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這些內容幼兒園不能教!

這幾天,小編的一位朋友有點焦慮,原來她的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她正在為選擇上哪所幼兒園而猶豫不決。她說她諮詢了幾家幼兒園都不教知識,一年下來,孩子唐詩也不會背,字也不會寫,老師上課也不提問,這樣的幼兒園到底好不好呢?

其實,這位朋友的疑問,也是很多媽媽的疑問,幼兒園教不教孩子學知識、有沒有小學化的管理成為一部分家長擇園的標準,但其實從教育規律上來講,幼兒園主要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拔苗助長開展教學活動,不能“小學化”,針對這些現象,教育部出手了!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通知》規定了哪些治理任務?以後哪些內容幼兒園將嚴禁教授呢?

教育部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

先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啥是“小學化”呢?比如有的幼兒園會提前學習拼音、漢字等知識,比如有的幼兒園在教學形式上過於接近小學,採用口頭提問、聽寫等形式,還會考察孩子所學知識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常說的“小學化”。家長們的“搶跑”心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同時也跟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的“幼小銜接班”等有關係。此次,教育部印發的《通知》,對幼兒園的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

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對於幼兒園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

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針對幼兒園不能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要引導幼兒園園長、教師及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堅持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學習興趣和需求,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促進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踐操作進行自主遊戲和學習探究。

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

對於未按規定創設多種活動區域(區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遊戲材料和圖書,缺乏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強健體魄、自主遊戲的教育環境的,要調整幼兒園活動區域設置,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並配備必要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教具、遊戲材料、圖畫書;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活和自然資源,遴選、開發、設計一批適宜幼兒的遊戲活動,豐富遊戲資源,滿足幼兒開展遊戲活動的基本需要。

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

對於不具備幼兒園教師資格的,要督促其參加專業技能補償培訓並通過考試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仍不能取得教師資格的,要限期予以調整。

對於不適應科學保教需要,習慣於“小學化”教學,不善於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組織開展遊戲活動的,要通過開展崗位適應性規範培訓,提高幼兒園教師科學保教能力。

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對於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要堅決糾正,並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納入規範辦學誠信記錄。

警惕!幼兒園“小學化”危害竟有這麼多!

東東曾經在上海某知名幼兒園學習,幼兒園裡,老師們會提前教一些小學的知識,加減乘數、背誦唐詩,東東學得都很快,老師誇獎東東聰明,東東的媽媽也很高興。但是,自打孩子上了小學,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由於小學老師教的知識東東以前接觸過,上課的時候東東不專心聽講,喜歡和別的小朋友說話,注意力很難集中。會的知識沒有得到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東東也沒有興趣,這讓東東媽媽非常著急。

東東的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是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之一。那麼,幼兒園“小學化”到底危害有多大呢?

1

孩子變成“書呆子”

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感覺學傻了,越來越遲鈍,好像變成了“書呆子”,對什麼事情都缺乏興趣?事實上,0—7歲是幼兒大腦神經系統快速發育時期,比較脆弱。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複型教育,如果強行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早灌輸超綱的學習內容,對其身心發展有害無益。過早、過度教育,容易刺激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影響大腦平衡發育。

2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沒有了

幼兒時期是個體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階段。天才畫家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麼在他們成長的時候,讓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天賦。”孩子感興趣的不讓學,而一味強行灌輸算術、識字、外語、拼音等超出理解能力的知識,阻礙了孩子的獨立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與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幼兒基於自己的豐富的體驗去判斷、感受,家長和幼師的引導教育實際上只是輔助。幼兒園“小學化”實際上是過早地向孩子輸出“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的觀念,有意識地使用既定的觀念框定幼兒思維,從而禁錮其想象力的發展。

3

才入學,就厭學

許多家長髮現孩子剛進入小學不久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與幼兒園“搶跑”也有一定關係。強迫幼兒學習小學課程內容,使其對不易理解、內容繁雜的知識感到迷茫和困惑,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和挫敗感,畏難情緒高漲從而喪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上課缺乏積極性並且容易走神,久而久之養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課開小差的不良習慣。

另外德國的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壓力大了,孩子會有緊張和不安全感,體內會釋放一種對人體不利的激素,尤其傷害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神經。孩子會產生消極的思維、行為、情感,並且影響會持續終身,表現為自閉症、抑鬱症、情緒困擾、行為問題、多動症、抽動症以及一些成癮行為。

4

一講就會,一考就錯

小學老師和幼師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幼師注重教學整體認知,而小學教師不僅需要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前學習內容的孩子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上課不願跟隨老師思路。殊不知考試內容靈活多變,並不侷限於單純的識字、簡單的乘除,提前學習過的孩子反倒不一定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而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的優勢實質上並不長久,被動吸收的知識往往使得幼兒的大腦成為存儲這些知識的容器,長時間的存儲卻不被吸收,加重了腦的負荷,反倒對日後的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負擔。

5

容易讓孩子失去童年快樂

“搶跑”讓孩子們提前學會了加減乘除,卻也讓他們丟失了不少童年該有的快樂。遊戲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應該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充滿了他們的歡聲笑語,遊戲中瀰漫著他們的成長足跡。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而奪走孩子的幸福。盲目跟風、教育的功利化是對天真爛漫的童年最大的褻瀆。

學齡前兒童,要學什麼?

1

習慣——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說過:“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有不少家長對孩子0〜3歲這個年齡段不夠重視,認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有點小毛病不必苛求,長大了再糾正也不晚,所以,他們對孩子沒禮貌、任性行為等總是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習慣,自然受益終身;如果是壞習慣,那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裡我們說的習慣側重於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更是為孩子日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生活習慣主要就是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晚上最適合的睡覺時間為八點半到九點。在此期間,家長要為孩子創造睡覺的氛圍,比如關燈,一般堅持兩週左右的時間,孩子也就習慣了這樣的生物鐘,進而睡眠習慣就可以養成了。而與此同時父母也應儘量以身作則,在生活的許多細節之處,如合理飲食、健康用餐習慣、正常作息時間等親身示範,以達更好的培養成效。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