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小面乾坤

食文:小面乾坤​首次去重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只知道這裡是火鍋澎湃的城市,除了麻辣鮮香的火鍋之外,街巷裡玲琅滿目的滷味令人垂涎。辣子雞,麻辣魚,這些都是到了山城必吃的。後來的幾次造訪,當地朋友必然帶著吃各色火鍋,去曾老么吃大盆的牛蛙和魚;至於小吃,涼粉,肥腸面、老麻抄手都非常好吃,反倒是小面,從來沒吃過。

《重慶方言詞解》對“小面”這個詞條的解釋是:素面,即加辣椒醬油調味,不加肉的面。重慶火車站四周賣小面的店特別多。百度詞條的解釋是重慶本土的一種低價位的美味麵食,多出現於路邊攤、大排檔,小面都是辣味的,麵條有嚼勁,配以水燙青菜,小麵價格低廉,是重慶的平民美食之一。

小面是湯麵,應該是當地最普通的一種小吃,麻辣味型。近年來,由於《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再加之《嘿!小面》這部紀錄片的播出,一下子將重慶小面推上了巴渝餐飲文化的高峰,這股風潮席捲全國一發不可收拾。在重慶民間,有“重慶小面五十強”的評選,很多人按圖索驥,一家一家吃過去,直呼過癮。重慶小面的火爆熱浪,不單單在國內,在海外也是一種流行文化,小面不簡單。

我吃不慣小面,主要是因為調味品太辣,一碗小面紅彤彤的似火,吃下去胃壁被灼燒的要冒煙,已經過了年少輕狂無辣不歡的年紀,自然就降低了對小面的親切感。

2016年1月地方標準《重慶小面烹飪技術指南》已審批通過,並開始實施。標準規定了小面烹飪技術的術語和定義、原輔材料種類及要求、製作過程技術規範、成品感官要求、最佳食用溫度與時間。小面富有彈性,但是這口感總覺得不如手擀麵,輔料一般就是蔬菜、高湯、豬油,小面經常配用的時令菜豌豆苗,很是受歡迎呢。另外小面的調料豐富:醬油、姜水、蒜水、紅油辣子、芝麻醬、花椒粉、醋、熟碎花生仁、榨菜粒、蔥花等調味品,令一碗小面口味層次豐富,麻辣味濃或鹹鮮適口。

小面如何起源,不得而知。看詞條的介紹,不過是街頭巷尾大眾消費的寵兒,定是物美價廉的街頭美食,可是經過媒體的宣傳,小面陡然身貴,各種加盟店的湧入,這種大眾消費登堂入室,在一座座城市的MALL裡包裝成了流行的餐飲文化,一碗的價格也令人咋舌。

小面的主料是鹼水面,這是南方人喜歡的麵食,竹升面、雲吞麵亦是如此。身為北方人,愛吃中原地區的麵食,陝西面食的筋道和軟和,可以自由轉換,尤愛西安的油潑面和幹拌麵。面熟了調上蔥花、花椒粉、鹽面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猛地一勺熱油澆在碗中,耳聽得“嗞啦“一聲,蔥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氣味撲鼻而來,滿碗油光四溢提箸調和食慾大增光滑筋韌,油香撲鼻。經常去吃的一家菠菜面,屬於應該大書特書的臊子幹拌麵,牛肉塊做的臊子,圓白菜燉的熟軟,再加上一個在大勺子裡炸好的雞蛋,爽極了。淡綠色的麵條筷子粗細,油潑辣子並不是辣椒粉,帶種子的辣椒碎調和物帶著一股子焦香。蹲在街頭,操起筷子賣勁兒的攪拌,麵條充分和汁水混合,每一根都飽滿,嚼在嘴裡彈牙。味濃料足,噴香撲鼻,這是街頭美食的必須條件。

麵食,飽含情感,充滿記憶,讓人咀嚼出生活的美好。面裡乾坤,有地緣特徵,有思鄉之渴,一方水土一方人,根植於食物腳下的土壤。《重慶小面漫談》考據小面的“小”,一方面最初吃小面的人,屬於社會底層,地位低賤;另一方面小面只有簡單的主料和調味,簡單易行。可這小面卻於細微之處見真章,從“小”處入手,二兩小面落肚,即可開始新的一天。要吃小面,我寧可去巷陌深處尋覓,低矮的小飯桌,手腳麻利的店主,行色匆匆卻自得其樂的食客則吃的虎虎生風,簡單、純粹、乾淨,小面裡能吃出生活。商貿大樓裡,花色繁多,價格昂貴的小面已經“大”的嚇人,一點也不“小”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