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庵,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王山陽

在無錫十餘年,號稱遊遍無錫,走過了諸多大街小巷與歷史遺蹟。前些日,與永良兄一起參觀淨慧寺,突然發願,說是要再把無錫寺廟走一遍,做一個記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一帶寺廟眾多,我的老家魯西南等北方地區鮮見?想想,除了宗教信仰的習慣,大概還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誠然,山西雲岡、河南洛陽也有著石窟等大型的佛教聖地,然而大多是政府行為。東晉以降,士族南遷,江南地區經濟富饒,民風淳樸,樂善好施,才使寺廟香火旺盛。即如無錫,現有大概近六十座寺廟,很多鄉村亦有,這多是鄉人自發為之吧。

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菴,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裕慶寺

這一日,開車至貢湖灣溼地公園,路過裕慶寺,遂停車駐足。我多次跑步至此,或見寺廟正在修復,或是山門緊閉,無緣參觀膜拜。即使現在,尚在修復中,看工程示意圖,應該還有些時日才能完工。

裕慶寺,又稱南草菴,位於無錫新安(現華莊)震湖村西南角。南草菴,祭祀的是唐朝安史之亂時屢立大功的名將張巡。張巡以小官遇亂世,建不二之功,死後為歷代朝廷褒獎,為各地鄉民愛戴,直至成神。

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菴,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張巡

張巡為人孤傲,博覽群書,通曉戰法,以忠義自許,不同流俗。不過,張巡官運一直不佳,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職外任清河縣令。任內治績優良,講義氣,對遇到困難的人,傾囊相助,豪無吝色。任滿,被召回長安。當時正值楊國忠當權,有人勸他投靠,定被重用,他卻拒絕,答曰:“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將楊氏當權作為國家怪事,於是再被調任真源縣令。真源縣當地流傳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謠,說的是很多土豪劣紳欺壓百姓,以華南金最為猖狂。到任不久,張巡即將華南金繩之以法。

張巡之功業,主要體現在安史之亂後的雍丘抗敵、轉戰寧陵與死戰睢陽。安史之亂時,張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斬敵將數百名,殺叛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安全。可惜,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張巡被俘遇害,死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舊唐書·張巡傳》載:“張巡勇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勢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中國道教,常將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稱為“天上星宿下凡”,死後奉之為神,唐代起由皇帝逐代加封供奉。民間諸信仰神中,張巡就是其中實例。張巡死後,民間以其為驅鬼闢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面,吻出四牙,狀其獰惡。各處立廟,四時祭祀,享人間香火,稱之為“張巡老爺”。奉祀的原因,一是感其忠義,二是懼其疫厲。

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菴,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南草菴

傳說某年某月某日,無錫縣東絳北庵頭的張巡老爺到民間出巡。這一天,地方上很多善男信女用轎子抬著東平王張巡的神像組成長長的隊伍,本地稱為“老爺出會”。當隊伍行進到震湖村西南方太湖邊時,神像突然變重,甚至十六個人也抬不動。天已經黑了,人們只好用柴草就地搭成草棚,將神像停放進去。就在此時,神像突然變輕,人們才意識到張巡老爺已經選定這塊吉地,不願再回去。因此,本地人就修建成一所草菴,以後逐漸建成張巡廟,內設老爺殿,最後擴展到20間門面的廟宇。這就是南草菴的由來。

當前,整個裕慶寺建築群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新建的裕慶寺,現已修建好一進院落,天王殿緊閉,旁邊有一大門進入,中間是大雄寶殿,東側是觀音殿,還有裕慶寺簡史館,西側是地藏殿。西側是早前的南草菴,陳設大多已經搬出。南草菴內有兩棵古銀杏樹,東西並列,相距不過兩米。東樹為雄樹,身圍三米半;西樹為雌樹,身圍二米九。兩樹樹冠交頸相吻,樹幹挺拔,蒼勁雄偉,高聳雲霄,老百姓稱之為“夫妻樹”。相傳,早前太湖航船都以這兩棵樹作為航標進港。太湖漁民捕撈作業時,凡遇惡風險浪,只要翹首望見這兩棵“神杏”,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安全返港。

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菴,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銀杏

裕慶寺裕慶寺歷來高僧雲集。近代至僧佛林和尚年青出家,入寺時“坐關”三年靜思,習字頌經,研究佛學,通曉經書,常到其他寺院開壇講經。佛林之徒,福根和尚做佛事時能飛鈸上空,花樣繁多,機巧靈活。觀者讚歎不止,現在仍留傳有“福根和尚練飛鈸,踏平18畝青麥苗”的說法。

南草菴東南百米處,有一石拱橋叫張橋,即與張巡有關。橋身朝南一面刻有“古感應橋”,朝北一面刻有“重建張橋”。

無錫寺廟:裕慶寺、南草菴,還有堅守古城、殺妾吃人的張巡大老爺

古感應橋

惠山古鎮有張中丞廟,民間俗稱“大老爺殿”,也是祭祀張巡而建。廟址原為宋“清微觀”遺址。明成化九年,無錫知縣李恭於此建廟,屢有毀建。現建築為清同治八年邑人集資修建。現存建築包括前殿、戲樓、兩廊、正殿及配享之許遠殿等。廟貌莊嚴,戲樓藻井雕飾“百鳥朝鳳”、木雕精美。廟內現存明代碑刻四通,清康熙時碑刻一通;同治年間木匾二塊,光緒年間木匾三塊,均保存完好。此廟為無錫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