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革命,从识别需求到创造需求

识别需求是营销的第一步。然而在全球产能过剩,特别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当今,识别需求,再差异化定位品牌、产品、服务,存在着很多弊端和问题。

首先,识别需求,表明只能在现有的市场中寻找机会。在一片红海中,杀向红海,只能拼规模成本优势或者性价比优势,价格越做越低。其次,产品同质化,市场已经“分无可分,定无所定”,造成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营销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关注创造需求,而非识别需求。

从经典营销理论4P、4C、定位理论到互联网的AIDA或者4A、5A模型,绝大部分都是在识别需求以后,讲述如何运用营销组合同消费者沟通,吸引消费者购买,且不说能否与时俱进(有学者说定位理论已死,4P理论已只剩框架),但都停留在战术层面,很少关注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

营销学应该教授创新理论,从顶层开始,从创造需求开始,忽略红海,创造蓝海。

顶层的创新是直接创新产品或者服务,不再同老产品在同一市场竞争,而是高一维度的“杀戮”,是未来产品对现在产品的替代。比如汽车对马车,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高铁对普通铁路。大到超音速的民航客机、能够飞行的汽车、星际旅行的飞船、小到有拉链的纸包装箱、智能马桶圈、带有IOT功能的智能家电产品等等。有些已经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有的还在萌芽阶段。

营销学也应该更多地研究产品(虽然4P中有体现产品的部分)或服务流程,结合创新理论、经验,拆解现有产品或服务组成,重构产品和服务;思考现有产品功能,深入或者简化。不要相信消费者的调研,因为绝大消费者根本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哪些新产品。你问当时消费者,你是需要1辆汽车还是1辆跑的更快的马车,他们的回答绝大是跑的更快的马车。

其次,增加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频次。耐用消费品行业可以学习快消品行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频次,把耐用消费品变成快消品。智能手机现在是典型的快消品,新技术的研发带来新的功能,比如人脸识别、AI摄影、无线充电、全面屏,大容量、更长的续航时间,手机厂商每年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把手机变成了“潮品”,粉丝们跟随着品牌厂商的每年出新,不断更新掉自己的“老手机”,生怕落伍。

汽车行业也可以学习,汽车也是“潮品”,汽车厂商每年也都有新产品推出,智能驾驶、油电混合、纯电动、炫酷的外形以及各种更加人性化的舒适驾驶功能,汽车行业的明天就是智能手机的今天,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对于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想要加快消费频次,还要做好“残值”的处理工作。正如爱回收APP促进了二手手机的流通,一个使用1年左右的手机,在爱回收上还能卖一个好的价格,对于一个潮人,只是支付了自己使用了1年的折旧费而已,又可以用新的了。汽车行业还缺乏一个相对标准、公正、快速的回收平台,来推进新车的购买,但这也就意味着新的机会。

最后,想办法把梳子卖给和尚,增加新的需求。在这方面立邦漆做的非常成功。油漆难道只是装饰材料?立邦漆开发了“黑板”漆,墙面可以如黑板、白板、玻璃一样在上面书写,擦拭方便,开发了“磁性漆”,可以在上面张贴海报、文件等,可以满足很多工作室、现代办公室的需求。还重构了服务流程,开发了“刷新”服务,刺激消费者不必等待重新装修也可以随时刷墙。刷墙的速度快、不需要搬家等贴心与方便的服务。

营销学是管理学的分支,也与经济学关联。只停留在营销学会过多的关注既有市场的竞争和需求的满足。在全球市场供大于求,贸易摩擦不断,产能过剩的时代,营销学需要重新融入管理学、经济学,研究创新理论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运用,激发企业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新市场。

回想大学时代,有先知的教授提出营销应该是“创造需求”,总是暗暗的不信服,连教科书都提“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真是痴人说梦吧,但是今天,不得不佩服先知的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