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祕圖解!

筆法說難,有些難,筆法說簡單,其實和騎自行車一樣,能控制毛筆合理的運行即是可以駕馭得了鋒毫。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

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

折筆:行筆時向毛筆施加壓力,順手改變行筆方向造成的方折形態;

翻筆:在行筆中,筆鋒鋪開的狀態下,由一個面直接翻到另一個面(類似於刷漆時刷子的使用)。

但今天,我們主要講絞轉和折筆:

絞轉

是書法專用術語。是指書法家在用毛筆書寫線條時連續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可以看出,在書寫圓線條為了能保證裹鋒用筆的狀態(筆鋒是尖狀),需要運用好絞轉的技術,我們找一組古人寫圓弧的圖片看看是否飽滿。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下面是某位書友的轉: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從上圖可以看出,“謂”字上面的轉,孫過庭和這位書友在絞轉的地方出現了不同的線條形態,原帖飽滿切且有很強的張力,臨作則在轉的地方線條扁薄,且留白造成的張力不夠。

在轉的地方,需要向筆鋒施加壓力,順勢捻管或者轉腕,使得在“弧頂”處保持線條的飽滿,這樣的視覺效果是厚重的,我們常常說線條要厚重,在轉的地方尤其要注意。

當然,會有書友問,為什麼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轉的地方不是這樣的,而是有個提起的動作,或是多了些中側鋒的變化: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這樣的觀察很仔細,值得肯定。在點畫上來看,古人的圓線存在各種形態,但無非就是有了提按或中側的動作;然而古人用筆圓厚,更多的圓線是飽滿的,加了提按和中側變化,只是豐富和調劑作用,一定要把握好度。

另外,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更多的人,是在轉的地方不調鋒,使得側鋒過多,圓線扁薄,還有一部分人是在轉的地方提起筆鋒,迴避了絞轉,說明更需要掌握的是把線條寫的飽滿,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話下。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折筆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為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

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橫折分“轉”和“折”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②中“停”裡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為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古人筆法“絞轉和折筆”的奧秘圖解!

北方文化館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總結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需要你不斷的提高各種筆鋒狀態下的控制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