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張公者/文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1943 年,傅雷為黃賓虹在上海舉辦了第一次個展——“黃賓虹八秩誕辰書畫展覽會”,傅雷以《觀畫答客問》形式介紹黃賓虹畫之高妙,其時識黃賓虹畫者少。幾十年後,黃賓虹畫大熱於書畫界,學之者眾,且有“不識黃畫不談黃畫者乃不懂畫也”之勢。當年人們不識黃畫與如今之學黃畫者一樣,皆為真不懂黃賓虹畫耳。何出此言?今擬傅雷“答客問”作自問自答以說明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一問:你說黃賓虹書畫不可學,是因為他的書畫不好嗎?

答:不是。黃賓虹晚年山水畫已進入化境,有超自然的境象,是技法筆墨、造型構成、色彩黑白、中西繪畫、學養閱歷的高度自然融合。是中國山水畫的又一高峰。中國山水畫在兩宋時期已達到高峰,而後文人畫的濫觴,曾有大家及作品出現。黃賓虹山水畫集文人畫之大成,是文人畫(山水)的高峰,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前絕後——在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這樣講。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二問:同樣是高峰,那麼北宋時期山水畫也不可學嗎?

答:宋畫可以學。同為高峰,但所走的道路不一樣,所登的高峰不一樣,則決定了可學與不可學、可取法與不可取法。宋人山水畫工穩、清晰,於筆墨、構圖、物象皆明瞭,近於自然狀況,有跡可循,有法可師,有章可依,學習者便於下手,又便於推進,學習者即便功力不逮,也可學得有形有樣,即便學不好,也不會學壞。黃賓虹山水畫,於筆墨已是無跡可循,於物象更是超於自然,山不象山,水不是水,樹與人同,房與山近,一派混沌不見蹤跡……學之者何以入手?今日學之者往往以亂學亂,以有形之筆學無形之跡,怎入堂奧?固而,學之者往往襲其皮毛,徒具形象,無內在品質。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三問:北宋時期的山水畫是寫實的嗎?寫實的就可以學習?而黃賓虹的山水畫是超寫意的,便不可學?

答:中國畫的本質都是寫意的。這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等有直接關係。中國藝術注重寫意性,這是特色也是本質。同時也是中國人的智慧體現,甚或可以說是我們祖先的高明處。無論兩宋時期的山水畫作品怎麼近於自然狀態,它還是寫意的,對自然景色是做過加工與取捨的,它所採取的繪畫手法及表現的物象仍然是精神上的,是人們心目中的山水風光,是唯美的、唯心(性)的。元以後文人畫的發展,畫家更強調精神性、想象性,對物象的取捨尺度漸漸脫離自然景觀,到“四王”基本上脫離了自然,趨於僵化,缺少生動。黃賓虹的畫是生動的,他的畫生動處主要在於他筆墨的豐富與變化,並不是近於大自然的生動。“四王”之作是筆墨等諸多方面的死板所造成的。但是,“四王”與北宋繪畫(近於自然寫實)都是可以作為學習借鑑的。“四王”作品作為初學山水畫的範本是完全可以的。同樣都是表現心性與自然,黃賓虹不同於“四王”的是筆墨生動,黃的筆墨不好抓住特點,難以入手——這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了。宋人繪畫也生動,它的生動在於對自然的描繪與景緻的深遠,意境的高妙,而於筆墨色澤是清晰的,故可學也。剛才談到中國畫的寫意性。直到中國畫引進了西方繪畫中素描因素後,中國畫,尤其人物畫創作更多了些科學一面(素描是科學的),在造型等方面注重寫實性。一些類似於油畫的中國畫不屬其列,那些只是用中國畫材料創作“油畫”而已。不過,話又說回來,無論油畫、中國畫,甚至於照像、攝像,都不能完全歸於自然照搬式的“寫實”,只要有人的第二次製作(創作)便會加入主觀因素,便會加入人的精神與審美。那麼,廣義的說,它們都是寫意的。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四問:齊白石的畫是大寫意,或者說也是“超寫意”的,他的畫難到也不可學嗎?

答:齊白石與黃賓虹的畫都是“超級寫意”,但齊白石的畫可學,工筆花卉草蟲不待說(可學),大寫意花鳥與山水人物同樣可學習。齊白石雖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說到這兒,我們今天要把這個“學”字說清晰些:今天談的“學”,是指照著別人的畫一模一樣的臨摹或自己照此形“創作”,學人家的技術方面,而非指學人家的創新方法。齊白石說的“學”不是這個意思,他說的“似”是我們今天說的“學”字。齊白石說的“學”是指學習方法、創新精神。之所以我們在題目中沒有“似”字,用“學”,是大家習慣用語,想各位都明白此“學”的意思。齊白石的畫可學亦在於其筆墨的淨,“淨”則可以看清楚,可以輕鬆的掌握其來龍去脈,便可以師法照著畫。齊白石對生活中的一切物象皆能入畫,提煉物象之精神而以寫意出之,非常了不起,同樣是中國畫的高峰,達到通曉,大俗大雅。黃賓虹則是大雅無俗,常人難以理解。齊白石的創造力極強,雖可學,但留給我們的創造空間不多,因而白石老人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大明白人的大明白話。(學齊白石而成大家者亦鮮見)

五問:那麼,你覺得齊白石和黃賓虹誰更高呢?

答:不可比,無可比性。就如同是鞭厲害還是三節棍厲害。齊白石與黃賓虹都是中國畫大師,是不同的兩座高峰。一座是你可以按他的路往上走,一座是找不到清晰的路讓你去登。只是,黃賓虹的山水畫少俗氣,齊白石的畫時有俗的表現。

六問:黃賓虹的畫那麼高妙,卻不可學,那它還有什麼用呢?就像發明了一種科技,卻沒有實際用處,無法用於生活中。

答:我們都在學習哲學,哲學是那麼的抽象,它卻教給我們一種思維方法,哲學解決了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問題,世界觀、價值觀決定我們如何去做具體的事情,包括對自然的認識,對文化的認識。黃賓虹的山水畫是超自然的,完全可以把他的山水畫看成是“哲學性質的山水”,是“哲學山水”,他的畫更多的是思想與觀念上的。它提供給我們一種思維與創新方法,除去我們今天可以心悅誠服的欣賞他的創作之外(20世紀40年代,賞黃畫者寥寥),我們從中受到啟示,善學者,會從黃賓虹山水畫中領悟到他所採用的方法從而思考出創新途徑。從他作品的氣象中領悟到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包容性。從他的用筆、用墨中學習到筆墨的豐富變化與筆墨創新。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七問:黃賓虹總結出很多用筆用墨之法,尤其採用宿墨法,也不可以學嗎?

答:黃賓虹總結的“筆法五種”:平、圓、留、重、變;“墨法七種”: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漬墨法、焦墨法、宿墨法。這些方法可以借鑑,但如果全部按照他的方法而組合一起去創作的話,很難達到融會自然,往往是東不象西不是。黃賓虹的筆墨觀已經突破了古人一貫的方法,是“破壞性”的,這些“破壞”我們慎用一二就可,沒有黃賓虹的學養功力去完全實踐他的方法理論,是不行的。黃賓虹的宿墨法是前人不用的,甚或反對的,古人不用宿墨,是因為缺少生氣、缺少靜雅、有違潔淨。今天我們見到學習者也用宿墨創作,往往帶來畫面的渾氣、濁氣、死氣、灰氣,尤其是單一色用宿墨者更是未得黃賓虹之真諦。黃賓虹的創作並非僅僅是宿墨的堆積,它是綜合的,色彩、用筆……在黃賓虹的山水畫中我們很少見到死氣的筆墨。在他的宿墨中總有生氣盎然於畫面上。這是我們今天學黃賓虹者用宿墨所不具備的,而這些又絕不是知道了怎麼做就可達到的,需要全方面的修養。技進乎道,雖是筆墨之技,卻是以道之高而成之的。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八問:黃賓虹晚年的畫不可學,那麼早年畫也不可學嗎?

答:亦不可學。黃賓虹早年繪畫雖取法前人,但其仍用自家法,且並沒有學到古人最佳處(如果黃賓虹沒有晚年的創新,那麼,黃賓虹對繪畫史是沒有重大意義的)。黃賓虹學習宋人也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取其所用。黃早年繪畫不成熟,亦為學古人的,若學,我們何不直接學黃賓虹所學者,取法乎上。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九問:黃賓虹的花鳥可學嗎?

答:同樣不可學。黃賓虹的花鳥畫還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有“匠”、“俗”的成份。用色也沒有達到高妙境界,這方面是無法和齊白石的花鳥相比擬的。時見今人學黃賓虹花鳥,用色極髒——似用“宿色”,格調不高。但從黃賓虹的花鳥畫可以得到我們想汲取的養份,若於某一黃賓虹未完善處拿來完善之,則或許可成就一番花鳥新景象,這需要慧眼、實踐及學養。

書畫聯盟丨張公者:黃賓虹書畫之不可學性


十問:黃賓虹的書法和篆刻可學嗎?

答:黃賓虹的字不可學,印可學。

黃賓虹的字是從畫中出——書從畫出。在黃賓虹之前,皆為畫從書出,包括唐、宋繪畫,更不用說元及以後的文人畫了,所謂筆墨(剩墨)餘事,皆以書法入畫者。黃賓虹的字則是從其畫中來,散鋒、破鋒皆為其畫法,其畫中隨拾一筆,便是其書法中一畫,或曰:此不是以書入畫嗎?並非如此,恰恰相反,是其畫的筆墨觀念使其如此書寫的。所謂潤含春雨,燥裂秋風,其字亦如此。但黃賓虹的字還未像其山水畫那樣臻入化境,倒是他的學生林散之採用了其方法,多有以畫入書的佳作出現,直影響到今天的書法創作。黃賓虹的印有古璽味,金石氣,可學。但黃賓虹治印不多,未構成流派,可學可用者少,沒有形成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