于对被征服地区经济、农业的恢复和政治稳定的需要,才在耶律楚材建议下成了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使得国家对地方的治理逐渐走向正轨。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战斗中的蒙古骑兵

3

残忍屠城政策转变。

在征服南宋等政权过程中,颇受儒家“德治”思想的深刻影响,蒙元大军屠城思路开始逐渐转变,在灭南宋战争中,屠城事件相对逐渐减少,堪称是人口损失最小的一次灭国征服。

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认为,以德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感化力量,为政治国不外以德化民,也就是说不能靠简单的杀戮来实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于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常,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这种追求仁爱、德政、教化感化百姓的儒家德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了入主中原的蒙古、女真、鲜卑等游牧民族的政治、军事等统治策略。使得蒙古帝国统治高层对屠城的政策、态度出现了明显之转变。

譬如蒙元开国功臣、著名将领木华黎就开始带头纳谏,制止一些盲目屠城、滥杀俘虏等野蛮行径。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骑兵

史载,在征服河北燕赵等地时,木华黎麾下大将史天倪原为燕人,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深得木华黎器重。

蒙古大军攻打至河北正定时,金将武仙投降,而在此前战役中,武仙曾有固守城池负隅顽抗之举,惧怕蒙军报复俨然成了其寝食难安的一大心病。

时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的史天倪对木华黎道:“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伐罪意也。且王奉天子命,为天下除暴,岂复效其所为乎!”木华黎说:“善”。遂下严令,敢有剽掠者,以军法从事。

木华黎此举,严禁士兵剽掠,俘获老幼非但不杀,而且全部遣返回乡,当地百姓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很快征服河北等地。

《元史》记载,十三世纪之初,蒙古大军屠城还是家常便饭,可是到了征伐南宋之时,血腥屠城已大为减少,甚至忽必烈还下发了“不得枉杀无辜”的限屠令

元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年),“秋,木华黎克岢岚、吉、隰等州,进攻绛州,拔其城,屠之。” (《元史·太祖本纪》)

忽必烈南征南宋之时(公元1274年),曾下诏令曰:“……无辜之民,初无预焉,将士勿得妄加杀掠。”(《元史》)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4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书令耶律楚材,发挥的重要作用。

身为契丹人的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的九世孙。颇有谋略,精于汉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被成吉思汗俘虏后,受到重用,很快成为大汗身边最重要军师谋臣,经常出谋划策,晓之以治国安邦之道。

蒙古帝国成立初期,缺乏文官治理城市,每攻下一城便残暴屠城,衍生了诸多棘手社会问题。

为此,耶律楚材上奏建议:凡州郡宜设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肆意屠杀的状况,开始得到有效减轻。

大汗窝阔台还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设立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帝国城市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使蒙古帝国的统治秩序出现了可喜新气象。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孔子塑像

元太宗时,丞相伯颜曾建议大汗窝阔台大规模屠杀北方汉人,窝阔台点头同意对拼死守城的汉人进行屠城,一个不留,一时间北方汉人濒临种族灭绝的严峻危机关口。

然而,帝国最高行政长官、中书令耶律楚材却对此荒唐建议坚决反对,他反复劝说元太宗放弃这种野蛮的屠杀政策,最终元太宗采纳了他的积极建议。这样,耶律楚材挽救了大量中原百姓性命,等于逃过了一劫。

在恢复中原大地治理上,耶律楚材极力推行儒家文化,为此保护起用了大批饱学儒士。

公元1230年,耶律楚材在中原辖区设十路,每路都任命正副课税使,这些课税使都由汉人儒士担任、这也是蒙古最高统治集团大批任用汉人之始。蒙古灭金、征伐南宋时,许多名士如元好问、越复、窦默、王磐等人都被保护并起用,这对北方学风兴盛发挥了积极影响。

楚材还进奏:“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太宗说:“果尔,可官其人。”楚材便请举行科举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元史·卷146·耶律楚才》)

这次许多考中之人,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董文用等后来都成为忽必烈时代的名臣,为元代汉化及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很小时,就跟随在耶律楚材身边,增长学识,耳濡目染,深受其思想影响。在执政后的灭宋诸役中,忽必烈摒弃了大肆屠戮的传统办法,积极采取安抚招降的策略,大量收抚南宋降将,委以官职,稳定地方。譬如他曾许诺高官厚禄,多次耐心劝说南宋杰出宰相文天祥投诚,以此笼络南宋民心。

难能可贵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伯颜大军霍霍出征之际,仍然不忘苦心告诫他万不得已不要屠城、滥杀无辜,这一进步、人道、眼光长远的以德治国策略选择,在元灭南宋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杀戮屠城野蛮暴行较过去大为减少,也可算是十三世纪残酷血腥战争中罕见的一抹亮色。

“乙未,伯彦等陛辞,帝(忽必烈)谕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吾曹彬也。’”(《元史·本纪·世祖忽必烈》)

参考书籍:《元史》、《中国古代战俘史》、《蒙古史》等。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壁画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灭西夏战争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大汗

从蒙古铁骑“屠城”政策转变,看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对游牧民族影响

蒙古大军的纯金令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