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 白話文 (東晉)法顯

《佛國記》 白話文 (東晉)法顯

1600年後,高僧法顯“重歸”襄垣仙堂山

法顯以前在長安時,感嘆律藏殘缺不全,於是在公元三九九年,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往天竺尋求戒律。

最初從長安出發,度過隴山,到達乾歸國,並在這裡夏坐。

夏坐結束,繼續前行到達耨檀國。

《佛國記》 白話文 (東晉)法顯

法顯與《摩訶僧只律》的翻譯辨析

又從耨檀國出發,度過養樓山,到了張掖鎮。這時張掖大亂,道路阻塞。張掖王段業殷勤挽留,為作施主。法顯一行在停留期間與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人相遇,大家志同道合,都很高興,便一起在張掖結夏安居。

夏坐結束後,一起前行到了敦煌。敦煌有邊防障塞,障塞東西長八十里,南北長四十里。總共在敦煌停留了一個多月,法顯等五人便與寶雲等人告別,隨同前往西域的使節先行出發了。敦煌太守李暠提供了穿越沙河的費用。

沙河中經常有惡鬼橫行,熱風肆虐,行人只要碰上就必死無疑,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這裡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走獸,想要找到一條走出去的道路,卻不知往那裡走,只能以死人枯骨作為標誌。

在沙河中走了十七天,算起來有一千五百里路程,才得以到了鄯善國。這裡道路崎嶇,土地貧瘠。當地俗人的衣服大致與漢地相同,不同的是他們的衣服是用毛織物和粗麻做的。鄯善國王信奉佛法,國內有四千多僧人,都是小乘佛教信徒。西域諸國的俗人和沙門都實行天竺法,只是精細、粗疏不一。從鄯善國往西,所經歷的國家大體都與鄯善差不多。雖然各國語言不同,可是出家人都習慣使用天竺語言文字。法顯一行在鄯善國住了一個月。

從鄯善國往西北方向再走十五天,就到了焉夷國。焉夷國的僧人也有四千多人,都是小乘佛教的信徒,教法規則整齊劃一。漢地僧人到了焉夷國都,不能像焉夷本國的僧人一樣得到供給。法顯得到了苻行唐公之孫的照料,在這裡住了兩個多月。於是回過頭來與寶雲等人又會合在一起了。

由於焉夷國的人不講究禮儀,待客很刻薄,智嚴、慧簡、慧嵬不得不返回,去高昌尋求資斧。

法顯等人得到了苻公之孫的供給,這樣就得以直接繼續前行。從焉夷國朝著西南方向走,路途中沒有居民,沙磧漫漫,舉步維艱,一路上經歷的曲折困苦,是常理所無法想象的。

在路上走了一個月零五天,終於到達了于闐國。于闐國豐盛安樂,人民殷實富足,以法樂相娛。這裡的僧人有幾萬人,大多是大乘佛教信徒,僧人都能得到饌食供應。于闐國內房屋鱗次櫛比,人民熙熙攘攘,家家門前都建起了小塔,最小的高兩丈左右。于闐國還修建了四四方方的僧房,專門供給來往客僧的住宿和各種需要。

于闐國主將法顯等人安頓在寺院裡,這所寺院名叫瞿摩帝,是大乘佛教的寺院。寺院內的三千僧人在敲響犍槌時一起進食。進入食堂時,眾僧舉止莊重,威嚴齊肅。大家在食堂內順序而坐,安安靜靜,甚至聽不到器缽碰擊的響聲。淨人添飯也不能大呼小叫,只能招手示意。

慧景、道整、慧達先出發前往竭叉國,法顯等人想觀看行像,停留了三個月。

于闐國中有十四座大寺院,小寺院不知有多少。從四月一日起,城裡便開始打掃道路,裝飾街巷。在城門上搭起了巨大的帳篷,一切都盛加裝飾,國王、夫人以及宮女都住在帳篷中。瞿摩帝寺院是大乘寺院,而大乘佛教又受到國王的敬重,所以由瞿摩帝寺最先開始行像。

在離城三、四里的地方,作成四輪像車,像車高三丈多,形狀就如同行殿一樣。像車用七寶裝飾得端莊宏麗,上方懸掛著絲帛製成的旗幟和華蓋。佛像立在像車正中,邊上有兩尊菩薩侍立,還有諸天侍從。諸天神像金裝銀裹,熠熠生輝,都懸在虛空之中。當佛像離開城門有一百步時,國王脫去通天冠,換上新衣服,赤腳持花奉香,在眾人的簇擁下,出城迎接佛像。國王以頭叩觸佛像之足作禮,散花燒香禮佛。當像車入城時,夫人、宮女從城門樓上遠遠地散下鮮花,鮮花紛紛而下。各寺院像車的供具都如此莊嚴宏麗,但又各各不同。一所寺院行像一天,從四月一日開始,到十四日行像才結束。行像結束,國王和夫人才回到王宮。

于闐城西七、八里有一所叫王新寺的寺院,已修建了八十年,經過三位國王最後才建成。寺塔高二十五丈,文飾雕鏤,金裝銀裹,用眾多寶物合成。塔後修建了一座佛堂,佛堂裝飾盛美,精巧美妙。殿內樑柱、門窗都是用金箔裝飾的。此外還專門建造了僧房,僧房也莊嚴華麗,難以言表。

蔥嶺以東六國國王都將所有的上等寶物用來供養,而個人自身則很少使用寶物。

過了四月行像之後,僧紹一個人跟隨西域僧人前去罽賓,法顯等人則向子合國前進。在路上走了二十五天,就到了子合國。子合國王持善樂道,篤信佛法。國內有一千多僧人,多數是大乘佛教信徒。

在於合國居住了十五天,向南行走四天,便進入蔥嶺山中,到於麾國安居。

安居結束之後,又走了二十五天,就到了竭叉國,與慧景等人會合在一起。

在這裡適逢竭叉國王作般遮越師。般遮越師,漢語的意思是五年大會。大會時將四方沙門都邀請來,聚集在一起。召集起來之後,裝飾眾僧坐的地方,懸掛絲帛製作的旌旗、華蓋,製作金、銀蓮花,放在絲帛座的後面,鋪上乾淨的坐具。王和群臣按照規定供養眾僧,或一個月,或二個月,或三個月,時間多在春天。

國王召集大會之後,又勸群臣設供供養,或一天、兩天、三天、五天不定。全部供養完畢之後,國王以自己騎乘的馬帶著全副鞍韉,由國王的尊貴大臣騎著,連同各種棉布、珍寶以及沙門所需要的物品,與群臣一起發願佈施。佈施以後,再從僧人那裡贖回來。

《佛國記》 白話文 (東晉)法顯

紀錄片中的法顯影像再現

竭叉國地處山間,氣候寒冷,除了麥子可以成熟之外,其餘的農作物都無法生長。每當僧人們受歲之後,往往就已是早晨出現霜凍的時節了。所以國王總是幫助眾僧,使他們在麥熟以後再受歲。

竭叉國中有釋迦牟尼佛使用過的唾壺。唾壺是用石料做成,顏色類似佛缽。此外又有一枚佛牙,竭叉國的人民為佛牙建起了塔。竭叉國有一千多僧人,全都是小乘佛教信徒。

自蔥嶺山以東,俗人穿著也與漢地大體類似,不同的是,他們的衣服是用毛織物和粗麻做的。這裡的沙門法用轉勝,不可一一記述。竭叉國地當蔥嶺之中。從蔥嶺往前,草木果實都與漢地不一,只有竹子、安石榴和甘蔗三種物產與漢地相同。

從竭叉國繼續西行,前往北天竺,在路上走了一個月,才得以度過蔥嶺。蔥嶺中無論冬夏,都大雪紛揚。而且還有毒龍,如果惹怒毒龍,毒龍就會吐毒風、雨雪,飛沙撲面,礫石亂滾。如果遇上這種災難,行人萬無一全。這裡的人將蔥嶺叫做雪山。

度過蔥嶺之後,就到了北天竺。剛剛進入北天竺境內,有一個叫陀歷的小國。在這個國家裡也有僧人,都是小乘佛教信徒。

這個國家原來有一位羅漢,用神足力帶著一名手藝精巧的工匠登上兜率天,觀察強勒菩薩的身材、容貌,然後返回地上,用木刻成了彌勒像。前後三次上天觀看,然後才完成了刻像工作。彌勒像高八丈,足趺長八尺。每當齋戒之日,常常放射光明,諸國國王都競相前來供養,所以彌勒像直到現在還存在。

從陀歷國順著崇山峻嶺,往西南方向又走了十五天。這裡路途險阻,崖岸高絕驚險,山上只有岩石,峭崖森森,壁立千仞,臨近峭壁,就會頭暈目眩,想要往前走的話,甚至連放腳的地方都沒有。崖壁下面有一條河流,叫新頭河。過去有人順著山勢在崖壁上鑿出石階,以作為通路,總共度過了七百石階。走完石階之後,輕輕踩著懸在上空的大索渡過河,河兩岸相距有八十步寬。這裡是殊方絕域,甚至漢朝的張騫、甘英也都沒有到達此地。

眾僧問法顯說:「佛法開始東傳的時間,現在能夠知道嗎?」

法顯回答說:「我曾訪問過那裡的人,都說古老相傳,自從立了彌勒菩薩的像之後,便有天竺沙門帶著經、律渡過此河,弘揚佛法。立彌勒菩薩像在佛涅盤後三百年左右,照此計算,佛法開始東傳應在周平王時。由此而言,佛教的宣揚流佈,是從立彌勒像開始的。如果不是彌勒大士繼承了釋迦牟尼佛的事業,又有誰能夠使三寶宣通,使邊遠地區的人認識佛法呢?故此,我們知道冥運的開啟,與人事無關,而漢明帝之夢,也自有它的緣由。」

渡過新頭河,便到了烏萇國。烏萇國是真正的北天竺。這裡的人都說中天竺的語一言,中天竺就是所謂的中國。烏萇國俗人的衣服、飲食也與中國相同,佛法特別興盛。他們將僧人們居住的地方叫做僧伽藍,烏萇國有五百所僧伽藍,都是小乘佛教。外地來的比丘到了這裡,都會得到三天的供養,過了三天以後,就得自己尋找安身落腳的也方了。據傳產,佛陀會到北天竺,就是到烏萇國。這裡有佛陀遺留下的足跡。佛足跡有時長,有時短,長短全在於人的心念,現在仍然還是這樣。這裡還遺留著佛陀曬衣石和度惡龍的地點。曬衣石高一丈四,寬兩丈多,一邊很平整。慧景、道整、慧達三人先行出發,前往以佛影窟著稱的那竭國。法顯等人留在烏萇國夏坐。

夏坐結束之後,繼續南下,就到了宿呵多國。宿呵多國的佛法也很興盛。這裡就是當年天帝釋試探菩薩,變化成鷹、鴿,割肉貿鴿的所在地。佛成道之後,與他的弟子們一起遊行,對弟子們說:「這裡就是我原來割肉貿鴿的地方。」宿呵多國的人由此知道了這件事,便在這裡修建起塔,並用金銀裝飾塔身。

從宿呵多國向東走五天的路程,就到了犍陀衛國,這裡曾經是阿育王之子法益的治所。佛陀在修菩薩行時,也曾在這個國家將眼睛施捨給了盲人。佛陀施眼的地方也修建了用金銀裝飾的大塔。這個國家的人大多數都信奉小乘佛教。

從犍陀衛國繼續向東走七天的路程,有一個叫做竺剎屍羅的國家。竺剎屍羅,漢語的意思是截頭。佛陀修菩薩行時,曾在這裡將自己的頭顱施捨與人,所以這個國家因此而得名。從這裡再向東走兩天的路程,就到了佛陀投身喂餓虎的地方。這兩個地方也修建了大塔,兩座大塔都是用各種寶物裝飾的。各國的國王和臣民都競相前來供養,散花燃燈,相繼不絕。連同上面提到的兩座塔,當地人將這四座塔稱為四大塔。

從犍陀衛國往南走四天的路程,就到了弗樓沙國。早先,佛陀曾帶著弟子們在這個國家遊行,佛對阿難說:「我涅盤之後,當有一位叫罽膩伽的國王要在這裡建塔。」

後來膩伽王出世,出行四處遊看,這時天帝釋要啟發他的心智,就變化成了一個牧童,在路中間堆塔。王問他說:「你這是在幹什麼?」牧童回答:「作佛塔。」王說:「太好了!」

於是,膩伽王就在牧童塔上面建了一座塔。這座塔高四十多丈,由各種各樣的寶物裝飾。凡是見過的塔廟中,沒有一座能比上這座塔的壯麗威嚴。據傳說,這座塔是閻浮提所建的塔中最上等的一座塔。膩伽王建成塔後,牧童的小塔就自動出現在大塔的南邊,小塔高三尺多。

釋迦牟尼佛使用過的缽就在弗樓沙國。古時候,月氏王發動大罩來侵伐弗樓沙國,想要奪取佛缽。等到征服了弗樓沙國之後,由於月氏王敬信佛法,想將佛缽拿走,所以他就大興供養。供養完三寶以後.月氏王將大象裝飾停當,等佛缽剛放到象背上,大象便趴在地上,不能往前走。於是又製作了四輪車裝載佛缽,由八頭象一起牽引,還是無法前進。王知道自己與佛缽的緣分還未到,於是深深地自愧自嘆,在這裡修建了塔和寺院,並留人鎮守,用種種供物來供養。

這裡大概有七百多僧人,天將正午時,僧人們奉缽而出,與俗人等用種種供物供養,供養完畢,然後再吃中飯。到日暮燒香時也是如此。佛缽容量有二斗多,顏色駁雜但黑色居多,四層邊沿清晰可見,厚度大概有二分,非常光滑滋潤。貧窮的人將很少的花投入缽中,佛缽就滿了:富豪們想用更多的花供養,可是即便投入千百萬斛鮮花,佛缽最終也不會滿。

寶雲、僧景打算只供養佛缽,然後便返回漢地。慧景、慧達、道整在此前已先去了那竭國,供養佛影、佛齒和佛頂骨。慧景在那竭國病倒了,道整住在那竭國看護慧景,慧達獨自一人返回,在弗樓沙國與法顯等人相見。這樣,慧達、寶雲、僧景就啟程返回漢地,而慧應則在佛缽寺去世了,於是法顯獨自一人繼續前進,前往佛頂骨的所在地。

向西走十六由延,便到了那竭國邊界上的酰羅城。這座城裡有佛頂骨精舍,精舍全都是用金箔、七寶裝飾的。國王非常敬重佛頂骨,因為害怕有人會搶奪頂骨,他就從國內豪門大姓中挑選了八個人,每人持一印,用印封來守護。清晨時分,八個人都到了精舍門外,各自審視自己的印封,然後開門。開門之後,用香汁洗手,捧出佛頂骨,放在精舍外的高座上,用七寶裝飾的圓形砧板墊在佛頂骨下,上面再罩上琉璃鍾,這些器物都是用珠璣裝飾的。佛頂骨黃白色,方圓四寸,上部隆起。

每天旭日東昇,精舍裡的人就登上高樓,撞擊大鼓,吹起螺號,敲響銅鈸。聽到聲音之後,國王便來到精舍,以鮮花、香供養頂骨。供養完畢,便順次敬禮,離開精舍。國王從東門而入,由西門而出,每天清晨都是這樣供養、禮拜,然後料理國政。居士、長者們也是先供養佛頂骨,然後再處理家務事。他們天天如此供養,一點也不塔高五尺左右,或開或閉,佛頂骨就盛放在解脫塔中。在精舍門前,每天早晨都有賣花賣香的人,凡是想要供養的人,在這裡就可以買到各種鮮花和香。各國國王也常常派遣使節前來供養佛頂骨。即便碰上天震地裂的時候,這座精舍所處的方圓四十步的地方也紋絲不動。

從這裡往北走一由延,便到了那竭國的都城。這裡是釋迦牟尼佛最初以銀錢買五莖花供養定光佛的地方。城裡也有佛齒塔,供養的方式與供養佛頂骨相同。從城東北走一由延,就到了一個山谷口上。這裡有釋迦牟尼佛使用過的錫杖,也建起了精舍供養。錫杖是用牛頭衛檀製作的,長六七丈,盛放在木筒中。雖然有千百個人,也無法將錫杖舉起分毫。順著谷口向西走四天,有釋迦牟尼佛穿過僧伽梨,放在精舍中供養。每當那竭國遇上大早時,這個國家的人民就一個接一個地來將僧伽梨拿出來,禮拜供養,這樣天空就會降下大雨。

那竭城南半由延的地方,靠山西南向有一座石室,佛陀將影像留在了這座石室中。在離開十幾步的地方觀看,就如同佛陀的真形一樣,金色燦燦,光明熠熠。走得越近,就越微渺,恍恍忽忽,彷彿還在那裡。各國國王都派遣擅長繪畫的工匠前來描摹佛陀的影像,但都無法描繪下來。

據那竭國的人相傳說,賢劫中出世的千佛都會在這裡留下影像。佛陀影像以西一百步左右,是佛陀在世時剃髮、剪指甲的地方。佛曾親自與弟子們共同在這裡建了一座塔,塔高七八丈,以作為將來建塔的模式,現在這座塔還在。塔邊有一所寺院,寺院裡有七百多僧人。這裡還有上千座為諸羅漢和辟支佛建造的塔。

在那竭國住下來,度過了冬天的三個月,此後,法顯等三人南下,翻越小雪山。小雪山冬夏都有積雪。當行至山北陰坡時,遇到突然颳起的寒風,三人都冶得渾身發抖。慧景這時已不能繼續前進了,他的口中吐出了白沫,對法顯說:「我已沒有希望了,你們趕快走吧,不要大家都凍死在這裡。」說完就停止了呼吸。法顯抱著慧景放聲痛哭:「你的目的還沒有達到,就死在這裡了,這都是命中註定的啊:」他們兩人又奮力繼續前行,翻過了山嶺。

從小雪山往南,就到了羅夷國。這裡有將近三千名僧人,兼有大乘和小乘佛教。法顯住在羅夷國夏坐。

夏坐結束,又繼續南下,走了十天路程,就到了跋那國。這裡也有三千多名僧人,都是小乘佛教信徒。

從跋那國向東走了三天的路程,再次渡過了新頭河。這裡的河岸兩邊都是平地。河對岸有一個叫毘荼的國家。毘荼國佛法興盛,兼有大乘和小乘佛教。這裡的人們看到漢地僧人竟然來到了這裡,使他們非常同情,他們是這樣說的:「怎麼連邊遠地方的人也知道出家為僧,而且不遠萬里來求佛法?」於是他們為法顯提供了所有的必需品,並且按照規定接待了法顯一行二人。

從這裡向東南走了八十由延,一路上經過了許多寺院,僧人們達一萬之多。

經過了這些地方以後,就到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名叫摩頭羅。這裡有一條叫遙捕那的河流,河兩岸有二十所寺院,大概有三千名僧人,佛法轉盛。

自沙河以西,天竺諸國的國王都篤信佛法。當供養僧人時,國王摘去通天冠,與王室宗親以及群臣一起,親自勸僧人飲食。進食結束之後,將氈墊鋪在地上,面對著上座高僧而坐。國王等人在僧人面前是不敢坐床的。佛陀在世時諸國國王供養的法式,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從這裡往南,叫做中國。中國氣侯溫和,寒暑協調,四季沒有霜雪。人民殷富快樂,國內沒有戶籍,也沒有官法。只有耕種國王土地的人才交納土地上的物產,而且耕種國王土地的人也是想走就走,願留則留,去留自由。國王治理國家不用刑法條文,有罪的人只是視其犯罪的輕重罰錢了事,即便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也不過是截去右手而已。國王的侍衛以及左右大臣都有俸祿供應。

國內所有的人都不殺生、不飲酒、不吃蔥和蒜,只有旃荼羅不在此例。旃荼羅在這裡稱作惡人,他們與其它人是分別居住的。如果要進入城市的話,他們就敲擊木棍,以便使自己和其它人區別開來:而其它的人也可以因此將他們識別出來,並躲開他們,以免相互發生碰撞。在國中也不飼養豬和雞,不出賣人口,市場上沒有賣肉、賣酒的人,買賣使用貝齒,只有旃荼羅和獵人才賣肉。

自從釋迦牟尼佛涅盤以後,各國的國王、長者、居士們都為僧人們建造精舍供養,為僧人提供田宅、園林、民戶、牛犢等,所有這些都書寫在鐵契上,由以後的國王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沒有那個國王敢廢除。所以至今這些規定還相承不絕。僧人們居住的房屋以及床褥、飲食、衣服等日用口叩都很充足,而且到處都是這樣。

僧人們常以作功德為自己的事業,此外就是誦經、坐禪。每當外來的僧人到達時,都由寺內原來的僧人負責接待,他們為遠道而來的僧人代拿衣缽,準備洗腳水、抹腳油,提供非時漿。稍事休息之後,便詢問來僧的出家年歲,來僧則可按照各自的資格得到相應的房屋、臥具。各種接待規則,都有固定的法度。在僧人們居住的地方修建了舍利弗塔、目連塔、阿難塔以及阿毘曇塔、律塔、經塔。安居後一個月,那些希望得到幸福的家庭便募化供養僧人,為他們提供非時漿。僧人們召集大會說法。說法結束之後,用各種各樣的香和鮮花供養舍利弗塔,整夜燈火通明,使那裡的人們作樂慶賀。

舍利弗本來是婆羅門,當時到了佛陀那裡,請求出家。大目連、大迦葉也是如此。比丘尼們大多數都供養阿難塔,這是因為阿難請求世尊允許女人出家的緣故。沙彌們大多都供養羅雲。專門講阿毘曇的人供養阿毘曇塔。專門講律藏的人供養律塔。每年供養一次,各自都有具體的供養日期。宗信大乘佛教的僧人則供養般若諸經、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僧人們受歲結束之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都拿著各種各樣的衣物以及沙門日常所需的物品,佈施給僧人。僧人們之間也各自相互佈施。自從佛陀涅盤以來,聖僧們所實行的威儀法則,一直轉相傳承,綿綿不絕。

自從渡過新頭河,往下到南天竺,一直抵達南海,一路上四、五萬裡都很平坦,沒有大山川,只有河水。

從摩頭羅國向東南走十八由延的路程,有一個叫僧伽施的國家。這裡就是佛陀當年登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月後下來的地方。佛上忉利天時,以神通之力,甚至連弟子們都沒有人知道。將要到七天時,佛陀才釋放神通之力。阿那律以天眼通遙遙看到了世尊,就對尊者大目連說,你可去問訊世尊。目連前去見佛,以頭叩觸佛陀之足,與佛陀相互問訊。問訊之後,佛陀對目連說:「此後七天,我就會下到閻浮提。」

目連返回之後,這時八個國家的大王和臣民因為很久沒有見到佛陀,都很想念他,所以他們都紛紛集結到了僧伽施國,等待世尊的降臨。當時有一位叫優缽羅的比丘尼暗自思量:「今天國王、臣民們都來奉迎佛陀,我是個女人,怎樣才能先見到佛陀呢?」她就以神足之力,變化成了轉輪聖王,到最前面向佛致禮。

佛陀從忉利天上東向而下。當他下降的時候,變化出了三條寶階:佛陀在正中間的七寶階上飄然而行:梵天王化作白銀階,在右邊手執白拂侍從佛陀:天帝釋則化出紫金階,在左邊舉著七寶蓋侍從。無數天神也隨著佛陀一起下來了。佛陀下來之後,三條寶階全都陷沒在地下,地面上只留下了七層寶階。

後來阿育王想要知道寶階究竟有多長,就派人掘地察看,向下一直挖到了黃泉,仍然不見寶階的盡頭。這樣一來,阿育王就更加敬信佛法了。於是他就在寶階上建起了一所精舍,在當中的寶階上立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佛陀立像。在精舍後面立起了石柱,石柱高三十肘,上面雕刻著獅子。柱子以內,四邊都有佛像,這些佛像內外透明,就如同琉璃一樣光潔明淨。

曾經有外道論師與沙門爭這裡的住處,當時沙門理屈,於是雙方共同立誓說:「如果這裡應該是沙門的住處,那麼現在就應出現靈驗。」剛剛說完,柱頭的獅子就發出了宏亮的吼聲,作為靈驗的證明。外道聽到獅吼,非常恐懼和敬服,於是就退走了。佛陀由於吃了三個天的飲食,身上散發出一種與世人不同的天香。所以佛陀從天上下來後就洗浴身體,後人就在佛陀洗浴的地方建造了浴室,浴室到現在還在。比丘尼優缽羅最初向佛陀致禮的地方,現在也修起了塔。

佛在世的時候剃髮、剪指甲的地方也修起了塔,還有過去三佛以及釋迦文佛的坐處、經行處、作諸佛形像處,全都有塔,而且這些塔現在都還存在。奉帝釋、梵天王跟隨佛陀下來的地方也建起了塔。

這裡的比丘與比丘尼大概有一千人,宗信大乘佛教與宗信小乘佛教,都彼此融合在一起。

僧人們的住處有一條白耳朵的龍,為這裡的眾僧作施主。這條龍使僧伽施國年豐谷熟,按照莊稼的時令行雲布雨。它不僅使國內沒有各種災害發生,而且也使僧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僧人們感激它的恩惠,為它修建了龍舍,佈置了坐的地方,又為龍設置了福食供養。僧人們每天都從他們中間差遣三個人,到龍舍吃正午的齋食。每當夏坐結束後,這條龍便變化成一條小蛇的形狀,小蛇兩隻耳朶的邊緣部分都是白色的。僧人們都認識這條蛇,便用銅盂盛上奶酪,將龍放在裡面。從上座至下座,轉相傳看,就好像問訊一樣,等全都傳看之後,龍便變化而去。這條龍每年出現一次。

僧伽施國國土豐饒,人民繁盛,快樂無比。各國的僧人來到這裡,都能得到照料,提供所需要的物品。

在這所寺院北面五十由延的地方,有一所叫火境的寺院。所謂火境,是惡鬼的名字。佛陀原來教化了這個惡鬼,後人就在這裡建起了精舍,並將精舍施捨給了阿羅漢,當用水灌手時,水滴灑在了地上,水灑的地方現在還在。雖然反覆打掃,但是水滴的痕跡卻一直掃不掉。

這裡另外還有一座佛塔,經常有做善事的鬼神打掃,一點也不需要人工。有一位邪見國王說:「你既然能經常打掃,我就多帶些兵眾住在這裡,多積累糞穢,看你還能不能掃完?」於是鬼神就颳起了大風,將這裡吹得乾乾淨淨。

這裡有一百座小塔,有人整天數也數不完。也有些人執意要知道這些塔的數目,便在一座塔旁邊安置一個人,然後再數人的數目,但是人數也有時多有時少,最後還是無法敷出確切的數目。這裡還有一座寺院,大概有六、七百僧人,寺院中有辟支佛現在還在.法顯住在了龍精舍內夏坐。

夏坐結束後,繼續向東南走了七由延,就到了罽饒夷城。這座城就在恆水岸邊,城裡有兩座寺院,全都宗信小乘佛教。

離城向西六七里地,在恆水北岸,就是佛陀當年為弟子們說法的地方。據傳說,佛陀在這裡為弟子們講說了無常、苦以及身如泡沫等道理。在這裡建造的塔至今還在。

度過恆水,向南走三由延,便到了一個叫呵梨的村莊。佛在這個村王畏說法、經行、坐禪的地方,全都建起了塔。

從呵梨村向東南走十由延的路程,到達了沙祇大國。

出沙祇城的南門,路東,佛陀原來在這裡咀嚼楊樹枝淨齒,將咀嚼過的枝條順手插進土中,便生長成了高六、七尺的楊樹,這棵樹不再繼續長高,也不減低。外道婆羅門對此非常嫉妒,他們或將它斫斷,或拔出扔在遠遠的地方,但在這裡還像原來一樣,又生出新的楊樹。沙祇城裡還有過去四佛經行、坐禪的地方,這些地方修建的塔現在還在。

從沙祇大國向北走八由延,就到了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城內人民稀少,土地空曠,總共只有二百多戶人家。舍衛城就是原來波斯匿王的治所。大愛道原來的精舍遺址,須達長者的井壁以及鴦掘魔得道、涅盤、燒身的地方,後人都修建了塔,這些遺址全都在舍衛城裡。外道婆羅門心生嫉妒,想要將這些塔毀壞,但是每當他們要動手破壞時,天空中就雷電轟鳴,霹靂陣陣,所以他們始終也無法毀壞。

出舍衛城南門一千二百步,在道路西側就是須達長者修建的精舍。精舍門面向東而開,門口兩廂有兩根石柱,左邊石柱上方為輪形,右邊石柱上方是牛形。精舍內池水清清,溪流潺潺,林木茂盛,鮮花爛漫,鬱鬱蔥蔥,滿目蔚然。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祇洹精舍。

佛陀當年登上忉利天九十日,為母親說法,在此期間,波斯匿王想見到佛陀,就用牛頭栴檀製作了一尊佛像,放置在佛陀坐禪的地方。後來佛陀返回精舍時,佛像離開了原地,出來迎接佛陀。佛陀說:「回去坐在那裡。我涅盤之後,你就可以作為四部眾造像的法式。」於是栴檀像就回去坐在了原地。在所有的佛像中,這尊像是最早的一尊佛像,而且也是後人們造像時效法的模式。栴檀像放在佛陀原來坐禪的地方,於是佛陀就移到了南邊的小精舍中居住,與佛像異地而處,兩處相距有二十步遠。

祇洹精舍原來有七層,各國的國王、人民都競相前來供養,他們在精舍內懸掛起絲帛製作的旌旗、華蓋,散花燒香,點燃燈火,天天都不間斷。由於老鼠銜走燈心點燃了華蓋,火燒著了精舍,七層精舍都被夷為平地。各國國王和人民都感到非常悲憤,他們以為栴檀佛像已經在大火中被焚燬了。此後四、五天,當他們打開東面小精舍的門時,忽然見到了原來的栴檀佛像,大家都非常歡喜,於是共同修治精舍,最後建成了兩層,將栴檀佛像放回了原來的地方。

法顯、道整初到祇洹精舍,他們在心中暗自思量:昔日世尊就是在這裡住了二十五年,悲嘆自己生在邊遠地區,與諸位志同道合的僧人遊歷諸國,現在有些人中途而歸,有些人半道而歿,今日終於到了這裡,只見到佛像還在這裡,不禁悲從中來,愴然淚下。精舍的僧人們出來問法顯二人說:「你們是從哪個國家來的?」法顯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從漢地來的。」那裡的僧人們驚歎說:「真是奇蹟啊!如此偏遠地方的人,還能求法來到我們這裡:」這些僧人們自己相互說:「自從我們師輩的和尚們傳承以來,還沒有見過漢地僧人來到我們這裡。」

精舍西北四里的地方有一處叢林,叫做得眼。原來有五百位盲人,倚傍著精舍在這裡住了下來。佛陀為他們說法,使他們全都重見光明,盲人們歡天喜地,將手杖戳在地上,叩頭觸佛足致禮。這些手杖因此生根長大,世人對此非常敬重,沒有人敢來砍伐,所以這裡就成了叢林,並且以「得眼」作為這片叢林的名稱。祇一但精舍的僧人們用過正午的齋食後,大多都來到這片叢林中坐禪。

祇洹精舍東北六、七里的地方,毘舍佉母曾在這裡建造精舍,邀請佛陀和僧人來比說法,建造精舍的地方現在還在。祇洹精舍有一所很大的院落,院落有兩個門,一個門向東開,一個門向北開。這處園地就是當年須達長者將金錢鋪在地上買地的地方。精舍在園地的中央,佛陀在這裡居住的時間最長。佛陀說法處、度人處、經行處、坐禪處全都建起了塔,這些塔都有各自的名字。這裡還是孫陀利殺身謗佛的地方。

出祇洹精舍東門,向北走七十步,大路西側,是佛陀當年與九十六種外道辯論的地方。當時,國王、大臣、居士、人民都雲集在這裡聽佛陀與外道辯論,有一位名叫旃柘摩那的外道女產生了嫉妒之心,她在腹前揣上衣服,看起來就像是懷孕了一樣,於是就在人群中誹謗佛陀,說佛陀曾對她非禮。這時奉帝釋變化成一隻白鼠,將她的腰帶咬斷,懷裡揣的衣服掉在地上。大地隨即劈開了一條裂縫,外道女活活墮入地獄。外道女墮入地獄的地方,還有調達想用毒爪傷害佛陀,墮入地獄的地方,都由後人標識了出來。後人還在佛陀與外道辯論的地方建起了精舍,精舍高六丈多,裡面有一尊坐姿的佛像。

大路東側有一所外道的天寺,名叫影覆。這所天寺與佛陀辯論處建的精舍隔路相峙,而且也有六丈多高。當太陽西斜時,世尊精舍的影子就映在了外道天寺之上:而當太陽東昇時,外道天寺的影子則映在北面,始終不能映在世尊精舍上,正因為如此,才將外道天寺叫「影覆」。

外道經常派遣人守護他們的天寺,掃地、灑水、燒香、燃燈供養。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們點的燈卻總是已經轉移到了佛陀的精舍裡。婆羅門憤憤地說:「必定是那些沙門將我們的燈拿走,自己去供養佛陀了!」這種事情老是發生。於是婆羅門親自在夜間候望,他們看見自己侍奉的天神手裡拿著燈,繞著佛陀精舍走了三圈,供養完佛陀之後,天神就突然不見了。經過這件事,婆羅門才知道佛陀的神通要大得多,於是便舍家棄業,歸依佛教。據傳說,這件事是近世發生的。

圍繞著祇洹精舍有九十八所寺院,都有僧人居住,只有一處寺院是空的。

拘薩羅國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都知道今世、後世,各自都有自己的信徒。他們也都乞討而食,但不拿缽盂。而且他們也追求福德,在路邊空曠的地建立福德舍,為過路人、出家人以及來往旅客提供房屋、床具和飲食,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與僧人不同。這裡現在還有調達的徒眾,他們供養過去三佛,只是不供養釋迦文佛。

舍衛城東南四里的地方,是琉璃王當年將要征伐舍夷國,世尊站立在路旁的地方,在世尊站立處也建造了塔。

從舍衛城向西走五十里的路程,就到了一處叫都維的村邑,這裡是迦葉佛本生的地方。迦葉佛父子相見處和迦葉佛涅盤處都建起了塔。人們還在這裡為迦葉如來的全身舍利建了塔。

從舍衛城向東南走十二由延,到達一處叫那毘伽的村邑,這裡是拘樓秦佛出生的地方。拘樓秦佛父子相見處與拘樓秦佛涅盤處也都有寺院,而且還建起了塔。

從這裡向北走一由延的路程,可到達一處村邑,那裡是拘那含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拘那含牟尼佛父子相見處、拘那含牟尼佛涅盤處等,也都建造了佛塔。

從舍衛城向東走一由延的路程,就到了迦維羅衛國。現在城裡既沒有國王也沒有人民,就如同荒丘一樣,滿目淒涼,只有一些僧人和幾十家寺院的民戶。在淨飯王原來的王宮的舊址上,有釋迦太子母親的形像,表現了釋迦太子騎著白象進入母胎時的情景。太子出迦維羅衛城東門時,見到病人,調轉車頭返回王宮的地方也在這裡。王宮舊址和回車返宮處都建造了塔。城裡還有阿夷為釋迦太子看相的地方;釋迦太子與難陀等人摸象的地方;釋迦太子與人比賽射箭的地方。比賽時,箭穿過鐵鼓,飛到東南三十里外的地方入地,結果箭頭入地的地方湧出了泉水,後來人們將這眼泉修成了一口井,使過往行人飲用。

城裡還有佛陀得道之後,回來看望父王的地方;五百釋子出家時向優波離致禮,大地發生六種震動的地方;佛陀為諸天說法時,由四天王守護四門,父王不能進入的地方;佛陀在尼拘律樹下向東而坐,大愛道向佛陀佈施僧伽梨的地方,尼拘律樹現在還在那裡。琉璃王殺釋迦族人,釋迦族人事先都證得了須陀洹果位,這裡也建了塔,至今塔還在。城東北幾里遠的地方有一塊王田,這裡就是太子當年坐在樹下,觀看耕者勞作的地方。

城東五十里的地方有一所王園,這所園林叫論民。淨飯王的夫人進入池中洗浴,當他走出水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折樹枝時,向東生下了釋迦太子。太子墜地後就走了七步,二位龍王為太子洗浴身體,洗浴的地方變成了井。現在僧人們經常取太子洗浴處的井水和淨飯王夫人走出的浴池的池水來飲用。

在所有的佛陀聖蹟中,有四處是經常固定的:一處是佛陀成道的地方;第二處是佛陀轉法輪的地方;第三處是佛陀說法辯論,降伏外道的地方;第四是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之後降臨的地方,其它地方的聖蹟則是隨時而顯示的。

迦維羅衛國國土雖然廣闊,但卻很空曠荒涼,人口也很稀少。道路上常有白象、獅子出沒,這些動物非常危險,行人在這裡不能擅自亂走。

從佛陀出生的地方往東走五由延的路程,有一個叫藍莫的國家。佛陀涅盤之後,八國王分取捨利建塔,藍莫國王也得到了一份佛舍利,回來以後建造了佛舍利塔,就將這座塔起名藍莫塔。塔邊有一個水池,水池中住著一條龍,堅持守護這座塔,並且晝夜供養。

阿育王出世後,要破壞原來的八座佛舍利塔,建造八萬四千座舍利塔。阿育王破壞了七座塔之後,接著要破壞藍莫塔。這時護塔龍現身見阿育王,並帶著阿育王進入龍宮。等到阿育王參觀了龍宮中供養舍利塔的供具之後,龍對阿育王說:「如果你的供具比龍宮中的供具更好,你就可以毀了這座塔,將佛陀舍利拿走,我也不會和你爭奪。」阿育王知道龍宮裡的供養器具是人世間所沒有的,於是就空手回去了。

這裡一片荒蕪,沒有人來打掃。經常有一群群的象用鼻子吸水灑在地面上,並用鼻子捲來各種各樣的鮮花和香來供養舍利塔。各國之中有一位僧人來到這裡,想要禮拜舍利塔,突然遇上了大象,僧人非常害怕,靠在大樹後面將自己隱蔽了起來。後來他看到大象按照固定的法式供養舍利塔:心中感到非常悲傷,感慨萬端。他在心裡想:這裡沒有寺院供養舍利塔,以至於落到了要大象來供養打掃的地步。於是這位僧人便捨棄了具足戒,重新作了沙彌。他拔去了雜草,平整出了一塊地方,將這塊地方弄乾淨,並勸化國王修建了僧人的住處,由自己來當寺主。現在這裡就有僧人們住著。這件事就發生在近世。自從那時一直到現在,這座寺院轉相傳承,一直由沙彌擔任寺主。

從這裡往東走三由延的路程,就是釋迦太子出城後派遣車匿、白馬返回王宮的地方,這裡也修起了塔。從這裡繼續向東走四由延,就到了炭塔,這裡也有寺院。

由此地再向東走十二由延,就到了拘夷那竭城。在希連河邊,城北雙樹間,世尊當年就是在這裡頭向北方涅盤的。這裡還有須跋最後得道的地方:用金棺將世尊供養了七天的地方:金剛力士放下金杵的地方:八位國王分佛陀舍利的地方。所有這些地方都建了塔,而且有寺院,佛塔和寺院現在都還在。

拘夷那竭城也很空曠,人煙稀少,只有僧人們和寺院的民戶。

從拘夷那竭城向東南走十二由延,就到了梨車人想追隨佛陀去涅盤處的地方。當年佛陀要赴拘夷那竭城涅盤,梨車人緊隨不捨,佛陀不許,但他們卻留戀佛陀不肯離開。於是佛陀變化了一道巨大的深塹,梨車人被隔在對岸無法度過深塹。佛將缽盂留給了他們作為紀念,叫他們遣送回去。後人在這裡樹立了石柱,石柱上刻著題銘。

從這裡向東走五由延,就到了毘舍離國。在毘舍離城的北面,有一處大樹林,樹林內有多層樓閣式精舍,佛居住的地方以及阿難的半身舍利塔都在這裡。庵婆羅女的家原來就在城裡,後來為佛陀建塔,這座塔現在還在。城南三里,道路以西,就是當年庵婆羅女將自己的園林施捨給佛陀,作為佛陀住處的地方。佛陀將要涅盤時,與弟子們走出毘舍離城的西門,這時佛陀轉身向右,回頭看著毘舍離城,對弟子們說:「這就是我最後經過的地方。」後人在這裡修建了塔。

在毘舍離城西北三里的地方,有一座塔,這座塔叫放弓仗塔。為什麼要起名「放弓仗」呢?原來恆水上游有一位國王,國王的妃子生下了一個肉胎,王后在非常嫉妒,對妃子說:「你生的這個肉胎是不祥的徵兆。」於是就將肉胎放在一個木匣裡,扔進了恆河。

恆河下游地方有一位國王,他在巡遊時發現水上飄著一個木匣,撈起來打開一看,原來裡面有一千個嬰兒,個個五官端正,容貌出眾,這位國王就將這些嬰兒帶回去撫養。長大之後,他們都非常強健勇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當他們征伐生身父王的國家時,這位國王非常憂愁。

妃子見國王愁眉不展,問國王:「大王為什麼這樣憂愁呢?」國王回答說:「與我們敵對的國王有一千個兒子,他們都非常強健,勇猛無比,現在他們就要來征伐我國了,所以我很憂愁。」妃子說:「大王不用憂愁!你只要在城東面修一座高樓,等敵人到來時,將我放在樓上,這樣我就能為大王退敵。」國王於是就按照妃子說的作了準備。

當敵人到達這裡時,妃子在樓上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我的兒子,為什麼要做這種反叛逆亂的事情呢?」敵人在樓下說:「你是什麼人,怎麼會自稱是我們的母親?」王妃說:「你們要是不相信的話,現在全都仰起頭來,將嘴張開。」王妃用兩隻手擠乳房,於是每個乳房射出五百道乳液,從高樓上射入一千個兒子的口中。一千個兒子這時才知道上面的女人的確是他們的母親,於是都放下了弓仗。兩位父王也因此各自反躬思量,幡然悔悟,後來都得以成為辟支佛。兩座辟支佛塔至今還在。

後來世韋得道後對弟子們說:「這裡就是我原來放下弓仗的地方。」後人知道了這件事,就在這裡建了塔,而且因此為這座塔起名「放弓仗」。當時的一千個小兒,就是賢劫出世的千佛。

佛陀在放弓仗塔邊告訴阿難說:「再過三個月,我就涅盤了。」由於魔王在這時迷惑、擾亂了阿難的心智,使他沒有能夠請佛陀住在世上。

從這裡向東走三、四里路,有一座塔。佛陀涅盤之後一百年,毘舍離城有些比丘錯誤地施行戒律,舉出十件他們認為是佛陀說過的合乎戒律的事情。當時諸羅漢以及平常的持戒律比丘總共有七百人,為此重新檢校了律藏。後人就在這裡建起了塔,現在他們建的塔還在。

從這裡向東走四由延的路程,就到了五河合口。當年,阿難要從摩竭提國到毘舍離城涅盤。諸天將這消息告訴了阿闍世王,阿闍世王當即親自準備車馬,率領士卒兵眾追趕到了河邊。而毘舍離城的梨車人聽說阿難要來,也都趕來迎接,雙方都到了河邊。

阿難心中左右思量:繼續向前渡河,那麼必定要引起阿闍世王的仇恨:如果掉頭回去,則又會導致梨車人的怨恨。前行不可,後退又不行,阿難於是在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燒身自焚涅盤,並且將自己的身體分作兩份,河兩岸岸邊各有一份,於是兩位國王各自得到了阿難的半身舍利,回到本國修起了舍利塔。

渡過恆河,繼續南行一由延的路程,就到達了摩竭提國的巴連弗邑。巴連弗邑是阿育王當年的都城。城裡的王宮殿堂全都是阿育王役使鬼神建造的,宮牆城闕都用大石壘成,雕文刻鏤,非人工所能建造。宮殿現在還在。

當年阿育王的弟弟修得羅漢道,經常住在耆闍崛山中,以閒靜為樂。阿育王虔心敬意地請弟弟回家接受供養。但弟弟因為喜歡山林的幽靜,不肯接受阿育王的請求。阿育王對弟弟說:「只要你接受我的請求,我一定在城裡為你建一座山。」於是,阿育王就準備了飲食,將鬼神們都召集來,對他們說:「明天你們都要接受我的宴請,但我這裡沒有坐席,你們都各自將坐席帶來。」

到了第二天,大鬼神們都各自拿著大塊石頭到了指定的地方。石頭方圓有四、五步。坐完之後,阿育王又指使鬼神們用這些石塊壘了一座大石山,並在山底用五塊巨大的方石壘了一間石室。石室長三丈,寬二丈,高一丈多。

在城裡住著一位宗信大乘教的婆羅門子,名字叫羅沃私婆迷。他悟性超絕,智慧出眾,以清靜自居。國王對他非常尊敬,以老師的禮節對待他,如果國王前來問訊時,甚至不敢和他坐在一起。假如國王出於愛敬之心握了他的手,握過手後,羅沃私婆迷總是要起身將手沖洗乾淨。他的年齡有五十多歲,全國上上下下對他都非常恭敬。全靠了有這樣一個人,佛法得以在這裡弘揚光大,外道誰也不能凌駕於僧人們之上。

在阿育王塔的旁邊建造了一所大乘教的寺院,這所寺院非常莊嚴壯麗。這裡也有小乘教的寺院,總共有六、七百位僧人。這裡的僧人威儀嚴整,舉止祥靜,非常值得觀仰。各地道德高深的沙門以及飽學之士想要尋求義理,總是都趕到這所寺院來。婆羅門子的老師的名字也叫文殊師利,國內的大德沙門以及宗信大乘教的比丘都很敬仰他,他也住在這所寺院裡。

在所有中天竺諸國中,只有摩竭提國巴連弗邑的城池規模最為宏大。這裡的人民富足繁盛,競相行仁蹈義。他們經常每年在建卯月八日行像。行像時要製作一種四輪車,上面用竹子捆紮出一種五層的建築,上面有承櫨、揠戟,建築物高約有八丈多,形狀與塔相似。表面蒙著一層白色棉布,然後在棉布上畫上彩畫,表面表現了諸天形像。四輪車用金、銀、琉璃裝飾,懸掛著絲綢的旌旗華蓋,四邊作佛龕,佛龕中有佛陀坐像,像旁有菩薩侍立。行像時大約有二十輛像車,每輛車都莊嚴宏麗,而且各有特色。

每當到了行像的日子,國內的僧侶和俗人都雲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花香供養。先由婆羅門子請佛,像車依次進入城中,像車在城內停留兩夜。其間整夜燃放燈火,伎樂供養,中天竺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摩竭提國的長者、居七都各自在城內設立順德醫藥房舍,凡是國中的貧窮者、孤獨者、殘疾者以及各種各樣的病人,都到這種福德醫藥舍中,由福德醫藥舍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巫師看病則隨其所宜,提供令患者滿意的飲食和湯藥,病體痊癒者則自行離去。

阿育王破壞了七座佛舍利塔,建成了八萬四千座舍利塔。最初建造的大塔在巴連弗邑城南三里多遠的地方。這座舍利塔前有佛陀的足跡,在塔附近建了一所精舍,精舍門朝北,向著佛塔而開。佛塔南面有一根石柱,石柱周長有一丈四、五尺,高三丈多。石柱上刻著銘文題記,內容是說:「阿育王將閻浮提佈施給四方僧人們,然後再用錢贖回來,這樣反覆做了三次。」

塔北面三、四百步,是阿育王原來建造泥梨城的地方。中央有一根石柱,高度也有三丈多,上面刻著獅子。柱子上有一段銘文,記述了建造泥梨城的原因以及具體的時間。

從這裡向東南走九由延,就到達了一座小孤石山,山頂上有一處石室,門向南開。當年佛陀曾在石室中坐禪,這裡就是天帝釋帶著樂神般遮來為佛陀彈琴娛樂的地方。當時天帝釋提出了四十二件有疑問的事請教佛陀,佛陀用手指在岩石上比劃著,一一進行了解答。石上的手指畫跡至今還在。在這座山中也有寺院。

從小孤石山轉向西南,走一由延的路程,就到了那羅聚落地方,這裡是舍利弗本生村。後來舍利弗又回到了這個村莊涅盤。以後人們就在這裡建了塔,這座塔至今也還在。

從那羅聚落向西走一由延,就到了王舍新城。所謂新城,就是阿闍世王建的城,城裡有兩座寺院。出王舍城西門向前走三百步,就是阿闍世王分得一份佛陀舍利之後建起的舍利塔,這座塔高大、莊嚴、宏麗。

出城南走四里,向南進入山谷,就到了一處由五座山環抱的地方。五座山環峙四周,就像一座城郭的形象,這裡就是阿闍世王的父親,□沙王的舊城。這座城東西大概有五、六里長,南北有七、八里長。城裡有舍利弗、目連最初見到頞鞞的地方;尼犍子設火坑、毒飯邀請佛陀的地方;阿闍世王使黑象飲酒,想要傷害佛陀的地方:城東角有一處偏僻的地方,這裡就是耆舊在庵婆羅園中建造精舍,將佛陀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請來供養的地方。這些遺址至今還在。城裡現在空曠荒蕪,已經沒有人居住。

進人山谷之後,順著山路往東南方向,向上跋涉十五里路,就到了耆闍崛山。在距離山頂三里遠的地方,有一處向南開門的石窟,這就是佛陀當年坐禪的石窟。在距離這座石窟西北三十步的地方,另外有一座石窟。阿難原來在這座石窟中坐禪,天魔波旬變化成了一隻鵰驚,在石窟前恐嚇阿難。佛陀以神足力,隔著石壁伸出手臂,撫摸阿難的肩膀,阿難就不再害怕了。鵰驚的痕跡,手臂穿過石壁的孔洞,現在都還存在。所以這座山又叫做鵰鷲窟山。

石窟前面有過去四佛坐禪的地方,而且這座山上還有羅漢們坐禪的石窟,每個羅漢有一個石窟,這樣的石窟常常有幾百個之多。當年佛陀在石室前面東西經行,調達在山北險要高峻的地方投擲石塊,砸傷了佛陀的腳指的地方,這塊石頭至今還在。佛陀當年的說法堂已經毀壞,只有磚牆的基址還依稀可見。這座山的山峰秀美、端莊、偉岸,是□沙王舊城周圍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

法顯在王舍新城中買了香、鮮花、燈油和燈,請了兩位熟識的比丘送法顯登上耆闍崛山。用花、香供養佛窟,並點燃了燈火。法顯感慨萬端,悲傷落淚。拭去淚水在佛窟前說:「佛陀以前原來住在這裡,講說《首楞嚴經》。法顯生不逢時,無緣見佛,到現在只能見到佛陀遺蹟。」於是就在石窟前誦讀《首楞嚴經》,然後在這裡停留了一宿,又啟程返回王舍新城。

出舊城,向北走三百多步遠,在道路西側,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今還在,由僧人們打掃。精舍以北二、三里的地方,有一處屍摩賒那。所謂「屍摩賒那」,漢語的意思是丟棄死人的墓地。順著南山往西走三百步,有一處石室,這座石室叫賓波羅窟。佛陀當初進過齋食後經常在這座石窟內坐禪。

從這裡繼續向西走五、六里地,在山北陰坡又有一處叫車帝的石窟。這裡就是佛陀涅盤之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編纂、合誦佛經的地方。在出經的時候,鋪設了三個空座,座位都被裝飾得莊嚴肅穆,舍利弗坐在左面,目連坐在右面。五百羅漢數中少一名羅漢,大迦葉為上座,當時阿難在門外不能進來。結集地點建造了佛塔,這座塔現在也還在。在山附近也有許多羅漢們坐禪的石窟。

出舊城以北,向東走三里路程,有一處調達石窟。距離石窟五十步遠的地方,有一塊巨大的方塊黑石。從前有一位比丘在方石上經行,思維此身的無常、苦、空的道理,由此得到不淨觀。這時他討厭肉體的汙穢,當即拿起刀來就想自殺。但他又想,世尊制定戒律,規定不能自殺,可是轉念又想:雖然戒律不許自殺,但我現在要殺的只是貪、瞋、痴三毒之賊,於是便用刀來自刎。當剛剛割傷脖勁時,他就又得到了須陀洹果:割進一半時,便得到了阿那含果:割斷脖頸後,便成就了阿羅漢果,涅盤得道。

從這裡向西走四由延的路程,就到了伽耶城。城裡也是一片空曠荒蕪的景象。

又向南繼續走二十里路,就到了釋迦牟尼佛苦行六年的地方,這裡有一片林木。從佛陀苦行處向西走三里,就到了佛陀進到水中洗浴,天神按下樹枝,使佛陀得以攀著樹枝出池的地方。從這裡再向北走二里,是村長的女兒向佛陀奉獻牛奶粥的地方。從這裡繼續向北走二里,當時佛陀就在此地的一棵大樹下的石塊上,面向東坐著食用牛奶粥。大樹和石塊現在仍然還在。石塊大概寬六尺、長六尺、高二尺多。中天竺諸國寒暑均調,有些樹可以生長几千年,甚至有些還可以生長到一萬年。

從這裡向東北方向再走半由延,就到了一處石窟。當年釋迦牟尼佛進入這個石窟裡面,向西結跏趺坐,心裡想道:如果我能成道的話,應當有神靈出現。這時石壁上就出現了佛影,佛影長約三尺多,到現在佛影仍然明亮發光。

當時天搖地動,諸位天神在空中說:「這裡不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的地方,離開這裡向西南走半由延,在貝多樹下,那裡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的地方。」諸位天神說完這段話之後,便在前面引導,引著釋迦牟尼佛離開了石窟。釋迦牟尼佛隨著天神起身而行,當走到距離貝多樹三十步的地方,天神向釋迦牟尼佛敬獻吉祥草。釋迦牟尼佛接了吉祥草,繼續向前走了十五步,這時天空中飛來了五百隻青雀,繞著釋迦牟尼佛飛了三圈,然後才離去。

釋迦牟尼佛向前走到貝多樹下,將吉祥草鋪在地上,向東而坐。這時魔王派遣三位美女從北來試探釋迦牟尼佛,魔王親自從南來試。釋迦牟尼佛將腳指按在地上,於是魔兵退散,三位美女也變成了老人。自上文提到的釋迦牟尼佛苦行六年的地方到這裡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後人在所有這些地方都建塔立像,而且塔和像至今都還在。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觀看了七天菩提樹,享受解脫樂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貝多樹下東西經行七天的地方:諸位天神變化成七寶臺供養佛陀七天的地方;文鱗盲龍用身體繞佛陀七天保護佛陀的地方;佛陀在尼拘律樹下的方石上東向而坐,梵天來請佛陀的地方;四天王奉石缽獻給佛陀的地方;五百位商人向佛陀奉獻面蜜的地方;佛陀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的地方。以上幾處地方也都建造了佛塔。

佛陀得道的地方有三所寺院,寺院裡都有僧人們居住。僧人們及寺院的民戶的日用所需都很豐饒充足,沒有什麼短缺的東西。這裡的戒律嚴謹,僧人們行、住、坐、臥的儀規,共同生活的法則等,凡是佛陀在世時聖眾們所堅守的法規,都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自從佛陀涅盤以來,四大塔所在的地方一直轉相承繼不絕。所謂的四大塔,就是指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佛陀得道的地方、佛陀轉法輪的地方、佛陀涅盤的地方建造的佛塔。

阿育王原來還是幼童的時候,在大路上嬉戲玩耍,正巧碰上釋迦佛乞食經過這裡,幼童歡天喜地,就捧起一捧土施捨給了佛陀。佛陀將這捧土拿回來,泥在了自己經行的地方。以後阿育王因此得到果報,作了鐵輪王,坑冶閻浮堤。

當他乘著鐵輪巡視閻浮提時,見鐵圍著兩山之間,圍成了懲治罪人的地獄。他就問群臣:「這裡是做什麼的?」臣下回答說:「是鬼王閻羅懲治罪人的地方。」鐵輪王轉自思量,自言自語地說:「鬼王尚且能夠建地獄來懲治罪人,我身為人主,為什麼就不能建一座地獄來處罰罪人呢?」於是他就問群臣:「有什麼人能夠替我作地獄的主管,為我懲治罪人嗎?」臣下回答說:「只有極其兇惡的人才能做這件事。」

於是國王就派遣臣子到處去尋找惡人。他們看見池水邊有一個人,這個人長得身高體壯,皮膚粗黑,頭髮焦黃,眼睛青藍,一邊用腳釣魚,一邊口中呼喚禽獸,禽獸只要來就會被他射殺,沒有一個能夠逃脫。得到這個惡人之後,便將他帶來獻給了鐵輪王。鐵輪王對他秘密下令說:「你建造一圈四四方方的高牆,裡面種上各種各樣的鮮花、果樹,再建造一處高級的浴池,將院子裝飾得莊嚴宏麗,使人們景仰。院門一定要造得堅固結實。如果有人進入裡面,就將他抓起來,用各種各樣的刑法治罪,不能叫進去的人再出來。假如我進到了裡面,也照樣治罪,不要放出。現在我就封你為地獄王。」

有一位比丘,當他挨門挨戶乞食時,進到了這所地獄的門裡。獄卒見到了比丘,便要治罪。比丘惶恐不安,請求稍微寬限一會兒,讓我吃完正午的齋食。過了一會兒,又有人進到了這裡,獄卒就將進來的人放入碓臼中,用力搗砸,隨著就流出了紅紅的血沫。比丘見到這種情形,就想此身的無常、苦、空,不就正如同泡、如同沬一樣虛幻空無嗎!當這種想法出現時,比丘就得到了阿羅漢果。此後不久,獄卒就將比丘抓起來,放進了盛滿開水的大鍋裡,比丘心中歡喜,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時火滅了,水冷了,鍋里長出了蓮花,比丘端坐在蓮花上。獄卒見到這種情形,就去對鐵輪王說:「地獄裡發生了奇怪的事情,希望大王能親自去察看一下。」鐵輪王說:「我已經有約在先,現在也不敢去。」獄卒說:「這可不是小事,大王應該趕快去才是。」於是改變了鐵輪王以前的誓約,鐵輪王隨同獄卒來到了地獄裡。比丘為鐵輪王講說佛法,鐵輪王心悅誠服,當即毀壞地獄,悔悟了以前所作的各種罪惡。鐵輪王由此信重三寶,經常到貝多樹下悔過自責,並且接受了八齋戒。

大王夫人問群臣:「大王現在常常在那裡巡遊?」大臣們回答說:「總是在貝多樹下。」於是夫人乘鐵輪王不在的時候,派人將貝多樹砍倒在地。鐵輪王趕來,見到這種情景,當即神智昏迷,仆倒在地上。群臣趕快將水灑在大王的臉上,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

鐵輪王於是將磚塊壘在貝多樹的四周,用一百罐牛奶澆灌貝多樹的根部。自己攤開四肢,爬在地上,立下了這樣的誓言:「如果此樹不活,我就永遠也不起來。」立誓之後,貝多樹便從根部又長出了枝條,這棵樹一直生長到了現在,現在有十丈高。

從這裡向南方走三里路,就到了一座名叫雞足的大山。大迦葉現在就住在這座山中。當年大迦葉來到這裡劈山而入,入山的地方甚至還沒有一個人的身體大,往下極遠的地方有一個旁孔,迦葉全身留在這個孔中。孔洞外面有迦葉原來淨手的泥土,那裡的人要是有患頭痛病者,用這種土抹在頭上就可痊癒。現在這座山中就居住著許多羅漢,中天竺各國的僧人們年年前來供養迦葉,有心意至為誠厚的僧人,夜裡就有羅漢來,與他一起討論經義,等到解開他遇到的疑難之後,羅漢就忽然不見了。這座山中林木茂盛,又有許多獅子、虎、狼,不能妄自亂走。

法顯從這裡返回巴連弗邑。順著恆水向西而下,走十由延的路程,就到了一處名叫曠野的精舍。這裡是佛陀原來居住過的地方,現在還有僧人居住。

從這裡沿著恆水向西繼續走十二由延的路程,就到了迦屍國的波羅(木+奈)城。在城東北大約十里多遠的地方,就是仙人鹿野苑精舍。這所林苑中原來有辟支佛居住,經常有野鹿在這裡棲息出沒。世尊將要成道時,諸天神在空中大聲說:「淨飯王子出家學道,此後七天必當成佛。」辟支佛聽到這句話之後,當即就涅盤了。所以就將這裡起名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之後,後人在這裡建造了精舍。

佛陀將要度拘麟等五個人,他們五人相互議論說:「這位喬答摩沙門原來苦修了六年,一天吃一顆麻、一粒米,尚且不能得道,更何況他現在進入人世之間,縱身所求,恣心所欲,還能有什麼道可成!今天他來之後,我們都要小心一點,不要和他說話。」佛陀來到之後,五個人都起來向佛陀致禮的地方就在這裡。從這裡再向北走六十步,就是佛陀在這裡向東而坐,最初轉法輪,度拘麟等五人的地方。距離這裡北邊二十步,是佛陀為彌勒授記的地方。在彌勒授記處以南五十步,是翳羅缽龍問佛陀:「我什麼時候才能免去龍身?」的地方。以上這些地方都建起了塔,這些塔現在都在。波羅(木+奈)城裡有兩所寺院,現在都有僧人居住。

從鹿野苑精舍向西北走十三由延的路程,有一個名叫拘睒彌的國家。這裡有一所名為瞿師羅園的精舍,是佛陀原來居住過的地方。現在這裡有許多僧人,大多都宗信小乘佛教。從瞿師羅園精舍向東走八由延,就是佛陀原來在這裡度惡鬼的地方。佛陀曾經也在這裡居住過,佛陀經行的地方、坐禪的地方都建起了佛塔。這裡也有寺院,大概有一百多位僧人。

從拘睒彌國向南走二百由延的路程,有一個叫達嚫的國家。過去迦葉佛寺院就在這裡。寺院是穿鑿大石山建成的,寺院總共有五層:最下面一層呈大象形狀,有五百間石室:第二層是獅子的形狀,有四百間石室:第三層為馬的形狀,有三百間石室:第四層是牛的形狀,有二百間石室:第五層則建成鴿子形狀,有一百間石室。最頂上一層有一股泉水,泉水順著石室前繞房而流,環繞回曲,一直由頂層流到最下層,爾後順房而流,由門而出。

在各層的石室中,到處都穿透石壁,做成窗戶用來採光。石室中光線充足,一點都沒有幽暗的感覺。石室四角都有在石壁上鑿出的,向上攀登的石梯蹬。現在的人身體矮小,順著梯子向上爬,身體的長度只相當於原來的人穿鑿的兩個梯蹬間的距離。當地人將這所寺院稱為「波羅越」,所謂波羅越,就是天竺人對鴿子的稱呼。這所寺院中經常有羅漢居住。

這片地方丘陵起伏,土地荒蕪,沒有人民居住。離山很遠的地方有一處村莊,村裡的人都是邪見之輩,他們不知道佛法、沙門、婆羅門以及其它各種各樣不同的學說。這個國家的人民經常看見有人飛來,進入這所寺院。當時各國的僧人要到這所寺院來禮拜,這個村子裡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怎麼不飛呢?我們看見這裡的僧人都能飛。」僧人便隨口回答說:「我們的翅膀還沒有長成。」

達嚫國偏遠險峻,道路艱難,是一片很難到達的地方。要想去這裡,必須首先帶著金錢和貨物送給那裡的國王,然後由國王派人護送,轉相傳遞,指示路徑。法顯最終沒有能夠親身到達那裡,只是聽本地人講了那裡的情況,所以就記錄了下來。

法顯從波羅(木+奈)國掉頭東行,回到了巴連弗邑。法顯本來是為了尋求戒律來到天竺,但是北天竺各國的戒律都是由老師一代代地口頭傳授,沒有戒律文本可供抄寫。所以法顯遠程跋涉,一直到了中天竺。法顯在這裡的大乘佛教寺院得到了一部戒律,這就是《摩訶僧祇眾律》,這是佛陀在世時大眾們最初實行的律藏經典,是由祇洹精舍傅下來的文本。其它有十八部也各有老師相傳,它們最終的宗旨大體都沒有什麼區別,其中有些小小的區別,那也都只是寬鬆、嚴謹各有不同。但是這部律藏經典流傳最廣,內容也最詳備。

此外又得到了一部律藏抄本,大概有七千偈,是《薩婆多眾律》,這部律就是我們漢地僧人們實行的律藏經典,它也是由老師們一代代地口相傳授,沒有寫成文字。法顯還在這裡的僧人中得到了《雜阿毘曇心》,大概有六千偈。又得到了一部《綖經》,有二千五百偈。還得到了一部《方等般泥洹經》,大概有五千偈。又得到了《摩訶僧祇阿毘曇》。所以法顯在這裡住了三年,學習梵文、梵語,抄寫律藏經典。

道整既然已經到了中國,見到這裡的沙門法則,眾僧威儀,所見所聞都呈現出宏偉莊嚴的景象,回想起漢地的情景,感嘆漢地處在邊遠地區,眾僧戒律殘缺不全。立下誓言:「自今以後直至得道覺悟,但願永遠不要生在邊遠地區。」所以他就留在了這裡,不願再返回漢地了。

法頭原來的心願就是要使戒律在漢地流通,於是獨自一人啟程返回漢地。

沿著恆水東下,走十八由廷的路程,在恆水南岸有一個名叫瞻波的大國。佛陀精舍、佛陀經行的地方以及過去四佛坐禪的地方,都建有佛塔,現在還有僧人住在這裡。

從瞻波大國向東走將近五十由延的路程,就到了多摩梨帝國,這裡就是出海的口岸。多摩梨帝國有二十四所寺院,這些寺院裡都有僧人居住,佛法也很興盛。法顯在這裡居住了兩年,寫經、畫像。

兩年之後,從多摩梨帝國搭載商人的大船,藉著初冬的信風,向西南方向泛海而行。晝夜兼程,航行了十四天之後,終於到達了師子國。據師子國的人講,從多摩梨帝國到師子國,兩地之間的距離大約有七百由廷。

師子國原本在大海中的陸地上,東西長五十由延,南北寬三十由延。周圍有一百多個小島,小島之間的距離或有十里,或有二十里,遠的可達到二百里,所有小島都統屬於大島管轄。

這裡盛產珍寶珠璣,有一片出產摩尼珠的地方,方圓大概有十里。國王派人專門守護這塊地方。如果有采珠的人,必須將所採摩尼珠按十分之三的比例上交國王。

師子國本來沒有人煙,只有鬼神和龍居住在這裡。各國商人都到這裡來做買賣,當買賣時,鬼神自己並不現身,只是將寶物放在外面,上面題寫著寶物的價值,商人則按照寶物的價值,將價值相當的錢物放在原地,然後將寶物拿走。因為商人來來往往,有些就居住在這裡。各國的人民聽說這裡非常富裕快樂,也都來到了這裡,這裡也就逐漸成了大國。

這個國家氣候和暖適宜,沒有冬天和夏天的區別,草木茂盛,四季常青。種田隨人所宜,沒有時令節氣的限制。

佛陀來到師子國,想要化度這裡的惡龍。便施展神足力,一隻腳踩在王城之北,一隻腳踩在山頂上,兩隻腳的遺蹟相隔有十五由延的路程。後人在王城之北的足跡上建起了大塔,塔高四十丈,由金銀裝飾,各種寶物合成。

大塔旁邊還有一所後人建造的寺院,這所寺院名叫無畏山,寺院中有五千位僧人。寺院裡有一座佛殿,整個佛殿都用金銀刻鏤,以各種各樣的寶物裝飾而成。佛毆內有一尊青玉雕刻的佛像,佛像高兩丈多,全身都閃爍著七寶光焰,儀態莊重,法相威嚴,非言語所能表述。佛像右掌中有一枚貴重無比的寶珠。

法顯離開漢地已有不少年頭了,這些年來接觸的全都是異域的人,山川草木,舉目無舊,而且一同來的人四散分離,有些留在了中天竺,有些則在中途亡故,法顯飄零一身,形影相弔,不免心中常自悲嘆。忽然在這尊玉像邊見到了一位商人,他正以晉地出產的一把白絹扇供養佛像,睹物思人,法顯不覺悽惻悲傷,淚雨滿襟。

師於國以前的國王曾派遣使節到摩竭提國,取來了貝多樹的枝條,將枝條種在佛殿旁邊。現在貝多樹有二十丈高,原來這棵樹向東南方向傾斜,國王恐怕貝多樹會倒了,所以就用了一根粗八九圍的木柱頂住貝多樹,貝多樹在木柱撐住的地方生出了新的枝條,枝條從木柱中心穿柱而下,長入地下紮了根,新生枝條現在大概有四圍粗。原來支撐的木柱雖然從中間裂開了,但仍然裹在新生枝條的外層,人們也沒有將它拿走。人們在樹下建造了精舍,精舍中有一尊佛陀坐像,僧侶、俗人都敬信仰慕,毫不厭倦。

城裡還修建了佛齒精舍,整個精舍都是用七寶裝飾的。國王淨心修持梵行,城內人民的信仰敬慕之情也很深厚。自從師子國建立以來,還沒有發生過饑荒喪亂。僧人們的庫藏中有許多珍寶和無價的摩尼珠,師子國國王曾經進入僧庫中游覽觀看。當他見到摩尼珠時,就萌發了貪心,想要將摩尼珠奪來,據為己有。三天之後,國王悔悟,當即來到僧人處稽首懺悔以前的罪心。發生了這件事之後,國王就對僧人們說,希望僧人以後制定一項戒律,不允許國王進入僧庫觀看,比丘法臘滿四十年之後,才能進入僧庫。

城裡有許多居士、長者以及薩薄商人。房屋莊嚴華麗,道路平坦整齊。四通八達的道路盡頭都修建了說法堂。每月八日、十四日以及十五日,都在說法堂鋪設高座,僧侶、俗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雲集在說法堂內聽法。據師子國的人講,城裡總共大概有六萬僧人,都有眾食供應。國王另外在城裡設置了可以提供五、六千人享用的眾食。如果有人需要,就可以拿著自己的缽盂來取,根據每個人所持缽盂的容量多少,都是盛滿了然後離去,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

這裡經常是在三月裡將佛齒奉迎出來。出佛齒前的第十天,國王將大象裝飾停當,派一位能說善辯的人穿上國王的衣服,騎在大象背上,敲著鼓大聲宣講:「從很久很久以前,釋迦牟尼佛就開始修持苦行,不惜身家性命,將國家、妻子、兒子甚至挑出自己的眼睛施給別人;割肉貿鴿,截頭佈施,投身餓虎,不惜髓腦塗地,如此種種苦行,都是為了拯救芸眾生。釋迦牟尼成佛後在世四十五年,說法教化,使不能安定者安定,不能化度者化度,眾生緣盡之後,佛陀才入涅盤。涅盤以來已經過了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間眼(釋迦牟尼佛)入滅,眾生常感悲痛。再過十天,就要將佛齒請出來,奉迎到無畏山精舍。國內僧侶俗人,凡是想種植福田的人,都請各自平整道路,裝飾巷陌,購置各種鮮花和香以及其它的供養器具。」

這樣宣講過之後,國王便在道路兩邊樹立釋迦牟尼佛五百世以來的各種變現,或作須大孥、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或作馬。各種各樣的形象,都用彩畫描繪,裝飾一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一切準備就緒,才將佛齒請出來,順中道而行,一路供養,來到無畏山精舍,安置在佛堂上。僧侶俗人全都雲集在無畏山精舍,燒香燃燈,做種種法事,晝夜都不停止。一直供養九十天,然後再送還城內的佛齒精舍。每當齋日就打開城內的精舍,按照固定的儀式致禮敬奉。

無畏精舍以東四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山裡有一處叫跋提的精舍。這所精舍里居住的僧人大概有兩千人。他們中間有一位道德高深的沙門,名叫達摩瞿諦,師子國的人民都非常敬重、仰慕他。達摩瞿諦在一間石室裡住了四十多年,由於他經常以慈悲為懷,甚至感化了蛇和老鼠,能使蛇鼠同在一間屋內而互不傷害。

城南七里的地方有一處精舍,叫摩訶毘訶羅,這裡住著三千僧人。

有一位道德高尚的沙門,戒行清淨,師子國的人都懷疑他是羅漢。到他臨終的時候,國王前來探視,依照常規將僧人們召集在一起,問這位沙門:「比丘得道了嗎?」沙門便據實回答說:「是羅漢」。沙門去世之後,國王就按照經律的規定,以羅漢的儀軌舉行葬禮。先在精舍東面四、五里的地方將大塊上等的木柴堆積起來,柴堆長、寬大體有三丈多,高度也與此相近,靠近上層的地方放著栴檀、沉香等各種香木,柴堆四周搭起了通向上層的臺階,然後拿著潔淨上等的白棉布蒙在柴堆周圍。另外做了一個大舉床,外形與漢地的喪車類似,只是沒有畫上龍魚。

到了火葬時,國王及國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都聚集在一起,用鮮花和香供養,跟隨舉床來到墓地。國王親自以鮮花和香供養。供養完畢之後,將舉床安置在柴堆上,在些堆上到處澆上酥油,然後開始焚燒。當火燃燒時,人人敬心,各自脫去上等的服裝連同羽儀、傘蓋等,一起遠遠地擲進火中,以幫助火葬。火葬結束以後,便將骨頭收集起來,用以建塔供養。法顯到達師子國時,沒有趕上沙門在世的時候,只是見到了火葬時的場面。

師子國的國王篤信佛法,將要為僧人們建造新精舍。國王先召集大會,為僧人們提供齋食。供養完畢,就選擇兩頭上好的牛,用金銀、寶物裝飾牛角。製作高級的金犁,由國王躬耕田地四周,然後將民戶、田宅等分割給寺院,並書寫在鐵券上。從此以後,代代相承,誰也不敢廢除或變動。

法顯住在師子國時,曾經聽過一位天竺僧人在高座上誦讀經文,經文說:「佛陀的缽盂原來是在毘舍離城,如今在犍陀衛國。過了若干個百年(法顯聽誦讀經文時有具體年數,但現在已經忘記了)之後,佛缽當再到西月氏國。在西月氏國若干百年,當到于闐國。在於闐國停留若干百年,當到屈茨國。過若干百年,當再來到漢地,又在漢地停留若干百年,當再到達師子國。若干百年之後,當又回到中天竺。回到中天竺之後,就當登臨兜率天上。

「彌勒菩薩見到佛缽之後感嘆地說:『釋迦文佛的缽盂到了。」於是就與諸天神一起用鮮花和香供養七天。七天之後,佛缽回到閻浮提,海龍王持缽入龍宮。到彌勒將要成道時,佛缽再次分為四個石缽,還回到原來的頻那山上。彌勒成道之後,四天王當應像原來思念釋迦文佛一樣,思念彌勒佛。賢劫千佛將共同使用這個缽盂。佛缽離去之後,佛法也會逐漸息滅。

「佛法息滅之後,人的壽命將轉而變短,一直到五歲。人的壽命到五歲的時候,粳米、酥油也都將會化滅。這時的人民變得窮兇極惡,拿起木棍都會變成刀杖,一起互相傷害殺戮。其中一些有福的人,這時就會逃入山中,躲避起來。等到惡人相互殺盡之後,這些人還會再從山中出來,一起相商說:「原來的人壽命極長,只是因為作惡太多,而且作了各種非法的事情的緣故,我們的壽命才變得短促,以至於短到了五歲。我們現在應該共同修福行善,培養慈悲之心,修仁行義。」

「這樣他們各個講信用,行仁義,壽命將加倍加倍地增長,一直到八萬歲。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首先化度釋迦文佛的遺法弟子、出家人以及接受三歸、五戒、齋法者,還有供養三寶的人,第二、第三次化度有緣的人。」

法顯當時想要將這部經寫下來,但是講經的天竺僧人說:「這部經沒有經本,我只是口誦。」

法顯在師子國居留了兩年,又尋求到了《彌沙塞律》藏本,得到了《長阿含》《雜阿含》,此後又得到了一部《雜藏》。這些經本都是漢地所沒有的經本。

得到這些梵文經本之後,法顯就搭載商人的大船,踏上了歸程。大船上大概有二百多人,後面繫著一條小船。海上航行艱難而危險。小船是預備在大船損壞時使用的。等到有利於航行的信風出現時,法顯便隨船啟程遠航了。向東航行了兩天。就遇到了大風,海浪打漏了大船,海水湧入船內。商人都爭先恐後地想擠上小船,小船上的人則唯恐上來的人太多,將小船壓沉,於是就砍斷了大繩。商人們驚恐萬狀,生命危在旦夕。深怕海水灌滿大船,於是就將粗重的財物扔進大海。

法顯也將君墀以及澡罐,連同其它雜物一起棄擲進了大海之中。這時法顯唯恐商人們將經像也丟進大海,只有一心一意念觀世音以及誠心歸依漢地的僧寶:「我遠行求法,但願尊嚴的神靈使大海歸流,使船能夠到達要去的地方。」大風一直颳了十三個晝夜,大船終於到了一個島邊。海潮退去之後,露出了大船漏水的地方,將漏洞補好。於是又繼續向前航行了。

大海里有許多海盜,如果碰上海盜的話,沒有人能夠倖免。茫茫大海,瀰漫無邊,根本無法辨認東西,只有看著日月星辰的方向航行,如果遇上陰雨的時候,被大風吹走,也沒有確定的方向。每當黑夜一片漆黑的時候,只見巨浪滔滔,相互搏擊,黿鼉之類水性怪異的動物在四處遊動。就像一團團磷火在幽幽地晃動,這時商人們往往荒亂無主,不知向那裡航行才好。海水深邃無底.又沒有拋錨停船的地方。等到了天晴之後,才能夠辨認出方向,然後再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果碰上暗礁,則斷無生路。

就這樣一直航行了九十多天,才到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叫耶婆提。耶婆提國的外道、婆羅門都很興盛,但佛法卻積弱不振不值一提。

在耶婆提國停留了五個月,法顯又登上了另外一些商人的一條大船,這條船上也有二百多人,攜帶了五十多天的口糧,在四月十六日啟程出發。法顯在船上安居。船向東北方向航行,前往廣州。

過了一個多月,在夜裡二更時分,突然遇上了黑風暴雨。商人、賈客全都驚恐不安,法顯這時也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眾僧。幸虧有威嚴的神靈的保佑,才總算捱到了天亮。天亮之後,婆羅門們聚在一起議論說:「就是因為搭載了這個沙門,才使我們航行不利,遭受了這樣大的磨難。現在就應該將他趕下船去,留在海島邊上。不能為了一個人叫我們大家再冒危險。」

法顯原來的施主說:「你們要想使這位比丘下船,就必須連同我一起趕下去!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就將我殺了!要是你們將這位沙門趕下船,等我到了漢地,就必定向國王稟告你們做的事。要知道,漢地國王也是敬信佛法,敬重比丘僧的。」於是這些商人們躊躇不決,不敢立即叫法顯下船。

這時多日是連陰雲密佈,海師觀察方向發生了誤差,所以在海上一直飄流了七十多天。糧食、飲食都要用完了,就將鹹澀的海水舀出來煮飯。每人大概分了兩升淡水.分到的淡水也快用完了。

商人們議論說:「在正常情況下,只需要五十天就可以到達廣州,現在超過正常的時間已經有很多天了,還沒有到廣州,是不是方向偏了呢?」於是就調轉航向,向西北方向尋求陸地。又晝夜航行了十二天,終於到達了長廣郡界內的牢山南岸,得到了淡水和蔬菜。一路上歷盡危險,飽受磨難,多日來一直憂懼不安,現在忽然到了岸邊,見到岸上蔾藿依舊,這才知道這裡就是漢地。

然而在這裹卻見不到居民和行人的蹤跡,仍然不知道具體在什麼地方。船上有人說還沒有到達廣州,有人卻說已經走過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坐上小船,沿河去尋找當地人,想要打聽清楚這裡究竟是什麼地方。後來遇到了兩位獵人,就將他們帶回了大船上,要法顯翻譯,向他們詢問。

《佛國記》 白話文 (東晉)法顯


法顯先安撫他們,然後慢慢地問他們:「你們是什麼人?」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佛陀的弟子。」又問:「你們進山來幹什麼?」他們便詭譎地說:「明天就是七月十五,我們來摘些鮮桃臘佛。」又問:「這是什麼國家?」回答說:「這裡是青州長廣郡界,這裡全都屬於晉朝。」聽到這句話後,商人們都非常高興,於是就給了他們一些財物,並派人前往長廣郡。

太守李嶷是個敬信佛法的人,當他聽到有一位沙門奉持經像,由天竺國乘船飄洋過海來到這裡時,當即就帶領人隨著報信的人來到了海邊,迎接經像,並將法顯迎接到了長廣郡的郡治,而商人們則調船南下,前往楊州。此後,兗、青州刺史劉道憐請法顯住了一冬一夏。夏坐結束之後,法顯因為離開長安的師友們已經很久了,想去長安,但又因為要做的事情很重要,於是便整裝南下,向楊州進發,找覺賢禪師翻譯經律。

法顯從長安出發,經過六年的跋涉到達中天竺,停留了六年,啟程而返,經三年到達青州,凡所遊歷經過的地方,至少有三十個國家。自從沙河以西,一直到天竺本上,其間僧人們威儀整肅齊備,佛法教化弘揚,事事盡善盡美,非語言能夠詳細表述。只是因為想到漢地僧侶們對此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所以不顧自己微薄的生命,蹈險浮海而還,一路上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幸虧有佛、法、僧三寶威靈的護佑,才得以化險為夷,到達漢地。所以現在才能將途中的經歷見聞寫下來,使智者賢達能夠分享法顯一路上的見聞。這一年是公元四一四年。

公元四一六年,當夏安居結束時,慧遠迎來了僧人法顯。法顯到來之後,就留他在了齋舍中過冬。藉著講集之際,重新詢問了法顯的遊歷經過。法顯為人恭謙敦厚,所說的事情都是實實在在,有根有據,於是就勸他將原來所略去的事詳細地寫下來。法顯又完完整整地敘述了求法取經的前後始末。

法顯自己說:「回顧我所經歷的艱難困苦,現在都不自覺地心悸汗流。所以能夠乘危履險,不惜自己的生命,大概是因為我這個人生性鈍直,志向專一,這樣才能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為了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而奮鬥。」聽完這一席話,我們不禁感慨萬端,法顯這個人是古今少有的一個人。

自從佛教在東方流傳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像法顯這樣忘身求法的人。從法顯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明暸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有了誠心的感召,就沒有不能通達的窮否;只要有了志向的鼓勵,就沒有不能成就的功業。能夠成就功業的人,難道不正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世人所看重的東西,而看重世人所不在乎的東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