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對話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重塑真善美

孫雲曉對話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重塑真善美

近期,《中國教育報》教育科學版面推出“重新認識‘多元智能’文章”。國內具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孫雲曉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圍繞“多元智能”相關的教育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對話,讓我們認識到”多元智能“是關於人,關於青少年的解放與發展的重要學說和指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探討的話題就圍繞“多元智能”展開吧!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傳統上,學校一直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但這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體力(肢體運作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加德納為了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變,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範疇。

孫雲曉對話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重塑真善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孫雲曉和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對話吧!

孫雲曉對話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重塑真善美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孫雲曉對話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重塑真善美

霍華德·加德納: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被譽為“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一】

習慣與成功

孫雲曉:我大概瞭解了一些您的經歷。您1943年出生於美國,是德國移民的後代,1961年被哈佛學院錄取。您怎麼評價自己中小學時代的發展狀況?

加德納:我非常幸運。我的父母都是非常有愛的人,給我和我的姐姐一個很溫馨的家。我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從來不會為學習所困,直到1961年我進入了哈佛學院。

孫雲曉: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影響,您事業的成功是受母親的影響大還是受父親的影響大?

加德納:我的父母對我的影響不同。我從爸爸那裡學到了工作習慣,從媽媽那裡學會與人為善。他們都是具備超高道德標準的人,我也希望自己沒有辜負他們做出的榜樣。他們同時也具有非常的勇氣,儘管表現方式不同。

孫雲曉:養成良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意義重大,您認為最重要的習慣是什麼?

加德納:我認為最重要的習慣有五個方面,即計劃你的時間,並善加利用;合理分配做事情的時間,有序、有截止時間,並要監控哪裡做得好,哪裡有問題;善於聆聽,如果你不明白別人在說什麼,直接提問要求解釋;努力說清楚你的期待,鼓勵他人說出他們對此的理解;對每個人都要公平,如若不能,則要道歉並嘗試彌補錯誤。

【二】

智能與創造

孫雲曉:我完全沒有想到,您在2007年新年前夜會參加一個合唱團的公開演出。您說:“如果沒有對藝術長期的興趣和研究工作,我是絕對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這是不是說,對音樂等藝術的深度體驗,使您堅信音樂智能是智商之外的一種特殊智能,同時還有繪畫、舞蹈、體育等多種智能?

加德納:由於我本人對藝術的熱愛和專注,我意識到大部分心理學家對藝術並未提起注意。所以在我學術生涯的初期,我試圖去尋找關於藝術的研究成果,而後當我發現在這方面並無多少研究時,我和其他學者共同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我總結跟多元智能理論有關的材料時,我會對各藝術形式中思維的運用更敏感。

孫雲曉: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創造了令人震撼的效果,但是,您尖銳地指出,“這種教學法培養的音樂技巧、音樂知識都缺乏個性”。“更嚴重的是,孩子們因此得出一個印象,認為在音樂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複製自己聽到的音樂,而不是設法對這些音樂做任何改變。”在中國,鈴木教學法被奉若神明。您的觀點是否說明,在任何專業領域,尊重個性與創造是更為重要的發展?

加德納: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很欣賞鈴木教學法,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在訓練傾聽方面很是有效。但是就像您提到的,本質上這只是一種“模仿”的方法,但是我們最終想要尋求的是原創的而不是模仿的。

根據我在中國多年前的一個研究得出的結論,一個人可以先學習特定的技能然後再開發創造力,也可以從一開始就練習激發創造力,然後再學習特定技能。這兩種形式都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只關注技能或只關注創造力,都是不對的。

孫雲曉:70%以上的中國中小學生被父母送進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班。您對此有何建議?

加德納:我記得30年前,在中國,孩子們放學後被送到少年宮和文化宮,去學習一項或多項技能。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學習他們感興趣和擅長的事情,而不是隨便學學。

孫雲曉:您認為,兒童博物館比學校更適合兒童的大腦發育,也更有助於培養兒童更多的智能。為什麼?

加德納:是因為在美國,博物館提供給孩子們很多玩耍和激發創造力的機會,這比大多數學校做得都好。所以一個人可以從動手實踐中吸收智慧並進一步培養它們。當然,一個好的教師或家長也可以提供這些觀察的機會,只要孩子是在一個有豐富知識的環境中就可以了。

孫雲曉:您在研究中還得出一個結論,即大多數兒童都顯示出至少在一個領域內的智能強項,至少有一個智能領域是弱項。強項有助於他在其他領域的表現。這些發現是否可以說明,大多數兒童都具有某些天才的潛質?

加德納:我不認為所有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項,家長們應該挖掘他們的長項並加以鼓勵和培養。學校在這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家長和社會活動者相比於學校應該更容易注意到這些智能。

孫雲曉:您是否主張在教育中注意性別的差異?或者說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性別施教?

加德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注意所有這些不同點,包括不同的智能結構,還有如您所說,性別。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為一個人是女人或中國人或猶太人,就用特殊的方式來教育他。地理及性別因素有時會對教育產生影響,但它不能成為我們判斷某人行事方式的根據。

孫雲曉:某機構曾經設計潛能測試的方法,用以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您是否贊同這樣或這一類的方法?

加德納:給大學生一定的職業評估當然是有用的,但是大家絕不應該聽從職業專家的建議草率地選擇個人的職業。我年輕的時候也做過一系列這樣的測試,職業專家給我的建議是做一名辦事員,我很慶幸沒有遵循他的建議。

【三】

智能與道德

孫雲曉:道德行為離不開道德判斷,而道德判斷不是一種智能嗎?許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不也是道德智能低下嗎?

加德納:我們能否道德行事與我們的智力無關,而是我們所處文化環境的價值體系的體現。它取決於我們是否認同我們所處社會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可否一貫以這些價值觀為準則。當然,不同的智能導致了不同的道德決定和舉動。但是本質上,是否道德取決於性格和訴求,而與智能無關。

孫雲曉:在《重塑真善美》一書中,您有一個獨特的分析,認為環境影響著兒童真善美觀念的發展,形成一致的道德判斷標準是很重要的。顯然,這需要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合作共育的模式,您對這個模式的建設有什麼建議?

加德納:我認為關於真善美的標準非常複雜,但是首先要認同的,就是蘊含其中的價值。美國一個重要的新教育理念就是“聯繫教育”(connected learning),就是要找到家、學校和社會(比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宮)的聯繫,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還包括通過數字媒介的聯繫(網絡等)。我們還希望給學生的大腦和思想建立聯繫,很多學生可以自己建立聯繫,甚至是很適合的聯繫。但是大部分學生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幫忙建立聯繫的,尤其是建立適合、有效、道德的聯繫。

孫雲曉:您並不認為智能本身具有道德性,卻特別指出,應該將智能與倫理道德、責任感結合起來,賦予智能以人性,即智能人性化。您甚至立下誓言:“只要我自己的職業生命存在一天,智能的人性化將一直是我的工作目標”。為什麼您會如此強調智能與倫理道德、責任感的結合呢?

加德納:大部分社會都有很多智商足夠高的人。但挑戰是我們要如何利用智商?

如果我們不幫助學生們利用他們的頭腦、智慧來建設更好的社會,建設更好的世界,那麼誰都不會願意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一直致力於建立年輕人的道德和倫理感。您可以在我最近的書中以及我的網站(www.thegoodproject.org)上讀到這方面的內容。

【四】

智能與學校

孫雲曉: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往往會導致太多青少年的失敗。您如何評價這一現象?

加德納:學校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生活也不僅僅是學校。如果家長希望全方位地開發孩子的智能,那他們就需要幫助發展孩子非學術性的智能。不管國家的政策或教師的認知是否肯定藝術、音樂、人際及內在知識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機會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孫雲曉:您曾提出,最認真的決定就是徹底縮減課程,必須放棄教學“覆蓋一切”的錯誤做法,而應該奉行“少就是多”的原則。為什麼?

加德納:我一直認為,我們應該學得更少而更精,這樣的知識才是你可以一生受用的。尤其是現在有了各種便捷的發明和工作,就更沒有必要讓學生記住大量信息了。我們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用工具查找信息,所以現在教育應該專注的是如何深度理解,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如何回答問題或是怎樣取得進步。

孫雲曉:您主張把理解作為教育的第一目標,並學以致用,學生在第一次上課時就開始學以致用,這是否就是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加德納: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一個人只有在已經精通了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才可以創新。

對兒童來說,我們應該告訴他們解決問題有多種途徑,一個問題也可以有很多個正確答案。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提出和解決問題,而不是鸚鵡學舌般重複別人的問題和答案。

孫雲曉:您為優秀教師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標準,即“能就一個概念打開多扇窗戶的人”。比如,任何值得教給學生的課程內容,都至少可以通過七種不同方式來切入。問題在於,在班額較大的教室,教師如何做到?

加德納:我不認為所有課都應該用七種方式來教,這太傻了。多元化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只用一種方式來教學生,而是要儘量找到多種合適的方式來解決難題。當然相比於五六十人的班級,十個人的小班肯定更容易實施這種方式。但是,一個好老師一定不會被學生的數量嚇退,而是要為學生分組,讓年齡大些的學生、父母或祖父母幫助孩子,並且採用可以自主學習的工具。

孫雲曉:

多元智能理論揭示的是一個世界現象,不同國家都在開展多元智能的教育實踐。對於學校的實踐,您有哪些建議呢?

加德納:我認為多元智能理論比較好的使用包含了兩個方面。首先是個性化,即儘可能瞭解學生的智能結構,用更適合他們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其次是多元化,分析什麼是最重要的,並投入大量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以幫助在這一方面激發更多的智慧和創新。即便他們可能從未聽說過多元智能理論,但可以做到這兩點的學校是好學校。那些做不到注重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學校,即便它們稱自己為多元智能的學校,他們也不是好學校。

以上內容整理自《中國教育報》2016年02月25日第06版:教育科學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對傳統的"應試教育"強有力挑戰,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當前在新課程改革中,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評價頗感困惑之時,他的理論無疑會給我們諸多啟示。同時,他的理論也給了我們家長更多想象的空間,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可以是多元化的。而我們相比孩子來講,更需要與時俱進,更需要全面瞭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才能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中,給予孩子適宜的愛和教育。

好教育之聲(haojyzs)感謝您的關注!在這裡,守望好教育!“為愛發聲,甘願做好教育的搬運工”。站在家長的角度,凝聚家長們的力量,推動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創新。發現好的校長、好的教師,併為好教育、好校長、好教師們發聲。關注教育向上生長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