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不是“債”:從現代貨幣主義看美國國債

本文首發於智堡公眾號:zhi666bao


美債不是“債”:從現代貨幣主義看美國國債

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的第六大道上有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牌(本文封面圖),它實時地記錄著當前美國國債總額以及每一個美國家庭所負擔的債務金額。你也可以通過US Debt Clock的網站實時監控國債總額(下圖),截止目前,美國國債規模已經達到21.7萬億美元。屏幕上飛速閃動的債務數字看起來太過驚悚,充斥於頭版頭條的債務上限討論也使人憂心忡忡,難道我們真的在玩一個龐氏騙局,最終將導致不可避免的崩盤嗎?本文試圖以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獨特視角解讀美國國債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可以更好地服務公共利益。

美債不是“債”:從現代貨幣主義看美國國債

美國國債的本質:未來美元

公眾對國債不斷累積的擔憂從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私人債務、銀行債務和公司債券有著更多的接觸和直觀感受。對於這些私人部門債務來說,它需要借款人在未來拿出實實在在的美元去兌現對本金和利息的償付承諾。那麼,以同樣的邏輯套用在國債身上,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擔憂過重的主權債務負擔是否會在未來讓國民以繳納更多稅款的形式償還。但需要指出的是,國債(主權債務)和私人部門債務有著本質的區別。簡單來說,國債和美元貨幣(currency, reserves)都是主權部門的負債,或者說它們都是美元

造成一切混淆的地方在於“借款”這一描述。正如一般理解那樣,當你借東西時,你從它的所有者(貸款人)那裡暫時佔有它,當你把它還給了所有者後,你就償清了。通常沒有考慮到的是,貸款人的佔有權總是被隱性或顯性的承諾所取代(即,歸還佔有權的承諾,通常會附帶額外的費用,以補償給貸款人造成的麻煩)。

當人們談論美國政府發行國債時,我們會說美國政府在為其支出“借款”。

但這種“借款”的獨特之處在於,取代借入美元的“承諾”只不過是另一種“美元”。具體來說,政府從經濟中借入一美元,並用一種叫“國債券”的東西來替代,這實際上是一種可以賺取利息的特殊形式“美元”。美國國債在經濟中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與它所取代的普通美元相同。因此,私人部門的“貨幣”數量不會因“借款”而減少,而是仍與“借款”前持平

在傳統認識中,當借款被歸還時,出借人所持有的承諾被簡單地取消了。但是,在美國政府“借款”中,“借”來的東西永遠不會被歸還,因為從邏輯上講,持有的承諾與借來的東西是一樣的。1000美元的國債和1000美元是一樣的,甚至更好,因為它能獲得利息!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強迫美國政府償還政府借款的原因,他們已經(以美國國債)得到了償還。當美國國債到期時,它所包含的美元會被簡單地轉換成普通的美元,或者,通常情況下,它們會被回滾發行(roll over)成新的美債。

因此,美國國債是一種未來美元的發行憑證

與私人部門不同,美國財政部與美聯儲協同,在必要時擁有創造美元貨幣的權力和國會授權。當國會要求財政部承擔支出義務,但稅收餘額不足時,財政部可以發行一筆未來美元——即在未來指定日期可以使用的美元。這筆未來美元就是美國國債。銀行系統以折價用現有的銀行準備金換取美國國債(折價發行,銀行以現有的900美元交易未來的1000美元)。然後,財政部會用未來美元換來的現有美元準備金履行國會賦予它的支出義務。當未來美元(債券)約定的日期到來時,未來美元將自動“激活”為美聯儲銀行系統中的準備金美元。

因此,美國國債在功能上根本不是債務。美國政府以美債交換已經存在於私營部門的美元。這些國債實際上是債券持有人的付息定期儲蓄賬戶。這就是真正的錢。因此,國債實際上是一個國民儲蓄賬戶

更過關於公共債務的理解,請參見智堡往期文章《理解公共債務的正確姿勢》

多維的貨幣創造:不必只盯著銀行體系

傳統上,貨幣創造的責任落在銀行體系的肩上。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機制來完成“無中生有”的貨幣創生,即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兩側同時借貸相等金額。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引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貨幣創生的源動力是逐利。銀行願意承擔信用、期限和流動性風險並不是為了發善心推動經濟發展,而是為了獲取利潤。

逐利性造成了銀行業“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順週期性。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在經濟下行時,中央銀行不論推進多大的貨幣政策刺激,向銀行體系注入多少準備金,銀行都不願增加向實體經濟的放貸,因為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使得銀行出於利潤方面的考慮不願意放貸(央行只能控制自己的負債端,即通貨和準備金,而不能直接干預銀行的負債端,即存款)。汽車不是加滿了油就能自己發動的

這說明教科書中所謂的乘數效應在實際中是不成立的。因為你不可能借出準備金,準備金是一個存在於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閉環系統,主要目的是用於銀行體系的清算。因此,真正能決定經濟體中貨幣量的是銀行體系,是銀行家的信心決定了體系中貨幣的多寡,不得不承認這是非常危險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個很好的檢驗,美聯儲的量化寬鬆雖然向銀行體系注入了天量的準備金(下圖左上面板)(必須指出,量化寬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銀行體系的準備金以刺激經濟,準備金只是QE的副產品),但M2廣義貨幣的月變動百分比在危機期間(灰色陰影部分)並無顯著的增加(下圖右上面板),而且在2008年底準備金量達到一個階段性峰值後,M2反而還出現了增速下降的情況。同時,M2與基礎貨幣的比率也在危機期間暴跌(下圖下方面板)。這意味著,基礎貨幣的大幅度增加並沒有帶來銀行體系貨幣創造的等比例增加,乘數效益並不成立。

美債不是“債”:從現代貨幣主義看美國國債

美債不是“債”:從現代貨幣主義看美國國債

事實上,還存在另一個維度的貨幣創造。如果你能接受上文中國債是未來美元的論點,那麼通過發行國債來支出就等同於貨幣創造,這可能比通過增加準備金要更直接且效果更好。正如前文所述,美國國債在經濟中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與它所取代的普通美元相同。因此,私人部門的“貨幣”數量不會因“借款”而減少,而是仍與“借款”前持平。那麼,當政府將“借來的”美元投入經濟時,

私人部門的貨幣資產淨額增加,其數量等於“借來的”美元的數量。實際上,美國國債拍賣過程創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新”美元。因此,我們習慣性稱之為“政府借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貨幣創造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這一貨幣創造過程的目的,並不像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是為了追逐利潤,相反它是為了追求集體目標或公共利益(public good)。因此,我們不必總是仰賴於銀行業的信心,藉助國債支出,政府可以實現逆週期操作。當經濟嚴重衰退,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銀行體系和私人部門的借貸意願都非常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央行通過QE來降低期限溢價和信用利差也未必奏效,因為資產負債表衰退造成私人部門主動去槓桿,借貸意願嚴重不足,降低利率無濟於事,經濟中必須有人借款(貨幣創造)才行

即使人們一下無法扭轉對債務存量的擔憂,在不改變現有框架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財政部和美聯儲的協同操作

來實現相同的目標——即貨幣當局在二級市場買入政府債券來進行債務貨幣化的財政刺激(“直升機撒錢”,也是二戰到1951年財政部和聯儲和政策組合)。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聯儲持有國債,債務在公眾手中的數量將保持不變,債務佔GDP比例也不會上升。此外,用通貨代替升息負債(國債),央行購買也可以降低當期利息負擔,從而對未來納稅義務的預期也有所降低。政府幫助貨幣當局修復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成為利用低息環境借款並投資的”最後借款人“

我們當下面臨的問題是,當我們繼續試圖刺激第一種貨幣創造的過程時(通過銀行體系為企業和消費者“創造”儘可能多的美元),我們習慣性地自我限制第二種貨幣創造過程——將它貼上“債務”的標籤,並錯誤地認為它阻礙了我們的未來。因此,這種認識嚴重地限制和阻礙了我們服務於集體目標和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承諾。

這種錯誤的認識必須得到糾正,政府需要利用自己的主權資產負債表發揮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William K. Black, "The Explicable Mystery of the National Debt", New Economic Perspective, August 1, 2018

William K. Black, "Future Dollars", New Economic Perspective, August 1, 2018

L. Randall Wray, "Modern Money Theory: A primer on Macroeconomics for Sovereign Monetary Systems",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Paul McCulley and Zoltan Pozsar, "Does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Frustrate the Optimal Fiscal-Monetary Policy Mix in aLiquidity Trap?", GIC Global Society of Fellows, 26 March 2012

Ryan-Collins J., Greenham T., Werner R., Jackson A., "Where Does Money Come From?", The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September 2011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智堡立場;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確認後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初見智堡,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zhi666bao);喜歡我們的文章,敬請幫助我們分享傳播。喜歡智堡,歡迎使用我們的APP、小程序。常駐智堡,請訂閱智堡精選,支持智堡的通天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