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3億元資金投入2年以來,村莊舊貌變新顏,鋼管天梯越來越滑


幾年前的大涼山,人們記憶中的場景令人震驚,生活條件差到你無法想象。特別是住在懸崖頂上的的那些人家,當年在媒體的報道下引起大家的關注。2016年,在多方的調研幫助下,3億元的資金逐漸落實到大涼山的旅遊開發上,那些年讓人揪心的“藤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牢固的“鋼管天梯”,破爛不堪的房屋煥然一新,變化很大。圖為修繕過的土坯房,房頂上還加裝了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提供給照明使用。

在當年的媒體報道里,“懸崖村”的“通行難”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那些每天靠“滕梯”上下山的彝族人太難了,尤其是靠攀爬滕梯上學的孩子更讓人心疼。如今,“滕梯”換成了“鋼管天梯”,基本上解決的出行的問題,還吸引了很多遊客的青睞,紛紛到此觀光。

大涼山這片神秘的土地,由於地形地貌的原因,彝族人的生活是靠天吃飯。他們以前靠打獵為生,但隨著動物數量銳減,本身沒有多少土地的他們生活越來越差,地勢險要,幾乎與世隔絕。

大涼山人的住房不太集中,有的山上只有幾戶人家,所以對於孩子上學形成障礙。很多住在山上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嶺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辦學點,途中的危險性很高,令人擔憂不已。如今,鋼管天梯投入使用,越走越光滑,雨天更滑。網上有人算過賬,為何不把3億元平分給懸崖村的人,算下來一戶可以分到600萬左右,他們有這筆錢完全可以搬離山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好評說,留給讀者朋友思考吧!

在以前條件差的“懸崖村”看到,辦學點有兩名志願者來當幼教老師。大涼山每家生3、5個很正常,但教育的意識卻很淡薄,不僅是因為條件差的問題。目前,在老師的動員下,近30名兒童已全部來上學。新的桌椅,新的電視與土坯房格格不入,但讓人看到了改變的希望,有希望便有未來。

如今,隨著媒體的大力推廣,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懸崖村體驗“鋼管天梯',更多的人是來觀光神秘的彝族文化。懸崖村是大涼山走向現代化社會的起點,當地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已返回農村搞起了旅遊接待工作,相信他們的生活會越過越好,祝福他們。讀者朋友,您對大涼山新貌有何看法?如此的方式能長期改變大涼山的面貌嗎?請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