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來源丨喜馬拉雅FM餘秋雨的精品課《中國文化必修課》

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大的弱點,叫較少公共意識。從公共空間來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大的弱點。

第二個弱點是較少實證思維,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弱點。這個弱點和公共意識相比,它的問題一點不少。某種意義上,可能會更大一點。它指的是什麼呢?

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這個話是華裔的歷史學家,叫黃仁宇教授那裡得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啟發,他是這樣講的,他說中國文化在思維邏輯上最大的毛病是缺少數字化管理。

他的著作剛一發表的時候,我們好像不太瞭解他指的是什麼,甚至我們翻譯“數字化管理”的時候,還翻譯成“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這樣很勉強的說法。

但是,現在我們全民都知道數字化是怎麼回事了,我們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了,我們就明白黃仁宇教授指的是什麼了。

什麼叫做數字化管理的缺失呢?

黃仁宇教授,認為缺少數字化管理是很多像封建觀念、保守主義、極權主義等等毛病當中的一個基座。

譬如,在朝廷上皇帝決定要不要打這個仗,大臣們痛哭流涕地都在講忠和姦,都在講我們朝廷多麼重要,對方多麼的糟糕等等。

卻很少有人說: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有多少兵,我們有多少糧食,我們庫存銀子有多少。這就叫數字了。

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而且數字不能空講,要講得非常實在。我們從那兒調過來,調過來的道路是多少里路,要走多少天,押送隊伍需要多少人,這個叫數字化管理。

但是我們朝廷上更在乎的是,那些慷慨激昂或者痛哭流涕的聲音,忠和姦比什麼都重要,比數字重要,甚至於比真假還重要。

因為數字可以決定真假,這件事情能做不能做、是真是假,都是由數字來標明的。這一點呢,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不重視。

但是由於歐洲比較早地進入了科學主義的啟蒙,當科學主義啟蒙出現以後,就已經開始擺脫了這種毛病,就是所謂假大空的毛病,也就是進入到數字化管理了。

舉個例子,以前有些報紙上寫,糧食畝產20萬斤、一天能夠煉多少萬噸鋼、15年趕上哪個國家、20年趕上哪個國家,都是數字。這些數字沒有被管理也沒有被實證,數字未被實證就不是我們今天的數字化的要求了,就是胡言亂語的數字了。

大量存在的非實證思維

黃仁宇教授,為了說明我們經常遇到的這種數字化失控,他舉了幾個例子。他舉了一個明代朝廷的原始資料叫《明實錄》,明朝的明,實際的實,記錄的錄。

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實錄照道理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但是,他說嘉靖年間記錄有一次鑄錢,有9500萬管,它是寫在這個《明實錄》裡邊了。這個數字——一次鑄錢9500萬管,是明代200多年前鑄錢的總數的十倍以上。這個數字是完全失控了,簡直就叫亂寫。

他舉了很多很多這樣的數字以後,驚訝的不是亂寫,驚訝的是,《明實錄》寫上這些以後,任何奏報者、統計者、記錄者、抄錄者、核對者、校訂者和查閱者,全都毫不在乎。

黃仁宇先生又在明朝的檔案裡邊找到,全國軍屯的糧食居然在1505年到1518年這整整14年間,糧食的數字都是104萬又158萬旦,十四年每年都一模一樣,一旦不多,一旦不少。

這兩個缺點,是所有中國文化的通病!

那麼大的國家的糧食儲存,十多年間,每一年可以一旦不多、一旦不少,那只有一個結論,就是後面所記錄的全部是抄14年前的數字,完全沒有經過調查、沒有經過實證。

這就證明了,我們中國文化在數字化上的一個大弊病,就是數字化失控。黃仁宇先生找的是《明實錄》和明代的國家檔案,國家檔案都可以那麼亂寫,亂寫的時候的嚴重性就是,一大批的閱讀者、校對者、查閱者發現問題毫不在乎,而且也不把問題當問題。

可見,我們的文化在這方面還是個盲區。除了前面提到的公共空間是個盲區之外,實證思維也是個大盲區,這個盲區我們需要重視起來。

關於主播:

人類創造的財富有兩種,物質與文化。物質財富只能血緣繼承與個人創造,而精神文化卻可以通過語言,跨越時空與血緣的阻礙,讓地球上任何一個人就能獲取大師的財富。

餘秋雨用260堂中國文化課,從百家爭鳴的儒釋道講起,連接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涵蓋古今文化大師,並將現代中國文化置於全球性視角考量。

關於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