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第一总是容易醒目的。尤其是有钱的第一。

几乎每年都有各种榜单排行,中国的首富也不断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近20年来,首富和地产或政策的关系密切,其实更宏观的回看,几乎历代的首富也差不多都多置田产或者半官半商,财富和政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着天赋关系。

本期,选择历史可询的十几个首富们,五千年中肯定有所遗漏,但也能绝对可代表。

说起古代的首富,你会首先想起谁?皇帝就算了,这种首富纯粹是行政权的集合,没有半点商业意义。能够自己奋斗、经营、谋略还不带有完全政治(可以局部政治,千年来政商难免的瓜葛)还真不多。先不要说“投资天子”的吕不韦,他的出生还很晚。

第一个出场 范蠡,散尽家财的文财神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河南淅川人,文财神‍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河南人(下面会提到很多首富是河南人)老范就是那个西施的老公,最早是勾践的谋臣。他判断 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福,勾践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瞎编有水分的,以后我们再喷空)灭掉吴王夫差后,他就带着西施划船跑了,相守于江湖。

商人、政客、投机家、谋略家、慈善家、浪漫的文人、多情客,多少个标签贴在范蠡身上。 范蠡是个幸运的商人,封建早期春秋时期(秦朝以后实际不能叫封建社会,至少不能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普通意义的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关于商人的发源我们改日喷空(主要说是商朝遗民)。在当时商人可以与世家贵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背景下,范蠡可以毫无顾忌的绘制他的商业蓝图,并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圣祖。范蠡撩妹西施的故事我们不讲,政治上辅佐的事都多数知道。只说首富的富家之路。

范蠡在当时从事农耕养殖和土产贸易,此外主要经营季节性特产的长途贩运。长途贩运需要协同竞争

,找到合作者,赚取两地贸易差价。但是千里迢迢且兵荒马乱,高昂的物流成本和货物风险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范蠡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商人姜子盾,姜子盾和南北路上的盗匪有“合作关系”。于是范蠡和姜子盾联合筹备了一个公司。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文财神的原身范蠡

范蠡的商业思想中不乏“投机”之道——待乏,夏天预备皮毛商品,冬天囤积葛麻商品。此时囤积的货品价格低廉,等到货物缺乏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利润。范蠡的另一个商业思想则是强调“货无流,无敢居贵”,所以要将手中的货物资金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与范蠡的财富故事和经商理念相媲美的,还有他的经济思想。他在治理国家中领悟的宏观经济学可以和西方现代理论并论。 在范蠡眼中,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也无非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在合适的时机实行不同的政策,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经济商业并不比炒菜难。

范蠡认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过低,会损伤种植者的积极性,荒废土地。如果粮食的价格过高,就会打击到贩卖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国家的收和财政下降。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的中间范围是最好的。范蠡提出应该调控供求关系,以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和市场。

范蠡还预见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并且据此来制定应对之策,“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要及早造船,以免到时应对不暇,水灾之后可能发生旱灾,要及早督促车辆生产。2400多年前提出这样的思想,范蠡是不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鼻祖?

范蠡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不过度,在政治上和后世的张良一样,功成身退,不贪位。辅佐勾践打败吴国就隐居。首富后不张扬,跑到山东隐姓埋名,不接受齐国相印,三次分散全部家财给社会,还著书立说,把自己经营秘诀传播大家分享,供参人考(书籍已散佚)。范蠡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我有的最终都可能还是大家的,这个值得现在的一些首富学习。

第二个‍出场 白圭,商学院的鼻祖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河南洛阳人白圭,古人的画像都只能参考

这个河南老乡 白圭(gui),比范蠡稍微晚一点先秦商业名家(晚七十多年出生,但生卒年有争议)。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周天子赐号“华夏第一商人”,宋真宗时候敕封白圭为“商圣”。

白圭的当过魏国的高级大臣,治理国家和商业经营相互贯通。白圭主要提出几点理论和实践:

1、速战速决,先谋而快速行动,商场如战场,抓时机,智、仁、勇、强等几个字诀(咋有点后来儒家文化的味道,还是儒家借用了?)发财致富,就要像姜子牙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果断。

2、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家都不看好的我去做。商机在共识之外,都认为能赚钱的我认为不赚钱。这个八字决,影响了陈嘉庚以及徽商圈子等近代名商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厦门大学创始人、华侨企业家陈嘉庚

他说的“与”,是予人实惠,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需求。 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利润,又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至于出现大动乱事情影响整个市场。这也是他智、仁、勇、强中的仁的体现,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不榨干市场参与者

3、结合天气环境的预测,谋划长线战略布局,这一点被称为投资阴阳家。

这一点是要求商人要多知识积累,不能只是商人。学习更多的天文地理知识,如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综合天文学气象学等,总结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经商行为。

4、成立中国最早的商学院,开馆授徒。

白圭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雏形(现在的商学院 EMBA之类 都应该遵白圭为先师),专门研究和分享经商学问,并提出商人应该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人,要提升商人社会地位,反对商鞅等的抑商政策。

白圭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 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尤其战国时代,攻伐往来,生活必需品和战争基础物资是主要目标。当时很多人做珠宝玉石生意,看似利润丰厚,他却不看好。他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刚需中的刚需,他主要经营方向是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

第三位出场 吕不韦,最早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吕不韦也是河南人,河南安阳滑县。这是有记载的最牛的天使投资人。

投资秦王的故事都知道,咱们就不详细喷空了。公元前249年(注意这个249,差一点250,下一个249年又一个首富降临人间。),异人当了秦王,吕不韦开始了更大舞台。直接总结:

1、商人做到一定程度到官僚政治层面的典型代表

前面说的两个河南老乡范蠡、白圭,都是先当官后从商,吕不韦是商而优之而投政。最早在河南的禹州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生意做遍了就谋划利益更大的政治投机和形象包装(此时商人地位更低下)。

2、注重市场调研,观察细节。

禹州属于古代的韩国,他成为禹州首富后,看到赵国相对安定(秦国不对侵略先灭的韩国),邯郸是天下的经济往来枢纽,就去邯郸做生意,一次从邯郸到卫国(鹤壁朝歌)运送木材发现那边的高粱穗大爆满,价格低廉,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高粱杆里很多有虫害,并悄悄调研了田地和市场的多数高粱虫害,就大量收购高粱。卫国连年丰产,高兴的低价供应。第二年就爆发了严重的虫灾,高粱价格翻了几倍。

3、不拘一格,收拢人才,发展联盟来强化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力

吕不韦的门客一度超过万人,常量也保持在两三千人。吕不韦在投资秦王异人之前,就广交贵族,不然也不会接触到秦国、赵国一些政治关系,能成功帮助异人回国登王位。达官贵人和社会能人门客的圈子建设中,吕不韦也做了一个贡献,就是史书《吕氏春秋》的编撰,其实本身也是对自己的社会包装。

第四个 承包“政府采购”的女强人 寡妇清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影视示意图

这个叫 清 的女人不怎么“传名”,但也有史可查。

死了丈夫的清,是现在重庆人,老公世代开矿,家里有矿当然有钱。老公死后自己挑起重担,把矿产业发展到整个巴蜀,供应全国市场。主要产品就是丹砂等化学矿物,丹砂矿可以用来做水银、做朱砂(炼丹,也认为辟邪做贵族颜料)、甚至做胭脂等妇女用品。寡妇清的年代,秦国已经独步天下,统一和半统一状态。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丹砂矿

此处插入认知点: 寡妇,不是简单指死了丈夫的女人,而是死后未改嫁并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太太。和现在语言应用有差别。

秦始皇的母亲,前面提到的首富吕不韦贡献的赵姬,和嫪毐有染,让皇帝丢脸。这边出来个坚持贞节的老寡妇,当然愿意刻意捧场。再加上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水银、朱砂是炼丹基础品,就客观捧红了寡妇清。

寡妇清,当时身价过亿(钱串)的大富婆,也是史上最早的女企业家。 寡妇清的家业产业极为庞大,仆人上千,私家保镖队伍2500多人,依附者万人。其家财之多约合白银8亿万两,又赤金580万两(一些资料显示数据,不知道都怎么算出来的)。寡妇清捐重资修长城,配合朱砂和其他药材研制战场治伤药物,还自己组建了自己的护矿护家特种部队。在秦朝,民间兵器都要没收,这算是个特例。皇帝开会,大臣们都要站着,寡妇清在场的话可以坐着,也是一种最高的尊重。

总结:

1、家里世代有矿,这是基础

2、女强人,在男权社会勇于担当出面

3、重心一个产品,发展该产品关联上下游附属产物,专注一种服务,行成垄断

3、公关上层市场,主要供应政府采购和战争物资,庞大的市场和稳不差钱客户

4、采炼丹砂,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一般人竞争不了,算技术立家

5、捐资修长城,支援战场,散财维护上层关系

第五个出场 富可敌国,石崇斗富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的天使投资开始了盈利。公元249年,西晋开国元勋生下了一个斗国的首富。不过这时候谁也不知道他是首富。

晋武帝司马炎篡了曹魏,但是吴国还在,天下不服的人很多。所以司马家族这时候谨慎低调,号召勤俭。跟随司马炎的曹魏司空石苞一直是支持司马炎篡位的,所以得到重用,石苞第六个儿子在249年诞生,叫石崇。家里朝里节俭,但对小儿子却是爱护和看重。石苞临终前,将家产分给五个儿子,独没有留给石崇,石苞认为:儿虽小,后自能得。他认为六儿子一定会有本事,应该让让哥哥们。老六石苞不负他爹的神眼,不靠遗产靠自己的胆识就搞到了第一桶金:让自己管辖的官兵假冒盗贼抢劫。抢了客商,再收客商的钱去抓强盗,几乎是无本起家。有了几桶金后广置田产,筹备产业,收租收铺,还参与餐饮市场的置办,同时主要以官僚身份管理。

后来东吴也被灭,满朝就放开了骄奢淫逸的享受。贵族的享受心态,也给了石崇社交圈子。石崇也不是光官抢,还结交贵族,散金送银的组织朋友圈。在朝里找了个贾谧这个靠山,贾谧的姥爷是国丈,姨妈是皇后(

石崇算是皇帝的小舅),贾组织了个更大的朋友圈,圈子里除了将军、公卿外,还有当时的文化名人潘安(就是那个帅哥)、陆机等。贾带着石,大家一个圈子里玩。


中国首富发展不完全史记(上)


石崇斗富的事大家都学过中学历史,有做饭蜡烛当柴等很多例子。皇帝的小舅石崇和皇帝的亲舅王凯比富,王凯拿出个一尺多大珊瑚炫耀,石崇过去踩坏,然后拿出个三尺的更‍大珊瑚“赔罪”:哎呀,不好意思,我没这么小的,拿这个赔你吧。

国家要打仗,石崇可以豪言:我石家出军费。古代富人很多财产数字是不可考究的,我们只以外在表现来瞻仰首富们。

石崇这个首富的总结:

1、先天官僚世家因素

2、个人的才智和手段,没有家族物质遗产,而用好了政治姻亲遗产

3、朋友利益圈的扩大和社交,结交当时的名人尤其朝堂文化人

4、布局贵族们骄奢行业,艺术收藏品、高端餐饮

限于篇幅,从先秦到现代,还有十多个后续的各个时代首富,我们下篇再继续。

关注,一起喷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