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再麻煩,也不敢走“捷徑”

核心閱讀

中藥炮製,是去除毒性、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中藥炮製高級技師於葆墀總結出炮製三大要領:一要選材地道,“採其地,用其時”,遴選上等原材料;二要淨料投料,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達到更好的藥效;三要依法炮製,按照器具、輔料、時間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不惜費工費時,確保藥材的性味得到修正,功效足以入藥。可見,好藥的誕生,離不開匠心。

走進北京同仁堂的任何一家藥店,都可以看到一副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在同仁堂工作了近40年的於葆墀,對這句話最有感觸:“醫藥關乎人命,製藥人應當心存敬畏。炮製是中成藥療效的關鍵,為求療效,不敢稍有懈怠;不論中藥配方的成本多麼高昂,為出珍品,不敢稍有含糊。”於葆墀說,中藥來自於自然,成就於人心。唯有付諸匠心,才能無愧本草。

重工序

操作合要求

才能提藥效

走進位於北京大興同仁堂股份前處理分廠的於葆墀首席技師工作室,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濃濃的中藥香味——於葆墀正在炮製“麩炒枳殼”。

今年61歲的於葆墀,是北京同仁堂中藥炮製高級技師,從事中藥炮製工作已近40年。雖然帶了不少弟子,但從選藥到炮製,於老都儘量親力親為。只見他先用中火,將鍋燒熱,再撒入麥麩,片刻工夫,鍋中冒出青煙。這時,他將枳殼片倒入鍋中,不斷翻動,並適當控制火力,待枳殼片表面呈米黃色時取出。

“麩炒枳殼相對簡單,但也有不少講究。”於葆墀介紹說,枳殼要先去瓤,麥麩的用量要適當:過少煙氣不足,達不到燻炒要求,過多又造成浪費。同時,麥麩的顆粒大小也有講究:顆粒小,在炒制時會很快冒濃煙,容易變成黑色粉末,粘在枳殼表面,不好被篩去。

於葆墀還表示,中藥飲片的炮製工序分為淨選、洗潤、浸泡、切制、乾燥、蒸煮、炒制、檢測、包裝等過程,前前後後共有20多道工序。中藥必須經過炮製,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要求。藥材的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大特色,也是去除毒性、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

比如,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如果炮製不當,重金屬析出,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中藥在炮製上有獨到的工藝和要求。比如《雷公炮炙法》就規定,硃砂要用“水飛法”,目的就是防止高溫造成汞析出。

抓要領

選材要地道

炮製須從嚴

對於中藥材的炮製,於葆墀認為應掌握三個要領。

首先,要“選材地道”。所謂“地道”,就是要用傳統原產地的藥材,採收時間要在藥材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時候,這叫“採其地,用其時”。還要“上等”,一種藥材分為許多等級,一定要選用最高級別的。拿安宮牛黃丸來說,配方採用牛黃、鬱金、麝香等11味藥材而成。“牛黃需要京牛黃,最好的牛黃產於張家口一帶。麝香則要成顆粒狀的‘當門子’,質量上佳。鬱金則要黃鬱金,黃芩則要承德產的條黃芩,黃連要用四川產的雞爪黃連。還有梔子,一定要用紅色的,因為紅色的梔子是成熟度最好的。”原材料的遴選標準如此嚴格,是為了產出療效顯著的產品。

其次,要“淨料投料”。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如去芯、去皮、去毛、去蘆、去核、去梗等等。比如,遠志是植物的根,內有一根木心。遠志有安神益智之功效,但它的木心療效有限。炮製遠志,必須要去淨木心,才能達到好的藥效。而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將帶木心的遠志用水溼潤,上碾子碾串,使根與根皮骨肉分離,然後一根一根地抽去木心,可謂費工費時。又如,安宮牛黃丸裡的珍珠,必須要放在豆腐裡煮上2至3個小時,這樣才能確保珍珠表面清潔乾淨。

第三,要“依法炮製”。古代醫藥學家恪守醫道,對炮製藥材所用的器具、輔料、時間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以確保藥材的性味得到修正,功效達到入藥要求。“九蒸九曬”,是中藥炮製中一種經典的方法,現在已經大大簡化。《本草綱目》記載,熟地黃的炮製“如此九蒸九晾乃止”。現在,熟地黃的炮製大多蒸熟、曬乾1次,便作為飲片入藥。多者,也不過蒸曬3次左右。九蒸九曬,至熟地黃“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飴”者,十分罕見。如果炮製不當,則會對藥品的療效產生不利的影響。比如,一些有毒性的藥材炮製,按照規定要泡15天至21天,如果不按此操作,它的毒性就不能很好地去掉。

“道地藥材,配上精湛技藝,才有最上乘的質量。”於葆墀說,只有一絲不苟地守護和傳承,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迴歸“大醫精誠”的初心。

傳技藝

加強師帶徒

留住年輕人

在幾十年的實踐中,於葆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此也成為首屆“北京大工匠”稱號的獲得者。

“我們這個行業是師帶徒的關係,經驗的積累和傳遞很重要。”於葆墀還記得,工作初期和刀工師父學切桑皮,由於桑皮具有黏液質,不潤溼切不動、太溼又打滑,師父就讓於葆墀把桑皮洗溼,放到院子裡凍一宿。在寒冷的三九天,第二天的頭一件事,就是趁著有冰茬時切桑皮,因為那時切刀不打滑,很容易切。這一下子就解開了於葆墀的疑惑,“師父不幫我捅破窗戶紙,很難知曉這其中的寶貴經驗。”

去年10月,於葆墀到了退休年齡,但他仍然忙於教學。“到2020年,我工作室的徒弟帶完,再徹底退休。”於葆墀說,“中藥炮製,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制藥技術,是中醫藥最具原創性的文化和技藝之一,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著深厚的中醫藥理論及豐富的經驗技藝。”他說,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中藥炮製技藝傳給更多人,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一份貢獻。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中藥炮製目前面臨“後繼乏人、後繼乏術”的問題。於葆墀坦言,“中藥炮製,是件又苦又髒的活兒,待遇又不高,留不住人才,特別是留不住年輕人。”因此,中藥炮製領域正面臨“師傅越來越老,徒弟越來越少”的尷尬局面。“想要從年輕的中藥炮製師,成為有名的炮製界專家,沒有數十年的沉澱,是達不到的。”於葆墀表示,中藥炮製師的門檻雖不高,但想要成為大師,難度卻不小。這便是業界所說的“進門容易進山難”。

於葆墀建議,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努力,建立相應的機構和機制,鼓勵有經驗的老藥工在製藥企業和各大研究機構通過“師徒制”傳授經驗心得。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年輕一代投身中醫藥事業,繼承和發展中藥炮製技術。“要認識到傳承的必要性,別讓前人的智慧結晶失傳。”於葆墀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5日 13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