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誰的陵墓防盜技術做的最好?

讓它逗您樂


說起防盜的陵,其手法有很多,一種是在防盜技術上下功夫,比如利用積石積沙,還有的利用毒氣或者弓箭等暗器,比如秦始皇的墓裡面就聽說有很多機關。但這些東西,並不一定管用,因為你只要有機關,就有一定有破解的方法。所以,這種墓只要被發現,一定逃不過被盜的命運。

第二種就是大,讓你找不到邊際,武則天的乾陵就是這樣的,她是以山為陵,你就算知道也無法下手,歷史上,武則天的乾陵也是多次被盜過,唐末的黃巢調動十萬大軍,挖了個把月也沒有挖到,最後只留下一個黃巢溝。這算是堂而皇之的防盜術了,但是,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面前,任何墓都不算什麼,到了解放後,當地修公路需要石條,工人上山取石,突然炸出了整塊的石條,一看這就是武則天乾陵的陵道嘛,順著這個陵道,那還不容易找?

明十三陵的定陵一開始也是找了很久,最終也是通過找到了石道而順道摸墓,找到了地宮的入口。

武則天現在沒被挖,不是因為會防盜,而是周總理當年有個指示,不挖帝陵。不然,為了收門票早就挖開了。郭沫若就特別想挖開看看裡面有沒有蘭亭序的真跡,他一直說蘭亭序不是行書,而是楷書。

除了大,還有疑兵,比如曹操就據說有七十二處墓冢,有沒有這麼多不知道,但估計用來迷惑的假墓還是有的,現在有人說挖到了曹操墓,但學界還是認為,那是一個假的,並非真的。

另外,就是裝窮,有的會刻碑,說兄弟啊,我這裡面沒有東西,你們就別折騰了,結果打開一看,裡面全是寶貝,死人騙活人啊。

但也有成功的,比如後周皇帝郭威的嵩陵,死時就說不要厚葬,現在就是一個土包,還真是沒人盜。

最後說下最牛的防盜墓,就是元朝貴族的墓,其實北方遊牧民族的皇陵都不好找,像遼國也是,因為他們都是不樹不封的。死了之後,挖坑埋了,外面也不搞個標誌,而且他們也不講風水,也沒辦法根據風水去反推。所以壓根就找不著,成吉思汗的墓,大家都知道里面的東西肯定很多,但就是不知道在哪。

這些都是一些防盜術,你說誰家的墓最難盜呢?那還是首推元朝的帝陵吧。


腦洞歷史觀


唐乾陵,唯一一座埋葬著夫妻兩位皇帝的陵寢。

是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修建於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位於現在的陝西省乾縣,現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乾陵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唐朝末年,黃巢曾動用了近40萬大軍,在乾陵挖了一條40多米深的大溝都沒找到墓道口,最後只能作罷。

五代十國期間的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把唐朝所有的皇陵都洗劫了一遍,也只有乾陵因為建築牢固不破而得以倖免。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省曾成立“乾陵發掘委員會”意圖對乾陵進行發掘。但因為周總理的批示,最後也改成了只在外圍地區進行勘察。勘察結果表示,乾陵的墓道保存完好、而且並沒有發現新盜洞。所以一致認為乾陵是唐朝皇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撅過的陵墓。


為卿沉淪


這個,怎麼說呢,咱們就按照已被盜和沒被盜的來分類吧。

已被盜的就不說了,很明顯防盜做的不好才被盜的。

沒被盜的,現在已知的包括始皇陵、唐乾陵、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除定陵)、清代西陵基本還完好。那麼這些沒被盜的裡面,明代的陵墓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沒被盜,一是離城近,大規模盜墓活動容易被發現;二是後世政府保護的也好。所以在防盜水平上不好說。清西陵也基本上是這個原因。所以要說經歷過千年而沒被盜的,基本上就是始皇陵和唐乾陵了,應該說這兩座陵防盜水平絕對一級棒。

另外說一下,元代皇帝的墓之所以沒有被盜,主要是因為帝陵不起墳壠,葬畢以萬馬踏平。所以到現在都不知道。因為沒有陵墓,所以也就沒有被盜一說了。其實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吉林省科技館


歷史上,陵墓防盜技術做的最好的應該有以下三位帝王:

第一位:漢文帝劉恆。劉恆是中國歷史上一生都注重簡樸的皇帝。他在位二十多年,宮殿、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作為帝王,“身衣皂綈,衣不曳地,幃不文繡”,也就是穿著質地比較粗糙的衣服,後宮嬪妃不得穿拖地長裙,帷帳上不許繡花。曾因惜十家之產,而放棄修建露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再加上文帝臨終遺詔薄葬,所以其所葬之霸陵(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為“東方金字塔”)很少引起歷代盜墓賊之興趣。西漢末年,赤眉軍進長安,宗廟園陵皆被髮掘,唯霸陵、杜陵完好。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到西晉時,可能由於盜墓賊賊心不死,不太相信霸陵薄葬的真實,霸陵仍然被盜墓賊光顧過。但迄今為止,歷經無數次戰亂,霸凌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可見,如果能做到真正的薄葬,可謂是最好的防盜技術。

第二位:成吉思汗鐵木真。眾所周知,我們現在見到的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成吉思汗究竟葬在哪裡,直到今天,我們無從知曉。因為成吉思汗根據蒙古人的傳統,實行了“密葬”。蒙古人的帝陵建築風格與漢族不一樣,並不刻意追求外在意義上的高大雄偉,而渴望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由此可見,密葬也是最好的防盜技術之一。

第三位:秦始皇嬴政。這從他的陵墓兩千多年來保存完好就是最好的說明。《史記》對秦始皇陵的修建作了這樣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意思是說:

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酈山,到統一天下後,從全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二世說:“先帝后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製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洩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裡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殘忍的保密措施確保了秦始皇陵度過了無數次的劫難而完好地保存至今,併為後來的其他帝陵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