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孫雲曉: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祕訣

孫雲曉: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秘訣

【孫雲曉專欄】
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秘訣

原創作者|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師)

家庭教育,現在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熱鬧之餘卻也非常混亂。我的觀點是,所謂家校合作,不是要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要讓家庭更像家庭。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三個秘訣可以概括:

第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

我曾經參加過教育部的一場會議,一位北大領導在這場會議上透露說:這一年考進北大的學生,有35個人想自殺。考進中國最好的大學,為什麼那會有那麼多人想輕生?肯定不是學習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養成方面,出了問題。

我做了30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一直在探究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有利於兒童人格養成的教育?

北師大心理學院的陳會昌教授和團隊對北京200多個孩子跟蹤調研了20多年,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些發展理想,成長健康的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很突出。一顆叫“主動性和創造性”,一顆叫“自我控制力”,這兩顆種子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環境提出的要求,學習社會期望的知識、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務的能力;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出於個人內在興趣、動機和願望,自發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主動性和自制力,就像剎車和油門,缺一不可。

我是贊成在孩子10歲前對他們嚴加管教的,重點就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10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年齡,因為十歲前的孩子是崇拜大人的,這個時候你對他嚴加管教他是可以接受的,就算哭一下也沒什麼關係。

10歲之後,漸漸就是青春期了。這個階段管教的重點是理解和尊重,而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他已經明辨是非,養成了好的習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要有全局觀。小時候放任,長大了想管教也管教不住了,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

第二、關係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

我們一直在強調的親子關係,好的親子關係帶來成功的教育。我反覆強調餐桌訓子的壞處,即便你對孩子有天大的不滿也不要在餐桌上說。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前沿的研究,叫做解釋風格。作為父母和老師,每天做的做多的事情之一就是“解釋”,解釋分為:消極解釋和積極解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有一個結論:孩子是否能形成積極樂觀的人格,關鍵在於父母的解釋風格。

孫雲曉: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秘訣

領導把一份棘手的工作分別交給兩個員工,一個員工說:我不行,打死我都做不了。另一個員工說:我千方百計也要把工作完成。這兩種行為背後就與他們童年時受到的解釋風格有關。積極的解釋,導致自信和樂觀;消極的解釋導致悲觀和絕望。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數學沒考好,一進家門就說:“我最討厭數學了,怎麼都學不好,我不想學數學了。”遇到這樣的孩子你怎麼勸慰他?

有兩種解釋很常見,卻也很糟糕。

第一種是粗暴否定:“真笨!我就沒見過像你那麼笨的孩子,你算是完了,以後只能掃大街。你要是能學好數學,太陽從西邊出。”

第二種相對溫柔,但卻更可怕:“孩子,你數學學不好也沒辦法,因為你爸爸媽媽都沒有數學細胞,咱們家數學學不好很正常,沒這個基因。”你不僅打擊了他,還給了他武器,從此他不努力就更有理由了。

所謂消極的解釋就是把孩子遇到的挫折、失敗的原因,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的人格。一句話,就是不可改變。積極的解釋就是把孩子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暫時性、偶然的特殊情況。

成年人向孩子解釋自己生活的方式,也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些長輩喜歡跟孩子說:“我這一輩子算是完了,以後就指望你了 。”老人說這話絕無惡意,但對孩子的打擊巨大。因為在孩子心中,長輩往往是自己的偶像、榜樣。你都完了,孩子怎麼辦?

“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導致親子關係裂痕的一個“敵人”。分享一首江蘇一個六年級小朋友寫的小詩:

媽媽,在您的口中,

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小孩。

她練琴不倦,拿獎拿到手發軟。

她奧數天才,沒有難題解不開。

她乖巧可愛,從不給您添麻煩。

哈哈,媽媽,告訴您一個秘密,

在我心裡,也住著一位別人家的媽媽。

她酷愛鍛鍊,總保持完美身材。

她廚藝精湛,常人燒出精美小菜。

她人意善解,從不絮叨和嘮煩。

其實,我倆都很平凡,但我們依然,是彼此的最愛。

讓我們多一些忍耐,用濃濃的愛,將小小的缺點沖淡

讀完這首詩,不需要多說,我們都需要向孩子多多學習。

第三、好習慣成就幸福人生

家庭教育的成敗得失,最關鍵的指標是看孩子習慣的養成。

我經常舉李紅的例子,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她是國際奧委會駐中國的首席代表。當記者們問她何以如此成功?她幽默地回答說,她是從小跑步一直跑進奧委會的。在李紅成功的背後,父親培養她養成了跑步的習慣,讓她一路跑進了奧委會。

孫雲曉: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秘訣

從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帶著不同家庭鮮明的烙印。父母不培養習慣,也是在培養習慣,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父母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可以參照以下幾點建議:

(1)注重言傳身教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言談舉止。父母很多時候都在充當孩子的“鏡子”,幼兒最大的特點是模仿,他們會照著父母的樣子來塑造自己。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建立民主權威性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的教育易被孩子接受和服從,他們總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我媽媽是那樣做的”這是父母天生所具有的權威性。父母要合理運用這一權威,不能因為溺愛孩子而丟掉權威,但也不能因為權威而專制對待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剛柔相濟,寬嚴結合的民主權威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3)注意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由於父母與孩子間親密的關係,所以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父母高興時他們也會很開心,父母焦慮時他們也會很恐慌。所以父母要注意為人處事時的態度,避免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很多方面都注意尊重別人並養成習慣,這樣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有良好氣質的人。

(本文由藍橡樹-藍樹君根據孫雲曉在“2019教育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整理,部分節選自孫雲曉《習慣養成有方法》一書,首發“藍橡樹”,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孫雲曉:家庭教育成敗的三個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