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學革命,從識別需求到創造需求

識別需求是營銷的第一步。然而在全球產能過剩,特別是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的當今,識別需求,再差異化定位品牌、產品、服務,存在著很多弊端和問題。

首先,識別需求,表明只能在現有的市場中尋找機會。在一片紅海中,殺向紅海,只能拼規模成本優勢或者性價比優勢,價格越做越低。其次,產品同質化,市場已經“分無可分,定無所定”,造成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

營銷發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關注創造需求,而非識別需求。

從經典營銷理論4P、4C、定位理論到互聯網的AIDA或者4A、5A模型,絕大部分都是在識別需求以後,講述如何運用營銷組合同消費者溝通,吸引消費者購買,且不說能否與時俱進(有學者說定位理論已死,4P理論已只剩框架),但都停留在戰術層面,很少關注創新所帶來的巨大商業機會。

營銷學應該教授創新理論,從頂層開始,從創造需求開始,忽略紅海,創造藍海。

頂層的創新是直接創新產品或者服務,不再同老產品在同一市場競爭,而是高一維度的“殺戮”,是未來產品對現在產品的替代。比如汽車對馬車,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高鐵對普通鐵路。大到超音速的民航客機、能夠飛行的汽車、星際旅行的飛船、小到有拉鍊的紙包裝箱、智能馬桶圈、帶有IOT功能的智能家電產品等等。有些已經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有的還在萌芽階段。

營銷學也應該更多地研究產品(雖然4P中有體現產品的部分)或服務流程,結合創新理論、經驗,拆解現有產品或服務組成,重構產品和服務;思考現有產品功能,深入或者簡化。不要相信消費者的調研,因為絕大消費者根本不會知道他們需要哪些新產品。你問當時消費者,你是需要1輛汽車還是1輛跑的更快的馬車,他們的回答絕大是跑的更快的馬車。

其次,增加現有產品或服務的消費頻次。耐用消費品行業可以學習快消品行業,增加消費者的購買頻次,把耐用消費品變成快消品。智能手機現在是典型的快消品,新技術的研發帶來新的功能,比如人臉識別、AI攝影、無線充電、全面屏,大容量、更長的續航時間,手機廠商每年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把手機變成了“潮品”,粉絲們跟隨著品牌廠商的每年出新,不斷更新掉自己的“老手機”,生怕落伍。

汽車行業也可以學習,汽車也是“潮品”,汽車廠商每年也都有新產品推出,智能駕駛、油電混合、純電動、炫酷的外形以及各種更加人性化的舒適駕駛功能,汽車行業的明天就是智能手機的今天,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機會。

對於高價值的耐用消費品,想要加快消費頻次,還要做好“殘值”的處理工作。正如愛回收APP促進了二手手機的流通,一個使用1年左右的手機,在愛回收上還能賣一個好的價格,對於一個潮人,只是支付了自己使用了1年的折舊費而已,又可以用新的了。汽車行業還缺乏一個相對標準、公正、快速的回收平臺,來推進新車的購買,但這也就意味著新的機會。

最後,想辦法把梳子賣給和尚,增加新的需求。在這方面立邦漆做的非常成功。油漆難道只是裝飾材料?立邦漆開發了“黑板”漆,牆面可以如黑板、白板、玻璃一樣在上面書寫,擦拭方便,開發了“磁性漆”,可以在上面張貼海報、文件等,可以滿足很多工作室、現代辦公室的需求。還重構了服務流程,開發了“刷新”服務,刺激消費者不必等待重新裝修也可以隨時刷牆。刷牆的速度快、不需要搬家等貼心與方便的服務。

營銷學是管理學的分支,也與經濟學關聯。只停留在營銷學會過多的關注既有市場的競爭和需求的滿足。在全球市場供大於求,貿易摩擦不斷,產能過剩的時代,營銷學需要重新融入管理學、經濟學,研究創新理論在產品和技術方面的運用,激發企業創新,通過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新市場。

回想大學時代,有先知的教授提出營銷應該是“創造需求”,總是暗暗的不信服,連教科書都提“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創造需求”真是痴人說夢吧,但是今天,不得不佩服先知的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