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的陵墓防盗技术做的最好?

让它逗您乐


说起防盗的陵,其手法有很多,一种是在防盗技术上下功夫,比如利用积石积沙,还有的利用毒气或者弓箭等暗器,比如秦始皇的墓里面就听说有很多机关。但这些东西,并不一定管用,因为你只要有机关,就有一定有破解的方法。所以,这种墓只要被发现,一定逃不过被盗的命运。

第二种就是大,让你找不到边际,武则天的乾陵就是这样的,她是以山为陵,你就算知道也无法下手,历史上,武则天的乾陵也是多次被盗过,唐末的黄巢调动十万大军,挖了个把月也没有挖到,最后只留下一个黄巢沟。这算是堂而皇之的防盗术了,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面前,任何墓都不算什么,到了解放后,当地修公路需要石条,工人上山取石,突然炸出了整块的石条,一看这就是武则天乾陵的陵道嘛,顺着这个陵道,那还不容易找?

明十三陵的定陵一开始也是找了很久,最终也是通过找到了石道而顺道摸墓,找到了地宫的入口。

武则天现在没被挖,不是因为会防盗,而是周总理当年有个指示,不挖帝陵。不然,为了收门票早就挖开了。郭沫若就特别想挖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兰亭序的真迹,他一直说兰亭序不是行书,而是楷书。

除了大,还有疑兵,比如曹操就据说有七十二处墓冢,有没有这么多不知道,但估计用来迷惑的假墓还是有的,现在有人说挖到了曹操墓,但学界还是认为,那是一个假的,并非真的。

另外,就是装穷,有的会刻碑,说兄弟啊,我这里面没有东西,你们就别折腾了,结果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宝贝,死人骗活人啊。

但也有成功的,比如后周皇帝郭威的嵩陵,死时就说不要厚葬,现在就是一个土包,还真是没人盗。

最后说下最牛的防盗墓,就是元朝贵族的墓,其实北方游牧民族的皇陵都不好找,像辽国也是,因为他们都是不树不封的。死了之后,挖坑埋了,外面也不搞个标志,而且他们也不讲风水,也没办法根据风水去反推。所以压根就找不着,成吉思汗的墓,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东西肯定很多,但就是不知道在哪。

这些都是一些防盗术,你说谁家的墓最难盗呢?那还是首推元朝的帝陵吧。


脑洞历史观


唐乾陵,唯一一座埋葬着夫妻两位皇帝的陵寝。

是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修建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位于现在的陕西省乾县,现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乾陵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唐朝末年,黄巢曾动用了近40万大军,在乾陵挖了一条40多米深的大沟都没找到墓道口,最后只能作罢。

五代十国期间的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把唐朝所有的皇陵都洗劫了一遍,也只有乾陵因为建筑牢固不破而得以幸免。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曾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意图对乾陵进行发掘。但因为周总理的批示,最后也改成了只在外围地区进行勘察。勘察结果表示,乾陵的墓道保存完好、而且并没有发现新盗洞。所以一致认为乾陵是唐朝皇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撅过的陵墓。


为卿沉沦


这个,怎么说呢,咱们就按照已被盗和没被盗的来分类吧。

已被盗的就不说了,很明显防盗做的不好才被盗的。

没被盗的,现在已知的包括始皇陵、唐乾陵、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除定陵)、清代西陵基本还完好。那么这些没被盗的里面,明代的陵墓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没被盗,一是离城近,大规模盗墓活动容易被发现;二是后世政府保护的也好。所以在防盗水平上不好说。清西陵也基本上是这个原因。所以要说经历过千年而没被盗的,基本上就是始皇陵和唐乾陵了,应该说这两座陵防盗水平绝对一级棒。

另外说一下,元代皇帝的墓之所以没有被盗,主要是因为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到现在都不知道。因为没有陵墓,所以也就没有被盗一说了。其实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吉林省科技馆


历史上,陵墓防盗技术做的最好的应该有以下三位帝王:

第一位:汉文帝刘恒。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生都注重简朴的皇帝。他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作为帝王,“身衣皂绨,衣不曳地,帏不文绣”,也就是穿着质地比较粗糙的衣服,后宫嫔妃不得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曾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再加上文帝临终遗诏薄葬,所以其所葬之霸陵(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国外汉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很少引起历代盗墓贼之兴趣。西汉末年,赤眉军进长安,宗庙园陵皆被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到西晋时,可能由于盗墓贼贼心不死,不太相信霸陵薄葬的真实,霸陵仍然被盗墓贼光顾过。但迄今为止,历经无数次战乱,霸凌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可见,如果能做到真正的薄葬,可谓是最好的防盗技术。

第二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见到的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成吉思汗究竟葬在哪里,直到今天,我们无从知晓。因为成吉思汗根据蒙古人的传统,实行了“密葬”。蒙古人的帝陵建筑风格与汉族不一样,并不刻意追求外在意义上的高大雄伟,而渴望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密葬也是最好的防盗技术之一。

第三位:秦始皇嬴政。这从他的陵墓两千多年来保存完好就是最好的说明。《史记》对秦始皇陵的修建作了这样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意思是说:

始皇当初刚刚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郦山,到统一天下后,从全国各地送来七十多万徒役,凿地三重泉水那么深,灌注铜水,填塞缝隙,把外棺放进去,又修造宫观,设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宝怪石等搬了进去,放得满满的。命令工匠制造由机关操纵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器递相灌注输送,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计很久不会熄灭。二世说:“先帝后宫妃嫔没有子女的,放她们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多而贵重,这就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工匠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这样的精心设计和残忍的保密措施确保了秦始皇陵度过了无数次的劫难而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为后来的其他帝陵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