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高僧——法顯

說到“西天取經”,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其實早在玄奘之前兩百多年,就有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取經大業,此人就是高僧法顯。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東晉時候,佛教的發展遭遇瓶頸,法顯正是順應發展趨勢,成為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給佛教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佛教的繼承和弘揚烙下了不滅的長治印記。

求法高僧——法顯

法顯(約337-424年),東晉僧人,俗姓龔,3歲出家做沙彌,20歲受比丘戒。常慨嘆律藏殘缺,誓志尋求。遂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法顯遍歷北、西、中、東天竺,後獲《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祗律》、《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論》、《摩訶阿毗曇》等梵本。後又在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獲《彌沙塞律》、《長阿含》及《雜藏》等梵本。

法顯由海路回國,前後凡14年, 遊30餘國,攜帶諸多梵本佛經於義熙八年(412年)達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第二年秋到達晉都建康。在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譯出《摩訶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經》6卷、《雜藏經》1卷,並撰寫歷遊天竺記傳《佛國記》(即《高僧法顯傳》。

當法顯完成《佛國記》後,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快走到盡頭。在佛堂內,法顯最後一次禮拜著佛祖。對於一個僧人來說,生命的目的就在於圓滿成佛。自踏入佛門以來,法顯始終追隨著佛的腳步,沒有片刻的懈怠。公元423年,法顯在荊州江陵的辛寺裡悄然逝世,享年86歲。

著述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等。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法顯是中國經陸路到達印度並由海上回國而留下記載的第一人,他還參加翻譯從天竺取回的佛經《摩訶僧祗律》、《大般泥洹經》等。

《佛國記》是我國僧侶旅遊印度傳記中最古老的典籍,對後來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受法顯影響,東晉末年西行求法者絡繹不絕,南北朝時更為盛行,直到後來各朝代都有僧人西行求法。法顯和唐代的玄奘、義淨並稱為三大求法高僧,而法顯是“創闢荒途”者,後二位都是受法顯的影響而西行的。1600年來,法顯始終沒有被人們所遺忘。法顯所創作的《佛國記》,更是代代相傳,被翻譯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國版本,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更多內容關注V: 瀚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