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管≠兜底 銀行爲避嫌慎對網貸平台合作

近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稱互金協會)陸續公佈通過網貸存管系統測評的存管銀行名單。截至10月8日,網貸存管銀行“白名單”增至30家,主要以民營銀行和地區性的中小銀行為主。

存管≠兜底 銀行為避嫌慎對網貸平臺合作

隨著銀行存管成為網貸平臺合規的標配,從2017年開始,網貸行業開啟“存管潮”。但是,一些原本指望在收益上錦上添花的存管銀行,隨著今年互金領域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遭遇了不少聲譽風險,部分銀行對網貸存管業務更為謹慎。

存管≠兜底 銀行為避嫌慎對網貸平臺合作

上證報從某存管銀行了解到,出於聲譽風險的考慮,進入第一批P2P存管銀行名單的部分銀行並不希望再度擴展網貸存管業務。

銀行資金存管的目的在於隔離P2P平臺和用戶資金,存管銀行並不為平臺“跑路”等風險事件“兜底”。

根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7日,全國共有169家平臺在上線銀行存管後出現停業、提現困難甚至跑路的問題。與去年爆發式增長不同,今年以來平臺上線銀行存管的速度明顯減緩。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有100多家上線銀行存管系統,而6月至今僅有30多家平臺上線銀行存管系統。

一方面,不少存管銀行申請參加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測評,並根據監管要求對存管系統進行整改;另一方面,也有已經開展存管業務的銀行放緩合作步伐,甚至退出網貸存管業務。

存管≠兜底 銀行為避嫌慎對網貸平臺合作

“銀行作為存管人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是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的。但如果網貸平臺出現風險事件,對存管銀行的聲譽仍有負面影響。”網貸之家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認為。

融360分析師張懿望說,對接了系統的P2P平臺出現跑路、清盤的情況,會影響銀行聲譽,這是部分銀行收縮存管業務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2月初,重慶富民銀行出於慎重考慮,發佈公告表示暫停向北京市有利金服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提供資金存管服務。今年3月份,貴州銀行因業務轉型徹底退出P2P平臺資金存管業務。

存管≠兜底 銀行為避嫌慎對網貸平臺合作

上證報梳理發現,“白名單”中僅有建設銀行一家大型銀行,其餘大部分是民營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

上證報從一家城商行了解到,目前不同的銀行對網貸平臺的收費差異很大。因為有些銀行收緊了存管業務,所以一些通過“白名單”並積極承攬網貸平臺存管業務的銀行開始上調存管費用。

“進入‘白名單’的銀行也會收到很多網貸平臺的存管業務合作需求,這些存管業務能給銀行帶來利潤點。接入銀行系統的網貸平臺,其系統接入費、每年貢獻的年費以及日常交易手續費,對地區性銀行是一塊比較可觀的‘肥肉’。例如,通常手續費是按照交易量的金額比例提取的。”張葉霞說。

據瞭解,資金存管業務收費視不同平臺而異,包括存管費用、交易費用、提現費及業務保證金。例如,通過“白名單”的某股份制銀行存管費每年收取25萬元左右,業務保證金500萬元,並在合作期內凍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